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近现代文学是日本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涵盖了明治时期至今。

在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和现代社会的变革,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概述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背景与特点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引入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其中包括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

在这个时期,受到欧美启蒙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影响,近现代文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现实主义的兴起:与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相比,近现代文学更加注重描写现实生活,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为基础,以此反映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的真相。

2. 文学形式的多样性:近现代文学中,文学形式的多样化成为一种显著特点。

除了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还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如短篇小说、散文、自由诗等。

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近现代文学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阶级差距和性别问题等,通过文学作品呼吁社会改革。

二、代表作品1.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人们的虚伪和空虚,对日本社会的伪善现象提出了批评。

2. 森鸥外的《舞姬》:这是一部以歌舞伎舞蹈剧场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和挣扎。

3.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描写了男主人公与一位伊豆舞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对爱情的探索。

4. 大岛纯的《绿与黑》:这是一部反映农村社会和资本主义冲突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人性的脆弱。

三、对社会的影响近现代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其次,近现代文学的揭示和批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进而推动了社会改革和人们的觉醒。

此外,近现代文学也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影响。

日本的文学特征

日本的文学特征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

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

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

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

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

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

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

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

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

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

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试谈日本“私小说”的特质

试谈日本“私小说”的特质

试谈日本“私小说”的特质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私小说在文学界逐渐崭露头角,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私小说是指由普通人以日记形式写就的小说,其中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

这种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真实性,吸引了大量粉丝。

那么,日本的私小说究竟有什么特质呢?日本私小说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在日本私小说中,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自己的故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亲身经历融入其中。

他们不仅倾诉自己的快乐和痛苦,还常常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征。

这种直观而真实的叙述方式,令读者能够快速地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之中,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日本私小说具有情感上的真实性。

在私小说中,作者常常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都被毫不掩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共鸣。

与传统的小说相比,私小说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因而备受喜爱。

日本私小说更注重自我表达和心灵沟通。

在私小说中,作者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过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入剖析,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这种情感交流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坦率,产生共鸣,并得到启发和慰藉。

私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与沟通方式。

私小说还具有社会性。

在日本,私小说常常以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通过文字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借助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私小说不仅是对个体生活的记录和反映,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具有一种社会性的特征。

日本的私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真实性,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和情感上的真实性,注重自我表达和心灵沟通,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它成为了一种备受欢迎的文学形式。

私小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的途径,能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慰藉。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序章日本文学的特征0.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日本文学的作用2.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和结果3.日语的特征4.日本文学的向心倾向5.日本文学阶层的更迭6.文学家纳入集团倾向的内容和影响7.外来的4种世界观的概况8.日本土著世界观的特征9.外来世界观“日本化”的特点、影响、实例10.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11.总结日本文学的特征12.总结日本文学史发展的特点【内容索引】一、文学的作用二、历史发展的类型三、语言及其文字表现四、社会背景五、世界观背景六、文学特征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一、文学的作用1日本文学的作用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2日本文化的倾向(1)日本文化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具体的、非体系的、感性的人生特殊场面中运用语言。

(2)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不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3)日本文化整体同日常生活的现实密切相联。

3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不同(1)中国人从普遍的原理出发,然后到具体的情况,首先把握全体以图包揽局部。

日本人则执着于具体情况,重视其特殊性,从局部开始以图达到全体。

(2)在日本,文学代替哲学起作用,文学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代表日本的思想和感受性的历史。

而在中国,文学也成了哲学性的东西。

二、历史发展的类型1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1)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它不是新旧交替,即在一个时代成为有力的文学表现形式,由下一时代继承时被新的形式所取代,而是在旧的基础上补充新的。

(2)这种发展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出各个时代的文化。

如摄关时代的“物哀”,镰仓时代的“幽玄”,室町时代的“空寂”和“闲寂”,德川时代的“风流”——这样的美的理念,不仅不会随旧时代的衰亡而消失,而且为新时代所继承,同新的理念共存。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1.和谐与平衡:日本文学一直注重和谐与平衡的表达。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平和的反思,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

这种平衡感在日本文学中经常出现,并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

2.精细的描写:日本文学对细节的描写非常注重,尤其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绘。

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情感和气氛。

日本文学中的描写方式常常借助于景物描写,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

3.雅致与含蓄:日本文学倡导的审美情趣是一种雅致与含蓄的态度。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以简练的文字和节制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避免夸张或过分表达。

这种雅致与含蓄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在对情感的处理上,不善于直接表达内心感受。

4.回归传统与哲学思考:日本文学常常回归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考。

它试图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新思考,来挖掘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思考常常通过对古典作品和传统艺术的回顾和影响来实现,以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5.注重人物描写与人性探索:日本文学对人物描写非常细腻和深入。

它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性的善恶、苦乐、智慧和愚昧。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日本文学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生活的真相。

6.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关注:日本文学经常关注死亡和终极问题。

它试图通过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思考,引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日本文学中常常出现对死亡的描写和对死亡观念的探讨,以传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7.对自然和季节的表达: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和季节的热爱和赞美。

它借助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日本文学中常常通过季节变化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情感变化。

8.抒情与感性的特点:日本文学具有浓厚的抒情和感性的特点。

它试图通过对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来引起读者对生活、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共鸣。

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欢乐,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命运的抗争。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文学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学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体现出日本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气质。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

1. 清新淡雅的风格日本文学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新淡雅,语言简练优美。

日本人喜爱借助诗情画意的修饰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来表达情感。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古典文学中,也贯穿于现代文学的作品之中,使得日本文学独具雅致和韵味。

2. 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日本文学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作家们经常从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情感中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出角色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3. 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日本文学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古代的诗歌、歌舞伎、小说,还是现代的流行文学、漫画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种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了日本文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得作品更加有血有肉,富有魅力。

4.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日本文学在探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分析人性弱点、反映时代变迁,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现实关怀使得日本文学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气息,引导人们思考、反思现实社会。

总的来说,日本文学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烙印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而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赋予了日本文学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日本文学概论

日本文学概论

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文学是指在日本国土上产生的文学作品,涉及内容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漫画、小说集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

日本文学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演变成了众多类型和形式。

本文将介绍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和代表作品,以及其中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古典文学日本文学的最早期始于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在这一时期,万葉集成为了日本最早的文学遗产。

万葉集是一部由诗歌组成的集合,在这些诗歌中反映了日本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族等多种方面。

另外,此时期还形成了和歌,就是指依据艺术方式来发挥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到了公元10世纪的平安时代,日本文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期,诸如《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等重要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源氏物语》是一部非常长的小说,作者是女作家紫式部,用美丽的描写为这段历史画了一幅极其优美的图景。

《枕草子》则是一部集中讲述诸如春天、秋天等主题的杂文集。

这两部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一些特点,更是成为了日本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

二、近代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文学逐渐进入了现代版的阶段。

在19世纪,时代大变,日本经历了市民文化和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这样,代表近代小说创世人的坂口安吾,和执行战前的中原中也等人相继出现,使得小说从古典文学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在二战后的时期,日本文学迅速地扩大了内容范围,其中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兴文体。

例如,日后备受崇拜的村上春树,就创作了许多有深刻哲学思想的作品。

除此之外,同时期还出现了诸如映画莓之森、宫泽英明等人创造的漫画文学,现代严肃文学和另类小说等新型文学类型。

还有,日本俳句和短歌因其含义简洁而流行开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日本文学的重要性日本文学经过了千年的发展与扩张,已经成了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文学不仅分析了人类的私人感受,还是一种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整体社会和文化大环境的方法。

日本文学之所以能够聆听人类心灵的因素,其原因是因为日本人的心灵文化历来就是重要的,同时对诸多家用课程和社交礼仪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

日本文学的特质

日本文学的特质

日本文学受 中国文学影响之深远从 日本人所创作 的汉诗 集也能看 出。 日本最早的汉诗集 为《 风藻》, 书于天平圣 怀 成
宝 三 年 ( 元 7 1年 ) 共 收 入 “ 津 皇 子 …‘ 武 天 皇 ” 6 公 5 . 大 文 等 4 位 作 者 的 10首 汉 诗 。这 部 汉 诗 集 的名 称 的 意 思 是 缅 怀 先 哲 2 遗 风 之 诗 集 。作 品 刻 意 模 仿 中 国 六 朝 至 唐 代 的 诗 歌 风 格 , 以
0 0年 第 2 1 第 3期 1 卷 9月 1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Sp 0 0 e .2 1
V0. No. 1 1l 3
日本 文 学 的特 质
吕玉 元
( 昌学院 , 许 河南 许 昌 4 10 ) 6 00


要: 文学是 一种 文化发展到最 富于活力的历史阶段 所焕发 出来 的绚丽光彩 , 文化、 会 的反 映。从 大和时代至今 的 是 社
关键词 : 日本 文 学 ; 质 ; 朝 女 流 文 学 ; 裁 特 王 体
日本文学 的历史从 第一部 作品 《 古事记 》 公元 7 2年 ) ( 1
的诞生算起 , 已走 过 了近一千 三百 年的 路程 , 《 事记》 而 古 成 书之前就广泛流传着 歌谣 等 口头传颂 的作 品 , 其历史则 更长。 这其间有文学作 品层 出不 穷 、 大放 异彩 的 时代 ; 有 匮乏佳 也 作、 文坛 暗淡 的时 代。5世 纪左右 可 以说 是 日本文 学史 上 的
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 , 日本文学处 于 口头传诵阶段 , 在此 以
五言古诗为主。当时的 中国是 日本 民族憧憬 的文化圣 地 , 当 时的 日本政治体制开始模 仿 中国的唐 朝 , 汉文作 文赋诗是 用 当时的贵族及知识分子必不可少的教养。之后有小野岑守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

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

《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

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

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

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

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

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

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

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

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

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

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

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

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

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

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

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

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

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

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

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

《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

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

《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除短歌外,物语在这一时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字津保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以及集两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语》。

这一时代随笔、日记文学也很发达,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记》等。

中世、近世文学,包括镰仓、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文学。

日本中世纪是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

武士阶级的兴衰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

日本称镰仓、室町时代为“中世”,称江户时代为“近世”,前者以日本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发展为标志,后者以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为标志。

镰仓、室阿时代表现武士阶级战斗历史的军纪文学流传甚广,出现了《平家物语》、《义经记》、《太平记》等。

随笔、纪行、日记文学受隐遁思想影响,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文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等。

镰仓时期在后鸟羽院主持下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表达了“余清”、“妖艳”的美。

其后和歌诗坛出现了二条、京极、冷泉三家的长期对立。

室町时代和歌衰落,连歌兴起,出现了宗砌、心敬、宗祗、宗长等杰出的连歌师。

世阿弥的出现,推动了戏剧能的迅速发展。

出现于镰仓时代的五山文学,创造了中世汉文学的黄金时期。

江户文学始于十七世纪,延续二百余年。

这期间町人阶级成长起来,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

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等,深刻地描绘了町人世界的生活状貌。

其后小说出现了洒落本、黄表纸、人情本、滑稽本、会卷、谈本等多种形式,杰出作家作品有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山东京传的《江户产风流烤鱼串》、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大传入十返舍一九的《东海道徒步旅行记》、式亭三马的《浮世澡堂》等。

俳谐经贞门、谈林两派,至芭蕉达于顶峰。

芭蕉死后,蕉门衰落。

其后与谢芜村、加藤晓台发动中兴俳谐,一度使俳谐恢复青春。

小林一茶、夏目成美扩大了俳谐的题材。

在俳谐流行的过程中,川柳与狂歌也发展起来。

和歌在江户前期出现了下河边长流、契冲、荷田春满等代表人物,后期有贺茂真渊、小泽芦庵等改革派及香川景材的桂园派。

江户戏剧的代表人物为近松门左卫门,在他推动下,净琉璃、歌舞伎发展成为最完备的古典戏剧。

镰仓、室町时代怫教影响最大,而江户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广。

藤原惺窝、新井白石的朱子学,中江藤树的阳明学,伊藤仁斋、获生祖徕的古学等,均对日本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对儒学采取批判态度的国学在江户后期有很大发展,主要代表者为本居宣长。

近代文学,即明治时代的文学,始于明治维新,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维新后最初二十年,文学处于启蒙阶段。

福泽谕吉、西周、中江兆民等最早将资本主义文明介绍到日本。

丹羽纯一郎的译著和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末广铁肠的《雪中梅》等政治小说,在这一时期影响颇大。

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小说神髓》,1887年二叶亭四迷发表长篇小说《浮云》,表明了写实主义理论与创作开始在日本生根。

同期尚有尾崎红叶、幸田露伴、樋口一叶创作的写实主义小说。

1890年森鸥外发表浪漫主义小说《舞姬》,其后北村透谷发表的评论《内部生命论》、岛崎藤村发表的新诗《嫩菜集》等,都对浪漫主义的高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明星派及其诗人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等,也为浪漫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泉镜花的观念小说,系浪漫主义的晚期佳作。

日俄战争(19O4-1905)结束后,浪漫主义消退,自然主义崛起。

岛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棉被》,奠定了自然主义的基础。

此后自然主义向私小说发展.出现了正宗白鸟的《向何处去》、德田秋声的《新家庭》、岩野泡鸣的《放浪》等。

晚起的广津和郎等形成的奇迹派,为自然派的支脉。

与自然主义相联系的,尚有正冈子规的写生论,石川啄木、上歧善麻吕等人的和歌。

明治末期,反自然主义的作家与流派开始流行。

为首者为森鸥外与夏自漱石。

具有浪浸性格的鸥外创作了长篇小说《青年》、《雁》和历史小说《阿部一族》,表现了清醒的理智主义。

漱石发表了《我是描》,对资本主义文明提出了批评。

以后他又创作《三四郎》、《从此以后》、《门》等小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白桦派文学步入文坛。

武者小路实笃的《幸福者》、志贺直哉的《在城崎》、《暗夜行路》、有岛武郎的《该隐的末裔》等,表达了强烈的人道主义。

新思潮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延续至二十年代初。

代表作家作品有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鼻子》、《河童》,菊池宽的《父归》、《恩仇必报》,山本有三的《杀婴》等,一方面追求理智,一方面讲求技巧。

唯美主义作家也是和自然主义敌对的,诗歌方面的代表有木下(上木下工)太郎、北原白秋等,小说方面的代表有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等。

现代文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指大正后期、昭和年代及平成年代的文学。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日本工人运动很发达,从而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走向高潮。

叶山嘉树的《海上的人们》,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中野重治的诗集,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群众。

与无产阶级文艺对垒的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横光利一的《太阳》、《机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等。

其后新兴艺术派的井伏缚二、林芙美子等人,一度很活跃;新心理主义文学出现了堀辰雄、伊藤整等新人。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使很多作家卷进鼓吹能争的歧途。

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获得了民主改革的机会。

战后初期阶段,民主主义文学发展很快。

宫本百合子的小说受到欢迎。

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对战争采取批判态度的战后派作家野间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中村真一郎、武田泰淳等登上文坛,其后尚有三岛由纪夫、大同升平、安部公房等第二次战后派登场。

五十年代中期,吉行淳之介、安冈章太郎、小岛信夫、庄野润三、远藤周作等第三代新人,以其城市生活题材引起人们注意。

五十年代后期,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开高健等人的反传统道德的小说开始流行起来。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六十年代,有吉佐和子、水上勉、北杜夫、丸谷才一、清冈卓行等的作品受到欢迎。

七十年代前期在《作人》杂志周围,团结了关心社会问题的作家高桥和已、小田实、真继伸彦、柴田翔等。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被称为“内向的一代”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主要有古井由吉、后藤明生、黑井千次、阿部昭、小川国夫等人。

之后,“空虚的一代”登上文坛、代表作家有村上龙、三田诚广、立松和平、高桥三千纲、中立健次等。

战后,推理小说有很大发展,五十年代开始,松本清张以社会派推理小说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后出现了佐野洋、三好彻、森村诚一等众多推理小说作家。

在大众化的文学中,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统一起来的井上靖,创作了被称为“中间小说”的《斗牛》、《冰壁》等,受到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