国学经典故事十则
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国学经典小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小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准则以及处世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鹿鸣》相传,古代的卫国国君子韦鸿,他好声音,会模仿鸟兽的叫声,尤其擅长模仿鹿鸣的声音。
一天,他在深山中模仿鹿鸣,吸引了迷路的人前来寻找。
他见到国君子韦鸿后,倍感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人物。
国君子韦鸿为了表达自己顺应天命,臣属正义的精神,决心放弃卫国的王位,让位给这位年轻人。
故事二:《饿虎饥羊》在一座山上生活着一只饥饿的老虎和一只饿极了的羊。
老虎发现山下有一只正在游玩的小猴子,便欲下山吃掉它。
羊情急之下,说服老虎先将自己吃掉。
老虎答应了羊的请求,吃掉了它。
可是,老虎刚吃掉羊,却因为肚子太饿而痛苦不堪,最终饿死在山上。
故事三:《拔苗助长》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种庄稼,看见隔壁地的庄稼长得更好,他忍不住去拔这边的秧苗,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更高。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庄稼反而长得更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故事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路上有个小孩饿得受不了,便给他一条鱼。
不久,又看见了同样的情景,老人依旧给予了食物的帮助。
然而,老人这次并没有给他食物,他教给他一种捕鱼的方法,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温饱的方法,以后就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故事五:《汲井研磨》远古时代,一个农夫要从山上的河里汲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帮忙,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在河里挖一个井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清洁的水。
”农夫照着老者的话做了,不仅得到了清洁的水,还解决了家里用水的问题。
故事六:《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一个井里,它高兴地对别的动物说:“我的井水清澈见底,简直是世界最美的地方!”可是,一天它看到一只海鸥从蓝天飞过,深受震撼。
中华经典小故事

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李绩焚须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
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
国学经典故事120个(上)

国学经典故事120个(上)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国学 教育孩子的1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 || 教育孩子的1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舜的故事。
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分享的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1.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学了⼀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篇字,拿去给⽗亲看。
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个“⼤”字下⾯点了⼀个点。
王献之看不明⽩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的母亲看。
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的那⼀点,对他说:“这⼀点写得不错。
”王献之听了,才知道⾃⼰和⽗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语】:《弟⼦规》中说:“勿⾃暴,勿⾃弃,圣与贤,可驯致。
”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暴⾃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学习,圣贤境界虽⾼,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2.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黄⾹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的⼈,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地照顾⽗亲,⼀⼈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体温热被⼦后,再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那时候他只能⽤⾃⼰的⾝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亲晚上能很快⼊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亲去睡。
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也使他做⼈、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称“天下⽆双,江夏黄⾹”,被列为“⼆⼗四孝”之⼀。
【智慧⼩语】⽤孝顺的⼼对待⽗母,⽗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慈悲的⼼对待众⽣,众⽣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恭敬孝养⽗母的⼼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变得格外美好。
3.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解释: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他的自我吹嘘。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保守,不肯帮助别人,别人有才能,不能看轻人家,更不能诋毁人家。
故事:小象的鼻子功小象有一条长长的鼻子,能把大石头击碎。
小象说:“我的鼻子功天下第一,所有的动物都要听我的。
”大狮子和大老虎来找小象挑战。
小象一个对两个,一点儿也不害怕,长长的鼻子一卷,就把大狮子和大老虎扔出去好远。
大狮子和大老虎吓得赶紧逃跑了。
小象连大狮子和大老虎都不怕,别的小动物就更不用说了。
小象让小熊给他送好吃的、小猴给他捶背,谁要是不听话,他就用长鼻子打谁。
大乌龟不怕小象。
大乌龟说:“你要是能在我的背上钻个洞,我就佩服你。
”小象生气了,把长鼻子一绞,对着龟壳钻下去。
钻呀钻呀,长鼻子顶进鼻腔里,变成了短鼻子。
短鼻子,不威风。
小象吃不了东西,喝不了水,很快就病倒了。
小动物们听说小象病了,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来看他,小象感动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泪。
大乌龟也来了,他用力一拉,把小象的长鼻子又拉出来了。
小象羞红了脸,惭愧地说:“以前都是我不好,请大家原谅。
”现在,小象还练鼻子功,不过可不是用来欺负小动物,而是把鼻子变成莲蓬头,喷出水花帮助大家洗澡。
二、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释:不要讨好巴结有钱人,也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
不要厌弃老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搅;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故事:爱憎分明包青天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叫包拯。
以前,来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门外击鼓喊冤。
等到衙门里的公差转递给办案的官员,案子才开堂审理。
这样,一些公差们常找借口向告状人要钱。
不给钱,就扣着状子不送。
他们一刁难,穷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钱,有冤无处诉,告状无门。
这些都被新上任的开封知府包拯知道了。
包拯命令衙门办公的日子,大门都开着。
要告状的百姓可以直接上公堂,当面向他诉说是非曲直,当堂论断。
从此以后,穷苦百姓告状有门了,不再无处申冤发愁了。
百姓对包拯都十分信任,愿意找他断案。
包拯断案公道,为很多人申了冤。
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包青天”的说法也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
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解释:书房里要收拾得清爽,墙壁要干净,书桌要保持整洁,笔墨纸砚要摆放端正。
如果把墨磨偏了,就说明学习时心不在焉;字若写得潦草不整齐,则说明学习时思想不集中。
故事:柳公权拜师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从小便能写一手好字。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着说:“不敢,不敢,我是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柳公权回家后,左思右想终于明白了,老人家是在告诉他取得点成绩不要骄傲。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释:接近水才能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才能识别鸟的声音。
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大小,人与人相处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品的好坏。
故事:割席断义三国时,魏国的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但二人的性格却很不一样。
管宁不在乎荣华富贵,把心思都用在钻研学问上,可华歆就很羡慕有权势的人。
一天,他们在菜地里锄草,翻出一块金子。
管宁毫不在意,华歆却想据为己有。
还有一次,他们坐在席子上看书,有个大官乘着华丽的车子路过他们窗前。
管宁依然在读书,华歆却连忙出去看,回来后还对管宁说个不停。
管宁很反感,就拿出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割成两半,说:“我发现我们不是一路人。
从此以后,我们就像这片割开的草席一样,不再是朋友了。
”[解读]和人相处久了才能看出这个人是否和你合得来,值不值得继续交往下去,因此我们交朋友时应该多观察,这样才能交到合适的朋友。
五、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解释:有些人是亲戚却不像亲戚,有些人虽然不是亲戚,却比亲戚还亲近。
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住得很远的亲戚不如近邻能够随时帮忙。
故事:董笃行对邻友善明朝时,山东济阳有个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里母亲的来信。
信中说家里正在盖房子,因为一堵墙和邻居起了冲突,想借他的权力解决这件事。
董笃行看完立刻回了信。
信上说:“彼此相让才能结成好邻居,我们就让出两尺给邻居又能怎么样呢?”董母读了以后,觉得儿子说得很对,就在盖房子的时候主动让出了几尺。
邻居见董家这样做很感动,于是也效仿董家的做法。
两家的房子盖成后,中间空出了一条胡同,这就是著名的“仁义胡同”。
[解读]有时候,好的邻居比亲戚还亲。
和邻居相处应该学会多谦让,与邻友好,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六、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
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解释:两个人一条心,就能买得起黄金。
如果一个人一个心眼儿,在一起连一根针也买不起。
故事:兄弟折箭宋朝时,吐谷浑的国王阿柴得了重病,他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会为了争权而自相残杀,就把他们召集到一起。
阿柴说:“你们都从箭袋里拿出一支箭来给我。
儿子们各自抽出一支箭交给父亲。
阿柴拿起一支箭给大儿子,说:“你能折断这支箭吗?”大儿子很容易就折断了箭。
阿柴又让大儿子把剩下的箭一起折断,但大儿子无论如何都折不断哪些箭了。
阿柴对儿子们说:“折断一支箭容易,想一起折断许多支箭就很难。
你们明白吗?”儿子们都心领神会。
阿柴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团结一心,吐谷浑王国渐渐强大起来。
[解读]团结就是力量,小朋友们一定要向阿柴的儿子们学习,和同学们团结友爱,这样大家才能一起进步。
七、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
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解释:两个人一条心,就能买得起黄金。
如果一个人一个心眼儿,在一起连一根针也买不起。
故事:老鼠运蛋大耳鼠和尖耳鼠同时发现一枚鸡蛋。
大耳鼠力气大,把尖耳鼠推到一边,说:“这枚鸡蛋是我的,你走开!”大耳鼠挥挥胳膊,踢踢腿,一把抱住鸡蛋。
哎呀,这鸡蛋太大,它抱不动。
这时,尖耳鼠走了过来,说:“要不要我帮忙啊?”大耳鼠眼睛一瞪,大声说:“不用!”大耳鼠抱不动鸡蛋,就想滚鸡蛋走,可转念一想:“不行,路上坑坑洼洼的,会把鸡蛋磕破的。
”尖耳鼠走过来,轻轻地说:“我有个主意……”大耳鼠急忙说:“快说!快说!”尖耳鼠说:“你当车,我当马,你抱着鸡蛋,我拉着你的尾巴,这样准行!”大耳鼠同意试一试。
于是,大耳鼠抱着鸡蛋仰卧在地上,尖耳鼠拽着它的尾巴向前拖。
嘿!这个主意真不错!它们俩齐心协力,终于把鸡蛋运回了大耳鼠的家。
尖耳鼠转身要走,大耳鼠红着脸拉住它说:“刚才是我不好,请你原谅我。
来,咱们一起吃鸡蛋。
”于是,两只小老鼠一起享用了美味的鸡蛋。
八、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解释:要做好一年的事情,在春天就应该做打算。
要做好一天的事情,在黎明的时候就应该做打算。
一个家庭若想幸福,关键是要和睦相处。
一个人的一生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勤奋努力。
故事:祖逖闻鸡起舞晋代时有个很有抱负的青年名叫祖逖,他和好友琨一起做司州(今河南洛阳东北)主簿。
当时政局动荡,祖逖和刘琨都很忧虑。
二个感情深厚,经常睡在一张床上,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一天晚上,祖逖和刘琨睡得正香,一阵鸡叫声惊醒了祖逖。
祖逖看看窗外,天还没亮。
他叫醒刘琨,边穿衣服边说:“别人都说半夜鸡叫不吉利,我就不这么想,这不是在催促我们起床练武吗?我们以后一听见鸡叫声就起来练武吧。
”刘琨欣然。
从此,二人天天起早练武,后来终于成为文武全才,也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解读]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有实现远大志向的毅力;既要做好计划,也要勤奋努力。
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解释:前来对你说别人是非的人,他自己就是一个制造是非的小人。
是非每天都有,不去理会自然就不存在了。
[故事]父子骑驴“真笨,为什么不骑驴进城呢?”从前,有对父子赶着一头驴进城去。
路中有人笑话他们说:于是父亲让儿子骑上了驴。
走了不长时间,又有人说:“不孝的儿子,居然让父亲走路,自己骑驴。
”父亲赶紧让儿子下来,自己骑着驴。
又走一会儿,有人说:“这个父亲真狠心,居然让孩子走路,也不怕孩子累着。
”父亲连忙让儿子也骑上驴,心想这回总算满足所有人的了。
但又有人说:“两人都骑驴,还不把驴压死啊。
”于是父子俩又下来,绑起驴的四条腿,用棍子抬着驴走。
他们经过一座桥时,驴挣扎了一下,掉到河里淹死了。
[解读]人应该有主见,该听的话要听,不该听的话就不要去理会,这样才不至于做错事。
十、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解释: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应当去求那些真正的男子汉;接济别人时,应当接济那些急需接济的人。
干渴的时候,一滴水也像甘露一样甜美;酒醉之后,再添杯还不如不添。
故事:宋太宗雪中送炭宋太宗虽然是皇帝,但他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也很体恤百姓。
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
他想:“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
”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进宫,说:“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
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
”开封府尹听后,立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那些贫困的百姓。
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
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解读]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