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发展简述

合集下载

新中国70年傣族题材电影历史发展简述

新中国70年傣族题材电影历史发展简述

(Vol.l$4》2020NTA[JOURNALOF JILIN UNIVERSITY OF ARTS•丄新中国70年傣族题材电影历史发展简述刘金泉(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00)【作者简介】刘金泉,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历史文化和影像史学。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傣族地区经历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傣族题豺电影作为反映傣族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傣族人民与民族、国家的互动,以及背后隐喻的文化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傣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往往镌刻着傣族人民在时代发展中的烙印,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政策的不同,傣族题材电影在影片主题、夥片类型、艺术手法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纵观新中国70年上映的18部傣族题材电影,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以期推动更多讲述傣族故事、反映傣族社会发展的精品佳作问世。

[关键词】新中国70年;傣族题材电影;政治化;多元化;艺术牝[中图分类号】J9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42(2020)01-0061-08【基金项目】2019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从傣族题材电影看建国70年傣族社会变迁”(2019Y035)阶段性成果;2019年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影像史学视域下云南少数题材民族电影中少数民族形象研究”成果(2019058)0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以近乎独立的“类型片”的形式和地位而存在的。

云南历来都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傣族题材电影又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数量最多的,因而对新中国70年傣族题材电影的回顾和梳理具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同时,傣族题材电影是云南当地时代发展和历史兴衰的一面镜子,电影的拍摄和放映,与当时当地政治环境、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无关联,是政治、历史、生活、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揭秘当时社会关系、经济、民族和环境的实物载体,在记录和研究边疆地区大众传统的社会生活、文娱活动、审美意趣和道德习俗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因而对傣族题材电影的回顾和梳理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电影简介介绍

电影简介介绍

04

好莱坞电影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 Pictures):美国著名 电影公司,业务涵盖电影、电视和音乐等领域,代表
作有《阿凡达》、《盗梦空间》等。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Warner Bros. Pictures):美国 电影巨头之一,代表作有《哈利·波特》系列、《神奇
女侠》等。
迪士尼影业公司(Disney Studios):美国综合性娱 乐公司,代表作有《冰雪奇缘》、《狮子王》等。
这一时期的电影制作成本高,但票房收入也相 应较高,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电影发展
现代电影发展指的是20世纪 50年代至今的电影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 制作成本越来越高,但票房
收入也相应较高。
现代电影制作通常采用高科技 手段,如数字特效、3D技术 等,使得电影画面更加逼真、
震撼。
电影制作流程
该电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电影文化与影响
06
电影对社会的影响
电影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娱乐形式,对社会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也 影响着观众的认知和行为。
电影对社交的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社交活动,能够让人们聚在一起共同观赏 ,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电影所传递的价 值观和思想也能够影响观众的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
科幻片
总结词
以科学幻想为主题,通过想象未来的科技发 展、外星生命、时间旅行等场景,让观众体 验到未来世界的奇妙和可能性。
详细描述
科幻片通常以未来世界、外星生命、高科技 等场景为主线,涉及大量的科技、发明、探 索等元素。同时,科幻片也注重刻画人物性 格和情感变化,以及不同角色之间的复杂关 系。

简述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

简述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

简述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中国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深受中华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的影响。

自20世纪初期中国电影诞生以来,它经历了从早期的探索和摸索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不仅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历程,还融入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认同。

本文将从中国电影的历史起点、文化传统、社会影响以及现代发展四个方面简述其文化背景。

一、中国电影的历史起点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1905年,上海的「光影」影业公司首次引入了西方的电影技术,并制作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主要受西方电影技术和叙事方式的影响,影片多为短片和模仿西方的剧情。

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电影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战争对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展现战乱中的人民生活与抗战精神。

与此中国电影也开始探索本土化的表现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文化传统对电影的影响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对中国电影的主题和叙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电影通过讲述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传递儒家价值观,如孝顺、忠诚和仁爱。

这些主题不仅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还塑造了观众的道德认知和文化认同。

传统戏剧与文学中国传统戏剧,如京剧、昆曲等,以及古代文学作品,常常成为电影创作的灵感来源。

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被借鉴到电影中,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叙事模式。

例如,古典文学中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成为电影改编和创作的重要题材。

中国美学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如“诗意化”的表现手法和“留白”的艺术风格,对电影的视觉表现和叙事方式产生了影响。

电影中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常常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风格,使电影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社会变迁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国家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从早期的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各个历史阶段都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电影赏析考试

电影赏析考试

中国早期电影欣赏1.中国电影发展简史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

1931~193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

1937~1945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

在日本占领区,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

1945~1949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

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电各厂,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

简述电影发展历史

简述电影发展历史

简述电影发展历史一、电影的诞生与早期发展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电影还是无声的黑白影像。

1895年,法国兄弟雅克和路易·吕米埃尔成功展示了他们的电影《出口工厂的工人们》,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商业上成功的电影。

随后,电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

二、无声电影时代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电影还是无声的。

无声电影时代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电影艺术的初期探索阶段。

在这个时期,电影的表现手法逐渐丰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无声电影作品,如《大都会》、《黄金时代》等。

无声电影时代也见证了一些电影巨星的诞生,如查理·卓别林和巴士比·卡普兰等。

三、有声电影的出现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推出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这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对话和音乐,这大大提升了电影的观赏体验。

有声电影的问世对电影产业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彩色电影的兴起上世纪30年代末,彩色电影开始兴起。

最早的彩色电影使用了双色染色和三色染色技术,后来发展出了更加先进的彩色胶片技术。

彩色电影让电影画面更加生动逼真,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电影的色彩和情感。

五、电影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宽银幕电影开始流行,为观众呈现更广阔的画面。

上世纪70年代,电影开始使用计算机生成特效,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全息电影。

上世纪80年代,数字电影技术的出现使电影制作更加灵活和高效。

六、电影产业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影产业也开始走向全球化。

好莱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中心之一,美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大影响力。

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如印度的宝莱坞和中国的华语电影产业。

七、新兴电影形式的崛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新兴的电影形式开始崛起。

影视知识答题

影视知识答题

在答题中可以涵盖多个方面的影视知识,如电影史、电影类型、电影制作、电影评论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1. 简述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答: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无声电影时期,这一时期始于19世纪末,结束于20世纪20年代末。

在这一时期,电影主要依赖对白和音乐来传达情感和信息,同时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无声电影作品,如《大都会》、《爵士歌王》等。

2. 列举两种常见的电影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答:常见的电影类型包括喜剧片和动作片。

喜剧片代表作品包括《功夫熊猫》、《疯狂的石头》等,动作片代表作品包括《黑客帝国》、《复仇者联盟》等。

3. 描述一部经典电影的制作过程。

答:一部经典电影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剧本创作、选角、拍摄、后期制作等步骤。

首先,编剧会根据故事大纲和创意撰写剧本,然后导演和制片人会对剧本进行评估和修改。

接下来,演员会通过试镜和面试来选定角色,拍摄过程中会进行多次拍摄和剪辑,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和音效。

最后,后期制作包括音乐、音效、特效等处理,以增强影片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4. 评价一部电影的优缺点。

答:评价一部电影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如剧情、角色、视觉效果、音效、表演等。

以《阿甘正传》为例,该片的优点在于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感人至深的剧情,同时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然而,该片的缺点在于一些情节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5. 谈谈你对影视评论的理解。

答:影视评论是对影视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的过程,旨在探讨影视作品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在进行影视评论时,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如艺术性、技术性、社会影响等。

通过评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促进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除了以上几个问题,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更多关于影视知识的题目,例如:6. 什么是蒙太奇?它在电影制作中有什么作用?7. 简述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趋势。

8. 谈谈你对电影分级制度的看法。

9. 列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电影节,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电影的发展历程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

电影的发展历程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

电影的发展历程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知识点: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里程碑电影是一种视听媒体形式,通过录制、剪辑、放映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将连续的画面和声音呈现给观众。

自从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它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期间涌现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1.电影的诞生: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影公映,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2.默片时期:在电影发展的早期,电影是没有声音的。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依靠画面和字幕来讲述故事。

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对电影叙事手法和 editing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有声电影的诞生:1927年,美国拍摄的电影《爵士歌手》首次采用了声音录制技术,使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

4.彩色电影的发展: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的。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好莱坞开始探索彩色电影技术。

1939年的电影《飘》是第一部获得广泛认可的彩色电影。

5.数码电影技术:20世纪90年代,数码技术开始应用于电影制作。

这种技术摆脱了传统胶片电影的限制,使电影拍摄、制作、放映更加便捷和高效。

6.3D电影的出现:从20世纪初开始,电影人就开始探索3D技术。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将3D电影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7.电影类型的多样化: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电影类型日益多样化,包括剧情片、动画片、科幻片、恐怖片、爱情片等。

各种类型的电影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8.电影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现代电影不仅是一种视听娱乐形式,也是一门融合了艺术和科技的综合艺术。

例如,特效技术的发展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9.国际电影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电影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电影节、电影市场等活动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10.中国电影的发展:自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电影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胶片到数码技术的发展过程。

简述对中国影视动画发展的一些思考

简述对中国影视动画发展的一些思考
盈■ \ C A M G C I HR I H A N N
文史艺术
N .Sp m e O . t br g ee
简述对 中国影视动画发展的一些思考
◎张艺典
( 浙江传媒 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编剧与策划专业在读学士, 浙江 杭州 30 1 ) 1 08 摘要 : 影视动画艺术是数字技 术同传统动画艺术紧密相结合 的产物 , 近年 中国的影视动画产业发展迅速 , 影视动画产业 已 经成为振兴我 国民族 文化 大力发展 的产业之一。在动画技术 日 月异的今天, 新 只有博采众长, 实现跨跃 式发展 , 中国动画才能 在世界 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关 键 词 : 视 动 画 ; 字化 ; 状 与 发 展 影 数 现
中图分 类号 :9 09 (0 )9 - 1 4 0 17 - 9 22 1 0A 08 - 2 0
影视动画是一种新的复合 艺术形式 ,它是绘画艺术与影 技术 , 借助于编程或动画制作软件生成一系列的景物画面 , 其 视 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影视动画 的创作集美术 、 文学 、 音乐 中 当前帧是前一帧 的部分修改 ,是采用连续播放静 止图像 的 和影视于一体 , 同时 , 在构思中又有其 自身独特 的动画思维特 方法产生物体 运动 的效果 。电脑动画艺术是传 统艺术与高端 征 。随着影视动画 的不断发展 , 人们对它 的认 知已不再局限于 科技联手创造 的当代前沿艺术。当我们坐在影院中 , 到震 观看 种提供给 儿童观 赏的美术 电影” ,而是一个充满多元性的 撼人 心 的 《 指环王 》 、神奇 怪诞 的 《 哈利 波特》 、神话 般 的 立体交叉层面的综合艺术。 ( LE , WA L } 以及使 用最新 C 和 3 GI D拍摄技 术制作 的《 阿凡 影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 己有近百年 历史 。 作为艺术 达》 飞屋环球记》 爱丽丝梦游仙境》 诸神之战 》 不得不惊叹 《 《 《 , 文化类型 ,是文化信 息的大众传播媒介 ,作为电影的片种之 只有数字技术 才能创造 出如此亦幻亦真画面 ,只有数字化的 是集美术 、 电影于一体 的非 同一般的影片形式。动画 艺术 影视动画 才能给人们带来如此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也只有 与一般文学艺术创作 有所 区别 , 因为动画既 是艺术创作 , 又是 在数字时代才能令现实世界 中的一切不可能成 为可能 ,圆了 商品生产; 艺术把握 , 既是 又是技 术实现 ; 既是集体作 品 , 又有 我们心 中的梦想。 个人创造。当今社会 , 信息的数字化深深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 2影视动画艺术必须遵循 “ . 动画化 ” 原则 方面面 , 在这个改变 、 甚至是颠覆人们旧有艺术观念和创作方 无论影视动画的技 术手段如何 曰新 月异 ,它不会改变影 法 的数字时代 ,影视动画艺术其实就是 当代最先进 的数 字技 视动画 的本质特征 , 作为一种艺术形态 。 它必须遵循“ 动画化 ” 术与传统动画艺术紧密相结合的产物 , 它具有数字化 、动画” 的原 则, “ 即在数 字的时代 , 影视动 画艺术依然要具有极度 的假 化和互动化的发展特征 。 定化 、 张化 、 夸 象征化 、 幽默化 、 幻想化 、 拟人化 、 综合化及极度 的简化等动画 艺术 的本质特 } 在数字时代 , 生。 虽然动画制作的 影 视动 画的“ 字化” 展 数 发 众所周知 , 当今社会 , 一场新的技 术革命——数字化信息 手段将有可能被完全颠覆 ,传统 的手 工动画制作也许有一天 传统动画将要被电脑动画所代替 。 革命正在高歌猛进。“ 字艺术 ” 数 正是 由“ 数字化” 而催生出的 只有在博物馆 中才可得 见 . 但是 ,电脑动画作品要想获得成功依然要秉承传统 动画艺术 新 的艺术形式 。它在 自我发展的过程 中同时融入到现存的几 《 乎所 有式样 的传统艺术中 ,并使这 些传统艺术获得了不 同程 的创意精髓。黄金 时代的迪斯尼拥有众多创作经典 ,白雪公 等动画 电影都有一个 好的故事 , 令人难以忘怀 的角色 、 大 度 的延伸和发展 。影视动画 艺术作为艺术 内容 的重要组成部 主》 量动人惊奇 的情节 . 不同寻常的视点 、 富有创造 力的形 象 、 亦 分, 在这种背景下也显得愈发数字化 了。 从动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 , 动画在它 的初创期 , 是电影 真亦幻的场景 、漫画一样 的风格 、普通人的成 功……总而言 迪斯尼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梦幻 世界 , 它能把不可能变成 的四大 门类( 故事片 、 科教片 、 闻纪 录片 、 新 动画 片) 之一 , 胶片 之 , 是 它的载体 , 电影是它唯一的传播途径 。 后来 , 随着电视机 、 录 可能 。当迪斯 尼 自身 创作 日趋 衰弱之 时 ,它的盟友 皮克萨 P 却迅速在银幕上取得 了成功 。  ̄a 皮克萨具有里程碑性 质的 影带 、D、 D、 L DV 互联 网、 移动通讯 、 数字放 映等现 代化媒 体设 ( 0 玩具总动 员》 它既不是对真 , 施 的出现 , 随着读 图时代 的来临动画的载体 、 传播方式和 种类 第一部真正数 字化 的动画 电影《 人、 真物 的拍摄 , 不是传统的手绘动画 , 是完全由电脑制 也 而 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 因此,动画片” “ 已经不能涵盖整个“ 动画” 0 耗时 4 , 年 花费 8 o万 概念所赋予这个词汇所 应表达 的全部功能和领域 ,影视 动画 作完成 。这部影 片动用了 10余台电脑 , 个电脑工作小时才“ 摄” 拍 出来。紧接着《 虫虫特工队》 等动画 只是动画整体系统的一个产物 , 然而影视动画 、 尤其是电影动 书写着一个 又一个 的美妙 的“ ” 梦 故事 , 并 画代表着动画艺术发展的最前沿 。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 电影相继 闪亮登场 , 艺术创新与技 术进 步总是如影随形的 。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 将电脑动画制作一次次推向新的高峰 。在 电影动画制作过程 艺术其实就是当代最先进 的数字技术与传统动画艺术 紧密相 中 。皮克萨在大量使用了电脑这一现 代技术手段作为讲故事 结合的产物 。因此可以断定 , 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必将具 的辅 助手段 的同时 ,依然坚持着黄金 时代 的迪斯尼所坚持的 信念——“ 画 设计 人 员是 国 王 ” 动 ,其 创作 的核 心 思 想 就 有其独特 的发展特征 。 是——把最前沿的数字技术理念融合到最传统的动画艺术之 1 . 影视动画进入数字时代 在这个数字时代 , 动画艺术作品—— 尤其 是影视动画 , 无 中。 3影视动画艺术的互动化 . 论它是什 么形式 的( 的 、 平面 立体 的、 合成 的、 技的 、 特 三维 的 , 互动 } 生是数字时代最鲜 明的特性 ,也是数字艺术发展为 木偶的 、 剪纸 的 、 实物 的、 布贴 的 , 术 的 、 业的 、 艺 商 实用 的等 更高层次的体现 , 其表现 日益突出。 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 数 等)都不可避免地进行“ , 数字化”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免除被束 , 作为数字艺术的重要内容 , 必将逐渐体现 出这 种互动性特征 。 之高 阁。 影视动画艺术的创作必须 考虑 作品的互动性 , 将其 上个世纪 9 o年代中期 。 随着电脑 日益成 为影像 生成 的主 数字时代 , 青境作为成功与否的评价之一 。 所谓 “ 互动性 ” , 要技术手段之后 , 电脑动画遍布影视制作之中。电脑动画也被 能否进入互动 』 称为数字动画 , 属数字艺术范畴 , 是指采用图形与图像的处理 就是将动画作 者的个人 表达与创意延伸到观众中 ,以加强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发展简述目录前言1 开端2 启蒙2.1 大陆——默片年代(1905-1925年)2.2 大陆——动荡年头(1925-1945年)3 各领风骚3.1 大陆(1949-1976年)——火红年代3.2 台湾(1950-1975年)——宝岛情怀3.3 香港(粤语片1950-1970年)——香江实记3.4 香港(国语片1950-1970年)——歌舞升平4 更上层楼4.1 大陆(1977-1995年)——开放的风采4.2 台湾(1976-1995年)——悲情风格4.3 香港(1971-1995年)——电影王国5 大中华市场5.1 香港(1996~2000年)——风浪冲击5.2 台湾(1996~2000)——消失映画5.3 大陆(1996~2000)——中国特色6 华语片潮流7 澳门前言中国电影是指用以汉语为主要语言以及大多由中国人制作的电影,而来自两岸三地的电影是华语电影的一个分支,也是华语电影最重要的一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

华语电影开始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中国人随后在上海与香港拍摄了更多华语电影;随20世纪华人社会的变动,华语电影现在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渐次形成各自的系统。

随著国际及两岸三地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地的华语电影也在不断地融合、互补、发展之中。

而为了表扬大中华的电影工作者,两岸三地每年都举办多個电影颁奖典礼,其中:大陆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被视为华人电影界的三大最高荣誉。

从文化角度来讲,大中华区的电影分为: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

由于三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模式缔造岀风格各异的电影思维方式,也形成不一样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电影理念。

历经沧桑,随着“大中华圈”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两岸三地的电影文化也在世界电影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不断改进,不断升华,继续为各阶层的华语电影文化爱好者带来惊喜。

1.开端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进入中国。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了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

(当年刚好适逢京剧老生谭鑫培60寿辰,于是任庆泰就为其拍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而老生谭鑫培就是第一位中国的电影演员。

)这部《定军山》从来没有见过有相应的电影拷贝现世,只是通过当时照相馆的伙计口述形成模糊的历史,就连存世的唯一一帧照片也来源不明。

目前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是公认为华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可是电影的具体细节却沒有現存史料可以查考。

(电影史书记载「为了庆祝谭鑫培六十岁生日」为由,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就在照相馆內的院子里拍起了电影,而且一共拍摄了「请缨」、「舞刀」「交锋」三场戏。

)而第一部华语、华人纪录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第一位被记录的公众人物就是李鸿章。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以清朝特使身份出席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就职大典,随后再以大清帝国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搭乘「圣-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美国纽约,对美国进行访问。

爱迪生主持的Biograph 公司的摄影师狄克森(W.K-L. Dickson)就纪录下這位满清特使的点滴,這段新闻影片的片名就叫做「李鸿章─第四大道与百老汇(Li Hung Chang - Fourth Avenue and Broadway)」。

)在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和黎民伟(黎姿的祖父)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到1920年上海产生第一部长故事片。

电影传入中国之初,中国正处于苦难深重、领土分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电影拍摄在资金、设备、技术上都要依仗外国资本,由此带来其半殖民地性质。

另一方面,中国早期电影创作(无论在大陆、香港、台湾)从观念、取材到表现形式上都可以看到各种民族戏剧元素(京剧、文明戏、粤剧、歌仔戏等)的深厚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打在早期中国电影上的一块明显"胎记"。

到20年代中期很多大城市也开始出现大型电影公司制作电影,像广州、长春、武汉等城市,这也让各地区的文化渗透进电影中。

2.启蒙2.1.大陆——默片年代(1905-1925年)在黎民伟、张石川、郑正秋等先驱的努力下,让默片时代明星辈出:胡蝶、阮玲玉、黎莉莉、徐来等,而一群思想开放、勇于创新的导演也拍下了很多著名的电影作品如《劳工之爱情》、《渔光曲》、《神女》、《大路》、《新女性》等等。

当时的电影主要以新事物的姿态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因此大多数的题材都是实在的生活小品。

2.2.大陆——动荡年头(1925-1945年)三十年代开始,中华民族进入了漫长且动荡的战争岁月,经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几乎摧毁了一切的电影设备,电影拍摄以及制作的条件非常恶劣,但是一群爱国的电影制作人仍旧坚持拍摄电影。

而电影也真正从纯粹的精神消费品变成承担社会民族责任的媒体。

当时的电影主要体现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制度为主。

而一群逃难的中国新贵族聚在上海的黄浦江上,他们迫切需要电影文化的抚慰,这却使得上海电影得到迅猛的发展,电影公司纷纷成立,每年拍片的量数以百计,让上海成为全中国的电影工厂。

当年的明星像周璇、赵丹、白杨等等都拥有大批的影迷,还岀现了像1948年费穆导演作品《小城之春》这样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就是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好莱坞电影也开始进入中国,让中国的电影制作人能吸纳不同风格的电影元素,提高了创作电影的素质。

3.各领风骚二战胜利及国共內战基本結束后,中国共产党控制了中国大陆地区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退居台湾,而香港也在战后不断恢复,电影工作者重新开始电影创作。

同时,华语电影随两岸三地的不同意识形态,进入了形式各异、各自发展的时代。

2.1.大陆(1949-1976年)——火红年代五十年代初,大陆电影人有着教育广大革命群众的使命,大部分影片虽然都是为中共歌功颂德,但都具有正面的社会教育意义。

踏入“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电影文化受到严重打击,电影制作题材受到限制,仅剩下八套“样板戏”(包括:京剧类型的《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海港》、《杜鹃山》,芭蕾舞类型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乐类型的《沙家浜》)。

虽然当时的影片具有浓厚的政治味,但撇开火红革命式的象征意念来讲,依然是严谨的任务式高规格的艺术制作,因此受政治意念笼罩的文艺作品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4年由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一场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的史诗式彩色电影《东方红》登场,这是大陆第一部彩色电影,以描绘中华民族近代史历程为内容;动用了超过3000人的庞大阵容,云集了当时大陆文艺界的著名演员王昆、郭兰英、才旦卓玛、刘秉义、李光羲、邓玉华、柳石明、张越男等等,也诞生了别具特色的革命电影歌曲像《南泥湾》、《井冈山》、《游击队歌》、《情深谊长》等等传唱至今的优秀作品。

到1973年,正规的电影创作得到恢复,长春电影制片厂首先开始改编和拍摄故事片《艳阳天》。

随后又拍摄了《火红的年代》、《青松岭》、《战洪图》、《创业》和《海霞》等一批优秀影片。

此间拍摄的一批政治味电影受到政治势力的打击如1975年的《创业》受到四人帮的批评。

文革后期拍摄的《春苗》、《反击》等,也被烙上反党的“走资派”印记。

电影受政治党派利益斗争的严重影响,而文革以来对传统中华文化的颠覆直接反映在电影中,文革末期,饱受政治清洗的人们呼唤出伤痕文学,这些文学作品不断改编为电影,重新反思种种扭曲的人性,为电影重新注入了各种传统道德,这种文革的阴影一直影响到今天。

3.2.台湾(1950-1975年)——宝岛情怀一群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上海电影制作人来到了台湾,同时把他们的制作经验、电影风格和模式一同带入台湾的电影制作中。

因此五六十年代台湾电影进步神速,但部分题材仍保留着旧上海电影的写实浪漫风格,不过除此之外还岀现了名著改编的古装片、具有浓厚台湾原住民特色的乡土片、侠士武打片、叙述国共内战阴影的战争片以及聊斋灵异性的鬼片。

其中张彻导演的《阿里山风云》更是乡土片的代表作,其主题曲《高山青》更为海峡两岸人民所乐道,这也是二战后第一部在台湾制作完成的国语电影。

到了七十年代,当时的台湾民众非常厌倦国民党政治性的社会环境,于是以抒情文艺为主的“三厅电影”大受欢迎,所谓的“三厅”指的是餐厅、客厅、咖啡厅。

浪漫文艺的爱情片大行旗鼓,其中以“双林双秦”式的爱情故事最受欢迎,所谓的“双林”是指:林青霞和林凤娇,而“双秦”则是:秦祥林和秦汉,加上邓丽君柔情悦耳的歌喉,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格调。

而伴随着这样的格调,使台湾电影打破两岸政治的隔阂,流传到大陆民众的视野中,加强了两岸民众的了解和交流。

值得回味的是,当时诞生了“琼瑶式的爱情文艺电影”以及“胡金銓导演式的新派武侠片”:李行导演拍摄的《婉君表妹》和胡金銓拍摄的《龙门客棧》、《侠女》。

另外,国民党政府提出“电影爱国理念”,于是一批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电影应运而生,这类爱国政宣片很快就占据一定的市场:刘家昌导演的《黃埔军魂》、《梅花》等等;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也呼唤了校园片的风靡。

3.3.香港(粤语片1950-1970年)——香江实记经历了战后的缓慢复苏,以粤语为基调的香港粤语片开始在当地流行。

早期的香港粤语片主要是以粤剧题材为主,后来由于语言贴近,逐渐发展成为贴近劳苦大众生活的苦情戏和娱乐大众的喜剧、武侠片。

更有以“中联公司”带头的社会教育片。

及至,香港电影开创了粵语电影模式,与当时香港的国语电影一同互相辉映,为日后香港的电影王国地位提供不可缺少的多样化题材。

六十年代开始,粵语片岀现了以影星曹达华、于素秋、曾江、雪妮等为代表的传奇武侠神话片,如《如来神掌》、《仙鹤神針》等等;以陈宝珠、萧芳芳、吕奇、谢贤等为代表的青春玉女片,如《玉女添丁》、《女殺手》、《難兄難弟》、《山水有相逢》、《豪门夜宴(1959年)》等等;一大批別具一格的粵语片明星涌現如梁醒波、新马师曾、红线女、关德兴、石坚、白雪仙、任剑辉等等,他们大多数是粤剧大老倌,可见当年的香港粤语片保留了大量传统的粤剧元素;这些另类而具有香港特色的片种深入民心,也成为了香港的地道文化。

七十年代,岀现了一位改变中国电影模式的传奇人物——李小龙。

李小龙的功夫片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为香港电影提供了资本的积累,由此奠定了香港电影结实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风格各类的电影制作人,也开创了香港电影成为华语电影先驱的东方电影梦工厂的地位。

3.4.香港(国语片1950-1970年)——歌舞升平相对于香港的粤语片,国语片则以金壁辉煌的大制作取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