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热赋存条件及地下水回灌能力的探讨
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地质条件研究

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地质条件研究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充分了解和研究地质条件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热能开发与利用所需的地质条件以及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
一、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地质条件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地质条件:1. 热储层条件热储层是地热能的主要源泉,因此其温度、深度、厚度以及渗透性等条件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热储层的温度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满足地热能的利用需求,通常要求热储层温度在70℃以上。
此外,热储层的深度和厚度对于热量的储存和释放也具有重要影响。
渗透性是指热储层中地下水或地下热水的渗流能力,其越高则利用地热能的效果越好。
2. 地热能的分布条件地球上的地热资源并不均匀分布,其热储层的存在形态和分布有差异。
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需要考虑热储层的规模及其分布的连续性。
在选择合适的开发区域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热能资源的潜力及可持续性。
3. 地表热流条件地表热流是指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的热量传递量,通常以瓦特/平方米(W/m²)来表示。
地表热流的大小受地壳热流和地热流的影响,而这两者与地壳的物理属性、大地构造等因素相关。
地表热流的分布状况影响了热储层的温度和分布特征,因此对于地热能开发与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地质条件研究意义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地热能的地质条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实现能源转型。
地质条件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的地热能开发区域、评估热储层的储量以及预测能源产量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地质条件研究还能帮助我们预测地热能的分布规律,进一步挖掘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
通过对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另外,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持久稳定的特点,不受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限制。
地下水地源热泵回灌分析

地下水地源热泵回灌分析【摘要】本文对地下水地源热泵回灌分析,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同时说明了水井堵塞显著增加地下水地源热泵的灌压,回扬对于减小系统灌压大有益处,尤其是对于回灌困难的系统。
【关键词】地下水地源热泵回灌一、地源热泵回灌技术的发展现状1、回灌方式及适用范围目前,地下水人工回灌类型一般有真空回灌、无压自流回灌和加压回灌。
(l)真空回灌又称负压回灌,利用真空虹吸作用,在具有密封装置的回灌井中,开泵扬水时,井管和管路内充满地下水,停泵,并立即关闭泵出口的控制阀门,此时由于重力作用,井管内水迅速下降,在管内的水面与控制阀之间造成真空,开启控制阀门和回灌水管路上的进水阀,水就迅速进入井管中,并克服阻力向含水层中渗透。
真空回灌适用于地卜水理层较深(静水位埋藏深度大于10m),含水层渗透性好的含水层。
由于回灌时,对井的滤水层冲击不强,冲浸适合老井。
(2)无压白流回灌(又称重力回灌),依靠自然重力进行回灌,即依靠井中回灌水位和静水位之差。
适用于低水位且含水层渗透性好的情况。
通过水分子同位素试验,一般地质条件下,回水层井壁截面积应为出水层截面积的四倍,方能保证井水全部自然回灌,即一出四回,因此这种回灌防范水井数量较多。
这一回灌方式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方式。
(3)加压问灌既适用于渗透性较差,地下水位高的含水层,也适用于低水位和渗透性好的地下含水层。
但是,由于增大,对井的过滤层和含砂层的冲击力较强。
目前加压回灌的方式一是通过回扬来增大回灌压力,另一方式是在井头安装加压装置来实现,后者在荷兰等欧美国家使用较多。
(4)同井回灌国内应用的同井回灌热泵系统是取水和回灌水在同一口井内进行,通过隔板把井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低压(吸水)区,另一部分是高压(回水)区。
当潜水泵运行时,地下水从低压区被抽至井口换热器中,与热泵低温水换热,地下水释放完热量,再由同井返回到回水区。
在井中加装隔板来提高回灌压力,以改善回灌条件,使回灌水畅通返回地下含水层中。
水源热泵回灌技术分析及强制回灌技术的探索

水源热泵回灌技术分析及强制回灌技术的探索摘要:地下水源热泵通过“地下水抽出—能量交换—回灌”的循环过程,实现了夏季地下水温度升高,冬季地下水温度降低,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因此,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中,除了需要抽取足够的地下水量外,还应该把同量的地下水回灌到原来的含水层中,以使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在地下水源热泵的运行过程中,地下水的回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地下水回灌技术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关键技术。
但在回灌过程中,常常出现抽出来的水不能全部回灌的现象。
如果长期不能正常回灌就会导致承压含水层厚度减小,进而导致地下水储量的减少、地面沉降等问题。
若沉降量较大或出现差异沉降过大,还可能造成地面建筑物变形或破坏。
因此,进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理论和回灌条件及方法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水源热泵回灌强制回灌方式1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对于水源热泵(water source heat pump,简称WSHP)技术,地面上热泵系统的设备和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而主要的技术/瓶颈0为地下水回灌系统。
很多地区的水源热泵工程存在回灌困难的问题,一些单位将不能回灌的地下水偷偷排入河道或者下水管网,不但造成了洁净淡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使水源热泵技术在很多地区遭到了人们的排斥。
但水源热泵效率高、占地少的特点又是地源热泵无法比拟的。
因此,积极研究回灌技术,对地下水水源热泵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内对水源热泵回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多数工程基本通过经验设计,这些工程里面采用压力回灌的比例也极少。
以北京为例,多数工程都是采用增加回灌井数量的方式来解决回灌困难问题的。
2 地下水源热泵回灌率低机理分析地下水源热泵回灌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井的过滤器及井周围的堵塞问题;②抽水后水位下降带来的含水层骨架的压密问题。
2.1 堵塞机理分析地下水源热泵回灌难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井的过滤器及井周附近含水层的堵塞问题。
通常根据成因将堵塞分为物理堵塞、化学堵塞和生物堵塞 3 种类型。
浅层地热能的特点

---本文出自华誉能源总裁张军的新书《地热能、余热能与热泵技术》第2.2章节浅层地热能的特点与意义浅层地热能接近常温,品位较低,需要通过热泵技术将其品位提升后加以利用。
浅层地热能既可以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用于供热,也可以作为热泵的冷却源用于制冷。
通过热泵技术将浅层地热能用于建筑的供热和制冷具有很多优势,同时也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浅层地热能的优势(1)分布广泛。
浅层地热能在地球表层以下接近均匀分布,到处都有,从地下水、地下土壤和江河湖海等地表水中都能采集到浅层地热能,可以根据项目的条件在周边就近提取和利用,不需要大规模的集中开采和远距离输送,不需要大规模一次性投资建设。
(2)储量巨大。
据测算,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热能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108kW的3750倍,而百米以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热能也有2×108kW。
(3)稳定持续。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温差势能,其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
(4)清洁环保。
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通过热泵技术进行采集利用。
利用浅层地热能不会像利用化石燃料那样排放大量的CO2、SOX、NOx、粉尘等燃烧产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引起温室效应、酸雨、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因此,开发利用清洁无污染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浅层地热能的不足(1)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品位很低的能源,不能作为独立的能源使用,必须借助热泵才能利用,运行时需要消耗一部分高品位能源,主要是电能。
同时,浅层地热能的有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能量的采集、提升、释放等三部分。
如果应用条件不合适、设计施工不合理、产品性能不合格或者运行管理不到位,都有可能造成投资过大或者运行成本过高,使用户的经济负担过重,不利于浅层地热能的推广应用。
(2)浅层地热能的采集受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大。
地下水地源热泵回灌分析

地下水地源热泵回灌分析【摘要】本文对地下水地源热泵回灌分析,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同时说明了水井堵塞显著增加地下水地源热泵的灌压,回扬对于减小系统灌压大有益处,尤其是对于回灌困难的系统。
【关键词】地下水地源热泵回灌一、地源热泵回灌技术的发展现状1、回灌方式及适用范围目前,地下水人工回灌类型一般有真空回灌、无压自流回灌和加压回灌。
(l)真空回灌又称负压回灌,利用真空虹吸作用,在具有密封装置的回灌井中,开泵扬水时,井管和管路内充满地下水,停泵,并立即关闭泵出口的控制阀门,此时由于重力作用,井管内水迅速下降,在管内的水面与控制阀之间造成真空,开启控制阀门和回灌水管路上的进水阀,水就迅速进入井管中,并克服阻力向含水层中渗透。
真空回灌适用于地卜水理层较深(静水位埋藏深度大于10m),含水层渗透性好的含水层。
由于回灌时,对井的滤水层冲击不强,冲浸适合老井。
(2)无压白流回灌(又称重力回灌),依靠自然重力进行回灌,即依靠井中回灌水位和静水位之差。
适用于低水位且含水层渗透性好的情况。
通过水分子同位素试验,一般地质条件下,回水层井壁截面积应为出水层截面积的四倍,方能保证井水全部自然回灌,即一出四回,因此这种回灌防范水井数量较多。
这一回灌方式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方式。
(3)加压问灌既适用于渗透性较差,地下水位高的含水层,也适用于低水位和渗透性好的地下含水层。
但是,由于增大,对井的过滤层和含砂层的冲击力较强。
目前加压回灌的方式一是通过回扬来增大回灌压力,另一方式是在井头安装加压装置来实现,后者在荷兰等欧美国家使用较多。
(4)同井回灌国内应用的同井回灌热泵系统是取水和回灌水在同一口井内进行,通过隔板把井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低压(吸水)区,另一部分是高压(回水)区。
当潜水泵运行时,地下水从低压区被抽至井口换热器中,与热泵低温水换热,地下水释放完热量,再由同井返回到回水区。
在井中加装隔板来提高回灌压力,以改善回灌条件,使回灌水畅通返回地下含水层中。
地下水地源热泵单井回灌率计算方法探讨

WESTERN RESOURCES 2021浅层地热能是从地表至地下200m深度范围内,储存于水体、土体、岩石中的温度低于25℃,采用热泵技术可提取用于建筑物供热或制冷等的地热能,这类低温热源可以大大地降低传统供暖与制冷的能耗,节约成本,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是一种绿色能源[1]。
地下水含水层的回灌能力直接影响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中回灌井的数量,从而影响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建设和运行的成本,是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的重要调查内容[2-4]。
单井回灌率是表征地下水含水层的回灌能力的重要参数。
1.常规计算方法作为表征地下水含水层回灌能力的参数,单井回灌率即为单井的回灌量与出水量的比值,一般情况下不同降深(或升程)单井的出水量(或回灌量)不同[5],因此单井回灌率采用单井单位升程的回灌量(单位回灌量)与单井单位降深的出水量(单位出水量)的比值进行计算(见公式(1))。
X=q灌/q出公式(1)其中:X——单井回灌率,单位%;q灌——单位回灌量,q灌=Q灌/S灌,单位L/(s.m);q出——单位出灌量,q出=Q出/S出,单位L/(s.m)。
通常采用回灌试验最大升程的回灌量除以最大升程计算单位回灌量,采用抽水试验最大降深的出水量除以最大降深计算单位出水量。
下面以2019年开展的兰陵县乡村振兴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项目中L1号孔抽水、回灌试验(见表1)为例进行探讨。
表1兰陵县L1号孔抽水、回灌试验数据表L1号孔于2019年11月19日至2019年11月22日开展了抽水和回灌试验,其中抽水试验进行了3次降深,抽水延续时间41.5h,最大降深8.82m,对应的单位出水量0.86L/(s.m);回灌试验进行了1次升程,回灌延续时间50h,最大升程7.17m,对应的单位回灌量0.83L/(s.m)。
根据常规方法进行计算,L1号孔单井回灌率为96.5%。
2.存在问题分析从表1中看出,抽水试验过程中不同降深时计算的单位出水量是不同的,计算的单位出水量在降深最低时最大,降深最大时最小,单位出水量随降深的增大而减小。
浅层地热资源的基本内涵与资源勘查评价的基本理念

由于各地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 致各地区岩(土)层的导热性和水文地质参数差异巨大,在 一个地区能成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在另一地区往往并不 适用。
目前,由于一些水源热泵工程承包方不了解各地区地 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回灌工艺,盲目承包水源热泵系统工 程,导致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如抽取的地下水回灌 不下去,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地下水资源,还造成了不良的生 态、环境和经济后果。
191 更多资料请访问……地学之旅有利于含水层储能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平缓、地下水流速缓慢,储水容积大; 含水层中地下水热交换速度缓慢,温度变化小; 地下水中不含有害气体和化学成分; 回灌水源的水质和水温满足储能要求; 深层含水层以储热为主,浅部含水层以储冷为主; 含水层具备灌得进、存得住、保温好、抽得出等条件; ……192 更多资料请访问……地学之旅供暖:夏灌冬用供暖:夏灌冬用 制冷:冬灌夏用制冷:冬灌夏用193 更多资料请访问……地学之旅严寒地区供暖:夏灌冬用在寒冷地区,只在冬天利用热泵从地下提取热 量,容易打破区域热平衡,致使土壤或地下水温度有 可能逐渐降低,导致热泵系统效率降低或能耗增大; 土壤冻结的影响:水份冻结会释放大量潜热,在 吸收同等热量的情况下,土壤降低的温度幅度小,因 此对换热器的传热有利;194 更多资料请访问……地学之旅夏热冬暖地区制冷:冬灌夏用在南方夏热冬暖地区,只在夏天利用热泵 向地下释放热量,容易打破区域热平衡,致 使土壤或地下水温度有可能逐渐升高,导致 热泵系统效率降低或能耗增大。
195 更多资料请访问……地学之旅其他地区:供暖——夏灌冬用 其他地区:制冷——冬灌夏用冬季供热负荷>夏季供冷负荷:土壤或 地下水温度有可能逐渐降低; 冬季供热负荷<夏季供冷负荷:土壤或 地下水温度有可能逐渐升高;196 更多资料请访问……地学之旅二、浅层地热能勘查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 1、目的:实施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 评价。
分享案例解析北京深层地热回灌两大关键因素

分享案例解析北京深层地热回灌两大关键因素北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深层地热供暖,已经实施4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监测数据和实践经验。
如今从中央到北京市都高度重视地热这一清洁能源的利用,经过对北京地热供暖的长期研究,认为北京市推进规模化深层地热供暖必须实现热量、流体量和流体化学的采灌均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包括:资源勘查和评价、地热回灌制约因素研究、地热回灌衰减防治、地热动态监测等。
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对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形式的地热供暖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节选自由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徐巍、李海京、丁桂伶、杨亚军、王小玲、鲁鹤、张俊华、王雨石撰写的题为《北京市深层地热供暖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的第二章节“地热回灌技术”内容,供业界交流探讨。
原文刊登于“四季春·2018第十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会刊”。
投稿邮箱:***************地热供暖要求必须采用“采灌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地热回灌是地热供暖的必要条件。
北京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地热回灌,到2000年以后达到生产性回灌规模,其中小汤山热田从2001年开始有1家单位回灌,到2004年增加到6家回灌,热田的灌采率迅速突破50%,供暖尾水实现全部回灌,热田的地热水消耗量减少了一半,热储压力由每年2m左右的下降速度突然减缓,后来地热供暖单位逐步增加,目前热田的供暖单位达到12家,是北京市供暖规模最大的热田,供暖尾水仍然保持全部回灌,热储压力逐渐趋稳,不再下降。
北京市现有7个热田实施了地热回灌,供暖尾水90%实现回灌,2017年6个热田的热储压力全部转降为升,地热回灌效果非常明显。
经过我们的研究,地热回灌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地热井回灌能力制约因素分析北京市的热储类型全部为岩溶裂隙型热储,大部分开采与回灌选择同一热储层,影响回灌能力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地热地质条件地热井的回灌能力与地热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热储的岩溶裂隙发育,出水能力强,则回灌能力也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层地热赋存条件及地下水回灌能力的探讨
0.引言
浅层地热能是在太阳辐射和地球梯度增温综合作用下,地球浅表恒温带至200m埋深内的土壤岩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是一种生态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范围广、储量巨大、开采成本低等优点。
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我国现有能源结构、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商丘市城区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春旱秋雨,夏热冬寒,四季分明显著特点,制冷供暖需求较大。
所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基本平坦,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其地下水埋藏较浅,资源丰富。
因此进行浅层地热赋存条件和回灌能力研究为指导商丘市浅层地热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1.研究区概况
商丘城区位于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第四系厚度400~450m,其中全新统底板埋深30~50m,为近期黄河冲积物,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可见2~4层,累积厚度7.00~38.50m,平均厚度约18m,富水性变化较大,静水位埋深一般为3~5m;上更新统底界埋深95~115m,中更新统底板埋深140~175m,中、上更新统砂层较不发育,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细砂为主,其次为粉砂,可见2~6层,累积厚度10.85~41.0m,平均厚度约20.5m,富水性弱,静水位埋深一般4~7m。
2浅层地热分布特征
2.1地温场特征
变温带:地温受气温的控制呈周期性的昼夜变化和年变化,随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变小。
通过对商丘市城区浅层地下水调查,商丘市城区变温带厚度为19m,变温带温度在14.5-18.5℃。
图1地下水温度与埋深关系图
○2恒温带:气温的影响趋于零,地球内热与太阳辐射热互相影响达到平衡。
恒温带的温度各地不一,主要与该地区的纬度、高度、岩性、地表水体的分布、
植被及小气候条件有关。
通过对5个井进行了地温测量长期监测及收集以往资料综合确定商丘市城区恒温带深度约19m,恒温带温度为15.5℃。
增温带:受地球内部热力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升高。
深度每向下增加100m所增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通过监测分析可知,市区南部地温梯度稍偏高,一般为2.37-3.57℃/100m之间;而北部稍偏低,地温梯度在2.39-3.13℃/100m之间。
全区平均地温梯度为2.82℃/100m。
2.2水化学特征分析
研究区浅层潜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Na·Mg、HCO3·SO4-Na·Mg 类型为主,局部分布HCO3-Na、HCO3-Ca·Mg、HCO3·Cl-Na·Ca·Mg、HCO3·Cl·SO4-Na·Mg、HCO3·Cl·SO4-Ca·Mg。
在商丘市文化路以北水化學类型主要以HCO3-Na·Mg为主,文化路以南水化学类型变化为HCO3·SO4-Na·Mg类型为主。
区内浅层地下水的PH值7.61~8.18,矿化度1280.0~2560.0mg/L,总硬度262.0~975.0mg/L(以CaCO3计)属中性、微硬、微咸水。
通过对枯、丰期浅层地下水取样发现,矿化度变化在0.3g/l左右,这说明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介质间的作用以溶滤作用为主。
研究区浅层承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Cl·SO4-Na·Mg类型为主,局部分布HCO3·Cl·SO4-Na·Mg、HCO3·Cl·SO4-Na型。
区内浅层承压地下水的PH值7.49~8.38,矿化度2200.0~3080.0mg/L,总硬度646.0~1090.0mg/L(以CaCO3计)属中性~弱碱性、微硬~硬水、微咸水。
3回灌试验
3.1试验简介
抽水、回灌试验是从井中连续抽水或者注水,并记录水位、水量、水温的变化来测定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和水文地质参数的试验。
针对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在商丘市城区布置浅层地热能抽水试验3组,回灌试验3组。
3.2抽水试验结果分析
商丘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项目进行了稳定流抽水试验3组,分别位于位于位于小郭庄的S3、史庄西北的S2、四营东S6。
据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含水层渗透系数K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渗透系数,单位为m/d;Q—稳定的出水量或注水量,单位为m3/d;H—潜水含水层厚度,单位为m;S—水位降深或升幅,单位为m;R—影响半径,取经验值,单位为m;r—过滤器半径,单位为m;L—试验段或过滤器长度,单位为m,下同。
图1为S3抽水试验成果图,根据抽水试验数据和渗透系数计算公式得到抽水试验成果如表2所示,
由S3抽水试验成果图可以看出,在抽水初期,水位下降较快,大约在8小时后水位趋于稳定,说明含水层的富水性较差,从抽水试验成果表可以看出,该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较低,抽水试验对含水层水位的降深较大。
综合成果图以及成果表可知,该含水层富水性较差,渗透系数较低,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抽水。
3.3回灌试验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商丘市城区含水层的回灌能力,在商丘市城区部署3组回灌试验,其中S3、S4抽回灌孔,S1、S2抽回灌孔,S6、S7抽回灌孔,采用自流回灌方式进行回灌,回灌时及时调整回灌量,考虑到实际回灌时的水位升幅,由于城区水位埋深较浅,一般保持回灌孔内水位埋深稳定在1.5m左右为最大回灌量,回灌试验成果如表3所示,其中S1、S2抽水回灌试验图见图2。
圖2 S1、S2抽水回灌试验图
根据S1,S2抽水试验回灌图可知,在抽水初期水位下降较快,约3小时后,降深逐渐趋于稳定,停止抽水后水位在2小时后逐渐恢复,涌水量相对较小,说明含水层富水性较差;通过注水试验图可知,随着注水量的增加,水位逐渐升高,注水量保持稳定后2小时,降深趋于稳定,停止抽水后约3小时,水位恢复到试验之前。
通过回灌试验成果表可知,该含水层的渗透系数较低,富水性较差,与S3情况相同,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抽水灌水活动。
3.4结果分析
换热方式的选取对于开发浅层地温能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地下水换热方式适宜性进行分析,主要考虑含水层岩性、分布、水位埋深、厚度、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水温、水质、水位动态变化,水源地保护、地质灾害等因素。
研究区内200m以浅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和粉细砂为主,单层厚度较薄,颗粒较细,渗透性较差,结合水源热泵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商丘市城区回灌能力小于500m3/d,在商丘市北部,李梅楼—毕大庄—杨油坊一带,含水层厚度小于20m,富水性差,回灌能力更差。
根据浅层地热能评价规范(DZ/T0025-2009)中地下水换热方式适宜性分区(表4)可确定研究区内通过地下水换热方式进行浅层地热能开发为不适宜。
4结论
1、商丘市城区恒温带深度约19m,恒温带温度为15.5℃,增温带平均地温梯度为2.82℃/100m。
2、商丘市城区含水层渗透系数约为4.8-7.1 m/d,但研究区内200m以浅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和粉细砂为主,单层厚度较薄,颗粒较细,渗透性较差,回灌能力小于500m3/d,确定研究区内通过地下水换热方式进行浅层地热能开发为不适宜。
参考文献:
[1]赵云章等.河南省城市浅层地热能[M].地质出版社.2010.
[2]袁锡泰,龚晓洁,余长河等.洛阳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场回灌试验研究[J].地下水.2012,34(4):48~49.
[3]乜艳,赵长荣,胡云状等.廊坊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前景及地下水回灌试验研究[J].地质调查研究.2012,35(4):310~314.
[4]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1-1.
[5]《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9年7月发布.
[6]唐石山,张映钱,周建等.《商丘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