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影像技术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
深度学习在皮肤镜下皮肤病图像分类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深度学习在皮肤镜下皮肤病图像分类中的应用现状分析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和皮肤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皮肤病图像分类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医生的关注。
本文将对目前深度学习在皮肤镜下皮肤病图像分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近年来,深度学习已经取得了在图像识别领域的重要突破,尤其是在医学影像领域。
皮肤病图像分类作为医学影像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皮肤病的类型和病情。
首先,深度学习在皮肤病图像分类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的方法。
CNN是深度学习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网络结构,它通过卷积核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通过多层的卷积层和池化层来逐步提取出图像的高阶特征。
利用CNN的特点,研究者们可以对皮肤镜下的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从而实现病情判断。
其次,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团队和学者在深度学习在皮肤镜下皮肤病图像分类中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某项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和大规模皮肤病图像数据集,成功地实现了对皮肤癌和非癌性皮肤病的分类识别,取得了较好的分类准确率。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特定类型的皮肤病进行分类,如痤疮、银屑病等,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然而,在深度学习在皮肤镜下皮肤病图像分类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数据集的规模和质量是影响分类效果的重要因素。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公开的皮肤病图像数据集,但其规模和内容仍不够丰富,不足以满足深度学习模型的需求。
其次,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调优也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这对于一些研究团队和医疗机构来说可能是一个制约因素。
此外,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也一直存在。
由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盒特性,对于一些重要的决策,医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解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技术。
首先,构建更大规模且具有多样性的数据集是关键。
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2015.08临床研究631 CT 三维重建技术原理CT 三维重建技术是采用二维投影来复原生物组织结构的三维信息所应用的计算技术与数字过程[1]。
其原理是将经计算机扫描后的CT 二维图像数据应用软件进行处理重建,得出三维的立体图像。
所获得的三维立体图像具有较高的真实感,能进行任意的旋转与切割。
针对颌面骨折患者可以清晰地掌握骨折部位、程度、范围以及移位情况等。
2 CT 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美容中应用现状2.1 鼻部整形目前,在国内外鼻部的整形手术是极其流行的,可以提高人们气质与面部轮廓的立体感。
赵海波[2]等经过收集头颅CT 界面的数据进行了三维重建,所获得的三维图像可以将鼻中隔、鼻骨、大小翼软骨等情况清楚地展现出来,为手术的准备工作提供了有利依据。
很多研究者会在鼻翼整形的术前采用CT 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分析,纠正畸形鼻翼,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过CT 三维重建技术得出鼻外形的三维图像,可以精准的测出假体和鼻高基点、鼻尖点、鼻梁长度等相关指标,以此提高手术的整体效果。
很多研究者应用CT 三维重建技术与RP 技术制作出个性化的鼻假体,其相关指标均可达到设计的要求。
2.2 鼻骨骨折整形由于颌面鼻骨的骨质薄弱,再受到外伤极容易引发畸形或骨折等情况。
这会在患者的生理及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困扰,骨折后的患者都期望可以恢复至原有状态。
杨邦明[3]等采用CT 三维重建技术将鼻骨的骨折图像进行重建,可以清晰的看到其骨折现状与邻近骨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复位治疗,最终患者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很多美容医师采用CT 三维重建技术将鼻骨或者上颌骨突的骨折部位和脱位状况进行重建,可以对手术方案的CT 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的应用现状与进展谭艳明1 邓大勇21集安市医院放射科 吉林省集安市 134200 2吉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摘 要】CT 三维重建对于颌面部皮肤、肌肉、骨骼的形态学具有精准的观察能力,可以将面部的肌肉及骨骼的发育状况清晰的显示出来,对于颌面部两侧的对称性与协调性进行精准监测,为临床的整形美容手术提供全面的信息,同时为患者术后的面型预测与手术效果提供有力依据。
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包括放射学、超声学、CT、MRI等诊断工具,具有无创、快速、准确等优点,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
1.肿瘤诊断肿瘤是医学影像学诊断常见的病症之一,医学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CT、核磁共振等成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供体内部位、大小、形态、组织结构等信息,从而对病灶进行高精度定位和判断,且无需进行切除组织或细胞检查。
特别是MRI更是能够清晰反映病灶的组织结构,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神经系统疾病医学影像学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CT和MRI可以用于识别脑血管病变、肿瘤、炎症、损伤、脱髓鞘、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异常等病变,并帮助确定更加有效的临床解决方案。
此外,医学影像学也可以解决涉及神经系统的部分医学问题,包括神经营养障碍症、脊髓性肌营养不良、罕见神经病等疾病。
3.循环系统疾病医学影像学技术在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心脏超声、CT、MRI等技术,可以快速清晰地发现心脏和血管异常变化,包括心肌缺血、冠脉斑块、心脏肥厚、心律失常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命。
4.骨科疾病医学影像学技术在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X线、CT、MRI等技术可以快速的清晰地发现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疾病等病灾,这有助于医生和患者确定最佳治疗举措,缓解疼痛、愈合创口等。
尤其是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方面,低剂量三维数字成像技术(LDCT)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显像,可降低术后重置和修补的风险。
5.其他疾病医学影像学技术在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超声检查进一步明确人体内部的器官结构,为后续患者手术医生提供更为精确的参考。
在医疗领域中,各种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医学影像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
皮肤的CT 检查操作及意义

第 4页
3.临床特点
(1)具有在体、原位、无创、动态、依从性高、高度的可重复 性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病检的痛苦。 (2)准确度高,为病检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 (3)系统操作简单,数据易于存储,更方便病人资料的记录和 查询。
第 5页
谢谢大家!
第 6页
皮肤的CT 检查操作及意义
第 1页
皮肤CT 是一种新型的无创、原位、实时动态的皮肤影像学诊断 技术,皮肤CT 介于影像学和病理学之间,与皮肤病理诊断形成 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常用的三维皮肤CT 是基于光 学聚焦原理,利用计算机三维断层成像技术,直观实时、动态 地观测皮肤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及其皮损情况。
第 2页
1.方法
反射共聚焦显微镜使用波长为830nm 的激光,放大30倍,孔径为 0.9的税金物镜,激光器的功率为5~10m W,带聚合物口的金属环 用医用级黏合剂黏附在皮肤上。转换物镜平行于皮肤表面,获取蚁族 二维图像序列,用软件接缝起来实行图像拼接,显示大范围的视野。 软件用8×8的图像拼接出4×4的视野,每个图像都是在30倍放大率下 显示500μm 的视野。
皮肤摄影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医学技术论文

皮肤摄影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医学技术论文目前,皮肤镜技术应用最广泛,皮肤CT在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应用较广,皮肤B超和多光子CT在今后皮肤影像技术应用中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皮肤摄影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的医学技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皮肤影像技术概况、应用现状及前景摘要:皮肤影像技术是以激光、超声和电磁波为基础等多种影像技术的总称,是国内外皮肤病诊断领域发展较迅速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皮肤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皮肤CT)、皮肤高频超声(皮肤B超)、皮肤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皮肤太赫兹成像、皮肤光声成像和多光子激光断层成像技术(多光子CT)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皮损进行在体、无创、实时、动态观察,有助于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呈现的是二维或者三维图像,相对直观,便于临床医生掌握。
部分技术存在穿透深度和分辨率不足等缺陷。
目前皮肤影像技术在色素、非色素性皮损及相关肿瘤诊断方面己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制定了若干疾病较为公认的诊断标准。
目前,皮肤镜技术应用最广泛,皮肤CT在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应用较广,皮肤B超和多光子CT在今后皮肤影像技术应用中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该技术在其他类型皮肤病诊断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关键词:皮肤影像技术;皮肤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皮肤CT);皮肤高频超声(皮肤B超);皮肤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皮肤太赫兹成像;皮肤光声成像和多光子激光断层成像技术(多光子CT)皮肤影像技术是以激光、超声和电磁波为基础等多种影像技术的总称,是国内外皮肤病诊断领域发展较迅速的一个分支;是对皮损进行在体、无创、实时、动态观察,有助于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通过呈现的二维或者三维图像,便于临床医生掌握。
但部分技术存在穿透深度和分辨率不足等缺陷。
目前,皮肤镜技术应用最广泛,皮肤CT在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应用较广,皮肤B超和多光子CT在今后皮肤影像技术应用中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一、介绍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医学影像处理技术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医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图像采集、预处理、分割、去噪、增强和三维重建等。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的种类1.图像采集技术图像采集技术主要是使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图像。
目前常见的医学影像设备包括X光机、CT机、核磁共振仪、超声波设备等。
这些设备能够获取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例如二维图像、三维图像等。
2.预处理技术预处理技术是在采集到的医学影像中去除噪声的过程。
噪声是指由于影像设备、人体器官间的干扰导致的影像中的不良信号。
预处理技术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来去除噪声,以提高医生对医学影像的判断准确性。
3.图像分割技术图像分割技术是将医学影像中的图像进行分割,将人体器官、骨骼等有代表性的区域割离出来。
这个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医生更好地进行精准的定位、测量、分析和判断。
4.图像去噪技术为了提高医生对医学影像的分析结果,需要先将影像中的噪声去除。
一般采用多种算法,例如小波变换、非线性滤波器等,以去除噪声的影响,使图像变得更清晰。
5.图像增强技术图像增强技术是指对医学影像进行处理,以突出影像的细节和清晰度。
增强技术有多种方法,例如直方图均衡化、空间滤波等。
三、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1.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主要是用于医学影像诊断,能够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评估患者的病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项。
通过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医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人体器官、骨骼等结构,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2.手术操作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在手术前,医生可以使用医学影像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操作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还可以借助影像处理技术进行实时的影像引导,以确保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图像处理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有哪些

图像处理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有哪些在当今的医疗领域,图像处理技术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将人体内部的结构、组织和生理过程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医生更直观、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首先,在医学影像学中,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例如 X 射线成像,它是最早应用于医疗诊断的成像技术之一。
通过对 X 射线图像的处理,可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更清晰地显示骨骼、肺部等部位的病变。
比如,在诊断骨折时,经过处理后的 X 射线图像能够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和程度,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也是医疗诊断中常用的技术。
CT 图像是通过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获得的一系列二维图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将这些二维图像重建为三维图像。
医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更全面地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对于肿瘤的诊断,CT 图像处理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边界,评估其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为手术或放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MRI(磁共振成像)则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高。
图像处理技术在MRI 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图像的去噪、增强和分割。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如脑部肿瘤、脑血管病变等,清晰的 MRI 图像能够提供关于病变组织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
除了上述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技术,超声成像中的图像处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图像容易受到噪声和伪像的影响,通过图像处理可以提高图像质量,更准确地显示器官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变等,经过处理的超声图像能够帮助医生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结构。
其次,病理切片图像的处理在疾病诊断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病理切片是通过对组织样本进行染色和切片制作而成的,医生通过观察切片中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来诊断疾病。
然而,病理切片的观察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皮肤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

皮肤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皮肤疾病是指影响人类皮肤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包括感染性、免疫性、过敏性、代谢性和遗传性等多种类型。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影像学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皮肤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皮肤疾病的影像学诊断:1. 高频超声成像(HFUS)高频超声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使用高频超声探头对皮肤进行扫描,能够显示出其三维结构和血液供应情况。
在一些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如湿疹、鳞屑性皮肤炎等,HFUS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损伤范围及程度,并提供有关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2. 磁共振成像(MRI)MRI技术适用于诊断一些深部组织及器官受累引起的皮损。
比如,在丹紫班留斯-佩特病(DIP)中,MRI可以显示皮肤的血管扩张及其表达的红斑、紫癜等病变。
此外,MRI也可用于观察皮肤肿瘤术前定位和分析。
3. 红外线热像法红外线热像法是通过记录人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来评估皮肤疾病的一个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一些与皮肤温度异常相关的疾病,如灼伤、骨髓坏死等。
该技术非常适合用于展示从正常到异常背景之间的温差。
二、皮肤疾病的影像学治疗:1. 冷冻治疗冷冻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用于治疗良性皮肤损伤和恶性黑色素细胞增殖性混合物等皮肤问题的方法。
它利用液氮将组织迅速冷冻,导致组织坏死并促进新生细胞再生。
冷冻治疗通常被认为是安全且有效的。
2.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靶向光学疗法,适用于一些功能性和美容性皮肤疾病的治疗。
利用激光发射的能量可选择性地作用于皮肤组织,达到精确切割、杀死异常细胞或刺激胶原蛋白再生的目的。
各种类型的激光器不断问世,使得这种治疗方法在诊所和医院中越来越常见。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一种通过使用高能辐射来消除皮肤病变细胞并阻止其复苏和扩散的方法。
它通常应用于一些恶性皮肤肿瘤(如黑色素瘤)和特定类型的良性皮肤问题(如基底细胞癌)。
放射治疗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辐射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影像技术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22T14:07:45.9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刘宁秦瑞雨孙晓琦倪素琴
[导读] 随着皮肤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新技术手段也逐渐应用于皮肤科并发挥重要作用。
浙江萧山医院浙江省杭州市 311201
【摘要】一般来说,皮肤影像的分析策略包括基于医学经验的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其中基于医学经验的模型,是疾病预测的传统方法。
在这一模型中,疾病预测使用的风险因素由领域专家根据医学经验得出。
通过临床医生指导和临床医学文献中获取皮肤病的风险因素,并基于这些风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预测皮肤病发病的概率。
而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对皮肤病的风险因素没有任何假设,使用已有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训练,对所有可能的风险因素建立统一的不依靠任何预先设定和领域专家干预的数据驱动模型,从而实现疾病的预测、判断等。
【关键词】皮肤影像技术;医学美容;应用
引言
随着皮肤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新技术手段也逐渐应用于皮肤科并发挥重要作用。
鉴于大部分皮肤疾病的可视性,多数皮损都可以图像形式记录下来,目标图像记录有助于准确识别皮损部位、客观评判细微结构、比较治疗前后变化等。
皮肤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皮肤病的早期识别、诊断、鉴别诊断、信息存储等更为准确与便捷,在皮肤科多个领域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良恶性黑素瘤的鉴别诊断等。
医学美容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主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修复皮肤屏障功能,从社会学、美学和心理学方面满足患者身心健美的要求,主要包括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化学剥脱、激光美容、射频美容、注射美容、医学护肤品的应用等。
皮肤影像技术可以客观评估医学美容治疗进程、评价治疗效果,其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1皮肤摄影
皮肤疾病大多具有鲜明而直接的外观表现,因此高质量的照片资料可以客观记录皮损变化,在皮肤科应用广泛。
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82.2%的皮肤科医师选择日常应用皮肤摄影作为影像学辅助手段。
全身摄影技术(total body photography,TBP)是一种观察全身皮肤改变的皮肤摄影技术,传统TBP需要人工拍摄4~50张患者不同体位的照片,针对目标皮损可以拍摄特写图像,在长期随访中需要患者定期参加拍摄以便评估皮损变化情况。
近年来,智能手机像素和图片质量的提高使得其应用更加广泛,鉴于其便携性和普及率高,尤其适合患者自己记录皮损变化情况以及无更高条件下的拍摄。
在医学美容方面,皮肤摄影可以用来客观评估损容性皮肤病的严重程度,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
2皮肤超声
超声是一种传统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测方法,普通超声由于分辨率限制,较少用于皮肤科,但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高频超声(highfrequencyultra-sound,HFU)成像技术应运而生,能精确测量皮肤各层厚度和病变的范围及深度,对皮肤疾病的术前诊断、发生发展及临床治疗的评价起到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皮肤超声有20MHz与50MHz,其超声探头的轴向和侧向分辨率均可达到50μm,并且50MHz 超声穿透深度约为4mm,20MHz超声穿透深度可达10mm。
20MHz超声可以充分显示真皮与部分皮下组织,50MHz超声仅能显示真皮层结构,但对细节成像更清晰。
在人体不同部位,要根据两种频率超声的成像特点进行选择。
在超声图像上,表皮层为一线状高回声;真皮层为中等回声,其内可见管状低回声的皮下静脉、斜行或平行低回声带的毛囊和中等片状或短线状高回声的纤维组织;皮下脂肪层为低回声;肌筋膜为规则纵向走行的高回声带。
皮肤超声图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年龄、微循环改变和水肿均可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厚度及回声的变化。
在医学美容方面,皮肤超声可用于测量正常皮肤及损容性皮肤病皮损处的皮肤厚度,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效果监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多光子成像
随着皮肤影像技术不断发展,多光子技术在皮肤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早期的多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multi photon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MPLSM)到近期的多光子激发断层扫描仪(mul-tiphoton laser scanning tomography,MPT/MLT),多光子技术不仅应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也可以从单个细胞层次实时研究代谢过程。
MPLSM采用超快固态激光器(多为钛宝石激光器)作为光源,波长在近红外到红外波段,脉冲宽度可以达到飞秒(10~15s)量级,具有非常高的峰值功率和较低的平均功率。
同时,由于多光子利用红外光激发,能量较低,对受试个体的光损伤小,降低了紫外光对生物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破坏和影响,为活体检测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多光子断层扫描仪(MPT)是基于多光子技术的先进成像仪器,该成像系统可完成不同方式扫描,纵向扫描步长最小可达0.25μm,扫描深度可达皮下200~300μm,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可用于测量表皮厚度参数等,观察皮肤疾病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药物治疗副作用及医学美容研究。
在医学美容领域,多光子成像可用于正常人体皮肤的形态测量,可对人体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物质进行成像,从而表征皮肤衰老情况;研究皮肤药代动力学,评价医学护肤品使用前后皮肤深层的变化等。
4皮肤表面成像分析技术
4.1皮肤表面二维成像技术
利用标准光、偏振光和紫外UV光(或蓝光)三种光源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成像,从不同侧面为皮肤图像分析提供依据。
其中,标准光成像反映皮肤表面毛孔及细纹;紫外光反映暴露于紫外线部位皮肤的色斑和卟啉分泌情况;偏振光通过对血红蛋白的成像展示分析皮肤的毛细血管和肤色均匀度等。
皮肤表面二维成像技术可对不同皮肤特征进行定量评估,清楚直观地对皮肤老化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定量分析,为光子嫩肤、注射除皱、激光美容等治疗提供科学量化的评估,其中VISIA和Visioscan均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皮肤成像分析系统。
4.2皮肤表面三维成像技术
是根据不同光学原理对皮肤进行多方位成像,所得的图像具有三维立体结构,可得到不同部位皮肤的相关参数,为判断皮肤问题、分析皮肤状况以及研究皮肤表面变化等提供依据。
皮肤快速光学成像系统(FOITS)是一种高效、快捷的皮肤表面三维成像系统,其原理是
运用高分辨率相机、LED照明系统和计算机系统,对特定皮肤纹理进行扫描,可以量化出皱纹参数,方法快速、简单、直观,测量结果受外界因素影响小。
3D成像仪如VECTRAH1和ANTERA3D等可通过对皮肤表面阴影与光线的分析进行3D成像,用于研究皮肤表面纹理,在许多皮肤问题的定性及定量评估方面具有优势。
结语
皮肤影像技术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各种新型影像技术的问世与应用,皮肤影像技术必将更便捷、迅速而精准的用于辅助皮肤科医生作出诊断及进行疗效评估。
皮肤影像学具有实时、无创、动态观察等优势,患者依从性高,易于推广。
多种皮肤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对于建立多资源影像库有重要意义,或可促进人工智能在皮肤影像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未来皮肤影像与移动设备的结合以及远程图像医疗也是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影像技术发展与普及,皮肤影像技术必将在医学美容的损容性皮肤病治疗、激光美容、注射美容及医学护肤品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先彪,刘华绪,卢漫,等.皮肤影像学的临床应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7):467-471.
[2]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埋线美容外科专家共识[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7,28(7):前插2-前插5.[3]何黎,邹菥.皮肤医学美容新理念[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38(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