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属性的思考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日本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着许多核心思想。
在本文中,我将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禅宗思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学派之一,强调通过禅坐和禅修来达到心灵的觉悟和超越。
在禅宗思想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无欲无求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
禅宗影响了日本的艺术、哲学和生活方式,例如茶道和花道等传统艺术形式都有禅宗的影子。
禅宗思想强调清心寡欲、顺应自然、静心修炼,对于塑造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简约、雅致、自然”等特点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
武士道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强调勇气、忠诚、义务和自我牺牲等品质。
武士道精神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武士阶级,被视为武士们的荣誉和道德准则。
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精神不仅影响了武士阶级的行为和思想,也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其他领域,例如艺术、文学和礼仪等。
武士道精神注重忠诚和义务,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一种“忠诚、尊重、自律”的价值观。
和谐与共处思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第三个核心思想。
和谐与共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在日本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日本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于人际关系的关注等。
和谐与共处思想也可以在日本的建筑、园艺和文学等领域中找到,例如日本的庭院和花园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日本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禅宗思想、武士道精神和和谐与共处思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这些思想影响了日本的艺术、哲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塑造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特魅力。
这些核心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深入了解这些核心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日本的民族文化。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在这些文化中,有三个核心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分别是和谐、尊重和奉献。
和谐思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
和谐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日本人崇尚和平、共存与合作,他们相信通过和谐的关系,人们可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这种思想在日本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体现,例如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通过密切的关系、相互尊重来维持和谐。
在职场上,人们强调团队合作、互助精神,追求组织的整体利益。
这种和谐思想也反映在日本自然环境的保护上,日本人十分重视环保,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
尊重思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
尊重他人是日本人的传统美德,他们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价值。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言行谦恭有礼,注重礼仪和规矩。
这种尊重思想也表现在对待他国文化的态度上,日本人善于欣赏他国文化的也会尊重他国的习俗和民族特性。
这种尊重的态度不仅让日本人在国际交往中受到广泛赞誉,也有助于日本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奉献思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奉献指的是个体为家庭、社群、组织、国家付出自己的力量和努力。
日本人对于奉献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秉持。
他们认为个人的幸福和荣誉与所属群体的幸福紧密相连,个人的付出和奉献能够增加整个群体的福祉。
这种奉献思想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积极的引导和培养,父母教育孩子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这种奉献思想也体现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员工们对公司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做出努力。
和谐、尊重、奉献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这些思想在日本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
这些思想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为日本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对日本文化的浅思考

我对日本文化的浅思考闸北区实验小学陆莲洁日本民族是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日本文化的特点也极其明显。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多重性日本文化是系统各异的东西方文化的并存和混合的产物。
用我的话来说,不妨叫做“杂交文化”。
其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政治体制,既学习了西方的议会政治,又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度,属于新旧政治的混合体。
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结合,西装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间加西式客厅。
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
再看其语言文字,既有中国借来的汉字,又有独创的平片假名,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罗马字,如此复杂的文字世界罕见。
日本文化产生“多重性”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日本人对异国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本国文化也具有异常的保护心理。
身居岛国,不受外侵,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外来文化,这也是日本人长期养成的性格特点。
2、均一性日本文化不受地区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
不能说日本各地的风俗习惯没有差别,但是比较之下相对很小。
风俗习惯、人的思维和行为等等大相径庭。
狭窄的国土,众多的人口,日本人长期以来养成了重视集体和国家的习惯,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日本化日本人具有模仿和改造的天赋,具有把外国文化转化为日本独特文化的能力。
早在平安时代,日本人就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语的书写形式。
日本人虽然嘴上没这么说,但是可以说日本人做得恰到好处,仔细观察一下,所有来自外国的东西,无一不经过加工改良据为己有了。
这也是日本文化的明显特点之一。
4、现实性日本人是最重视现实利益的,这点集中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
信仰宗教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心一定要虔诚,还有一个大忌,那就是不能同时信神又信佛,如果同时信奉神和佛,遇到灾难那就神和佛都不会帮你,说不定还会遭到报应,“一仆二主”一般来说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但是,日本人信奉宗教的原则却是兼而得之,很多人同时信神又信佛。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日本文化是一种包含众多特征的多元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日本社会意识则是指日本人对于社会规范、价值观以及道德准则的认同和认可程度。
本篇文章将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日本社会意识也受到了一些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尊重长辈和上级是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日本,平等和团结的观念与尊重和服从长辈的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
日本文化中对于纪律、规则和礼仪的重视也是日本社会意识的体现。
敬重规则和遵守规则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这种意识深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日本文化中还存在一种对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观念。
日本人普遍认为个人的行为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他们注重个人的行为和言行。
日本人还非常注重道德和诚信,这在日本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道德准则是日本社会聚力的关键之一,人们将诚信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美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社会意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一些年轻人中,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度有所下降,他们更加崇尚个性和自由。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日本社会的结构和价值体系也在发生变化。
另一个需要讨论的方面是日本文化对外界的影响以及其对于国际社会的认同。
日本文化以其独特之处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例如日本的动漫、电影、食物以及传统艺术。
这些文化作品不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也为日本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外交、旅游和文化交流等方式,日本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也在不断增强。
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日本一直以来存在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性别角色分工。
尽管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变化,但日本社会仍然存在一些性别不平等和歧视的问题。
也有一些人认为日本社会过于重视集体主义和一致性,对于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力缺乏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在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了独特之处。
和与忍耐的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的观念都是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也在不断演变和塑造。
通过文化的基本属性来看日本文化

的确 没 有世 界性 文化 的存 在 ,文 化 的 世 界 性不 过是 民族 性 文 化融 化 、印度 文 化 、南 蛮 ( 以葡 萄牙 为主 )文 化 、红毛 ( 以荷 兰 为主 ) 人世 界 文化 中 的结果 与产 物 。民族 文 化 与 世界 文化 之 间 可 以相 互 文 化 、西 欧 文化 、美 国文 化 的 吸收 就 是 如 此 。其 中 ,大 化 改 新 前 贯通 与 相互 渗透 :一方 面表 现 为 民族 文 化 的 世 界化 ,另 一方 面表 后对 隋唐 文 化 、明治 维 新 时 期 对西 欧文 化 、二 战 后 对美 国文 化 的 现 为世 界文 化 的民族 化 。但 民族 文化 与世 界文 化 的相 互 贯 通 与相
通 过 文 化 的 基 本 属 性 来 看 日本 文 化
剥、 瑶
( 鲁东大学外 国语学院 山东 烟 台
长 ,融合 本 国 国情 ,从 而形 成本 国的文 化。 关 键词 : 日 本 文 化 ;基 本属 性 ;外 来文 化
中图分 类 号 :K 3 1 3 .5 文献标 识 码 :A
界 历史 发展进程 中处于领先地 位与状 况 的民族文化转 化为世 界性 的文 了社 会变 革 的政治 家和 改革 家 。6 4 5年 ( 大化元 年 ) 中大兄 皇子 发 化 的可能性较大 ,币 甥B 些处 于落后地 位与状 况的 民族 文化转 化为世界 动 了大化 改新 运 动 ,废 除 了 以部 民制 为 特 点 的 1 3本 奴 隶 制 ,参 照
2 6 4 0 2 5 )
摘 要 :本 文 通过 文化 的基本 属 性来 浅析 日 本 文 化 。通 过 文化 的属 性 可 以看 出 日本 文 化 是 对 于外 来 文 化 采取 一种 积 极 的 态度 ,取 百家 之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日本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它由多个核心思想构成,并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观念、个人主义和谦虚敬畏三个方面概括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和理解日本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道德观念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人非常注重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交往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日本社会中,道德观念强调个人责任和奉献精神,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日本人常常将道德观念视为社会生活的准则,积极追求“正直、守信、诚实、奉献”的美德。
日本人对于家庭、亲族和社会的义务也非常看重,强调忠诚和尊重长辈的道德价值观念。
这种道德观念的影响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灵魂中,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南和行动的动力。
个人主义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
虽然一直以来,日本被认为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代表,但在近些年来,个人主义的思想在日本社会中也逐渐兴起。
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追求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的权利。
日本社会对于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人意识的重视也日益增加。
日本年轻人普遍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尊重个人偏好和个人的生活方式选择。
与传统的集体观念相比,现代日本社会中也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鼓励个人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成为塑造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力量。
谦虚敬畏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第三个核心思想。
谦虚敬畏强调对他人、事物和自然的尊重和珍视,反映了日本人的谦虚和敬畏之心。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和平、秩序和平衡,强调顺从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谦虚敬畏的态度赋予了日本人对于工作和待人接物的认真和严肃,同时也溶进了日本艺术、建筑、礼仪等方方面面。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表现出对美的追求、对错误的修正和对自然的崇敬。
这种谦虚敬畏的思想不仅贯穿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日本人的心灵深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通过道德观念、个人主义和谦虚敬畏这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和传承。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日本文化是一种独特且多元的文化,深受其历史、宗教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日本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塑造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本文将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进行探讨。
要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我们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左右,古代日本是一个由许多小国或城邦组成的地区。
在7世纪初,日本采用了中国的汉字和佛教,并通过借鉴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来发展自己的国家。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的古代时代,这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儒教是日本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7世纪传入日本,并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中。
佛教强调修行和觉悟,对于日本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教思想也在日本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江户时代(1603-1868)。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时代的黄金时期,也是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日本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武士阶级是封建统治者,而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则属于社会的底层。
这种等级制度对日本的社会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教思想的价值观也成为江户时代的主导。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日本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1868-1912)标志着日本向西方学习,并采用了许多西方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
这导致了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使得日本社会意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现代日本,虽然日本人普遍接受了许多西方的价值观,但传统的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仍然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人对集体主义的重视超过个人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观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例如在工作场所和日本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上。
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也非常明显。
日本人非常尊重社会规则和传统习俗,注重遵守和尊重他人。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我们来谈谈“和”的思想。
日本民族文化中的“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社交礼仪以及社会关系之中。
在日本文化中,强调“和”就是强调团结、和谐、一致。
这种思想源于日本古代的“和领”制度,即在日本的宫廷社会中,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要维护“和”的关系。
这种思想也体现在日本人的行为举止之中,比如在日本人的交往中,都非常讲究礼貌和尊重他人,绝少会有争吵或是大声喧哗的情况。
在日本企业中,也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和”的思想是日本文化中注重集体、强调和谐、重视团结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想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
我们再来谈谈“忍耐”的思想。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忍耐被视为一种美德,成为了日本人生活和处世的一种态度。
日本人民从小就受到教育,要求他们要学会忍耐,要学会容忍痛苦和困难,要学会在逆境中坚持。
这种忍耐的精神源于日本古代的武士道精神,即武士在生活和战斗中,要学会忍耐,要学会忍受痛苦和折磨。
这种忍耐的思想也体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他们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表露情感和情绪,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困难,他们通常选择默默忍受而不是抱怨和抗议。
在日本的职场中,也普遍存在着要求员工忍耐和忍受压力的现象。
“忍耐”的思想是日本文化中重视坚韧和忍耐精神,注重承受压力和磨炼意志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想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
我们再来谈谈“尊敬”的思想。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尊敬是日本人重视的一种品质,也是日本文化中深深扎根的一种价值观。
日本人从小就接受教育,要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并且要尊敬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长辈和上司,他们都会尊敬有加,绝少会有冒犯之举。
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也非常强调对领导和长辈的尊敬,要求员工要维护领导的面子,保持尊重和顺从的态度。
“尊敬”的思想是日本文化中重视尊重和敬畏的一种品质,注重尊重他人和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想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迄今为止,对日本文化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已无人表示怀疑,甚至连西方发达国家对日本文化在日本现代化中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也深表望尘莫及。
然而,什么是日本文化?其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无论是在世界史学界,还是在日本史学界,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
英国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日本文化属于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文化圈。
美国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R·本尼迪克特在其所著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一书中论及日本文化具有两重性特征(自卑和自傲的双重变奏,既温文尔雅而又残忍暴戾)[1]。
日本著名文学史家、评论家加藤周一则持“杂种文化论”观点,认为“日本的始文化是在中国先进文化传入和影响下形成的近代日本文化的西化,催发了日本现代文化的诞生和发展。
”[2];日本史学家津田左右吉认为:“在日本文化中,既有传承下来的因素,也有源于欧美的世界化的因素,两者以各种形式结合起来。
但是作为其整体或主潮流的,无疑是后者”,“日本文化是基于日本民族生活和独自的历史展开而被赋予独自形式的东西,因而与中国文化是全然不同的”[3]。
日本东洋史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在《何谓日本文化》一文中说:“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盐卤。
”[4]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知名哲学家和日本思想史学者上山春平首创“日本深层文化论”:他把日本文化从古至今分为三个层次,即明治以来的日本近代文化为表层;弥生时代至江户末期的日本中世文明为中层;绳纹时代的日本古文化为深层。
上山春平认为,日本的表层文化是以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欧洲色彩;中层文化是以大量导入中国文化为前提而形成的,因此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深层的绳纹文化则是以绳纹土器为代表的农耕以前的狩猎采集的文化,这是日本在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具有独自特色的文化[5]。
以上关于日本文化诸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方面探讨了日本文化的特征,不足的是这些表现出来的特征只是外在的或者说是局部的。
要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日本文化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我们还得回到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这个本体理论中去,从日本文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去找答案。
一、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吸取的外向性特征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总是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
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日本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发展特征格外明显。
而且日本文化的发展总是与外来文化不断地“迎合、碰撞、交织、变形、重组”这一动态过程相伴相随的。
因此,很多学者将日本文化划归为“全面摄取型文化”是不无道理的。
在日本古代社会,由于处于农业社会文明的边缘,所以长期以来日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都处于很落后的状态。
加之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有限的土地、贫乏的资源以及频繁的台风、地震和火山爆发,不仅使日本人有着强烈的甚至有些神经质的危机感,而且锻造了日本人面对变局泰然处之的适应能力;岛国的独立则使整个日本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集团意识,同时还使日本人对外来的文化有着惊人的敏感度。
这一切都赋予了日本人极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为了摆脱危机和落后,任何外来的、只要是有用的都可以“拿来”,而且不拘一格。
当然在文化方面也毫不例外。
纵观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影响的文化,都能在日本找到它的影子。
但在日本文化中,受外来文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文化,一个是西方文化。
由于日本和中国特殊的历史渊源关系,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其深远。
公元前3世纪前后,汉人大规模东渡,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
公元6世纪到7世纪初,日本第一次大规模地引进了中国文化,其主要内容是中国的儒学,它直接促成了日本的大化革新运动。
同时中国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法典制度、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甚至社会习俗都被全方位加以引进。
比如圣德太子模仿中国的行政和司法制度,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制”;公元604年,他颁布了“十七条宪法”,用儒家的思想来统治国家。
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建立了一整套类似于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天皇成为实际统治者;他们仿照唐的法典制定出《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建立起全新的皇室官僚体制,还模仿长安城的布局建立自己的首都;此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唐文化都以其无穷的魅力引起了日本朝野上下的迷恋。
唐的音乐、书画、棋艺成为日本文人雅士中的时髦,唐的服饰也成为日本人争相模仿的穿着。
加藤周一指出:“从8世纪末迁都平安(794)起到10世纪的100年间,是原来传入日本的大陆文化日本化时期。
”[3]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
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血肉联系是毋庸置疑的。
一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以武力打开了日本锁国的大门,日本才开始将文化的触角全方位地移到了西方。
出于同样的原因,为了摆脱危机和落后,日本全面地引进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这是日本文化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碰撞和摄取的时期,其基本内容是以“兰学”为主的西方思想科技文化。
兰学“不仅使日本人及时地吸收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而且了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而触发了否定日本传统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
兰学家们通过批判从中国导入的华夷观念和日本中心主义的神国观念,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对外观。
”[6]如果说日本第一次通过学习、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使其摆脱了野蛮时代,跨入了农业文明的发展时期,那么这一次通过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则使日本成功地从农业文明时代跨入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轨道,因为它直接地促成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面临着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的改造,为了彻底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并使日本从属于西方,美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日本进行了改革。
诸如修改宪法、惩处战犯、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方面。
这对日本现代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企业文化在日本开始大放异彩。
上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日本大规模地引进美国的现代经营管理技术和经营管理思想。
在这种引进热潮中,日本先后引进了美国的企业管理人员训练方式,董事会制度、事业部制度、长期经营计划、统计制度、人事考核制度、工资制度、职工教育制度、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新管理方式。
此后,还不断采用和引进了许多西方管理概念,如企业策略、产品生命周期、市场分析、经济计量学、现代广告术、信息处理等,但是,日本并不是把美国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日本的,最突出的是日本在学习美国的经营管理方式的科学制度时,又注入了日本的所谓共同主义及重视人性的价值观,使之成为日本式经营管理方式的思想内核,从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更具活力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经营中的“和魂洋术”。
因此,二战结束后,日本第一次似乎无可奈何地被动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
然而也正是通过这一次文化洗礼,日本荡涤了许多农业文明的残余,以完全现代化的姿态迅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之林。
无怪乎日本许多历史学家、政治家把日本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时期称作是日本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国”时期。
二、“择善而取之”,使之“本土化”如果把日本文化看作是外来文化的“舶来品”或者是各种外来文化的混合物、“大杂烩”,那就太过于简单化了。
在世界各民族中,确实没有哪个民族能比日本更大量、更持久地接受外来文化。
可以断言,日本文明的发展就是不断吸收与融合外来文明的历史(为此有人将日本文明称作是一种搅拌机式的文明)。
然而,日本即使对于基本可取的外来文化,也决不是原封不动地、简单地“拿来”并加以接受,而是先借用它“然后同化它,使其变形,继之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独自的制度和文化特质”[7]。
美国的日本史学家埃德温·赖肖尔曾说过:“日本人的突出之处,与其说是模仿性,勿宁说是其独特性以及他们在学习和应用外国经验时不失自己文化特征的才能。
”[8]从6世纪时起,日本全方位地引进了中国文化,到19世纪,日本出现了三次摄取中国文化的高潮,它们分别是唐朝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内藤湖南曾形象地把中国文化称作是日本文化磨成豆腐的盐卤。
但是即便是对中国文化,日本也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
日本曾仿效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但却抛弃了中国社会肌体上的两大毒瘤——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因为它与日本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不相适应。
对构成日本文化最基础部分的中国儒学,日本的选择也是惊人的。
中国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以“仁”为中心,而日本的儒学却将“忠”放在首要位置。
对于“忠”的理解两国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80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2月忠诚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真诚。
而在日本,虽然它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被使用,但它的准确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于自己领主的真诚”[9]。
因此,中日两国的儒学存在着重大的差别,那就是“中国的儒教无论怎么说都是人道主义的,而日本的儒教显然是民族主义的”。
[9]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的儒教中比中国有着更多的集体主义精神。
此外,日本儒教还发展了中国儒教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日本著名的商人、思想家涩泽荣一的“义利一体观”思想。
长期以来,中国的儒教是重义轻利的,而日本则从国家利益出发,把道德与经济、义与利、“士魂”(即武士精神)与“商才”(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把士商的“义利”观转化为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伦理观。
正是在“义利一体”的思想下,日本没有什么抵触地接受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种一切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而不恪守某一种教义的精神,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
对号称中国“亚圣”的孟子思想,日本也是实行扫地出门的政策。
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给百姓一定的“恒产”,放松管制、休养生息,这与日本当时以“部民”奴隶制为主的经济政治制度是格格不入的。
更重要的是孟子的“禅让”思想对日本“世袭君主制”构成的威胁是无法容忍的。
另外,日本在引进汉字的过程中逐渐学着用汉字草书的偏旁创造出了平假名,用汉字楷书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这是日本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明治初期,日本曾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盲目之风,部分政治家试图全盘否定儒学、佛教等传统思想,但他们很快发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时全盘西化也遭到民族主义、国粹主义和广大人民的反对。
于是,明治政府对西方文化的移植和学习也是有选择、有重点、择善而取之的。
首先,日本全面引进和学习现代化急需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年的路程。
其次,在军事、政治、法律、教育制度和社会思想等上层建筑方面,日本也是根据国内需要加以选择和应变的。
“明治政府比较并检验了所有这些信息,以判断哪个国家在某个领域最杰出、最先进”,在这种判断的基础上,“政府作出关于哪个领域应以哪个国家为样本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