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是指两种不同材料在摩擦过程中产生静电现象的原理。
具体来说,当两种不同材料(例如橡胶和羊毛)进行摩擦时,会发生以下过程:
1.电子转移:摩擦过程中,两种材料的表面接触并互相摩擦,
摩擦力会使得材料表面的电子发生移动。
例如,如果材料A
比材料B对电子的亲和力更强,那么摩擦过程中,材料B的
表面将失去一些电子,而材料A的表面将获得这部分电子。
2.电子分离:由于两种材料之间的电子转移,两种材料中形成
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离。
材料A获得了电子,成为带负电
荷的材料,而材料B失去了电子,成为带正电荷的材料。
3.静电吸引: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材料之间会发生静电吸引,因为不同电荷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性质。
这种静电吸引力会导致两个材料被牵引在一起,直到它们的电荷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摩擦起电只在两种不同电子亲和力的材料之间才会发生。
如果两种材料的电子亲和力相差不大,则不会产生明显的摩擦起电现象。
此外,在干燥环境中,由于空气中的湿度会导致电荷的散失,摩擦起电的效果也较弱。
摩擦起电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在复印机的静电复印过程中,通过摩擦起电可以将图像转移到复印纸上。
此外,摩擦起电还可以用于静电除尘、电子秤、电子打印机等领域。
总
体来说,摩擦起电的原理是基于材料电子转移和分离所导致的静电效应。
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重点难点一、摩擦起电是由两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两物体上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二、大量实验表明,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正电荷,丝绸上带等量的负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而毛皮上带等量的正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是不同的。
前者反映了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五、物体带电的区别:1、摩擦起电:两物体上带的是等量异种电荷;2、接触起电: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了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3、感应起电:如果将带电体靠近导体,但不接触,会发现导体两端带有异种电荷。
能力训练1、现有甲、乙、丙三个轻质塑料小球,当它们相互靠近时,已知甲排斥乙,乙吸引丙,则当甲靠近丙时()A、两球一定吸引B、两球一定排斥C、没有相互作用D、可能吸引,也可能排斥2、甲乙丙三个通草球,若它们俩俩相互吸引,则三个小球的带电情况是()A、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B、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C、两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荷,一个不带电3、现有A、B、C、D四个小通草球,分别用细线吊着,已知A排斥B,B吸引C,C吸引D,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则A和D靠近时,它们将()A、一定排斥B、一定吸引C、可能排斥也可能吸引D、无法相互作用4、玻璃棒跟丝绸摩擦后,接触原来已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由张开变为完全合拢,则验电器()A、原来带负电B、原来带正电C、接触后带正电D、接触后带负电5、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原来已带电的验电器上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先闭合后又张开,这说明金属箔()A、先带少量负电,后带大量正电B、先带少量正电,后带大量正电C、先带少量负电,后带大量负电D、先带正电,后带负电。
静电实验教学大全

静电实验一、摩擦起电1、摩擦起电原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子,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条件(1)相互摩擦的物体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同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是相同的,不会出现电子的得失,因此不可能起电。
(2)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如果用手拿着金属棒去摩擦别的物体,金属棒是不会带电的,这是因为金属、人体、大地都是导体,摩擦过的金属棒上带的电通过人体传给大地,因此金属棒不会带电。
△常见物质束缚电子本领由弱到强的次序:毛皮<玻璃<云母<羊毛<尼龙<丝绸<硬橡胶<金属<松香<硫。
3、为什么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当带电体靠近轻小物体时,轻小物体由于静电感应也带了电(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所以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4、为什么摩擦起电的笔杆吸起了碎纸屑以后,碎纸屑马上又掉了?这是因为当碎纸屑被带电的笔杆吸引后,它就带了与笔杆相同的电荷(这是一种接触起电现象),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碎纸屑马上又掉了。
5、为什么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变直,也就是说,为什么头发遇静电后会变直?带电体靠近不带电体时,不带电体靠近带电体一侧会感应带上异种电荷,从而与带电体相吸。
梳头时,头发因摩擦而带上同种电荷从而相互排斥。
6、金属棒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起电理论上,任何两个不同物质的物体相互摩擦,都要发生电荷(电子)的转移,在绝缘好的情况下,无论是绝缘体还是导体,都能表现出带电现象。
取一把长约20厘米、塑料把的螺丝起子与有机玻璃棒摩擦。
7、金属棒之间摩擦能起电吗?不会,因为金属是良导体,就算你摩擦出电荷,这些电荷也会很快转移,并且马上发生中和反应,所以是不会起电的。
二、静电计与验电器一、1、构造上的差异最常用的金箔验电器,它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最简单的仪器,在玻璃瓶口处有一橡胶塞,塞中插一根金属杆,杆的上端有一金属球,下端悬挂一对金箔(或铝箔)。
电的发展(一)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一、现象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原理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三、为什么摩擦起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1)摩擦起电的物体带上电之后,用它靠近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时,该小物体因为在带电体的电场中,本身也因为感应而带上了电荷,且与带电体靠近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从而被带电体吸引过去。
(2)类似于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在靠近磁铁后别磁化,本身也带上磁性。
四、摩擦后的电去哪里了?想一下摩擦后的丝绸和玻璃棒带电后,过一段时间就吸引不了轻小物体了,因为电已经消失了,实际上是通过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导走了。
摩擦后的金属棒也是带电的,如果直接用手拿,电就顺着手导走了。
试验中,常看见把摩擦后的金属棒用绝缘绳悬挂起来。
最终也会消失在空气中。
五、为什么同种物体摩擦也会带电?同种物体摩擦会带同种电,实际上被摩擦的不止这两个物体,还有物体上的杂质、污染物、空气中的粒子等。
六、一些人为规定1、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只有直流电才有方向.早期发现电流后,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并依此进行理论研究。
以后发现了导线中只有电子才可流动,电子带的是负电,理应把方向改过才对,那样许许多多规定都要重建。
电流方向的不符合实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影响计算.所以并没更改,在电解液中,两种流动都有。
3、电量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电量的基本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简称库。
若导线中载有1安培的稳恒电流,则在1秒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积的电量为1库仑。
库伦是一个很大的单位,试想一下,两个1库伦的带电体,相距1千米,根据库伦定律:(),相互作用力为9000N。
一个电子带电量:1e=1.602 176 565 (35)×10^-19C。
初中九年级物理摩擦起电的条件

摩擦起电的条件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构成;二是这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摩擦起电的原因:(1)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2)摩擦起电实质上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必然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有了等量的多余的电子。
补充:同种物质摩擦不起电,原因是同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相同,摩擦时不会发生电子的转移.摩擦起电现象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的是静电。
带电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如下图。
电流和电路知识梳理:摩擦起电原子原理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
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
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摩擦为什么会起电(1)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电的发展(一)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一、现象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原理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三、为什么摩擦起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1)摩擦起电的物体带上电之后,用它靠近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时,该小物体因为在带电体的电场中,本身也因为感应而带上了电荷,且与带电体靠近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从而被带电体吸引过去。
(2)类似于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在靠近磁铁后别磁化,本身也带上磁性。
四、摩擦后的电去哪里了?想一下摩擦后的丝绸和玻璃棒带电后,过一段时间就吸引不了轻小物体了,因为电已经消失了,实际上是通过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导走了。
摩擦后的金属棒也是带电的,如果直接用手拿,电就顺着手导走了。
试验中,常看见把摩擦后的金属棒用绝缘绳悬挂起来。
最终也会消失在空气中。
五、为什么同种物体摩擦也会带电?同种物体摩擦会带同种电,实际上被摩擦的不止这两个物体,还有物体上的杂质、污染物、空气中的粒子等。
六、一些人为规定1、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只有直流电才有方向.早期发现电流后,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并依此进行理论研究。
以后发现了导线中只有电子才可流动,电子带的是负电,理应把方向改过才对,那样许许多多规定都要重建。
电流方向的不符合实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影响计算.所以并没更改,在电解液中,两种流动都有。
3、电量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电量的基本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简称库。
若导线中载有1安培的稳恒电流,则在1秒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积的电量为1库仑。
库伦是一个很大的单位,试想一下,两个1库伦的带电体,相距1千米,根据库伦定律:(),相互作用力为9000N。
一个电子带电量:1e=1.602 176 565 (35)×10^-19C。
摩擦起电的方式?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方式?摩擦起电的原理?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关于物理问题,上课觉着什幺都懂了,可等到做题目时又无从下手。
以至于对于一些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就很难再坚持下来。
过早的对物理没了兴趣,伤害了到高中的学习信心。
收集整理下面的这几个问题,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疑问,小编做一个统一的回复,有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一下。
【问:摩擦起电的方式?摩擦起电的原理?】答:摩擦起电的概念: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的能力不同。
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摩擦起电的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都带上了电荷,带电性质相反,且电荷量的绝对值是相等的。
【问:机车运动涉及功率的问题如何求解?】答:解题一定会用到这两个公式,f-f=ma;以及p=fv;如果题目涉及到恒定功率运行,可能会需要用到动能定理。
【问:动能定理如何计算功?】答:只有两种情况,分别是:①若各恒力同时作用一段位移,可先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再求总功;也可用总功等于各力所做功的代数和这个思路求。
②若各力不同时对物体做功,总功应为各阶段各力做功的代数和(注意正负性)。
动能定理是功能基本关系之一,也是重要的求解动能的方程;凡是涉及力所引起的位移而不涉及加速度的问题(题目中并没有要求计算加速度a),应用动能定理分析讨论,往往要比牛顿第二定律简捷。
【问:多普勒效应是怎幺一回事?】答:多普勒效应一种现象,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波源频率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
最常见的莫过于我们在车站听到的火车鸣笛声了。
具体而言:当观察者与波源在在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在增加;两者远离时,接收到的波源频率减小。
【问:物理题中常用哪些数学知识?】答:耐心寻找规律、。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
物理学充分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本知识点的重点是摩擦起电的原因。
2、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3、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摩擦起电、原子结构。
4、本知识点主要讲述摩擦起电的原因,它是研究电学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摩擦起电的原因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规则2: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或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的现象)。
概念
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
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
原因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正电
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
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
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同种材料摩擦起电的原因
利用一些容易起电的同种材料进行相互摩擦,两个摩擦表面就能够出现带电现象。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两个表面所带电荷为同性电荷,并且有的材料摩擦可以带同性正电荷,有的摩擦后可以带同性负电荷。
在排除了外界的影响(如通过其它导体导走电荷等)之后,实验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原子由带摩擦起电实验——两种电荷
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源自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因此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
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将介质表面污染考虑进去从而来解释此现象
因为介质在未摩擦之前会在周围的环境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的结果是介质和污染物之间因接触而产生了偶电层。
摩擦会使一部分污染脱离介质表面,从而脱离部分的介质与污染之间的偶电层也随之分离使介质带上电荷。
因为介质相同,且污染物也相同,这里偶电层也是相同的,故偶电层脱离时,介质上带上同种电荷。
1、原子核+电子,我们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所构成。
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
2、电子的转移,因为这样的电荷不流动,被称为“静电”人体静电的电压最高可达2万伏左右。
在冬天干燥的空气里人体会带电,只要人一走动,空气与衣服之间的摩擦就使人体储存了静电。
因此,当手触及门上的金属把手等导体就会放电,感觉就像被麻了一下。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