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 奥尼尔的狂欢式书写风格
Eugene_O'Neill作品及写作风格

The late period (1939-1943)
• Period of maturity, return to realism (realism+modernism) • The Iceman Cometh (1946) 《送冰的人来了》
•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1956) 《进入黑 夜的漫长旅程》, autobiographical
Style and techniques
Experimenting with new styles and forms, borrowing from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 • • • • Realism Naturalism Symbolism Expressionism Masks, choir, interior monologue, asides
The early period (1913-1919)
• Period of apprenticeship • Bound East for Cardiff (1916)《东航卡迪夫》 his first play,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O’s long and successful dramatic career and ushered in the modern era of the American theatre
Features
These plays are daring forays (袭击) into race relations, class conflicts, sexual bondage, social critiques, and American tragedies on the Greek model. These plays are known for their unusual stage devices and powerful use of symbolism, and The Hairy Ape (1922) is one of O’Neill’s experiments in expressionism.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表现主义特征

南方论刊·2020年第12期尤金·奥尼尔戏剧的表现主义特征李紫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3)【摘要】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既遵循表现主义艺术观的总原则,又因为在“戏剧叙事”和“戏剧冲突”这两个维度的不同处理风格而独具特色。
他的戏剧叙事方式乱中有序,场景设置在缺乏逻辑的表面之下自有其艺术规律;另一方面,他强化内在冲突,弱化外在冲突,刻意剥离冲突之间的逻辑关联,形成冲淡之美的同时,在貌似混乱的表象背后仍能清晰表现人的内在本质和生活的实质。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特征;戏剧叙事;戏剧冲突文化长廊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曾经四度获得普策利戏剧奖,并且至今仍是美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为戏剧世界奉献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作品,包括《安娜·克里斯蒂》《琼斯皇》《毛猿》《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悲悼》《送冰的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休伊》等。
佩尔·哈尔斯特龙在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官方颁奖辞中高度赞扬奥尼尔的创新求变及其作品中蕴含的悲剧精神;同时,他明确指出,奥尼尔在《琼斯王》中“大胆运用表现主义手法处理思想及社会问题”[1]。
奥尼尔在获奖致辞中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敬仰以及来自他的影响[2]。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3]到自然主义作家爱弥尔·左拉从人物塑造角度出发的“文学再现生活”[4],文学对于生活的呈现一直遵循传统法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滥觞于欧洲的表现主义流派视挖掘生活的本质为艺术的主要任务,强调自我,在反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努力表现被扭曲的现实生活。
表现主义戏剧弱化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重视人物内在情感的外化,着力表现梦幻意识,情节的发展相对缺乏逻辑性[5]。
浅析《送冰的人来了》中的狂欢之维

浅析《送冰的人来了》中的狂欢之维作者:刘志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6期摘要:《送冰的人来了》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晚期的重要代表作,剧中透露着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如狂欢化广场、狂欢化仪式、狂欢化人物、狂欢化颠覆等因素。
本文试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角度来挖掘该剧中的狂欢化之维。
关键词:《送冰的人来了》;狂欢化广场;加冕和脱冕;人物性格的矛盾和对立;冒渎不敬作者简介:刘志洁(1989.9-),女,河南省林州市,汉族,现为郑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1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剧作家,是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和缔造者。
《送冰的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是奥尼尔的后期作品之一,剧中处处体现了狂欢化文学的典型特征,本文试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角度来挖掘该剧中的狂欢之维。
一、狂欢化广场狂欢化空间,即巴赫金认为的在狂欢化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重要情节的场所。
在现代的狂欢化作品中,狂欢化广场演变成了房内空间、卧室、餐厅等地方。
这部严肃戏剧虽然是沉重的、充斥着生活失意者白日梦的悲剧,然而又充满了嬉笑怒骂的轻喜剧色彩。
不同背景、形形色色的人物聚在一起,插科打诨、讽刺挖苦,粗俗、冒渎不敬的语言和仿佛闹剧的生日宴会场面使得哈里·霍普的小酒馆活像一个中世纪狂欢节的广场。
这个“倒霉餐厅,下等酒吧,穷途末路的咖啡店,不见天日的啤酒馆”不仅是这些被社会遗弃的酒鬼们逃避残酷现实世界的庇护所,更是他们寻找欢乐、尊严、幻想美好明天的场所,是充满节日气氛的狂欢化广场。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等级和地位的人们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狂欢式的生活中,由于取消了法令、禁令和限制,人们之间形成自由、平等、坦率和亲密的关系,随便而亲昵地接触。
霍普酒馆里的人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鱼龙混杂。
奥尼尔的独幕剧创作

奥尼尔的独幕剧创作作者:梁琼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3期尤金·奥尼尔早期独幕剧时期(1913-1919)主要是以自然主义的创作风格为主,大多还是其剧本习作,奧尼尔在此时期的没有使用过分的夸饰和其他表现主义创作手法,尽量自然地“把对生活的感受写下来,然后,让这些事实用他们自己喜欢的语言跟我的观众讲话”(《语言风格的形成: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
这些事实表现在奥尼尔早期创作中便是他对于青年时期作为海员与淘金经历,而他所描绘的水手形象开创了美国剧团的第一枪。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奥尼尔着实撼动了美国剧坛,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早期创作还是较为稚嫩的,剧作类型较为单一,剧情模式稍显稚嫩,不可避免的带有模式化/简单化的弊端,思想深度也较为浅显。
《东航卡迪夫》中扬克铲锈时不慎踩空处于濒死的边缘;《在交战区》中史密蒂由于宿酗酒选择海上生活来逃离这一处境;《归途迢迢》讲水手奥尔森打算脱离海上回归陆地生活却阴差阳错再次与陆地绝缘;《加勒比群岛之月》中具有东方哲思意味的老汤姆。
这些人物抑或是想离开大海,回归陆地生活;抑或是想继续留在海上,最终都被大海挟持着,背叛大海的水手命运便是死亡,看透大海“诅咒”的水手也只能默默接受大海命运的安排。
无论如何,水手的命运与大海紧紧捆绑在一起。
《东航卡迪夫》中扬克在弥留之际对好朋友德里斯科尔道出心中愿景,“一辈子呆在陆地上,有一个农场,有自己的房子,养些奶牛/猪和小鸡,农场在内地,闻不到海水的味道,自己有个家该多好!”。
他们幻想着离开大海过正常人的生活,有农场/有房子,再也闻不到大海的气息/再也不会看见一艘船/有妻子/孩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这在他们心中是最圆满的结局,可是天不如人愿,连这小小的心愿都无法实现。
只要有了这想法,大海便开始阻拦,水手们必须自己承担背叛大海的后果。
于是,扬克在弥留之际看见了黑衣女人,奥尔森被贩卖到另一艘货船继续海上漂流,扳机手老汤姆淡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并在此程度上与大海达成一定意义的和解,他无法离开大海,水手们的命运掌握在大海手中。
继承与超越,尤金·奥尼尔戏剧中体现的希腊悲剧特点

继承与超越,尤金·奥尼尔戏剧中体现的希腊悲剧特点导语: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形式不仅影响了美国戏剧的发展,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戏剧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戏剧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因为他不仅继承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表现方式,还将古希腊戏剧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古希腊戏剧的一些特点在尤金奥尼尔的作品中常有出现,尤其是悲剧作品。
尤金·奥尼尔是以一系列戏剧揭开了他的戏剧创作,近二十年后又几乎是以另一部戏剧《休伊》结束了他的文学生涯。
作为美国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号称"美国戏剧之父"。
其一生创作了30多部具有国际影响的戏剧,后来的美国剧作家如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等多受其影响。
一、尤金·奥尼尔的介绍作为戏剧演员詹姆斯·奥尼尔的小儿子,尤金·奥尼尔自小在舞台边长大,耳濡目染,戏剧创作就成为他的终生追求。
他曾在写给哈佛大学的乔治皮尔斯·贝克的自荐信中写道"除了当艺术家,其它我什么都不当"。
尤金奥尼尔是以一系列戏剧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的多次失败打击后,由《加勒比海之月》、《东航卡第夫》、《归途迢迢》、《在交战区》等四部被统称为《格林凯恩号》的戏剧让尤金奥尼尔初尝成功的喜悦。
尤金.奥尼尔雕塑戏剧让美国观众认识了奥尼尔,他还是在1924年宣布放弃戏剧创作,因为"我,奥尼尔现在对戏剧已经不再感兴趣了。
这种形式不能令人满意,它使人施展不开"。
此后的近二十年,奥尼尔便转向多幕剧创作,真的从未再染指戏剧。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在奥尼尔重返舞台的创作成熟期他不仅创作了《长日入夜行》《卖冰的人来了》、《月找不幸人》等世界舞台上不朽的巨著还重拾戏剧这种他早已宣布放弃的戏剧形式,决心创作一系列的戏剧《作为讣告》由于身体原因,最终完成的只有写于1940年的《休伊》,该剧于1958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首次公演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论尤金·奥尼尔《琼斯皇》的狂欢化特征

斯蒂 》 ( 1 9 2 0 ) 、 《 榆树下 的欲望 》 ( 1 9 2 4 ) 、 《 悲悼 》 ( 1 9 3 1 ) 无 深入 到琼斯 的灵魂 深处 , 揭示 “ 琼斯 逃往 森林之 后 的恐
论在技巧 的成熟还是思想 的深刻上 , 都 大大超越 了习作 惧 、 紧张 、 悔恨 、 内疚等复杂心理 ” 。 阶段 , 达 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 ; 另一方面 , 他 开始涉足 大量 2 . 巴 赫金 的 狂 欢 化 理 论
型的探索性戏剧 。 评论 界通常关注的是《 琼斯皇》 中的表 式世界观 。 这种世界 观强调的是如《 琼斯 皇》 中加冕脱冕 更新 的精神和平等对话 的精神 。 巴赫金 的狂欢 现主义特征 ,如刘清 波在 《 论< 琼 斯皇 >的象征手 法》 的交替 、
( 2 0 0 0 )中就指 出象 征手法 的运用在揭示 人物 内在 灵魂 化指 的是 狂欢 式 内容转化 为文学 的语言 表达 , 而狂欢 式
和挖 掘人 的精 神世界 的作 用 ,而 任如 意在 《 背叛 与灭 则指 的狂欢节清点活动 的利益 、 形式等 的总和。
亡— —<琼斯 皇 >中表 现主义戏 剧手 法 的研 究} ( 2 0 1 1 )
深入探析奥 尼尔的作 品《 琼斯 皇》 , 狂 欢化色彩 的纳
中研 究舞 台灯 光 与色彩 、 服装 、 音 响等在 展 现人物 内心 入是显而易见 的。 剧 中的皇帝居住 的宫殿 以及黑暗恐怖
国剧坛又有谁能替代他 ( 奥 尼尔 ) 的地位 ?5 0年前没有 , 即便 5 0年后 的今天 , 也仍然没有 。
1 . 时 间
在《 琼斯 皇》 的剧本设置 中 , 白昼 和黑 夜的交替不 在 1 9 2 0 年奥尼 尔刚出道不久 , 他的《 琼斯皇》 的鼓声很 具有世俗 意义的时间前进 意义 ,而只是 出于场景需要 。 快便传遍全 球几乎每个角落 。 由此可见 , 《 琼斯 皇》 的 问 全剧八幕 , 第 一场是下午 , 第八 场是黎 明 , 其余六幕全 是
论尤金奥尼尔对中国现当代话剧的影响

论尤金·奥尼尔对中国现当代话剧的影响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话剧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现当代话剧的发展中,尤金·奥尼尔的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尤金·奥尼尔的作品曾经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上演。
他的作品包括《长日的旅程向夜晚》、《欲望号街车》,这些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引入中国。
这些话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刻画人性的细致和精湛的语言技巧,给当时的中国戏剧界带来了新的启示。
其次,尤金·奥尼尔的作品激发了中国话剧创作者对话剧主题
和戏剧形式的多样化探索。
他的作品不仅着眼于家庭、社会、政治等领域,也关注个体的命运、追寻人生的意义等深层次的话题。
他突破传统的话剧形式,采用单一场景、情节穿插等创新手法,使话剧更加生动、多元化。
最后,尤金·奥尼尔的创作精神和写作方法也对中国话剧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讲究探索人性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生命况味,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同时,他崇尚自由、个性,反对传统的限制和束缚,这种写作精神也与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相吻合,为话剧创作者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和鼓励。
总之,尤金·奥尼尔对中国现当代话剧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他的作品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中国话剧创作者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现代美国戏剧的缔造者尤金奥尼尔

现代美国戏剧的缔造者尤金奥尼尔作为现代美国戏剧的缔造者,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在舞台上展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类在追求自由和幸福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
他通过独特的戏剧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美国戏剧史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尤金·奥尼尔生于1888年,是爱尔兰移民的儿子。
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短暂学习,但很快就离开学校,开始在戏剧圈中摸爬滚打。
他的早期作品受自然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注重刻画社会底层人物,展现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和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努力。
奥尼尔的戏剧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冲突,包括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社会环境的冲突。
他通过刻画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变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性。
同时,他也通过表现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制约,揭示了社会的各种弊病和人类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
在奥尼尔的戏剧中,舞台形象通常都是充满张力和冲突的。
他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动作和情境抽象化,以此突出人物的情感冲突和内心矛盾。
同时,他还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奥尼尔的贡献在于他将美国戏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与欧洲戏剧相媲美的艺术形式。
他的戏剧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且通过表现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手法,为美国戏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他对美国戏剧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作品不仅成为了经典,也启发了后来的剧作家和导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和表达戏剧艺术的内涵。
尤金·奥尼尔作为现代美国戏剧的缔造者,通过其独特的戏剧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美国戏剧史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展现了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他的贡献使美国戏剧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宏观和微观视角各有其特色和价值。
宏观视角着眼于全局,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大规模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尤金奥尼尔的狂欢式书写风格
尤金·奥尼尔的狂欢式书写风格
一、尤金·奥尼尔及其作品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享有世界性意义。
在他的一
生创作生涯中,曾获得了四次的“普利策奖”,并且以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真挚情感和
奋发的精神力量,终于在193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美国文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奥尼尔是一位多产作家,共创作了50多部剧作,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天边》《毛猿》等。
不仅如此,他还不停地进行探索,并尝试着以多种写作形式进行创作,例如现代主义、古希腊悲剧等形式都融合在他的剧本中。
另外,奥尼尔的剧作纷纷在世界各国演出,
并受到许多文学爱好者的青睐。
为此,在许多国家内都陆续地成立了奥尼尔学会,几乎每
年都会开办一个以奥尼尔为中心的文学研究。
来自于各国的批评论者都倾向于将奥尼尔与
其他的文学作家进行分析、对比,与奥尼尔进行相互比较的有易卜生、契诃夫等。
在1986年发表的文学作品《契诃夫与奥尼尔》就是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作者的写作角度集
中于把奥尼尔和契诃夫的戏剧进行对比。
其次,还有在1993年发表的《奥尼尔剧中的莎
士比亚》也是具有鲜明的比较意义的著作,成为了人们探析奥尼尔剧作的有效途径。
奥尼尔在中国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自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奥尼尔的名字首次传入
到我国,许多相关学界的人员纷纷对奥尼尔及其作品进行深入地了解,于1985年以奥尼
尔为中心的研究院终于落成了。
在90年代后的10年内,全国范围内对奥尼尔的学术研究
就有八次,而且出版了有关奥尼尔剧作的摘选,在我国的社会中掀起了一股奥尼尔的剧作
热潮。
二、尤金·奥尼尔作品的狂欢式书写在巴赫金的观点中认为,狂欢式就是
指在节庆中进行一系列狂欢式庆贺、仪式等活动的综合。
在这些形式中包含了许多多样化
的形式,但由于时代的递进、民族特点及其庆祝方式的不同而展现出更多形式的文化特点。
在庆典中,通常会派生出各种各样的狂欢仪式,并在各个不同的喜庆日子里由大众一起推
选出不同的狂欢国王,然后这些狂欢国王还要通过人们给他的加冕,人们还要抬着他在大
街上游行,好像他就是最高的统治人物一样,但是紧接着就是要承受人们的嘲弄与打骂。
人们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心中的疯狂意识和行为。
这种狂欢仪式过渡到文学创作中,
就是为了体现个人遭遇了突变,几乎在一瞬间就形成了天堂与地狱的巨大反差,并形成一
种狂欢化的氛围,主要目的就是反映人、事、物都是相对的,具有双重特性。
(一)
狂欢式之“对话”的质疑巴赫金在进行研究创作中还特别提出了一个“对话”的概念。
在新型化的小说探析中,他深刻地意识到个人独白的逻辑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于是他
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终于提出了与之相对的“对话”模式的理论表达形式。
并且“对话”
是一个人产生思想并学习新思想的一种形式,因为只有与他们进行对话后,才会进行自我
的不断进化与发展,从而就获得了一种新的思想观念。
似乎从这一点出发,对话的理论基
础已经不仅限于诗学上的层次,而是提升到哲学的有关角度,而这种对话意义上的哲学与
其他形式的哲学不同,它是以思想价值为根本观点而进行的哲学研究。
戏剧是否能体
现对话关系呢?对于这一问题,巴赫金对戏剧的对话性进行了考究,因为对话的产生就会
发展对立层面的人物关系,那么这种对立的情景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渐瓦解。
而相关
的著作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正面的回答:戏剧中是存在对话关系的。
对此,我们可以来辩
证巴赫金的观点。
巴赫金认为戏剧不会产生对话就是因为受到剧情发展的限制,并且如果
对话具有多元结构就会给剧情带来冲突,对话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能调节其中的对立关系。
并且,对话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物之间进行思想意识的交流,他们是平等的,但却
是相互对立的。
其中人物的关系也具有主次之分,所以就要在戏剧人物的安排上突出主次
的区别,这是戏剧对话性的主要形成原因。
而戏剧中人物关系的主体问题也可以得到很好
地印证,例如在黑格尔的思想认识中就可以证实,因为剧情中的人物本身就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通过众多人来形成性格及其关系的发展,而正是这一点组成了戏剧情节的发展,
也就使整个剧作更加统一和完整。
作为主体的人物关系本身就具有一些不易显现的内涵特征,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是个体自身的事情。
从黑格尔的观点中肯定人物的主体
地位可以得知,无论是从戏剧自身的目的还是形式方式上,都是由于人物的精神领域中具
有不同的情感因素使对话可以在戏剧中体现。
所以作为杰出的戏剧作家奥尼尔在进行戏剧
创作中是可以积极地引用“对话”形式来突出戏剧中的人物主体关系和情节的变化发展。
(二)狂欢式之微观对话众所周知,巴赫金擅长从心理的角度来创作戏剧,所以他把
人物的对话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大型的对话;其二是微观对话。
其中微观对话是指在人们
的内心思想中,会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识观点。
在奥尼尔的戏剧作品中就体现了微观对
话的写作风格。
例如在《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展现了鲜明的微观对话,其中以第二
幕中埃拉的个人思想独白来分析。
在埃拉心中寄予的对吉姆的希望中,她很鲜明地表明,
她要吉姆去参加律师考试,并且很期望他能成功,希望他成为美国社会中最优秀的律师,
要让他向所有人证明,特别是做给那些在私底下嚼舌根的人看看,吉姆是一个优秀的男人,并要向全世界宣告,吉姆,是世界上最白的白人。
埃拉想通过吉姆的不懈努力去迈上更高
的一层,并紧紧地踩在那些人的身上,面对着他们阴险的脸,狠狠地踩下去。
埃拉还强烈
地表现了她对吉姆的爱恋,并且在她的意识里,她只希望吉姆是唯一的白人,而其他人都
是黑人,心理世界也是黑得透彻的。
从埃拉对吉姆寄予的希望和他们的爱情中,可以看出
埃拉热切地希望吉姆能顺利地通过律师考试,并跻身到贵族社会阶层中。
其中也可以看出
在种族歧视的迫害下,跨越种族的婚姻给埃拉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影响。
埃拉的心理上也承
受了很多的种族压力,她不想吉姆被其他的人禁锢住,也不能从此使她失去了幸福的权力。
吉姆是白人,而且是历史上最白的白人,但是埃拉自身是黑人,那个黑就像是肮脏的泥土
一样,把埃拉的全身都染黑了,她讨厌这样的黑,更是恨!从埃拉的内心思想中,呈现的
是一个在被社会和种族的强迫压力下而导致的内心情绪的烦躁和无限的内心折磨,这就是
微观对话。
在美国社会上,白人与黑人存在深刻的差距,当吉姆有可能脱离黑人被压迫的
生活,而拥有机会去抵达白人的世界时,这种白人优越感的思想意识让埃拉感到异常痛苦
和烦恼,在她内心深处,早已经隐藏了对黑人的种种不满和怨恨,此时,她只想把所有的
愤怒都宣泄出来,而对待吉姆,也显示出她又自尊又自卑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