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叶榭学校张水忠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三个方面内容。在进行什么是种群的教学中,学生能从文字上理解概念,但对同种生物的理解存在困难,会认为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的一个类群的生物是种群,为此需要通过对一系列例子的判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关于第二部分《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教材以对比分析的形式,揭示了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如先从“J”型个体增长曲线的解释再推导到“S”型个体增长曲线的分析与解释,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种曲线变动中的关系和内在联系。由于这部分知识是以数学模型方法的形式展现的,学生比较陌生。解释时,要将曲线分段描述,并要体现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摘自初中生命科学教学参考书P87)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了解了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使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式则较易于理解。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农业生产中合理密的实际意义,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种群的概念,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对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指导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曲线的对比与分析,明白运用图像和数据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及防治有害生物方面的指导作用的实例,感悟科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种群增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把1个大肠杆菌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

况下进行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如下数据。

请仔细观察数据,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时间

分钟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

数)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请你们尝试画出坐标图,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个

数为纵坐标

细菌的种群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满足什么条件,种群才能呈现“J”型增长?

生物学含义:“J”并不是种群增长的实际状况,基

本上的理想状态也仅仅是大致符合。

过渡:“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学生讨

论、绘图

画出“J”

型曲线

思考、讨

理想状

态:食物

充足、气

候适宜、

敌害较

少。

出生数大

于死亡数

讨论:

在有限的

环境中,

食物是有

限的,钟

内和种间

竞争,个

体数减少

学生讨

培养学

生对数

据的处

理和运

用能力

2、种群增

长的“S”

型曲线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

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

实验,结果如下:

学以致用:

1、图显示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针对

2、

这一变化,抑制该物种种群的最佳时期是()。

论、绘图、

合作、交

流画出

“S”型曲

线

让学生明

确在“S”

型增长曲

线中1、2、

3三点的

具体意

义。

进一步

培养学

生对数

据的处

理、分

析能力

和运用

能力

通过讨

论和分

析、交

流学生

资源有

限条件

下的种

群增长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该曲线表示渔业生产,在哪一点捕捞既能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又能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A.① B.② C.③ D.④

知识拓展:种群的特征

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和因素:理解引起

种群数量

变化的原

因是多种

多样的

通过讨

论、合

作交

流,共

享学习

成果

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1、为什么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出现锐减?

2、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着手开展保护

呢?

3、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应在“S”型曲线上的哪一点进行)

补充:目前人类应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待鱼类的

捕捞,如伏季休渔期的政策等,为了保护鱼类资源

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

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阅读教

材,总结

归纳

联系生

活实际

小结引导学生回答

1、自然种群为什么会不会按“J”型曲线增长?

2、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是何种曲线变化的规律?学生思

考、回答

在对主

要的概

念复习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导学单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生态系统——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1、种群的概念:

2、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3.世界上的全部鸟 4.一个岛上的全部绵羊

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4、种群有哪些特征:

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6、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A

课堂作业:

1. 某旅游区内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些猕猴为( ) A. 8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 8个种族 D. 一个群落

2、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2户养的是山羊,这些羊是( )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3、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牧场内,迁入一小群绵羊,8年后发展到500只左右,这个羊群数量会( )

A 、维持在一个水平上

B 、不断下降

C 、缓慢上升

D 、迅速上升 4、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统计数据如下:

以上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

按照此曲线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状况,鉴于我国人口的现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思考讨论题:

1、种群数量最多的点为?

2、种群数量为什么不能无限增多?

3、若该曲线表示渔业生产,在哪一点捕捞既能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又能保持渔业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4、对澳大利亚野兔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课后作业

1、 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 的总和。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有S 型增长、J 型增长。如右图: 在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的条件下,种群 以 型曲线增长,为 (A 或B )曲线;

如此时食物减少,种内斗争加剧时,种群又以 型曲线增长,为 曲线。种群以曲线A 增长的原因是由于出生数 (多于/少于)死亡数,种群数量会持续__ __。 2、 在一定的区域内,有很多种生物的种群同时存在,形成 。

3、假定在一个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下列图象是把狼杀绝后鹿群数量变化曲线,正确的是图………………………………………………………… ( )

4、某中学校园内的所有桂花树组成一个( ),所有生物组成了一个(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5、不少动物在种群数量过多或生活资源不足时存在“杀婴”现象,请回答:

(1)在不利条件或数量过密时,吞食弱小个体可使种群密度 ,但成活的后代都有足够的 ,这一现象可以调节 。 (2)种群数量减少对 有利。

(3)在不利条件下,保持种群密度过大时,由于 短缺,会造成灾害性的种群数量 ,对种群形成 。

6、图显示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针对这一变化,抑制该物种种群的最佳时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0 1 2 3 4 5 6 7

数量

② ③ ④

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例9、例10及相关内容。 目标确立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2、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中会用商的变化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给学生渗透过算法的简便算法,所以对于今天的学习,学生不会太陌生。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评价 引导学生练习,做一做。 学习过程: (1)780÷30,可以怎样解答? 预设:用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有同学是这样做的。 出示: 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反馈 预设:可以,因为利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这样做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2)120÷15

师:这道题我们可以怎样解决? 预设: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利用今天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能不能解决这道题? 出示: 120÷15 =(120 × 4)÷(15 × 4) =480÷60 =8 师:被除数和除数为什么都乘4? 生: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以及商不变的规律,可以直接口算解决。 5.讨论余数 840÷50 师: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我们可以列这样的竖式。 出示 师: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0,到底是多少?为什么? 生:是4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这道题转化为84个十除以5个十,所以余下的是几个十。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理解 1.口算应用,加深理解 下面的题你会算吗?怎么算的? 120÷30= 6300÷700=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了吗?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口算中已经用过,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应用。 第3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陕西彬县范公中学闫翠红 一、课题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②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②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 三、指导思想: 1.教材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探究活动周期较长,安排在知识性内容之后。 2.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但是我校为郊区二类校,所以学生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建构数学模型时不可以操之过急。 3.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 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 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 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 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通过创设具体的 情境,让学生感受活 生生的生命现象。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 长的数学规律。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用数学语言揭示 生物学问题时,要充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变化》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变化》 word教案 【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阻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阻碍因素,大伙儿看“问题探讨”,摸索讨论预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可不能永久按那个公式增长,能够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摸索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摸索题1:生摸索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形是如何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假如以时刻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摸索题2:生摸索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 t=N0λt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连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摸索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操纵,能够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摸索,能够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 ③养殖或开释它们的天敌,等等。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并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应用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算式看,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8第(1)、(2)两题。

(1)计算出来,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16 2 2 100 160 ÷ 8 = 20 200 ÷ 20 = 10 320 40 40 5 (2)提问:左边一组题中,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变没变?除数呢?商有什么变化?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的发现吗? (3)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发现右边一组题中算式的规律吗? 指名说一说。教师归纳: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4)从下往上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2.出示例8第(3)题。 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2)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小组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的主旋律。因而,在实验探究中我尽量联系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条件和氛围,让每个学生通过自主努力,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而突出“面向全体,促进发展”的理念。 同时为了让学生全程参与该实验,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布置探究实验“培养温度对酵母菌数量有没有影响?”学生可分组探究,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过多进行解释,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开展分析,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 二,教材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中的一个探究活动,在学习“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前安排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得具体的数据,并尝试根据数据建构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多项实验操作技能,如利用移液管准确移取一定量的溶液,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细胞进行计数,利用比浊计测定溶液的浑浊程度,推导细胞总数的计算公式,显微镜的使用等等,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曲线)的概念并不陌生,学生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DNA的复制等内容的学习。本活动是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到数据并绘制曲线、验证假设、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科学探究的过程解决学生遇到的科学问题。在之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探究的一般过程有所体验,但如何设计严谨的实验方案,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从而了解在封闭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续7天的观察后所收集的数据的分析总结,探究变化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并尝试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探究实验计划的制定,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和计数方法。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直观演示法:采用播放教材视频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3,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优质课《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永乐小学张奎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的变化规律,教材87页。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进一步总结出商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并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算”→“找”→“说”→“用”四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最终以实际运用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一项特别厉害的本领是什么呢?(生:七十二变)不管孙悟空怎么变,它还谁?(生:孙悟空)

2、师揭示新课: 在我们的数学当中,也有这些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商的变化规律》。(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3、孙悟空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而我们想到要知道《商的变化规律》需要闯过三关,你们有信心闯过吗? 二、新课教学(游戏闯关) (一)第一关:探究商随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预习,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想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理清思路,我给予同学们一些提示:算出得数——观察谁变了谁没变——从上往下看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有什么发现——合二为一得出规律)(同桌讨论,教师提问,点名回答)板书:得数——谁变谁没变——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规律。 1、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动手计算 同学们都应该填好了答案,哪位同学来告 诉老师,你计算的结果。(商分别是100、10、 5) 2、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道题,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提示:(1)在这一组题中,什么数没有发生变化?什么数发生了变化?(除数没有发生变化,被除数和商发生了变化。)(2)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被除数是逐渐增大的,商是逐渐增大的。)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叶榭学校张水忠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三个方面内容。在进行什么是种群的教学中,学生能从文字上理解概念,但对同种生物的理解存在困难,会认为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的一个类群的生物是种群,为此需要通过对一系列例子的判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关于第二部分《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教材以对比分析的形式,揭示了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如先从“J”型个体增长曲线的解释再推导到“S”型个体增长曲线的分析与解释,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种曲线变动中的关系和内在联系。由于这部分知识是以数学模型方法的形式展现的,学生比较陌生。解释时,要将曲线分段描述,并要体现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摘自初中生命科学教学参考书P87)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了解了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使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式则较易于理解。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农业生产中合理密的实际意义,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备课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研究过程,归纳概括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知识网络 1.创设数学情境,复习旧知 师:做个小游戏,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6×2= 6×20= 6×200= 6×2000= 师:你们算得可真快,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咱们还学过什么相关的知识? (积不变的规律) 师:怎样可以保证积不变呢?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大家还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学习除法时,我们又发现了商变化的规律,这种情况下,商是怎样变化的呢?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2.依托知识网络,激发联想 师:这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积变化的规律、积不变的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根据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商也可以不变) 师:怎么会想到商有不变的规律呢? (积有不变的规律,商就应该有不变的规律。) 师:还可以怎样想?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需要一定的依据,到底怎样使商不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二)积累经验,掌握研究方法 1.依据联系,提出猜想 (1)遇到新问题或不会的,我们怎么办呀?——想会的。 咱们一起再来看看已经掌握的这些知识。 (2)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三个量两个量变,一个量不变) 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不变,那两个量呢?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不变 师:被除数和除数是随便变吗? (要有规律的变) (3)师:根据你前面学习的经验,具体地说说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保证商不变? 板书: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2.自主探究,举例验证 (1)举例方法指导 师:这么多种猜想,到底哪种猜想成立呢?有点儿难,怎么办呢?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时间够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节课着重是讨论前两个内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上,我是 从一种细菌的繁殖问题出发,和学生一起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启发学生用数学方法表达,归纳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很自然地从一种细菌推广到其他生物的数量增长的方法。然后对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总结:观察对象-----合理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从学生对细菌繁殖的分析中,又拿出生态学家高斯的培养草履虫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出两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曲线不同?具体什么条件下就有“S”曲线?为什么有K值?。学完了两个增长模型后,举例让学生思考两个海岛上引种得到的不同结果的原因,其中一个是环颈雉的引种,一个是绵羊的引种。让他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紧接着设计表格,让学生总结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的不同点,再次巩固。接下来通过对“我国30年间蝗虫数量变化”、“南半球鲸鱼捕获量在下降”这两个实例的分析,引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另外两个类型:波动和下降。最后联系生活:通过对“城市鼠害的控制”“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这两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的探究,引出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所以从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认为教学设计是很好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到教学当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不足之处就是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表述上有点混乱,要注意过渡自然,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

最新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汇编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说出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 ②解释种群数量增长(“J”型曲线、“S”型曲线)的一般规律。 2 能力目标: 通过细菌的种群数量的推导公式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说明: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学生情况 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五、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用2课时教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先对课时内容进行调整,将探究实验放在第1 课时,并组织实验小组开展进一步的实验,将实验结果用于第2课时。 设计的线索是:按“观察、提问→作出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整体教学思路是: 1、在建构细菌种群增长“J”型曲线模型后,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将两种数学表达方式(方程式和曲线)整合在步骤三中,提高课堂效率。 2、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后,做巩固练习。并运用此方法尝试构建“S”型曲线模型的方程式。 3、将两种曲线进行对比。提高生物的理科思维。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七、具体实施流程

商的变化规律的运用

商的变化规律的运用 例1: 口算下面各题。 1600-400= 3200 - 800= 5400 ③ 1700-500=3…… (2,20,200) 练习2:选择正确的余数填在 □里。 ① 2500-800=3…… (1,100) ② 540- 70=7…… (5,50) ③ 3400- 500=6…… (4,40,400) 例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00 - 25 1200 - 48 练习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000- 125 800 - 50 例5:四位数除以两位数。 9600-600= 8000 -2000= 3600 例2:选择正确的余数填在 □里。 ① 810-40=20.. .... (1,10) ② 840- 90=9.... ..H (3,30) 练习1: 口算下面各题。 -600= -600=

8417-23= 5894 练习5:列竖式计算。 6909十 95= 2080 例6:下表是同一种饮料的价钱。周末家庭聚会时需要买 42瓶这种饮料,怎样 买最省钱?买43瓶又该怎样买? 提高训练一一归一问题 在解答时需要先算出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 再根据题目中其他条件算出最后结 果,这种解题思路解答的问题,通常称为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总数量十份数 =单一量 单一量X 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 例1:为了支援青海玉树灾区,实验小学四年级 6个班,在两次捐款活动中共捐 出8100元人民币,平均每班每次捐款多少元? 思路导航:8100元是6个班两次捐款的总数,我们可以先求出 6个班平均每次 的捐款数,再求出平均每班每次的捐款数。-16= 1508 2524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方法:导引自学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 二、种群的“J”形增长 1.含义 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2.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第二课时 三、种群的“S”形增长 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原因:随种群数量的增多,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以大熊猫为例) (1)大熊猫锐减的重要原因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会变小。 (2)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2.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3.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2.具体计数过程: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课堂总结 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 1.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的特点 项目“J”形增长“S”形增长 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现实状态:食物和空间有限、气候多变、 存在敌害

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 习目标核心素养 1.掌握建构增长模型 的方法 2.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 3.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1.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学习,掌握实验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评价能力 4.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及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形成关注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形成原因 3.K值 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 (1)有害动物的防治。 (2)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步骤

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东莞市长安镇厦岗小学曾汝妹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巩固除法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在教学过程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全面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以及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每组一份自学提纲; 教学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童话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力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学习笔算的简便法。在教学设计本节课时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给学生提供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功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趣,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想介绍三位朋友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你看—(播放课件:第一幅,动画出现三只小动物并分别自我介绍(被除数、除数、商);

第二幅,出示除法王国的城堡,商说:“这就是我们的城堡,你们想进去吗?” (想)接着说:但必须要过三关才能进入我们的城堡,你们有信心通过吗?)(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进入第一关的情境;(出示题目) 2 () 200 ÷ 20 = () 40 () (1)师:你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答案吗? 学生说出答案后,师适时板书; 2 (100) 200 ÷ 20 = (10 ) 40 ( 5 ) (2)这一组题中,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没有发生变化?从上往下看,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3)小结并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 (4)如果从下往上看,这组题目又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后师适时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了几倍,商反而扩大了几倍。(5)全班同学齐读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了几倍。 2、刚才大家所读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的内容。(板书:商的变 化规律) 3、练习:(课件出示) (1)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2倍,商有什么变化? (2)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4倍,商起了什么变化? (3)你能举出一些相类似的例子吗? 4、进入第二关: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闯过第一关,有勇气进入第二关吗?(有) (1)同位互相学习(出示题目): 16 () 160÷ 8 =() 320 () A:算一算:让学生口算上面各题;师适时板书。 16 (2 ) 160÷ 8 =( 20 ) 320 (40 ) B:说一说:这题中,什么数发生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位交流) C、学生汇报及小结: 这题中,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的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板书) D:读一读:全班齐读这条规律; 5、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数量的变化二》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最后文中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特别指出了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尝试建立“S”型增长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形成“S”型曲线的原因,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比较“S”和“J”型增长的异同四、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3.为了保护鱼类资 源不受破坏,并能 持续地获得最大 捕鱼量,应使被捕 鱼群的种群数量 保持在什么水平? 为什么? 提高学生保 护环境的意 识 比较种 群增长 两种曲 线的联 系与区 别 以表格的形式比较J 型和S型增长曲线 的,发生条件,增长 速率,有无K值的情 况。 并将J和S型曲线放 在同一坐标系中分析 学生自主思考回 答,并完成学案 的当堂达标 1,2,3三个题目 巩固复习, 同时培养学 生比较分析 的能力 种群数 量的波 动和下 降 提出问题:在现实的 生态系统中,种群数 量除增长外,还有没 有其他变化? 根据教材由学生 自主得出相关变 化,分析变化的 原因 培养学生分 析归纳的能 力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第9课时:商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师生共研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 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结论: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时课题: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课型:复习课

命题的形式与趋势: 1、考纲要求为“Ⅰ”级的“种群的特征”,命题形式上,多为选择题。 2、考纲要求为“Ⅱ”级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知识点则以图表结合的简答题为主。 【设计意图】:明确考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机任务。 【网络构建】 【设计意图】在细致的讲解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大致的回忆。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完成《高考总复习》基础回顾,为更好的上课作准备。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 B 各年龄比例适中= 波动稳定型 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

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5、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一)

数学教案

春到四月,如火如荼,若诗似画,美到了极致,美到了令人心醉。“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才女林徽因歌颂四月之美的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将四月的万种风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读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四月之美,美在清明。时光刚刚跨入四月的门槛,清明就如期而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文化,是一场活着的人祭奠逝去的祖先的亲情style。“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每到清明,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堂的祖先,都会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即便远离故土,也会怀揣湿漉漉的心事回到乡下,挑拣一个最宜祭祀的日子,赶往祖先墓地,虔诚地献上一捧鲜花,点上几支香火,烧上一些纸钱,将祖先的坟墓装扮一新,以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清明时节,最容易勾起与已逝亲人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岁月的回忆,让人深刻体悟到亲情的可贵。于是,亲情跨越了时空,泪水模

糊了双眼。在莹莹泪光中,就让活着的人好好活着,让已经逝去的人在天堂感到欣慰。四月之美,美在祭祖的哀思,美在人间传递着的温情。 四月之美,美在谷雨。“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因此,谷雨是春播春种的关键时期。在乡间,一到谷雨时节,村民们便忙了起来,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处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处处嘹亮起劳动的号角,处处律动着劳作的喜悦。他们将生活的希望播撒,将幸福的种子栽种,早出晚归,乐而不疲,笑容满面。他们洒下的是一粒粒咸涩的汗水,成就的将是整个秋天旷野上丰硕的果实。累了,他们举头仰望绽开在湛蓝天空上多情的太阳;倦了,他们想一想等待在前方的耀眼金秋。春风,贴着他们的身影吹过,将灼热的期盼和梦想带向遥远、遥远……他们劳动的姿势,仿佛在大地上书写一首生活的真爱长歌;他们奔忙的步伐,舞动出四月美妙和谐的韵律;他们洋溢在嘴角的笑意,仿佛闪烁在阳光下的一朵朵桃花。四月之美,美在他们的不辍劳作,美在他们孜孜不倦地创造甜蜜生活的那颗淳朴心灵。 四月之美,美在花繁草盛。“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四月,千芳竞放,姹紫嫣红,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相斗妍,好不热闹。桃花,在多情春风的表白下双颊绯红,欲语还羞;梨花,一束束一簇簇,洋洋洒洒,热烈、雪白而纯情;樱花,怀揣粉红的梦想,轻轻摇落一地的深情。地上的小草也不敢示弱,纷纷抬起挂着剔透露珠的绿色脑袋,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诱人的光泽。四月的小草,已不再是初春时那样遥看近却无了,山坡、谷底、河畔、溪边,到处一派翠绿,尽情释放着勃勃的生机,大地好像悄悄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四月,无论伫立在哪个位置,抬眼,花枝摇曳春风中,群芳嫣然若笑脸;闭眼,馥郁的芳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直钻心底;低头,满目尽是绿色小草在招摇。四月之美,美在百花盛开,美在绿草如茵。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问题〗“”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