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南方科技大学及朱清时的看法
智慧和审慎勇气与担当——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访谈录

事业 年金也不是企业 年金 , 而是专 门设 置一种新 的年金方 法
为南方科技大学去 行政化 公办 法人 治理结 构来 使用 。如果 这个措 施运行得好 , 也就 开创 了事业 单位法人 治理机构设 置 年金的先河 , 能对我 国高等教育 的改革做 出积极 的贡献 。 去行政 化过程 中遇到 的第二个 困难就 是管理 人员都 没 有行政级别 , 他们 的出路很 有 限 , 一旦离 开南 方科 技大 学就 没办法与社会体制对 接 。毕竟 大 多数人 都还 喜欢 有行政 级
方科技 大学更大的行 政管 理权 、 办学 自主权 , 使其 能更加 灵 活、 高效地展开建设 和管理工作 。 遇 到 的第 四个 困难就是 南方科 技大学 的干部 应该 怎么 管 理。南方科技 大学 实行 的是法人治理结 构 , 校长是学 校的
教育科学文摘
2 0 1 4年第 3期
高等教育
智 慧 和 审 慎 勇 气 与 担 当
南 方科 技 大 学校 长 朱 清 时 院 士访 谈 录 何 华 宇
华 南理工 大学 理 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6 4 0
《 高校教育管理) 2 0 1 4年第 3 期, 约1 2 0 0 0字
学 就不用跟政府 的所有 部门对接 , 减 少了政府部 门对南方科
技 大学 的行政干预, 避免了谁官大谁说 了算情况的出现 。
二是 学 校 内 部 管 理 的 去 行 政 化 , 即 南 方 科 技 大 学 内部 怎
么管理 , 这一部分 的问题也很复 杂。学校 设理事会 、 校长 、 校 务委员会 和学术 委员会 , 建 立 了教授会 和顾 问委 员会 , 这些 是学校 内部 管理体制的核心 , 如果 能组织有序 、 运转 高效 , 形 成行政权 力与学术权 力 的 良性互 动 、 协调 , 那 么学校 内部 的 治理就 有了支撑 骨架 , 南方科技 大学 去行政化 就是按照这种 架构来 运作 的 , 这就是治理机制 。 当然去行政化还有其他的涵义 , 除 了南方科 技大学 自身 没有任何行政级别以外 , 学校所有 的行政人员都 不设行政 级 别, 学校学习大企业或跨 国公 司的做 法 , 设 置了各种 岗位 , 保 证 每个 岗位的责权 利能够保 持一 致 。管 理工作 岗位 实行全
智慧和审慎勇气与担当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访谈录

教 学 、科 研 等 重 大 学 术 事 项 ,比 如 学 校 的 学 术 发 展 规 划 ,学 科 、专 业 的 设 置 方 案 ,教 师 、教 辅 人 员 的 聘 用 、晋 升 及 解 聘 事 宜 等 评 议 工 作 ,都 由 学 术 委 员 会 来组织和实施。 简 单 来 说,学 校 设 理 事 会、校 长、 校务委员会和 学 术 委 员 会,建 立 了 教 授 会 和 顾 问 委员会,这些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如果 能 组 织 有 序 、运 转 高 效 ,形 成 行 政 权 力 与 学 术 权 力 的 良 性 互 动 、协 调 ,那 么 学 校 内 部 的 治 理 就 有 了 支 撑 骨架,南方科技 大 学 去 行 政 化 就 是 按 照 这 种 架 构 来 运 作 的 ,这 就 是 治 理 机 制 。
第8卷 第3期 2014 年 5 月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doi:10.13316/j.cnki.jhem.2014.03.008
专家访谈
Vol.8 No.3 May 2014
朱清时:“南科大妥协了?这是误解!”

朱清时:“南科大妥协了?这是误解!”•相关推荐朱清时:“南科大妥协了?这是误解!”简介朱清时男,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2012年9月2日,南方科技大学成立大会暨2012年开学典礼在深圳举行。
南方科技大学,这座被媒体誉为中国高校改革实验校的初创学府,一出生便被广泛关注。
2009年,深圳市委常委会议同意聘任朱清时院士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时至今日,朱清时一直在为他的“孩子”四处奔走,寻求支持。
而今年,南科大招生方式“回归”高考被外界视为改革的妥协之举。
三年来,大小风波不断考验着这个以“教授治校”为理想的学校的承受底线。
在近两个小时的对话中,朱清时正面回应了招生方式“回归”高考的缘由。
谈及外界关于南科大已对体制妥协的声音,他说,这是一种误解,南科大招生以高考成绩作为部分参照,并非“回归”高考。
【焦点1】招生改革因为外部压力?教育部没有干预南科大新京报:今年南科大的招生标准里,高考成绩占60%,为什么不像去年一样完全采用自主招生,不看高考成绩?朱清时:今年招收188名学生,同样经过我们的自主测试,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专注力同样优秀。
新京报:改变招生是否受到了主管部门的压力?朱清时:教育部和我们做了一些沟通,他们没有干预我们。
第二届学生招生按照“6+3+1”方案,即高考成绩占60%,自主招生占30%,平时成绩占10%,这是和教育部反复商量的结果。
新京报:商量的过程怎样?朱清时:我们与教育部主要沟通的方面是各个部分所占比例,最初我们提出的比例是高考成绩占40%,自主招生占30%,平时成绩占30%。
教育部说平时成绩很难测准,占30%比例过大。
新京报:你们同意吗?朱清时:教育部对平时成绩的了解比我们更多,我们接受了这个意见。
我们希望把平时成绩去掉的20%加到自主招生中,教育部表示自主招生不宜占最高的比例。
如果占比过高,(就)过于弱化高考成绩。
我们考虑认为,教育部说的是有道理的,最后确定了“6+3+1”方案。
南科大校长欲实现教授治校梦想 同行看法不一

此后五年,中科大逆势而为,坚持每年都招收1860人,不再继续扩招。此举虽有争议,但是他最终成功连任校长。而在他之前,只有首任校长郭沫若曾连任过。
2008年春天,朱清时把中国教育比作一辆高速飞驰的火车,“方向开错了,但所有人都坐在车上不肯跳车”。当年9月,朱清时院士卸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他出任此职整整10年。他离去时候,留下了一句话,“做校长,重要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
不过,始于1999年的全国高校扩招潮,成为朱清时的一个难关。
1990年代初,中科大每年本科招生约900人,到1999年前后逐渐增至1300人,并于2001年招收创纪录的1860人。这个数字仍不能让上级满意。当时负责招生的吴国华回忆,某天,一位教育部人士来电话,说中科大招人太少,让别的高校不好办。他开玩笑回应说,再招,中科大的澡堂和实验室,都将像下饺子一样。
从修炉工到大学校长
成为校长之前,朱清时曾是个修炉工。
朱清时毕业于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此后自学化学,又成了化学界的翘楚。1968年,他被分配到了青海,做了换高炉里耐火砖的修炉工。
1974年,他自荐回到中科院。1979年,朱清时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中的一员,1982年回国。1994年9月,朱清时调到中科大化学系任教。48岁的朱清时在兜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母校。1996年上半年,朱清时出任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短短数月后,他就出任中科大副校长。两名熟悉朱清时的人士都表示,这是他的大幸,也为他留下一些缺憾。担任副校长不足两年,朱清时又在1998年6月出任中科大校长。四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即从教员“扶摇直上”,问鼎校长宝座。
这个曾经将大学扩招比喻成把学生“下饺子”的校长曾说过,中国教育是一辆高速飞驰的火车,方向开错了,但所有人都坐在车上不肯跳车。这次,朱校长决定不坐这列火车,他中途下车,坐了大巴,糟糕的是,他的大巴线路没有有关部门的许可。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厌倦了学位的学生和家长用自己不远千里而来的脚,投了他的票。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故事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故事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故事朱清时,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南方科技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不按“以官管教”办学的综合性大学,朱清时为这座大学的诞生呕心沥血。
今天就讲讲他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经历。
朱清时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
其他分配到厂里的同学大多放弃了学业,整天打扑克、喝酒,但朱清时依然坚持学习数理化和英语。
六年后,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清时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
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因为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样的机会。
但是,如果他没有积极地学习,也无法得到这个机遇。
所以,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紧紧抓住,取得成功。
如果遭遇苦难或挫折,要学着把挫折转换成动力,而不是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
人生不能用这种消极的方式度过。
人终有一天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因此,一定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做出最好的抉择,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从80%到96%一旦机遇到来,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握机遇。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从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学术界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当时,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已有的结果加工好,写好论文,几个月之内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给我提供的只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答案,因为80%的识别率绝不是最佳的结果,我使用的方法还有很多可改进之处。
而且,我已经公开发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个研究机构都会学习、使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时放松下来,不再做实验,埋头写论文以求尽快毕业的话,别的学校或公司很快就会超过我。
所以,我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更加抓紧时间研究攻关,甚至为此推迟了我的论文答辩时间。
那时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它们让我的语音识别系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
朱清时不回应南科大“被招安了”质疑

后谁为校长,南科大的这些原则以及建立亚洲一流大学 的目标都不会动摇,“没有了这些,南科大就将泯然众 校,他的存在也将失去价值。”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站制作 /
的感受时,朱清时的语气稍稍放松了些,“回到成都肯 定觉得很亲切1朱清时说,正因是家乡,因此才将招生 说明会除广东外的第一站放在了四川,“而且四川
向来多出优质生源。” 朱清时曾经透露过,每次回成都 都喜欢在望江楼公园“慢慢走,慢慢看”,但此次他肯 定无此闲暇。5月29日,南科大招生方案才正
式被批复,朱清时便开始马不停蹄地招生宣讲,他将奔 走8个省市,为南科大招徕“精兵”。 谈到去年南科大唯 一的一名四川学生——郄博宇,朱清时少有地
这项责任,带着南科大继续向前。”【憾】 出国热是学 生“用脚投票” 谈起学生愈演愈烈的出国热,朱清时的 话语明显变得尖锐,“国内大学吸引力变小,
这是学生在‘用脚投票’,反映他们的不满”。他认为, 如麻省理工等国外著名大学,虽课程不多,但每门课都 能让学生学到“真本事”,“比如学了编程课,
学生就真的会编程,而不是只知道些理论。”朱清时说, 南科大的课程设置便是以这种效果为目标。 【信】 满意 今年的招生方案 由于高考(微博)依旧占
方案能不能过。5月29日,南科大招生方案正式批复,但 新的压力又接踵而来,“如果招不到好学生,那也砸 了。”朱清时说,招到好学生以后,怎样把教学
质量搞上去又是新的压力,“真是绵绵不断。” 朱清时 坦然透露,现在每天仍然失眠,这也正是他看起来有些 憔悴的重要原因。采访中,稍微站得久些,他便
不得不坐下休息,并大口地喝着水。在谈到5年任期之后 会否寻求连任时,朱清时有些低落地回答,目前暂时没 有这个打算,“我相信会有更年轻的同志承担起
时评:朱清时撼山易南科大撼行政化难

让学校别无选择——专访南科大校长朱清时

让学校别无选择——专访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作者:朱清时来源:经济观察报来源日期:2011-1-18本站发布时间:2011-1-18 19:53:11阅读量:45次南方科技大学自授学位,却吸引了1000多名学生报读,在一定程度上宣布了南科大成功刺激了大众的“文凭主义”观念。
2009年,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全球海选校长中脱颖而出、高调上任南科大创校校长。
经过一年多的奋斗,朱清时在深圳市的倾力支持下向教育资源高度一统的体制宣称“去行政化”、自授学位,带领南科大于2010年年末迈出了自主招生的“一小步”。
其过程堪称中国改革的样本。
然而,朱清时更愿意将南科大“坚持四年”看作是成功。
朱清时常说,南科大的改革是“背水一战、别无选择”。
由于学校的管理章程有待落实、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权有待争取,可以预见,南科大今后的改革还将不断重复“背水一战”。
为此,原本说5年后安享晚年的朱清时,现在只能“看看再说”。
“现在的社会淡漠了文凭背后的内涵”经济观察报:我们还是很关心文凭和学位的问题怎么解决?虽然有学生说,出国深造的话,看重的是教授写的推荐信,但是南科大也不可能帮所有学生写推荐信。
朱清时:自授文凭是重大的改革措施,并不是不得已做的有缺陷的事。
自授文凭意味着,以后将由学校的教学质量来决定社会认不认可这个学生。
事实上,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大学都是自授文凭,像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根本就不授文凭,完全不走形式主义,完全靠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好。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历就是金字招牌。
他们的状态正好跟中国的意识相反。
中国把文凭变成文凭主义,现在社会崇尚文凭这个符号,淡漠了符号背后应有的内涵。
崇尚符号就忽略了能力,以至于好多学校拿了国家发的文凭就有恃无恐,没有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的高教一定要经过痛苦的过程。
有些高校要背水一战,自授文凭,打破铁饭碗。
经济观察报:除了“背水一战”,你经常说的一个词还有“别无选择”。
是谁“别无选择”?朱清时:就是让学校别无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对南方科技大学及朱清时的看法
摘要:一座新生的高校,能否引领守旧不前的中国现行教育体制走出泥潭,一位年迈的校长,能否推进决策者对中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做出革新,这座高校就是南方科技大学,这位校长叫做朱清时,人们将希望寄托于这个另类的“一加一算式”,希望它能够解答那个让无数中国教育工作者汗颜的“钱学森之问”,一路走来,大家时刻关注,他们能走多远,人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弯道超车、学术GDP、钱学森之问、自主招生
要谈南方科技大学,就必须得谈她的创校校长朱清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提到蔡元培我们就能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北大,然时下的中国高校当中,很难将一所大学和一任校长联系起来,朱清时和他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就是这样一个例外,例外总有例外之处,下面我们就一起谈谈。
2011年3月1日,南方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入学,这些同学是在当年的高二学生中选拔的,同时这些同学也自愿放弃了参加当年的高考,之所以要在高二学生中选拔,时任南科大创校校长朱清时给出的解释是:高中的课程一般在高二就已经全部结束了,接下来高三为了应试教育而进行的魔鬼似的题海战术不仅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没有提升,反而扼杀这些同学的创造力,这一年,朱清时和他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的名字开始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同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绕过高考而招生开学被世界权威学术杂志《科学杂志》评为2011年3月份的世界重大事件之一。
问题来了,人们为何如此的关注这所尚在襁褓之中的大学?接着聊,我们一起试着了解一下南科大的前世今生。
2007年3月,深圳市政府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
在建校之初深圳地方政府就构想着要将这所大学建成一所在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上都有所革新的大学,在筹建大学的同时他们也进行者校长的人选,地方政府的考虑是先找一位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作为创校校长,再利用这位校长的影响力吸引优秀师资,同时共同商定学校的办学方针。
次年7月,深圳市成立了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遴选委员会,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将海选校长的任务委托给一家国际猎头公司并在全球范围内搜寻、接下来再由校长遴选委员会在搜寻的几百人的大名单中评审择优推荐一个候选人名单,再由理事会在候选人选当中投票表决,再将表决结果上报给深圳市政府,最后由市政府下聘书聘用最终人选,有点类似于中国行政特区行政长官的选举,朱清时就是在这样的程序下被推为第一候选人而被全票当选的,2009年9月,深圳市代市长王荣向朱清时颁发了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聘书,朱清时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经过国际猎头公司全球聘选的高校校长,不是谁都能成为这个第一的,不用说,朱清时是一个牛人,他有着多项研究成果和多个头衔,不过能够全票当选单凭这些显然是不够的。
在受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行政级别:无)之前,朱清时是被中组部任命的中国科技大学第七任校长(行政级别:副部级),我们知道,自2003年开始,中国高校进行了疯狂的并校扩招,各大高校不惜举债扩建扩招,地方政府也乐此不彼,因为这样可以拉动学校周边的房地产投资,可以创造官员所喜爱的GDP,朱清时和他当时所在的中国科技大学就是一个例外,中国科技大学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高校扩招浪潮下当中唯一一所没有扩招的高校,2008年4月23日,《南方周末》刊发题为“…高校评估该停了‟专访中科大校长朱清时”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教育部对全国高校进行所谓的本科评估,各大高校为了使评估通过,上下一起,弄虚作假,对评估团更是好吃好喝,好礼相送,于是本科评估成了上面扎扎实实走过场,下面认认真真办假事的闹剧,在这次评估中,朱清时和他当时所在的中国科技大学同样是一个例外,朱清时认为,他无法想象当学生看到他们的的老师在他们面前弄虚作假时的心情,也无法想象这会对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朱清时的做法是你们进行你们的评估,我们进行我们的教学。
当有人问到他对中科大都有哪些贡献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对中
科大主要的贡献,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他也因此被舆论称作“中国最牛大学校长”。
接到校长聘书之后,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便注定了与这所新生的大学同甘苦,共患难。
2010年10月末,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里,一场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议题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这里庄严举行。
会议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担任论坛主席,来自全国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在这里云集,针对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会议期间应朱清时之邀,李政道先生欣然为南方科大题写了校名并题写了“敬祝成功!”的贺词,与会的所有人都对这所大学寄予厚望,人们都盼望着它能够解答让整个中国教育痉痛的“钱学森之问”。
要办一所好的大学,除了一流的师资,先进的设施之外,还应当有优秀的生源,然而南方科大的招生工作却是一波三折、历经坎坷,前面提到过,2011年初,朱清时因与教育部隔空喊话,不顾教育部反对,招收了首届实验班的45名同学而被多数人叫好,然而好景不长,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主动示好,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之后,南方科技大学宣布本届学生将在应届大学生中招收,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朱清时解释说高考成绩只占总评的60%,这或许是他在现行体制下所能争取到的最大的比例了,然这位执着的老人依旧被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类似于“朱清时被教育部招安”的说法充斥着整个媒体,人们在评判朱清时和他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时也多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人们如此的在意朱清时和南方科大的一举一动?我完全理解这些人的想法和做法,人们一开始对南方科技大自主招生和去行政化给予了很大期望,也渐渐的对此感到失望,要我说,归根到底失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期望和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失望,人们希望南方科大能够打破这种官僚化、行政化的中国教育模式,希望中国高校里少一些学术造假,大办校庆的这种被称作以“学术GDP”向上级邀功的官僚之风,希望大学能成为学术自由之风栖息的净土。
我们对此不做过多的讨论,接下来要聊的是这所大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它能不能实现人们最初寄予它的各种期望。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南方科技大学所作出革新有它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只能仅限于此,众所周知,它的办学模式是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的,规模是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我们知道香港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一整套的理论和模式,我们用西方的模式去教育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有点空中建高楼的意思,当然我不是否定南方科大的做法,只是怀疑他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设想,再看看它的办学目标,它的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成我国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系、专业和研究中心,。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迅速和一步到位,自大跃进以来,我们总习惯迅速一步到位的完成预期,比如时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各级地方政府也努力的想“多快好省”的去完成目标,他们自豪的将这一做法称之为“弯道超车”,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希望南方科大在制定它的发展战略时能脚踏实地,稳扎稳打。
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走得更远更高。
撇开之前的说法,我们假设南方科技大的模式能够成功,那么它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大多数应该都听说过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我认为,南方科技大既是能像华西村一样成为“天下第一”那也仅仅是天下第一,因为它具有不可复制性,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当中,被称作“一夜城”的深圳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早受益者,这座城市的人们对于改革有着特殊的感情,也只有这座城市才有如此的魄力和决心以及巨大的资金投入去建立一所区别于中国其他高校的大学,没有哪一所高校能够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去对所有的在学校生实行免费教育的,还有其它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里我不想更深层次的去和大家探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
朱清时和他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能够走的更远更高,毕竟他们为中国的高校改革做出了最勇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