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

合集下载

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

7.下列物体一定带正电的是 ( C ) 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B.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 B.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 C.失去电子的塑料棒 C.失去电子的塑料棒 D.与带负电的物体相吸引的轻 D.与带负电的物体相吸引的轻 小物体

摩擦起电的原因: 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 的本领不同. 的本领不同. ②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 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 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 它就容易失去电子, 失去电子 它就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 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 子, 得到电子带 电子带负 得到电子带负电.
6.有甲,乙两个用绝缘丝线悬挂 有甲, 的轻质小球,如图所示. 的轻质小球,如图所示.让乙球靠 近甲球,在以下几种情况中, 近甲球,在以下几种情况中,能使 两球互相排斥的是 ( D ) 甲球带正电, A.甲球带正电,乙球不带电 甲球不带电, B.甲球不带电,乙球带负电 甲球带正电, 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 D.甲,乙两球都带负电
5,下列物体中一定带负电的是 ( ) A.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 A.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 B.与带正电的物体接触后的验电器 B.与带正电的物体接触后的验电器 C.失去电子的塑料棒 C.失去电子的塑料棒 D.与带正电的物体相接触的物体 D.与带正电的物体相接触的物体 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若甲与乙相互排斥, 6,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若甲与乙相互排斥,乙与丙相 且乙带负电,则甲带_______ 乙带______ _______, ______. 吸,且乙带负电,则甲带_______,乙带______.
2. A,B,C,D 4个通草球, A, 4个通草球 个通草球, A吸引B,A排斥C,C吸引D. 吸引B 排斥C 吸引D 如果B 如果B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 AC 排斥,则一定带正电的是_____ 排斥,则一定带正电的是_____ B ,一定带负电的是 _____ . 无法确定是否带电的是_____. 无法确定是否带电的是_____. D

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结果是什么?

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结果是什么?

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结果是什么?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关于物理问题,上课觉着什幺都懂了,可等到做题目时又无从下手。

以至于对于一些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就很难再坚持下来。

过早的对物理没了兴趣,伤害了到高中的学习信心。

收集整理下面的这几个问题,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疑问,小编做一个统一的回复,有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一下。

【问:什幺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结果是什幺?】答:摩擦起电方式: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其本质,就是电子在物体间转移了;摩擦起电的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问:物体可看作质点的前提?】答:(1)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其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出物体运动,这时物体就可看作一个质点。

(2)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运动等问题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3)同学们还应注意,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看作质点。

物体能否被看做成一个质点,还要看具体的环境。

【电势能的大小如何计算?】回答:电势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求解,1是根据电势能变化与电场力做功对应关系(绝对值相等),2是借助能量守恒来用其他能量变化来求解。

动能定理分析的是动能,一遍不用来求解电势能。

【问:在我们向太空发射卫星时,为什幺轨道半径r越大,线速度v的值却越小?】答:的确,火箭的推力在做功,不过做的功都转化为势能了,不仅如此,动能也有一部分转过去了;就犹如我们向高空扔一颗石子,石子的速率当然也会随着高度的变大而逐渐变小。

【问:有什幺方法帮我提高答题速度?】答:做题速度的提高需要在平时锻炼。

在这里给你分享一个好方法:建议你做作业时给自己限定时间,在。

摩擦起电原理

摩擦起电原理

摩擦起电原理
1 摩擦起电原理
摩擦起电,又叫摩擦静电,是久负盛名的一种物理现象。

这种现
象是指在某种物体经历摩擦力时,表面上会出现正负电荷,形成电场,并可再放电的现象。

摩擦起电的原理与大多数物体的电性有关,这些物体在施加摩擦
力时会从表面溢出一小部分电子,形成正负电荷,从而在物体之间产
生电场。

比如说,当蓝宝石表面施加摩擦力时,它会释放出一小部分
电子,而玻璃的表面却会吸收电子,两者摩擦之后会出现正负电荷,
也就是摩擦起电的现象了。

尽管摩擦起电成为了一种了解物质本质的有效手段,但是,它也
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举个例子,作用于塑料收纳盒上的“拉绳”就可
以生成大量的静电,从而把表面的灰尘带走。

此外,电压可以很容易
的在螺旋槽中调节,比如常用在电冰箱和空调上,也被广泛应用于电
池和电源线中。

总之,摩擦起电原理是物质特性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不仅具有
理论意义,而且应用也很广泛,现在很多事物都是靠它来工作的。

摩擦起电条件

摩擦起电条件

摩擦起电条件摩擦起电是指在物体之间进行摩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静电现象。

在特定的条件下,摩擦可以导致电荷的转移,从而产生电荷的积累和电势差的形成。

本文将从摩擦起电的原理、条件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原理是基于电荷的转移现象。

当两个物体进行摩擦时,会产生接触和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物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之间会发生电子的转移。

通常来说,电子在原子中是固定在原子核周围的,但在摩擦过程中,电子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得物体带上了正负电荷。

二、摩擦起电的条件摩擦起电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物体之间存在足够的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越大,摩擦起电的效果越明显。

2.物体之间存在足够的摩擦力。

摩擦力越大,摩擦起电的效果越显著。

3.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快,摩擦起电的效果越明显。

三、摩擦起电的应用摩擦起电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1.摩擦起电机:摩擦起电机是一种将摩擦起电现象应用于发电的设备。

通过摩擦起电机,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供电给各种设备和电器。

2.静电喷涂:静电喷涂是一种利用静电力将颜料均匀喷涂在物体表面的技术。

在喷涂过程中,通过静电起电将颜料带上电荷,然后利用静电力使颜料均匀附着在物体表面。

3.防静电处理: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半导体制造和粉尘环境下的工作场所,静电会对设备和人员造成危害。

因此,需要进行防静电处理,如使用导电材料、接地等方式来消除或减小静电。

四、摩擦起电与其他电现象的区别摩擦起电与其他电现象,如电感、电容和电流等有一些区别。

摩擦起电是一种静电现象,指的是物体之间由于电子转移而产生的电荷积累和电势差的现象。

而电感是指导体中电流变化时产生的自感现象,电容是指物体带电时所具有的储存电荷的能力,电流是指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

摩擦起电是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通过摩擦作用引起电荷的转移和积累。

在特定的条件下,摩擦起电可以应用于发电、喷涂和防静电处理等领域。

摩擦起电__两种电荷

摩擦起电__两种电荷


补充习题
1、两个物体相互靠近时,相互吸引,这说明: A 、两个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 B、两个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 C、可能一个物体带电,一个物体不带电 D、两个物体都不 答案:C 带电 2、用细线悬挂的两个通草球相互排斥,则: A 、它们一定带异种电荷 B、它们一定带同种电荷 C、它们之间 只有一个带电 D、它们可能都不带电 答案:B 3、甲、乙、丙、丁四个小球,若甲与经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 互相吸引,乙排斥甲,丙吸引乙,丁吸引丙,则丁球: A 、一定不带电 B、不能带正电 C、一定带负电 D、可能不 带电或带负电 答案:D 4、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任意两个靠近均相互吸引,已知 甲带正电,则乙球不可能(带正电 ),若丙球能吸引不带电的 不带电 轻小物体则乙球一定( )。(选填“带正电”,“带负电” 或“不带电”)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三、验电器 1、作用: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构造: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3、原理: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4、使用:将被检验物体接触金属球,如金属箔张开说明 物体带电,张开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带的电荷越多。
5、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简称电荷 6、电荷的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较大 的单位,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 量大 约是几十库仑)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中和指电荷完全抵消而不是电荷消失) 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检验
第四章 电 路
第一节 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 ,或者 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补充:摩擦起电的危害和应用) 3、使物体带电的两种方法:一是摩擦起电,二是接触带电

摩擦起电效应

摩擦起电效应

摩擦起电效应答案:摩擦起电效应,也就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得物体带上电荷。

摩擦起电的步骤,是使用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使得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得到足够的能量发生转移,摩擦起电后两物体必带等量异性电。

例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带负电荷和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则相反。

注意:摩擦起电适用于所有物体(导体、绝缘体皆可)。

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使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使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扩展:1.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使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电荷。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摩擦起电的原因(1)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2)摩擦起电实质上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必然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有了等量的多余的电子。

3.摩擦起电的原理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是指两种不同材料在摩擦过程中产生静电现象的原理。

具体来说,当两种不同材料(例如橡胶和羊毛)进行摩擦时,会发生以下过程:
1.电子转移:摩擦过程中,两种材料的表面接触并互相摩擦,
摩擦力会使得材料表面的电子发生移动。

例如,如果材料A
比材料B对电子的亲和力更强,那么摩擦过程中,材料B的
表面将失去一些电子,而材料A的表面将获得这部分电子。

2.电子分离:由于两种材料之间的电子转移,两种材料中形成
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离。

材料A获得了电子,成为带负电
荷的材料,而材料B失去了电子,成为带正电荷的材料。

3.静电吸引: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材料之间会发生静电吸引,因为不同电荷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性质。

这种静电吸引力会导致两个材料被牵引在一起,直到它们的电荷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摩擦起电只在两种不同电子亲和力的材料之间才会发生。

如果两种材料的电子亲和力相差不大,则不会产生明显的摩擦起电现象。

此外,在干燥环境中,由于空气中的湿度会导致电荷的散失,摩擦起电的效果也较弱。

摩擦起电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在复印机的静电复印过程中,通过摩擦起电可以将图像转移到复印纸上。

此外,摩擦起电还可以用于静电除尘、电子秤、电子打印机等领域。


体来说,摩擦起电的原理是基于材料电子转移和分离所导致的静电效应。

摩擦起电的概念

摩擦起电的概念

摩擦起电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摩擦起电的定义摩擦起电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通过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当两种材料相互接触并发生摩擦时,电荷会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导致两种材料带有相反的电荷。

其中,失去电子的材料带正电荷,获得电子的材料带负电荷。

摩擦起电的过程摩擦起电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解释:1.接触阶段:两种不同材料接触时,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会相互接触,形成接触点。

2.拆离阶段:当两种材料分离时,接触点会发生位移,从而导致材料表面电荷重新分布。

3.电荷转移:在拆离阶段,电子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导致两种材料带有相反的电荷。

摩擦起电的重要性摩擦起电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实际应用:摩擦起电现象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实际设备中,如静电喷涂、静电粉末涂层、静电除尘等。

这些应用利用了带电粒子的吸引和排斥特性,实现了粉末涂层和除尘的效果。

2.科学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是研究静电学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摩擦起电现象,可以深入了解电荷传递、电荷分布以及静电力等相关现象,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电荷行为和静电力的重要实验现象。

3.静电防护: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对于静电防护至关重要。

静电带电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因此在一些特定场合,如化工厂、石油化工、医药生产等领域,静电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4.教育意义:摩擦起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电荷转移和静电现象。

它也是物理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静电学原理和应用。

摩擦起电的应用摩擦起电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静电喷涂:静电喷涂利用摩擦起电现象,通过给喷涂颗粒带上相反电荷,使其在喷涂过程中被引力吸附在被喷涂物体上。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喷涂效率和涂层质量。

2.静电粉末涂层:静电粉末涂层是一种环保的涂层方法,它利用摩擦起电现象将粉末带电,然后通过静电吸附在被涂物体上。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节能、高质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具、建筑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
分离实验
思考
分离实验
1 实验正式开始了,你看到老师准备了什么呢?
2 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动作、神 情、语言呢?
3 做完这个实验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实验准备: 1. 每份材料包括:一根塑料勺子、一双筷子、盐巴若干、胡椒粉若干; 2. 让同学清理好桌面,准备好做实验的空间; 3. 让同学们提前准备抹布,以备实验以后搞卫生。
小作者的行文比较不错。先写了失败的经历,把实验写得一波三 折,同时设下悬念。之后又通过妈妈的口来解开悬念,这样写,比 起单独说理,从形式上来说要活泼自由,更加能吸引读者,同时也 让文章充满了生活趣味。文章的结尾,既表达了自己从实验中产生 的愿望,深化了主题,又写了自己在实验中的糗事,让读者哈哈一 笑的同时也拉近了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并让文章更有情趣。
我来拟个好题目: 1. 一个有趣的实验(吸引读者好奇心,这个实验如何有趣?) 2. 神奇的摩擦起电(揭示实验原理,让人想一睹为快。)
你也来一显身手,拟一个好题目吧!
写好实验中的发现
善于观察,才会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妙笔才会生花。对 事物观察得越细致,对事物的描写就越生动形象。相信分离实 验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兴趣,为大家的习作提供了素材。具体 到本次习作,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观察实验的目的性和敏捷性。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直接 影响到观察的敏捷性。只有明确了观察目的,才能分清层次、 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从而使观察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次实验,
神奇的摩擦起电
点评:和上一篇文章相比,这篇文章行文更加洗练,特别
是开头结尾都简明扼要,同时前后呼应,使文章圆合。文 章是借由“我”和妈妈的对话来串联起来的,这样做,能 让事件在不断的设疑和解疑中逐步推进,给读者一种“一 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让情节更加集中并吸引读者。 小作者对实验过程的描写仔细而生动,比如对实验准备的 描写准确而又详细,而对塑料勺向下移后吸住盐巴的画面 ,那“啪啪”的声音,就是非经过认真观察很难写出来的 细节。
实验步骤: 1. 把盐巴与胡椒粉混在一起,用筷子搅拌均匀; 2. 用塑料勺子在衣服上摩擦; 3. 将勺子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 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原理: 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带有静电,能够吸附重量小的物品,例如说胡椒
粉、盐巴。胡椒粉比盐巴更早被静电吸附,是因为它的密度比盐巴轻。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文段,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实验开始了,我把胡椒粉和盐巴混在一起,再用筷子 搅拌均匀,然后用塑料勺子在毛巾上使劲地搓。过了一会 儿,我把它放在胡椒粉和盐巴的上面,我看到胡椒粉跳到 了勺子上,盐巴也被吸到了勺子上。
这一个段落不是那么细致和生动,你能给它优化一下吗?
我们一起看看修改后的片段:
实验开始了,我先把盛在小盘子里的胡椒粉和盐巴混 在一起,再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搅拌均匀,然后用塑料勺子 在毛巾上使劲地搓。搓了一会儿,就把它放在搅拌均匀的 胡椒粉和盐巴上面。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胡椒粉像跳 舞一样纷纷跳到了勺子上。我又把勺子往下移动,盐巴也 被吸到了勺子上。
小结
修改后的片段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了更详细的描写, 用上了“小心翼翼”这样的成语来形容当时“我”的小心与认 真,用“胡椒粉像跳舞一样纷纷跳到了勺子上”这样有趣 的比喻来介绍看到的实验现象。这样一来,不仅介绍更 加全面了,而且整个段落都更加饶有趣味了。
——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使人觉得十分亲切。
这个实验不仅有趣,还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都 有科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的奥秘。 (《神奇的摩擦起电》)
——结尾谈实验收获,点明文章中心。
老师最后讲解道:“其实原理很简单,胡椒粉的重 量比盐巴轻,所以胡椒粉最先被静电黏附在汤勺上。” (《分离实验》)
请大家回忆一下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实验,把这次实验记录 下来,写一篇作文,注意认真观察,特别是对实验过程的描写 要详细具体。
我会举例: 1. 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 2. 在头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能吸引碎纸屑。
同学们,以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用摩擦的 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你也来举个例子吧。
我们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实验前后实验材料是否发生变化上, 如胡椒和盐巴有没有被吸到勺子上。
2. 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比如,盐巴什么时候被吸 到了勺子上,胡椒粉又是怎么被吸到勺子上去的。我们可 以对整个实验经过进行细心的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总 之,只要我们勤于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3. 分析联系,掌握规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要多思考:这 件事的真正起因是什么?真正的结果是什么?起因和结果 是不是有联系?只有多思考分析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 事物才能写好作文。
预购更多精彩图书 请登录开心图书专营店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句
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胡椒粉 居然全跑到塑料勺子上面了,而盐巴呢,像一群听话 的孩子,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弄不清状况的同学们开 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拟人手法使用得贴切又恰 当,把调味料受静电作用后的反应描写得灵活生动, 可爱活泼。实验现象十分清晰。)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句
——结尾通过老师的话语交代实验的原理,揭开 了大家心中的疑团,实验描写很完整。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词
紧张气氛:扣人心弦 心潮澎湃 忐忑不安 热闹气氛:议论纷纷 兴高采烈 闹哄哄 安静气氛:鸦雀无声 静悄悄 肃静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句
实验前同学们的反应:顿时,班级里“炸开了锅”, 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老师干什么呀?”有的说: “也许是做实验吧!”老师究竟要做什么?同学们好奇的 目光都集中到了讲台上。(使用夸张手法突出课堂氛 围,再以同学们的反应作为铺垫领起开头,使整个场 面都活起来,又使文章发展自然流畅。)
实验后同学们的感受:哇!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的实验啊!勺子不仅能吸起调味料,还会按顺序来 吸,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三个感叹句连用,增强 句子的气势,充分表达出“我”对此的惊奇和叹服 心境,从侧面反映出实验的趣味性。)
盐巴、胡椒粉和静电
点评:这是一篇很好的实验作文,小作者的描写很有层次。文章
先写了实验的过程,然后通过和妈妈的对话揭示了实验背后的科学 原理,层次分明,过渡顺畅自然。在写实验过程的时候,小作者观 察非常仔细,特别是对实验成功时胡椒粉和盐巴动静的拟人描写, 充满了动感,让人如见其状。
你能让混在一起的胡椒粉和盐巴自己分离吗?怎么 样,跟我一起来试试吧!(《盐巴和胡椒粉的分离》)
——提问式开头,自然引出下文对实验的描写。
“啊,胡椒粉和盐巴分开了。”三(2)班传来一阵欢 呼声。他们正在进行一个实验。(《有趣的实验》)
——先闻其声式开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巧妙引出 下文。
记得妈妈在厨房做菜时,有时候不小心把胡椒粉与 盐巴混在一起,总要抱怨这个佐料要重新买了。没想到 今天老师带我们做的实验,恰好可以解决妈妈的苦恼。 (《分离实验好处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