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篇一: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12345【篇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归去来兮】《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齐市二十九中学田玉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的微观形成及乳化原理。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大海”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再增设几个实验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1、将蔗糖、食盐、硫酸铜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2、将等量的泥沙、面粉、植物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试验1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过程。

2、引导学生对比实验1和实验2所得混合物在宏观和微观上各有什么不同,从引入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展示】多媒体动画展示蔗糖、食盐在水中的微观溶解过程及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展示泥沙、面粉与水的混合过程及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使学生在微观上对溶液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有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认识,这会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结论】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溶液的形成》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疑问】展示五种液体: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

并思考各自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加入了色素?【学生回答】他们颜色不同,应该是混合物。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学生介绍这五种液体都属于溶液,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这一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实验9-1,进行实验,之后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食盐、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和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教师总结】通过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过程;而食盐溶于水则是NaCl固体表面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的过程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教师活动】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各部分完全相同,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同时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所以溶液又是稳定的。

因此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欢迎大家分享。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篇1【三维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预习导学】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学生展示: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或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溶液是透明的。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问题引领】一、自学:阅读课本第26到30页,明确以下内容: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2、怎样判断溶质溶剂?3、什么是乳化现象?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分组实验:观察食盐、糖、硫酸铜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视,对个别组加以辅导。

)小组展示:填表现象结论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注意对溶液的整体体和局部进行对比。

小组展示: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师质疑:(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一、课题的引入。

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

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看来应该加强溶液形成这门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区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

篇2: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导航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篇目: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共2课时)一、说教材(一)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常见的重要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三)教学难点1、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知识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其中“乳化”现象,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它附在溶液的内容后面,让学生通过实验有初步的了解。

这一课题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说教法1、讲授法对于溶液的形成,本课题的第一个实验很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

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的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是一样的;所谓的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2、实验法通过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的过程及现象的观察,既加深了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区分溶解与乳化。

又让他们经历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的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定义、溶 Nhomakorabea过程、特点及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问题,如饮料的配制、药剂的稀释等。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分析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不能通过滤纸等。
4.举例说明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饮料、药剂、化肥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通过对溶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溶液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验、生活实例等多角度深入探讨溶液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溶液的概念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能正确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系统地介绍溶液的概念、组成、特点以及分类。首先,我会明确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通过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微观分布和相互作用。接着,我会讲解溶液的浓度,包括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并举例说明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此外,我还会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二者的区别。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溶液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2.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请阐述具体步骤。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何区别?如何判断它们?
4.溶液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影响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饮料、药品等,引起学生对溶液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溶液配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4.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浓度、稳定性、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1.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强调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溶液概念。
2.实验操作技能: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确保实验安全。
3.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度、稳定性等抽象概念。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型新授编写王永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
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
方法
1.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
象。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用品仪器玻璃棒、小烧杯、试管、药匙。

药品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碘、高锰酸钾、汽油、植物油、洗涤剂、水。

其它学案和课件等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教学问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




无土栽培生产图片
问题看到这些图片你能联想到什么?这
些植物培养液都是纯净水吗?它们是怎
样形成的?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出示无土栽培生产图片或播放无土栽培生产视频。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同时再展示几种学生比较熟悉的溶液:食盐水、糖水。

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启发思考: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入课题。

板书本节课题
自问题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
例3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
...乳化的是( D )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问题7: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溶液用途的认识?
知识点2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问题1利用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药品: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也可选择身边的其他用品
问题2:如果没有温度计,该怎样改进实验?
问题3: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的溶液温度升高?有的降低?
例4如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固体,完全溶解后,U形
管内红墨水液面发生了变化
右面液面减低,左边液面升
高,加入的物质是( B )
A.食盐固体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生石灰[解题指导]溶解和乳化的原理不同:溶解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乳化则是被分散的物质以分子集合体即小液滴的
形式扩散到溶剂中,两种现象中粒子的存在形式不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有必要提供相应的视频或资料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讨论、交流、归纳、评价方案的可行性,选择最佳方案,依照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汇报交流
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和创新,引导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

引导观看溶质溶解过程动画,边播放边讲解,归纳: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
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溶液温度降低
联系物理压强知识分析讨论,
实验改进与创新,开拓思维
梳理整合
课题l 溶液的形成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溶质
溶液组成
溶剂
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形成过程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乳浊液−

−→
−乳化剂乳化现象
诊断评价1.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分析,如果向下列物质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不能
..够得到溶液的是( B )
A.食盐B.植物油C.白糖D.酒精
2.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克/厘米3,则下部的密度是B()
A.大于a克/厘米3 B.等于a克/厘米3 C.小于a克/厘米3D.无法判断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⑤稳定⑥各部分性质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B )
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③④⑤⑥
4.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一种低温小环境。

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C)
A.食盐B.蔗糖C.硝酸铵D.熟石灰
5.把少量的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中制成溶液,其中白磷是溶质,二硫化碳是溶剂,这种溶液叫做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碘酒中,酒精是溶剂;酒精溶液中,酒精是溶质。

6.小琪往右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的
水结了冰。

她加入的物质是(B )
A.食盐B.硝酸铵C.生石灰D.氢氧化钠
作业设计书面作业:教材P32页1、2、3、4题
课外作业:实际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可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快慢?
教学问
题最佳
解决方

以生活中熟悉的蔗糖水为例进行讲解。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