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物理教学-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

合集下载

原子结构了解与摩擦起电教案

原子结构了解与摩擦起电教案

原子结构了解与摩擦起电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2.了解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3.掌握开展摩擦起电实验的方法步骤。

二、教学重点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1.铜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2.摩擦起电的原理及实验;3.摩擦起电实验的详细步骤。

三、教学知识点1.原子结构基本原理“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由负电子和正电子组成,电子绕正电子运动,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场。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原子的质量。

原子的核心所占的体积极小,但是却占据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铜原子结构图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具有负电荷,而质子具有正电荷。

因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所以原子整体是中性的。

2.摩擦起电的原理及实验摩擦起电是指用不同材质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电荷分布现象。

这些材料之间必须有一定量的电子流动才能产生电荷。

具有高电阻的材料不易产生电荷。

低电阻和导电性能强的材料容易产生电荷。

其实,摩擦起电是靠原子层级上的电子转移来产生的。

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相互摩擦,就会使它们表面的原子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电荷。

实验步骤:a.取一个玻璃杯,将几个固体物质:纸片、铝箔、耐高温塑料袋等放进杯子里。

b.从中拿出一件材料,将其磨砂。

c.将材料倒回杯子里,观察各物质中间的相互作用现象。

d.反复摩擦多次,观察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现象。

e.用电检测器观察各物质所带的电荷性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分组探究、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结构了解与摩擦起电”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水平。

五、教学过程1.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并进行小组讨论。

2.教师向学生演示摩擦起电实验。

3.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摩擦起电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总结。

4.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总。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原子结构和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同时明确了摩擦起电实验的详细步骤。

学生在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交流。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是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它的原理可以通过几个基本概念来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它们围绕原子核旋转。

在一个稳定的原子中,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平衡的,因此原子是电中性的。

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时,它们之间的电子可能会转移。

这是因为某些材料具有较强的亲电性,它们更容易吸引和获得电子。

当两种材料摩擦时,其中一种材料可能会夺取另一种材料的电子,导致两种材料带有不同的电荷。

例如,当我们用羊毛织物摩擦塑料棒时,塑料棒会获得电子而变得带负电荷,而羊毛织物则会失去电子而变得带正电荷。

这种带电的材料会相互吸引或排斥,这就是静电力的作用。

当我们将带有不同电荷的材料放在一起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电场,这个电场会对周围的物体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将一个带有正电荷的物体靠近一个带有负电荷的物体,它们会相互吸引,而如果两个带有相同电荷的物体靠近,它们会相互排斥。

摩擦起电的原理也可以通过电荷守恒定律来解释。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中的总电荷在任何过程中都是不变的。

这意味着在摩擦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并没有产生或消失任何电荷。

只是电荷的分布发生了改变,导致物体带有了净电荷。

除了摩擦起电外,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比如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

摩擦起电是一种最为直观并且易于观察的带电方式,因此在教学实验中经常被用到。

总的来说,摩擦起电是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电子的转移和电荷的分布改变所导致的。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摩擦气球使其带电、摩擦头发产生静电等。

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静电效应。

教科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电现象》

教科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电现象》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
橡胶棒带 负电荷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摩擦起电的原因
1.原子结构图:如右图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 由原子组成的物 体也呈电中性.

核外电子
– +
++ –
原子核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 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电 现
电流
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

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电能
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能量转化
课堂训练
1.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 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B ) 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 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梳子对头发有力的作用 D. 梳头时,头发的毛囊会收缩
A
B
对电流方向的理解: (1)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2)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电池:电池有正、负两个极, 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 电池.
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如下图: 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池.
课堂小结

静电现象
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摩擦起电
电现象
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
实验1:与头发摩 擦过的梳子能吸起
纸屑
实验2:与毛皮摩 擦过的气球能吸
起头发
实验3:与毛皮摩 擦过的气球能吸
引水流
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 了电,或者说带上了电荷.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课题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日期
教学
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
分析
重点:
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是十分抽象的,了解它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原子结构的猜想是在不断的实验发现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从实验中去猜测一下有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是如何在不断地了解未知世界的,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
了解了多种复杂的原子结构后,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到底需要了一些什么知识,应该有一定的小结。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高中物理-高二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示例教案

高中物理-高二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示例教案

高中物理-高二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示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2.认识原子的结构
3.掌握原子结构的示例
二、教学内容
1.摩擦起电的原理
2.原子的结构
3.原子结构的示例
三、教学步骤
1.摩擦起电的原理
老师简单介绍了摩擦起电的实验证明,并引导学生思考摩擦起电的原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摩擦起电是由于物体表面带上了静电荷,而静电荷是由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引起的。

那么,学生们你们知道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吗?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原子的结构。

2.原子的结构
老师简单介绍了原子的结构,并在黑板上画出了原子的示意图。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中含有质量较大的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则带负电。

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因此,原子带电量为零。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摩擦,就会发生电子从一个物体移动到另一个物体的情况,从而使物体表面带上静电荷。

3.原子结构的示例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几个原子的示意图,并让学生们分析其中原子核和电子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带电情况。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子结构,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实物,例如钠、氧等元素的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摩擦起电的原理,认识了原子的结构,掌握了原子结构的示例,对于后续学习物理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老师也指出,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摩擦起电的原因 原子结构教案

摩擦起电的原因 原子结构教案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教案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

原子结构及摩擦起电

原子结构及摩擦起电

•感應使導體帶有的正負電荷, 稱為感應電荷
•使用靜電感應使物體帶電的方 法就稱為感應起電
感應起電
感應起電:(a)電中性的金屬球、(b)將帶正電的玻璃棒靠近金屬 球,球的一側 會感應成負電而和玻璃棒相互吸引、(c)用手觸摸金屬球,使球上 的正電被中 和、(d)移開手及玻璃棒後,金屬球即帶負電
閃電與避雷針
6-1
原子結構及摩擦起電
•兩物體相互摩擦時,電子就 可能會移動 •失去電子的物體,無法保持 電中性,而會帶正電性
6-1
原子結構及摩擦起電Fra bibliotek•例如:用絲絹摩擦玻璃棒,玻璃棒便 會帶正電 用毛皮摩擦塑膠棒,塑膠棒帶 負電
6-1
原子結構及摩擦起電
感應起電
•帶電體接近導體,使導體上正 負電荷分離的現象,稱為靜電感 應
•閃電是我 們日常生 活中最常 見的靜電 感應現象
閃電為雲層與地面間 的放電現象
閃電與避雷針
•放電現象:愈尖銳、突出 的物體愈容易放電或是成 為其他物體放電的對象
•為了避免雷擊,在較高的 建築頂端通常設有避雷針
驗電器
• 驗電器是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裝置 • 金箔驗電器:如圖6-8(a)
(a)金箔驗電器、(b)以金箔驗電器驗電
驗電器
• 可以使用金箔驗電器來檢查帶電 體所帶電荷的正負
庫侖定律
•庫侖定律結果: 1.兩帶電體間的作用力與其電量 乘積成正比 2.兩帶電體間的作用力與其距離 平方成反比
庫侖定律
•庫侖定律結果:
公式: •若使用SI制單位,常數k為9×109牛 頓.米2/庫侖2(Nm2/C2) •基本電量記做e,e的大小為1.6×1019庫侖 •庫侖(coulomb)為電量單位,簡寫為 C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摩擦起电是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它是指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静电荷。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梳头发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使头发变得带电;在干燥的天气里,走在地毯上会使我们的身体带电等等。

那么,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而中性的原子是由相同数量的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时,会发生电子的转移。

比如当我们用羊毛布摩擦塑料棒时,塑料棒会失去一些电子,而羊毛布会获得这些电子。

这样,塑料棒就带有正电荷,而羊毛布带有负电荷。

其次,摩擦起电的原理还涉及到材料的导电性。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导电性能好的材料会更容易失去或获得电子,因此在摩擦起电实验中,我们通常会选择导电性能差的材料,比如塑料和羊毛布、橡胶和皮毛等组合进行实验。

另外,湿度也会影响摩擦起电的效果。

在潮湿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会使电荷更容易传导,从而减弱摩擦起电的效果。

因此,在干燥的天气中,我们更容易观察到摩擦起电的现象。

总的来说,摩擦起电的原理是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电子的转移而产生的静电荷。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材料的导电性、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原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也可以应用这一原理来设计一些静电应用产品,比如静电清洁器、静电吸附设备等。

总之,摩擦起电是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它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涉及到了原子结构、导电性、湿度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也可以应用这一原理来设计一些实用的静电产品。

希望本文对摩擦起电的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模型物理教学-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
结构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
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