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成都地铁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设计要求(正式版)

合集下载

地铁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设计要求

地铁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设计要求

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设计要求参编单位及人员名单(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主要参编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起草人员:阳丁山梁波李冬竹王明霞李儒英姚雪梅主要参编人员:(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万宇王尹马骞付笠刘振丰汤徐张定文李强胡兴宇陈后良陈礼周军峰涂一麟耿成帮高承敏曾建谢波蔡冬兴谭成中魏玉龙本标准审核人:陈华银时亚昕周勇义彭宝富蒋岿松凌喜华朱均本标准审批人:张智目录:1 一般规定22 车辆基地的功能与规模33 车辆基地的总平面设计54 车辆运用整备设施95 车辆检修设施166 综合维修中心237 物资库258 生产办公289 后勤服务设施2910 车辆段资源共享3111 绿化设计3312 库内和库外标志标线42车辆基地设计应包括车辆段、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心和必要的生活设施等。

在《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铁车辆基地的建设经验以及运营管理地方规定,提出以下成都地铁车辆基地的设计总体技术要求,以指导成都地铁新线车辆段的设计。

本手册适用于成都地铁(含100km/h以上速度市域快线)新建车辆基地,但不包含有轨电车停保基地。

1 一般规定1.1 车辆基地的布局要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利于列车运行组织、减少列车空走距离、增加夜间空窗作业时间、救援抢险及资源共享等条件。

1.2 车辆基地选址要考虑到整个线网管理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大架修车辆基地选址要考虑便于资源共享各条线的合理利用,便于车辆的运送和工程车的转线,并应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车辆基地至终点站的长度大于20km 时,宜另外设置停车场。

1.3 车辆段的位置宜设在交路折返点附近,以便于列车的出发和进段,减少列车的空车走行距离,有利运营。

1.4车辆基地内的建筑物布置应适当集中,单体应尽量整合,并结合规划条件,对于有开发价值的地块做好预留。

关于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车辆基地的方案设计与研究

关于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车辆基地的方案设计与研究

交通科技与管理35规划与管理1 概论 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是位于成都市三、四环之间的一条全自动运行环形线路,主要承担了外围组团间的快速连接,并通过与骨干放射线的换乘,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

9号线一期工程南起锦江区金融城东站,西至青羊区黄田坝站,沿线途经锦江区、高新区、武侯区、青羊区,线路全长22.18 km,共设13座车站,车站平均站间距1 785 m。

9号线一期工程设1座武青车辆段、1座元华停车场。

武青车辆段设置定修3列位,周月检4列位,临修1列位,停车列检34列位,占地面积26.54 ha,房屋总建筑面积275 600 m 2。

2 工程特点及设计方案2.1 工程特点 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是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的第二条环线,是按全自动运行GOA4级进行设计、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具有线路长、换乘节点多、站间距大等特点。

全线采用钢轮钢轨、最高运行速度100 km/h 的A 型车,8辆编组,DC1 500 V 架空接触网供电,GOA4级全自动运行标准。

武青车辆段为中西部地区首座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车辆基地,同时也是首座半地下车辆基地。

2.2 设计方案 考虑到地块用地性质,按照与规划部门对接意见,车辆段按半地下结构建设,地面恢复生态用地。

关于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车辆基地的方案设计与研究杨 瑞(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610036)摘 要:结合本线环线特点、段址环境及国内外新工艺、新技术,把车辆段建成功能完善可靠、符合城市规划以及与周边环境协调的工程。

从本工程设计的技术角度综合分析,研究提出车辆段具体设计思路及方案供探讨。

关键词:地铁;半地下车辆基地;全自动无人驾驶;工艺设计图1 武青车辆段地下及地面总平面图图2 武青车辆段剖面图图3 武青车辆段效果图 总平面布置采用尽端并列式段型。

洗车线采用咽喉区八字线洗车,入段洗车工艺流程相对顺畅。

运用库和检修库并列布置于车辆段西侧。

运用库由停车列检库组成。

有轨电车车辆基地总图设计研究

有轨电车车辆基地总图设计研究

检修时间 /天
大修
80
10 年
20
定期检修 架修
40
5年
10
定修
8
1年
2
三月检
2
日常保养
列检
-
3月
1
每天
-
注:设检查坑的列检列位不大于停车列检总列位的 10%
根据对这 2 个城市有轨电车设计规范中检修修程的 分析,考虑到有轨电车速度低、轴重小、年走行公里短 等特点,车辆日常维修应逐渐减少对车辆走行部的检 查,进而相应减少停车列检库内检查坑的设置。根据 各厂家资料,有轨电车长度普遍较短,其中 5 模块车辆 长度不大于 37 m,7 模块车辆长度不大于 46 m,约等于 2 辆 B 型车编组长度。因此,尽端式停车库按每股道 4 辆 车、贯通式停车库按每股道 6 辆车考虑,每股道停放车 辆数量较多,增加了车辆调配的难度,要求停车库出入
2 总平面布置型式分析
优点是全基地仅有 1 个咽喉区,占地紧凑。目前,国内 有轨电车车辆基地很大一部分也采用了这种总图布置 型式。本文以滇南有轨电车蒙自北停车场总平面布置为 例,说明其总平面布置特点。总图设计方案见图 1。 2.1.1 总图设计概况
蒙自北停车场为滇南有轨电车首期开通段设置的 有轨电车车辆基地,承担该线首通段车辆运用、检修任 务,设计规模为停车 12 列位、周检/三月检 8 列位、定修 1 列位、临修 1 列位、镟轮 1 列位,占地面积 8.4 hm2。本 段将停车、周检/三月检、定修、临修、镟轮作业组合成 联合车库,联合车库为尽端式,总图设计以联合车库为 中心。运用部分停车库每线设 3 个停车列位、周检/三月 检库每线设 2 个列位;检修部分包括 2 股道,其中定修 及临修合设 1 股道,镟轮设1股道,库后端为辅助检修车 间。洗车作业采用贯通式布置,在联合车库后端设置回 转线。 2.1.2 洗车、上砂作业流程

成都地铁管片方案设计

成都地铁管片方案设计

5、区间盾构隧道结构设计1)主要设计原则①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应满足运营功能要求以及建筑限界、施工工艺、结构防水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要求。

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按地震烈度为7度进行结构抗震设计,采取相应的构造处理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结构抗力应满足人防部门的要求,抗力级别为6级。

②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周围的环境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并应按相关规范的规定进行结构设计计算。

③结构设计应符合强度、刚度、稳定性、抗浮和裂缝宽度验算的要求,并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

④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就其施工和正常使用阶段进行结构强度计算,必要时也应进行刚度和稳定性验算。

钢筋混凝土结构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其最大裂缝允许值为:明挖法和矿山法施工的结构为0.2~0.3mm;盾构法施工的结构为0.15~0.20mm。

结构进行抗浮验算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05,否则应采取抗浮处理措施。

⑤采用暗挖法施工时,区间隧道为平行的双洞单线隧道,两隧道的净距一般不宜小于1.0倍隧道洞径。

⑥所选择的盾构机型,必须对地层有较好的适应性,并同时依据盾构推进速度、周围环境状况、工期、造价等各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⑦严格控制工程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其允许数值应根据地铁沿线的地面建筑及地下构筑物等实际情况确定,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⑧结构防水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烈度、环境条件、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及材料来源等因素进行,并应遵循“以防为主、多道设防、刚柔结合、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的原则。

车站及出入口通道防水等级为一级;车站风道及区间隧道防水等级为二级。

2)盾构机类型的选择3)钢筋混凝土管片和特殊管片的设计(1)盾构隧道断面尺寸的拟定成都地铁圆形区间隧道内径的确定是在建筑限界Φ5200mm的基础上考虑施工误差、测量误差、设计拟合误差、不均匀沉降等诸多因素确定的。

并根据《关于明确成都地铁一期工程试验段工程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2003]第一期)的精神,本次设计内径为5400mm(见图5.3.1)。

成都地铁3号线初步设计北郊车辆段总平面布置方案研究

成都地铁3号线初步设计北郊车辆段总平面布置方案研究

【 关键词 】 成都地铁 3 号线 ; 北郊车辆段 : 总平面布置方案
【 中图分类号 】 U 2 3 1 . 9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T ) 0 4 — 0 2 3 7 — 0 3
成 都 地铁 3号 线 是 成 都 一 条 由 西 南 向 东方 方 向 的地 铁 主 断供 电 时 , 能迅 速 出动 救 援 设 备 起 复 车 辆 , 或 将 列 车 牵 引 至 邻 干线 , 其 南 起 高铁 双 流 西 站 . 北抵新都 新 区. 一期工程 于 2 0 1 2 近 车站 或地 铁 车辆 段 , 并 排 除 线路 故 障 , 恢复行车秩序。 年 4月获 批 开 始 承 建 , 到2 0 1 6年 7月 3 1日正 式 开 通 运 营 . 而 2 . 4 系统 维修 功能
L O W C A R B o NW o R L D 2 0 1 7 / 2
绿 色交通
成都地铁 3 号线初步设计北郊车辆段 总平面布 置方案研 究
陈 科( 中 铁二院工 程集团 有限 责任公司, 四 川 成都 6 1 0 0 0 0 )
【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 的进程加 快, 人 口同样 也在剧增 , 城市交通也 变得越 来越拥堵 , 在这种情 况下地面交通 已然不 满足城 市运行的需求 ,
经 济适 用 :
高程 5 2 0 . 4 m。 地 块 内主 要 为 旱 地 , 以民房、 工业厂房 、 经 济 林 地为主 , 有 少量 鱼 塘 。 如 图 1所 示 , 为 成 都 地 铁 3号 线 车 辆 段
与 停 车 场 的 布局 示 意 图
( 2 ) 车 辆段 总 平 面 布 置 应 以车 辆 段 为主 体 , 统 筹 考 虑 综 合 维修 中心 、物 资 总库 等 各 项设 备 、 设 施 的 工 作 性 质 和 功 能要 求, 按 照 有利 于 生产 、 确保 安 全 、 方便 管理 、 方便 生 活 的基 本原 则

[精编]成都地铁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设计要求(正式版)

[精编]成都地铁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设计要求(正式版)

成都地铁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设计要求(正式版)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设计要求参编单位及人员名单(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主要参编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起草人员:阳丁山梁波李冬竹王明霞李儒英姚雪梅主要参编人员:(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万宇王尹马骞付笠刘振丰汤徐张定文李强胡兴宇陈后良陈礼周军峰涂一麟耿成帮高承敏曾建谢波蔡冬兴谭成中魏玉龙本标准审核人:陈华银时亚昕周勇义彭宝富蒋岿松凌喜华朱均本标准审批人:张智目录:1 一般规定22 车辆基地的功能与规模33 车辆基地的总平面设计64 车辆运用整备设施105 车辆检修设施166 综合维修中心237 物资库258 生产办公289 后勤服务设施3010 车辆段资源共享3211 绿化设计3412 库内和库外标志标线42车辆基地设计应包括车辆段、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心和必要的生活设施等。

在《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铁车辆基地的建设经验以及运营管理地方规定,提出以下成都地铁车辆基地的设计总体技术要求,以指导成都地铁新线车辆段的设计。

本手册适用于成都地铁(含100km/h以上速度市域快线)新建车辆基地,但不包含有轨电车停保基地。

1一般规定1.1车辆基地的布局要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利于列车运行组织、减少列车空走距离、增加夜间空窗作业时间、救援抢险及资源共享等条件。

1.2车辆基地选址要考虑到整个线网管理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大架修车辆基地选址要考虑便于资源共享各条线的合理利用,便于车辆的运送和工程车的转线,并应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车辆基地至终点站的长度大于20km时,宜另外设置停车场。

1.3车辆段的位置宜设在交路折返点附近,以便于列车的出发和进段,减少列车的空车走行距离,有利运营。

1.4车辆基地内的建筑物布置应适当集中,单体应尽量整合,并结合规划条件,对于有开发价值的地块做好预留。

地铁车辆基地设计与施工配合

地铁车辆基地设计与施工配合

地铁车辆基地设计与施工配合地铁车辆基地是地铁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地铁车辆的停放和检修场所,还是地铁线路运营的重要支撑设施。

在地铁车辆基地的设计与施工配合中,需要充分考虑基地的功能需求、安全运营以及未来扩建等因素,以确保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营和安全。

一、地铁车辆基地设计地铁车辆基地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其功能需求。

基地需要具备足够的场地面积用于停放地铁列车,并且要考虑到日益增长的地铁客流量和车辆数量,必须预留一定的扩建空间。

基地需要设有专门的维修和检修设施,包括维修坑、起重设备、检修线等,以确保地铁列车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营。

基地还需要配备车辆洗涤设施、办公区域、物料存放区等支持性设施,以满足基地日常运营的需求。

在地铁车辆基地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环保和节能的因素。

应优先选择绿色材料进行建设,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排水系统,以便在基地运营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还可以考虑在基地内部布置太阳能发电设施、雨水收集系统等设备,以降低基地的能耗和资源消耗。

地铁车辆基地的施工配合是地铁线路建设的重要阶段,需要与线路建设同步进行。

基地的选址和规划需要与地铁线路的规划相衔接,以确保基地与线路之间的运输和联系无障碍。

而且地铁车辆基地通常位于城市郊区或者交通便利的地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周边居民和交通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地铁车辆基地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与线路建设方充分配合。

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确保基地和线路的施工进度同步,以免造成线路运营的延误。

基地的建设需要与线路的设施和设备配套,如信号设备、通信设备、电力设备等,因此需要与线路建设方密切配合,协调好各方面的工程进度和细节。

施工过程中还要注意安全管理,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地铁车辆基地的施工配合中,还需要充分考虑未来的扩建和改造需求。

随着城市发展和地铁客流量的增加,地铁车辆基地必须具备一定的扩建和改造潜力。

地铁车辆基地设计

地铁车辆基地设计

地铁车辆基地设计27 车辆基地27.1 一般规定27.1.1 车辆基地设计应包括车辆段(停车场)、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心和其他生产、生活、办公等配套设施。

27.1.2 车辆基地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的配置,应根据本工程的运营需要、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车辆基地的规划布置和既有车辆基地的功能及分布情况,实现线网车辆基地的资源共享。

27.1.3 车辆基地设计,应初、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

用地范围应在站场股道和房屋规划布置的基础上按远期规模确定。

27.1.4 车辆基地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用地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一致;2 应有良好的接轨条件;3 用地面积应满足功能和布置的要求,并应具有远期发展余地;4 应具有良好的自然排水条件;5 应便于城市电力、给排水及各种管线的引入和城市道路的连接;6 宜避开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的地段。

27.1.5 车辆基地设计,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方针。

27.1.6 车辆基地设计应有完善的消防设施。

总平面布置、房屋设计和材料、设备的选用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27.1.7 车辆基地设计应对所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和噪声等进行综合治理,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环境保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7.1.8 车辆基地设计涉及既有河道、水利设施,既有道路、规划道路及重要管线迁改时,应取得水利,水务及市政相关部门的认可,相关迁改设施应与本工程同时施工。

27.1.9 车辆基地应具有外来物资、设备及新车进入的运输条件,有条件时应设连接国家铁路的专用线;车辆基地内应有运输、消防道路,并应有不少于两个与外界道路相连通的出入口。

运输道路、消防道路与线路设有平交道时,应在道口前安装安全警示标识及限高、限载标识牌。

27.1.10 车辆基地需进行物业开发时,应明确开发内容、性质和规模。

总平面布置应在保证车辆基地功能和规模的基础上,对车辆基地的各项设备、设施与物业开发的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并应结合车辆基地内外道路的合理衔接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的规划,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效益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艺技术)成都地铁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设计要求(正式版)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设计要求参编单位及人员名单(车辆基地总图及工艺)主要参编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起草人员:阳丁山梁波李冬竹王明霞李儒英姚雪梅主要参编人员:(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万宇王尹马骞付笠刘振丰汤徐张定文李强胡兴宇陈后良陈礼周军峰涂一麟耿成帮高承敏曾建谢波蔡冬兴谭成中魏玉龙本标准审核人:陈华银时亚昕周勇义彭宝富蒋岿松凌喜华朱均本标准审批人:张智目录:12 库内和库外标志标线421 一般规定22 车辆基地的功能与规模33 车辆基地的总平面设计64 车辆运用整备设施105 车辆检修设施166 综合维修中心237 物资库258 生产办公289 后勤服务设施3010 车辆段资源共享3211 绿化设计34车辆基地设计应包括车辆段、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心和必要的生活设施等。

在《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铁车辆基地的建设经验以及运营管理地方规定,提出以下成都地铁车辆基地的设计总体技术要求,以指导成都地铁新线车辆段的设计。

本手册适用于成都地铁(含100km/h以上速度市域快线)新建车辆基地,但不包含有轨电车停保基地。

1一般规定1.1车辆基地的布局要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利于列车运行组织、减少列车空走距离、增加夜间空窗作业时间、救援抢险及资源共享等条件。

1.2车辆基地选址要考虑到整个线网管理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大架修车辆基地选址要考虑便于资源共享各条线的合理利用,便于车辆的运送和工程车的转线,并应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车辆基地至终点站的长度大于20km时,宜另外设置停车场。

1.3车辆段的位置宜设在交路折返点附近,以便于列车的出发和进段,减少列车的空车走行距离,有利运营。

1.4车辆基地内的建筑物布置应适当集中,单体应尽量整合,并结合规划条件,对于有开发价值的地块做好预留。

1.5绕城高速以内且沿江河的车辆基地车场线路肩设计高程不应小于1/200洪水频率标准的潮水位、波浪爬高值和安全高之和。

绕城高速以外车辆基地路肩设计高程不应小于1/100洪水频率标准的潮水位、波浪爬高值和安全高之和。

1.6车辆较大修程应尽量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修车效率;较小的修程应逐步向状态修和在线修的方向发展,缩短列车的修车时间,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减少备用车数量。

1.7车辆基地建设,应近、远期结合。

用地范围按系统最大能力预留,房屋建筑按照远期规模建设,机电设备、检修设施、站场线路按照近期规模建设。

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的大平台宜一次建成,并预留上盖物业的接口条件。

2车辆基地的功能与规模2.1车辆基地的功能定位、设计规模、设施设备配置应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线网车辆基地布局规划、线路建设计划、既有车辆基地的能力、既有线网车辆通道条件、车辆基地选址条件、工程运营的条件、资源共享要求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2.2车辆检修采用预防性计划维修与状态性故障修理相结合的检修制度。

预防性计划维修按照车辆大修、架修、定修、三月检、双周检和日检的修程等级执行分级维修模式;状态性故障修理按照车辆随机发生的故障执行临修的检修模式。

2.3《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的车辆检修周期仅适用于100km/h以下的车辆,100km/h以上市域快速线路采用下表中车辆检修周期。

车辆检修指标表2.4车辆基地的设计规模应满足车辆运用、检修任务量的要求,车辆的运用、检修任务量根据列车交路长度、列车全日开行对数、配车数、车辆检修周期、车辆检修时间及车辆技术参数等计算确定。

1)大修工作量L o,L o=N a/C o;L o=Ma/C o,M a=(n d*2l+N o*2l d*1.5)*365/104N a—配属列车数(列),C o--大修周期(年或104km);M a—列车年走行公里(104km);l d—出入段线长度(km);n d—全日行车对数;l—线路长度。

2)架修工作量L h,L h=N a/C h-L o;L h=M a/C h-L o;C h–架修周期(年或104km);3)定修工作量L p,L p=N a/C p-L o-L h;L p=M a/C h-L o-L h;C p–定修周期(年或104km);4)三月检工作量L m,L m=N a/C p-L o-L h-L p,L m=M a/C h-L o-L h-L p,C m–三月检周期(年或104km);5)双周检工作量L w,L w=N a/C p-L o-L h-L p-L m,L w=M a/C h-L o-L h-L p-L m,C w–双周检周期(年或104km);2.5配属车辆由运用车、备用车和检修车组成,以列为单位,运用车以行车计算资料为准。

1)备用车初近期宜按照运用车的10%计算,远期按运用车5%计算,四舍五入取整。

2)检修车宜由配属列车与车辆检修率的乘积,向上取整确定;车辆检修率应按照车辆检修制度计算确定。

①大修列车数量No,No=Lo*to/250,No—大修列车数(列),to--大修停修时间(日);250—年工作时间(日)②架修列车数量Nh,Nh=Lh*th/250,Nh—架修列车数(列),to—架修停修时间(日);③定修列车数量Np,Np=Lp*tp/250,Np—定修列车数(列),tp—定修停修时间(日);④三月检列车数量Nm,Nm=Lm*tm/250,Nm—三月检列车数(列),tm—三月检停修时间(日);⑤双周检列车数量Nw,Nw=Lw*tw/250,Nw—双周检列车数(列),tw—双周检停修时间(日);在修列车数量N,N=No+Nh+Np+Nm+Nw,N向上取整3)系统规模下仅计算运用车,不计算备用车;系统规模下的检修车数量按远期规模检修车数量计算。

2.6各级修程的规模计算中,时间制及走行公里制不平衡系数的取值,均按地铁设计规范执行。

2.7设计规模应以计算规模的小数进位取整确定,对于线路终点可能延伸的线路,设计规模应留有余地。

2.8车辆基地用地指标计算时应扣除因车辆基地之外功能增加的面积,并根据大架修的规模及停车能力进行适当调整。

3车辆基地的总平面设计3.1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应以车辆运用、检修设施为主体,结合综合维修、物资仓储、综合办公和其他设施、设备的功能要求,适应运营维修管理模式、组织机构、运作班制等不同情况,按有利于组织生产、方便管理、方便生活的原则进行统筹布置,并应充分考虑远期的发展条件。

绿化率应符合成都市的相关规定要求。

3.2车辆基地有条件与国家(或地方)铁路沟通时,宜设置铁路与车辆基地之间铁路专用线,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车辆、物资、大型设备的运输提供铁路运输条件。

当无条件与铁路沟通时,车辆基地应提供新车运输及吊装条件。

3.3出入段线应设置信号转换区域,出段线和入段线各设一处转换轨,信号转换段长为远期编组一列车长+60m,宜设置在平直段上,长度应和信号专业协调确定。

3.4车辆基地的新车卸车线有效长不应小于60m,可与平板车停放线或材料装卸线兼顾使用。

3.5材料装卸线设置平交道口,轨顶标高与堆场地面标高一致。

3.6车辆基地出入口以及道路设计应满足地铁车辆、大型设备、轨料运输的条件。

车辆段内主干道宽7m,局部次要道路宽4m设,沿4m宽的道路应考虑设置错车点。

3.7物资总库的布置应方便汽车运输,并靠近材料堆放场。

3.8牵出线有效长度应满足远期列车编组长度+2台内燃机车长度+车挡(或信号机)至停车位置的有效安全距离不小于10m+5m视距的要求。

3.9车辆基地内的生产区域、办公区域的布局应合理,以减少人员的行走距离。

司机公寓和食堂应合建、派班室和车辆基地调度室应尽量靠近设置在运用库出库端以节省司机出勤时间,提高出车前的作业效率。

3.10总平面设计应考虑预留轨道消防车从车辆基地进入正线的条件。

3.11车辆基地内轨行区(含试车线)与主要道路之间应用金属围网进行隔离。

金属围网高1.8m,建议材质采用内径5mm的冷拔低碳钢丝,进行热镀锌处理,表面浸塑,颜色为绿色。

护栏孔径为60mm×200mm;立柱为配套桃形立柱;护栏立桩基础采用独立混凝土基础20cm,金属网与地面缝隙小于3cm,金属网与墙面无缝联接,围网型式如下图所示。

3.12车辆基地信号楼控制室、信号机房及信号基地工班设置在道岔区中间段(咽喉道岔)附近,便于信号楼值班员瞭望列车运行情况及信号联锁故障时及时前往人工排列进路。

3.13车辆基地室外管线应采用综合管沟内集中布管的方案进行设计,特殊区域室外埋地给水管管材宜采用钢丝网骨架复合PE管。

综合管沟按以下要求分开设置:1)消防、给水等压力管和弱电系统管线整合共沟。

2)供电和动照专业管线合并设置于电缆沟内。

3.14车辆基地内的生产区域、办公区域应设置员工汽车停放场所以及自行车、电瓶车停放棚,并考虑设置电瓶车充电设施。

机动车位及非机动车停车棚数量应结合运营要求及车辆基地定员来综合确定。

3.15车辆基地围墙内占地面积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规定指标进行计算,计算基数为根据线路系统设计能力对应的停车列位以及远期交路对应的检修列位之和。

3.16车辆基地周边围墙按2.8m高实体砖墙设计,为保证出入口美观,在门卫房大门两侧一定范围围墙装修应与门卫房立面协调,当车辆基地和主变电站、公安用房等地铁配套设施共址时,车辆段围墙应包络所有配套设施全部用地。

3.17库外带电的轨道线和区域周边设置安全隔离围栏,库内检修平台设置安全隔离围栏。

在平交道口设置警告标志。

道路设置标志、标线。

在车辆基地出入口设置标牌。

标牌、标识,要求见第10节。

3.18采用无人驾驶技术的线路,车辆基地的总平面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车辆基地应明确功能分区,方便管理。

车辆基地应分为全自动驾驶区域(无人区域)及人工驾驶区域(有人区域),列车由全自动运行区域至人工驾驶区域经信号转换轨转换。

1)全自动驾驶区域:全自动驾驶区域至少应包括停车列检线、洗车线及出入段线等线群,在这些线群上完成的车辆收发车、日常检查、列车清洗等作业均可列车自动行驶到位,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强的特点。

其中洗车线应兼顾人工驾驶模式。

2)人工驾驶区域:人工驾驶区域包括大架修线、定临修线、镟轮线、调机停放线、工程车停放线等线群,在这些线群上完成的车辆检修作业必须依靠专业检修人员和专用工装设备,而且作业过程中经常需要列车移位转线,不宜采用全自动运行模式。

3)转换轨:转换轨位于自动驾驶区域的牵出线至人工驾驶区域线群的联络线上,长度为1列车长+60m。

转换轨靠近厂前区,驾驶员可通过上跨出入段线的人行天桥到达转换轨,上下车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