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1995—2013年尘肺病诊断病例资料分析及建议
尘肺分析报告

尘肺分析报告1. 引言尘肺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性肺部疾病,主要由于长期吸入含有有害粉尘的工作环境中引起。
本报告主要对尘肺进行分析,包括尘肺的病因、症状、诊断和预防等方面内容,以加深对尘肺的认识,为职业卫生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科学依据。
2. 尘肺的病因尘肺的主要病因是长期吸入空气中的有害粉尘,尤其是呼吸道浅部沉积的粉尘颗粒。
尘肺的病因类型可分为两大类:2.1 硅尘尘肺硅尘尘肺是最为常见的尘肺类型,主要由呼吸系统接触到的游离二氧化硅颗粒引起。
硅尘尘肺多见于采矿、石磨、石材加工等行业,由于工作环境中的粉尘含硅量较高,长期暴露于此环境的工人易患尘肺。
2.2 煤尘尘肺煤尘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煤尘的工作环境引起的肺部疾病。
煤矿工人、洗煤厂工人等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由于长期暴露在煤尘环境中,容易患上煤尘尘肺。
3. 尘肺的症状尘肺的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症状两个阶段:3.1 急性期急性期尘肺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气急、咳痰等。
患者可能出现短期内的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
有时候还会伴随低热、寒战、关节痛等全身不适。
3.2 慢性期慢性期尘肺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咳嗽和气短,尤其在体力活动时更明显。
患者常常感到胸闷、乏力,出现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症状。
严重的尘肺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气息急促、心悸、腹胀等不适。
4. 尘肺的诊断尘肺的诊断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职业史、实验室检查等。
4.1 临床症状观察医生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观察,如持续性咳嗽、气短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尘肺的可能。
4.2 职业史了解患者的职业史非常重要,对于从事与有害粉尘接触的职业,特别是煤矿工人、石材加工工人等,应更加警惕尘肺的可能。
4.3 实验室检查通过胸部X光、肺功能检查、肺活检等实验室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尘肺的诊断。
5. 尘肺的预防和治疗尘肺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控制有害粉尘的产生和扩散、提高职业工人的防护意识等。
5.1 控制粉尘的产生和扩散在工作现场,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粉尘的产生和扩散,如加装除尘设备、使用湿法作业等。
尘肺病的危害、预防及防治措施

尘肺病的危害、预防及防治措施摘要:尘肺病在我国所有职业病发病率中居首位,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愈,致死率高达20%,是对煤矿职工健康损害最严重的职业病。
尘肺的规范名称是肺尘埃沉着病,该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滞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尘肺按其吸入粉尘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无机尘肺和有机尘肺。
在生产劳动中吸入无机粉尘所致的尘肺,称为无机尘肺。
尘肺大部分为无机尘肺。
吸入有机粉尘所致的尘肺称为有机尘肺,如棉尘肺、农民肺等。
根据我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所述,我国尘肺病种类多达12种,严重危害了劳动者的健康。
关键词:职业病;尘肺病;预防;身体健康;防治措施1.哪些人会患尘肺病?粉尘作业工作者是患尘肺病的主要群体,粉尘作业是在地勘生产过程中各种接触有害粉尘的作业。
包括坑探作业中的(手掘或机械)凿岩、爆破、搬运岩(矿)石、打支柱窝及刻槽取样;探矿机械制造或修配铸造作业中的配砂、造型、型砂处理、开箱落砂及清砂等;地质实验室岩矿样品加工的破碎、过筛、拌匀缩分、清扫及选矿等。
粉尘作业工作者大部分为农民工,农民工作业环境恶劣,缺乏相关的安全保护意识,企业安保措施不到位,并不重视农民工的身体健康状况。
2.为什么会患尘肺病?(1)生产性环境中很少有单纯石英粉尘存在,通常是多种粉尘存在,应考虑混合粉尘会有联合作用。
(2)工人的个体因素和健康状况对尘肺发生也起一定作用。
(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时间越短,病变越严重。
(4)矽肺发生病变程度与肺内粉尘蓄积量有关,蓄积量主要取决于粉尘的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和防护措施。
粉尘浓度越高,分散度越大,接尘工龄越长,防护措施差,吸入并蓄积在肺内的粉尘量越大,越易发生矽肺,病情越严重。
3.我国尘肺病的现状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近几年职业病病例数上升趋势来看,我国职业病趋势严峻。
职业病是当今社会影响劳动者健康和生命的最大因素,而我国也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提出要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尘肺病案例分析

尘肺病案例分析卫生部报告,中国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已经超过2亿;2000年全国共报告各类职业病11718例,较1999年增加了14.5%;总病例数中,尘肺病占77.7%,慢性职业中毒占10.2%,急性职业中毒占6.7%,其他各类职业病共占5.4%;全国有约100~200万尘肺病患者(在册40多万人),占全世界的70%;仅尘肺病一项,我国每年需多开支50~100亿元。
案例:十几年前,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等乡镇的2000多名农民结伴到海南打工。
2005年5月,经安徽省疾病控制中心鉴定,这批打工者有65人被确诊患上尘肺病,其中三期16人,二期32人,一期17人。
目前,已有19人死亡。
有待确诊的疑似患者有40多人。
在西河口乡,有的家庭是弟兄几个同时得尘肺病。
目前已是尘肺病三期的陆光年是田守英老人的二儿子,他到海南不久,三弟陆光前和堂弟陆光平也赶过去了。
当时,光前17岁,光平18岁。
1998年,三兄弟因为咳嗽的厉害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肺结核,但经过多次治疗,无论怎样吃药打针就是不见好转。
2000年,三人同时被诊断为尘肺病。
2002年12月,31岁的陆光前病故;2005年1月5日,35岁的陆光平离开人世。
西河口人在金矿大多从事井下风钻工、破碎工等接触粉尘的工作。
矿主吴益民采取国家禁止的干风钻掘进方式,未向他们提供任何有效的防尘护具,加之没有通风设备,工作时坑道内粉尘弥漫,环境十分恶劣。
农民工们说:只要风钻一开,不到1米高的坑道对面看不见人……下班从坑道里爬出来,一个个灰头土脸的,连吐出来的痰都像沙石水一样。
另据西河口乡的不完全统计:1992年以来,该乡从事过井下金矿作业的有591人,其中累计从事井下作业两年以上的286人,一至两年的121人;淠河村和官塘村分别达到了196人和181人。
这中间到底有多少农民工患上尘肺病,尽管由于他们中的不少人还在外地打工,确切数字至今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人中,随时会有新的尘肺病人出现。
案例分析 关于尘肺病

(3)矿尘中的煤尘,有的还具有燃烧性,在 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造成大量的 人员上网和财产损失。比如11.27造成的 171人死亡就是因为煤尘发生爆炸国家和煤 矿造成了极其重大的损失。
5、如何防止煤工尘肺
• 预防:煤工尘肺预防措施与矽肺相同,必 须强调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最高容许粉尘浓 度的标准,我国现行规定含10%以下游离 二氧化硅的煤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为 10mg/m3。 • 个体防护措施: 防尘口罩、防尘安全帽、隔 绝式压风呼吸器、防尘服、护肤用品等等
(2)工人长期在含矿尘浓度 炎症,重者可导致尘肺病(吸入5um以下的 尘粒后,人体呈现出的肺组织弥漫纤维化 增生,病变和功能衰竭疾病,称为尘肺 病——煤矿职业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 寿命。据调查,煤炭行业现有可疑尘肺病 约20万人,是构成尘肺病增长的主要因素, 到2005年,煤炭行业尘肺病总数将达到25 万左右,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乡镇煤矿工人 的尘肺病发病。
案例分析
• • • • • 1、煤工尘肺的概念和分类 2、煤矿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3、煤工尘肺的病理特征 4、矿尘的危害 5、如何防止煤工尘肺
1、煤工尘肺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 :指煤矿各工种工人长期吸入煤尘、 煤矽尘和矽尘引起的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 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的统称。 分类 :包括:矽肺、煤肺、煤矽肺
2、煤矿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 传统行业如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凿岩、爆破、装载、 隧道开凿、运输以及煤矿采煤工作面的割煤、运 输、支护等各工序,矿石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粉碎、 选矿、筛分等工序。 • 开山筑路、开凿隧道、修筑涵洞过程中的打眼、 爆破、建筑等。 • 金属冶炼加工、筛分、研磨,选矿、配料、水泥、 石棉、玻璃、陶瓷等生产过程中的原料粉碎,皮 毛的加工。 • 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 • 化学工业原料的加工处理、包装等过程。 • 煤的燃烧;及烟草、骨粉的制造,以及粮食生产 中的脱粒、磨粉等。
尘肺病诊断与鉴定案例分析

尘肺病诊断与鉴定案例分析
特发性肺结核(PTS)是一种弥漫性肺结核的另一种系统性疾病,经常发生于免疫力较低,但受到长期或短期职业性暴露于粉尘或其它致敏物质的环境中的人群。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特发性肺结核的病例有所增加。
甲是一名年龄为30岁的男性,他有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和疲劳症,多年曾在粉尘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曾多次在临床检查中被诊断出有肺结核。
因此,为了确定甲是否患有特发性肺结核(PTS),首先进行影像学检查,通常表现为肺外放射检查,包括胸片及胸部CT。
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风湿性病变,肺外炎症结节,以及气管和支气管增殖。
其次,进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为支持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佐证证据,并可以直接检测结核菌的存在,如肺炎肽突变检测(PFU)。
此外,培养血清试验(BST)可以用于持续监测PTS患者的感染状态,以判断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此外,进行客观评估检查,肺功能测定以及肺活量检查可以用以评估病情,确定疾病的临床严重程度。
最后,进行诊断性植入物检查可以作为最终诊断特发性肺结核(PTS)的检查方法。
以肺组织活检为代表,对血液、病理及免疫学标志物、药敏试验结果作出综合诊断,考虑到患者的暴露史。
因此,根据甲的病史、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客观评估检查结果,以及诊断性植入物的研究结果,可以诊断出甲患有特发性肺结核(PTS)。
尘肺病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尘肺病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职业卫生工作。
这些都为当前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是尘肺病,每年新增尘肺病病例一万例以上。
其中矿山行业尘肺病病例约占全国尘肺病患者总数的50%。
矿山行业由尘肺病引发的矿工伤亡人数,远远高于各类工伤事故伤亡人数的总和。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我国煤矿企业多,从业人员数量大,职业危害严重(生产作业场所的劳动条件较差,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较为严重)其中以粉尘危害最为突出。
煤矿尘肺病不仅危及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尘肺病概念尘肺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肺组织纤维化形成的矽结节是不可逆转的。
得上尘肺病,特别是矽肺,会逐渐发展,最后因肺脏失去呼吸功能,导致死亡。
法定尘肺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
二、我国尘肺病现状1. 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中以煤矿尘肺病发病情况最严重。
卫生部公布的数字表明,根据2005年尘肺病例数据分析表明,矽肺和煤工尘肺仍是最主要的尘肺病,两者共占尘肺病例总数的90.8%,专家预计今后10年至15年我国尘肺病发病总数还将呈继续上升趋势。
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2009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8128例,职业病病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冶金。
2.尘肺病分布广泛,向中小型煤矿转移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正呈现出三大转移趋势,一是由城市工业区向农村转移;二是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三是由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分布越来越广。
尘肺病发病工龄缩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
中、小型企业尘肺病发病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煤矿。
某市尘肺病防治工作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

某市尘肺病防治工作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尘肺病是职业病的一种,对劳动者健康损害极大,多年来尘肺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切实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现就某市多年来尘肺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更好地开展尘肺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1 基本情况1.1 接尘行业及人员情况根据职业病年度报表统计,某市接尘工业企业总数为366家(不含乡企及民营企业),其中矿业集团16家、地方煤矿183家、非煤企业167家。
涉及到的行业除煤碳外,还有建材、交通、机械、电子、化工、金矿、铁矿、玛瑙等;粉尘危害因素接触人群约5万人,年龄集中在20~50岁之间,其中35岁以下的占70%以上;长期接触粉尘危害工人总数为39362人;截止2008年末累计确诊尘肺病例2575例,其中煤工尘肺2252例、矽肺86例、焊工尘肺76例、其他尘肺155例;死亡593例,现患1982例,2008年度新发病例6例。
由于该市属老工业基地,大部分粉尘接触人群和尘肺病患者集中在煤炭行业,以煤工尘肺为主,占全市尘肺病发病总量的87.5%。
尘肺患者大多数合并结核、肺气肿等并发症,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负担和痛苦。
1.2 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情况该市职业病防治机构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市、县(区)职业病防治机构,二是矿业集团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
共有职业病防治专业人员100余人,其中有高级职称人员8人,中级职称人员35人,设有床位100张。
市级职业病防治机构于2005年完成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三项资质认证,2007年198项检验项目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进一步提高了职业病防治能级。
矿业集团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是矿业集团专门设立的职业病防治机构,2002年完成了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认证工作;2003年通过了省卫生厅的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认证成为省煤炭行业唯一一家具有职业病诊断和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
职业病体检疑似尘肺病调查结果分析

职业病体检疑似尘肺病调查结果分析【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职业病体检疑似尘肺病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现实存在着普遍的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受影响的人群中主要是从事有粉尘作业的工人。
病理分析结果表明,患者肺部出现典型的尘肺病变。
影像学检查也可见典型的尘肺表现。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清中可检测到相关生物标志物。
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病防控措施建议,包括加强职业健康监管、提高职工防护意识等。
对职业病体检疑似尘肺病的普遍性和病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建议,旨在减少职业病带来的危害,保障职工健康。
【关键词】职业病体检、尘肺病、调查、流行病学、病理分析、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防控措施、普遍性、病因分析、防治策略、职业病防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中,作为劳动者长期接触工业粉尘、矿物粉尘和化学粉尘等有害物质,很容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尘肺病是一种由吸入高浓度粉尘颗粒而引起的职业病,主要表现为肺部纤维化和气体交换功能下降,严重者会影响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尘肺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目前国内外对尘肺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预防控制等方面。
虽然相关疾病治疗方法逐渐丰富,但尘肺病的诊断与治疗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开展有关职业病体检疑似尘肺病的调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疾病流行规律、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完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职业病体检疑似尘肺病的相关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尘肺病的病因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职业病体检中疑似尘肺病的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变化、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结果,为今后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疑似尘肺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种职业病的发病规律,筛查出患病人群,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患病率和病死率。
还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更有效的职业病防控措施和政策建议,为保障职工健康和生产安全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洲市1995—2013年尘肺病诊断病例资料分析及建议
目的株洲是湖南省尘肺病高发地区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体制改革,尘肺病的发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解该市尘肺病发病趋势,进行风险评估,以便制定可行的防控对策。
方法对株洲市职防中心1995—2013年的尘肺病诊断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论株洲市1995—2013年尘肺诊断有1 561例,每5年增长率平均16.2%。
发病年龄以40~59岁的诊断为主,有1 149例占全部的73.61%;小于40岁诊断的有270例,每5年增长率平均55.3%;工龄小于10年的诊断病例比例由3.82%增加到36.32%,工龄小于5年的诊断病例比例由1.91%增加到15.42%。
结论株洲市尘肺病以煤工尘肺为主,有1298例占全部的83.15%,发病最多的县区是攸县,有1 059例占67.84%。
尘肺病合并肺结核病例比往年增加不明显。
所以株洲市尘肺病发病结构发展趋势是数量呈增长型;发病年龄呈低年龄化;发病年限呈短工龄化发展形势。
标签:株洲市;尘肺病;诊断病例;分析与对策
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疤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的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同时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导致严重影响。
株洲市是我省尘肺病发病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尘肺病防治任务重、困难多。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形式和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尘肺病的发病规律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解近年来株洲市尘肺病发病特征和尘肺病发病形式,开展尘肺病风险评估,以便为株洲市尘肺病防治工作提供可行的防控对策,对该市1995—2013年诊断的1 561例尘肺病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为1995—2013年在该中心诊断的1 561尘肺病例诊断资料。
2 方法
对1995—2013年在该中心诊断的1 561例尘肺病例的数据库基本信息:工种、尘肺种类、接尘工龄、期别、发病年龄、合并肺结核情况等资料,按每5年分段进行统计分析。
3 资料统计结果
3.1 尘肺病诊断病例基本情况
1995—2013年底该中心累计诊断报告尘肺病1 561例,其中男性为有1 558例,女性3例。
诊断年龄最低为23 岁、最高为70岁。
尘肺病种类包含了煤工尘肺、陶工尘肺、矽肺、电焊及其他尘肺4种尘肺,行业分布见表1,其中以煤工尘肺和陶工尘肺为多。
煤工尘肺主要发生攸县地区,陶工尘肺主要发生醴陵地
区,地区分布见表2。
常见的合并症有肺结核、肺部感染、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
诊断级别以尘肺Ⅰ期、Ⅱ期以主。
3.2 尘肺病病例资料特征分析
3.2.1 尘肺病诊断级别构成资料分析表3中显示,尘肺病诊断的总病例数在逐年增加,但在不同级别上呈现不同的表现,一期尘肺病的诊断数在逐年下降,二期尘肺病诊断数变化不大,但三期尘肺病诊断数呈逐年增加之势。
合并肺结核的病例有128例,基本上呈稳态形式。
3.2.2 诊断年龄构成资料分析表4显示:1561例尘肺病诊断患者诊断年龄小于40岁者为270例,占总数的16.91%。
40~59岁为1 149例,占总数的73.61%。
60岁以上者有142例,占总数的9.09%。
每个阶段来该中心就诊初次诊断的尘肺病诊断病例,在年龄构成分布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小于40岁的尘肺病诊断病人绝对值在逐年增加。
3.2.3 接尘工龄分布资料表5显示,10年接尘工龄以上者占尘肺病诊断病人的大多数,为71.83%,但尘肺病诊断病人的接尘工龄小于5年的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而接尘工龄在10年以上者呈逐年降低的趋势。
4 分析
(1)株洲是湖南省职业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尤其以尘肺病更为突出,重点在以陶瓷业为主导产业的醴陵市和以煤碳开采为主导产业的攸县,在1 561例尘肺病诊断病例中分别为22.36%和67.84%。
这两个行业仍然是我市职业病危害防控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1-3]。
(2)尘肺病诊断的总病例数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后,说明法律的宣贯发挥了作用,认识和力度得以提高,职业病防治工作逐步得到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实施逐步得到落实,健康监护率提高了,尘肺病人诊断数自然就增加了,2000年段比1995年段增加了。
(3)从表3可以发现尘肺病病人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在不同级别上呈现不同的表现,一期尘肺病的诊断比例在逐年下降,二期尘肺病诊断比例变化不大,但三期尘肺病诊断比例呈逐年增加之势,这与95年以前发生很大的改变[4]。
合并肺结核的病例有128例,基本上呈稳态形式。
(4)表4显示:1 561例尘肺病诊断患者诊断年龄,在每个阶段的构成分布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小于40岁的尘肺病诊断病人绝对值在逐年增加。
似乎显示出尘肺病有低年龄化趋势的征象,在我们的诊断资料中发现,诊断年龄最低的尘肺病患者为2010年以后诊断,年龄仅为23 岁,系煤工尘肺。
(5)表5显示尘肺病诊断病人的接尘工龄小于5年的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而接尘工龄在10年以上者呈逐年降低的趋势,显示出尘肺病发病短工龄化
发展趋势,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更为明显。
(6)加强尘肺病防治工作,尤其是煤矿,煤矿是该市尘肺病的重灾区,而现在的煤矿绝大部分实行股份制运作,尘肺病发病年龄的降低,发病人数的增加,说明该企业,尤其是煤矿企业存在着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不到位,粉尘作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不到位的现象。
企业的管理者追求的是利润,职业防治工作被严重忽视。
5 讨论与对策
(1)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健康权益,法制化管理是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根本。
必须加强《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职业病防治意识,切实落实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必须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和监管力度。
(2)必须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全面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实行职业卫生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消除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企业生产环境必须符合国家职业卫生安全标准。
(3)政府监管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企业职业卫生的监管,尤其是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粉尘及主要岗位等关键环节。
(4)在我们工作中发现,近几年,自主来进行尘肺病诊断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说明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年在提高,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政府的监管、社会的保障、尘肺病的诊疗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到位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5)规范企业用工制度,签订劳动合同;进行有毒有害岗位培训,缴纳工伤保险费用。
加强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从事粉尘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从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严格执行上岗前、在岗时、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检查。
(6)在职业病诊断过程中,收集职业病诊断资料特别是职业史和危险因素接触史相当困难,所以在今后的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要理顺各级监管部门职责,各项监管措施到位,防止企业为了逃避责任而使职业病损伤患者得不到明确诊断治疗。
以防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再次发生。
(7)加大推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建设,设立专门的防治机构、人员,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并做好生产环境的评价、监测、健康检查等管理和实施工作。
(8)做好尘肺病防治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劳动者明确其危害,并树立防护意识,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的权益及其身体健康。
(9)加强尘肺病人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让尘肺病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对于目前存在的无工伤保险、找不到用人单位、家庭生活困难的患者,可以进行救助机制的探索,设立政府出资和社会出资的职业病救助基金,提供职业病救助,
对尘肺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疗养,提高其寿命和生活质量,使尘肺防治工作发挥最大效益,确保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编.湖南省工业企业有害因素分布与职业危害现状[Z].1995.
[2] 2006—2010年湖南省新报告尘肺病的流行特征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2).
[3] 胡琼.安徽省2006-2013年新发尘肺病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2012,18(1):11-13.
[4] 王丹,张敏.中国2010 年报告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30(11).
[5] 谢德兴,陈清洪.蓝雨芩闽西矿区2005-2011年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2(4).
[6] 刘仲苓.上海市闸北区1956-2011年尘肺发病情况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10).
(收稿日期: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