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期末复习意见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总结33

名词解释1.重言式:重言式亦称永真式。
一个复合命题公式称为重言式,当且仅当对于其中出现的命题变项的各种可能的真值赋值,它总是真的,即不论其变项取什么值,它总为真。
2.矛盾式:矛盾式亦称永假式。
一个复合命题形式称为矛盾式,当且仅当对于其中出现的命题变项的各种可能的真值赋值,他总是假的,即不论其变项取什么值,它总为假。
3.协调式:协调式已成为可真可假的公式。
一个复合命题形式称为协调式,当且仅当对于其中出现的命题变项的某些真值赋值,它是真的;而对于另一些真值赋值,它是假的。
换句话说,既不是重言式也不是矛盾式的复合命题公式,称为协调式。
4.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蕴涵关系的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逻辑必然联系的推理。
前提蕴涵结论,如果前提真,则结论必真。
5.非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存在蕴涵关系的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逻辑必然联系的推理。
前提并不蕴涵结论,尽管前题为真,结论却不必然为真,结论是可假的。
:6.换质法:就是通过改变作为前提的命题的质,即把肯定联项变成否定联项,或把否定联项变成肯定联项,从而得出一个直言命题的结论的直接推理。
7.换位法:将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主谓项的位置互换从而得出一个直言命题的结论的直接推理。
8.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非演绎推理:由于发现某类对象中的许多个别对象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种属性。
12. 求因果联系五法:又称密尔五法,是指判明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
这五种方法分别是: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3.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
14. 反证法:反证法是借助于假设一个与论题相矛盾的命题(反论题)为中介,先证明反论题为假,在推出原论题为真的一种间接证明。
逻辑根据是排中律。
15. 排除法:又称选言证法,是借助一个或几个与论题相关的命题为中介,先确定相关命题为假,再推出原命题为真的一种间接证明。
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形式逻辑》讲稿主讲:万林第⼀章绪论⼀、”逻辑”正名“逻辑”最早可追溯到希腊词(λσγοε逻各斯),后英译为logos、其复数形式是logic。
原为多义词∶⼀般的规律和原则;说明、解释、论证;理性、推理、抽象理论;尺度、关系、⽐率;价值等等。
古罗马的西塞罗正式使⽤“逻辑”⼀词表⽰包括逻辑学和修辞学的科学。
中国古代学者们将相同的科学称为“名辩之学”。
古印度学者,特别是佛学将其称为“因明学” 。
古希腊时期:亚⾥⼠多德,《⼯具论》,古典或传统的形式逻辑;麦加拉-斯多葛学派奠定了命题逻辑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经院逻辑学家们创⽴了推论的学说。
⽂艺复兴时期的波尔-罗亚尔修道院发表了《逻辑或思维的艺术》⼀书,将古典的演绎逻辑体系化;17世纪开始,由于实验⾃然科学的兴起,归纳⽅法的研究被引⼊逻辑学:培根、惠威尔、穆勒,《新⼯具》、《逻辑体系》,建⽴了古典或传统的归纳逻辑;17世纪末,德莱布尼茨提出了逻辑数学化的思想,《论组合术》建⽴⼀种⽤符号表意的普遍语⾔及思维演算的设想,成为数理逻辑的先驱。
19⾄20世纪初,布尔代数的创⽴将设想变为现实,再经德摩根、弗雷格的努⼒,罗素与怀德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出版标志着现代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成为⼀门独⽴的科学。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验逻辑;⿊格尔《逻辑学》,辩证逻辑;马克思《资本论》,关于资本范畴的辩证逻辑体系;列宁,《哲学笔记》,确⽴了辩证逻辑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泽东《论持久战》,提供了辩证逻辑的⼜⼀范例。
20世纪30年代,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尔斯基形式语⾔真理论、图灵机及其应⽤理论三个划时代的成果,为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逻辑学发展进⼊黄⾦时代。
现代逻辑学已从单⼀学科逐步发展成为理论严密、分⽀众多、应⽤⼴泛的学科群,择其要者有数理逻辑、哲学逻辑、⾃然语⾔逻辑、概率逻辑、⼈⼯智能逻辑、量⼦逻辑、价值逻辑以及逻辑学与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
完整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一般逻辑是研究思想的思想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差异,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看法1、看法:看法是反响思想对象本质属性的思想形式,也许说看法是思想对象本质属性的反响。
2、看法与语词的联系与差异:(1)联系:语词是看法的语言形式,看法是语词的思想形式。
( 2)差异:第一,看法是思想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看法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看法;第三,同一看法可用不相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相同的语境中能够表达不相同看法。
3、内涵和外延是看法的基本特点。
内涵就是反响在看法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想对象范围的反响。
4、单独看法和宽泛看法:单独看法是反响一个单独对象的看法,外延数量只有一个;宽泛看法是反响两个以上对象的看法,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会集看法和非会集看法:会集看法是反响会集体的看法,会集体所拥有的属性,个体不用定拥有;非会集体是反响非会集体的看法,类不是会集体,因此,反响类的看法是非会集看法。
6、正看法与负看法:正看法又称必然看法,是反响拥有某种属性事物的看法;负看法又称否定看法,是反响不拥有某种属性事物的看法,负看法都有否定词,但是拥有否定词的看法不都是负看法。
7、看法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 a 都是b,所有的b都是 a ,则 a 、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a b(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ab( 3)真包括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括于关系(种属关系);ba( 4)交织关系:若有的 a 是b,有的 a 不是b,有的b是 a ,有的b不是 a ,则 a 、b之间为交织关系;a b(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8、看法的限制和概括的依照——拥有属种关系的看法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看法的限制:是经过增加看法的内涵来减小看法的外延,即由属看法过渡到它的种看法的方法。
逻辑学(16)逻辑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概要

逻辑基本规律(重要)
• 三大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同一律、排中 律、矛盾律 • 应用时需要反驳
• • • • 论证的结构及分类 论证的规则 反驳及反驳方法:注意归谬法 某些方法的应用
非形式谬误
• 相关性谬误 述诸强力、述诸公众、述诸无知、人身攻 击、稻草人、错失主旨、熏鲱等 • 弱归纳谬误 • ……
• • • • • • • • 性质(直言)命题及其种类 对当关系 对当关系推理 命题变形推理 三段论及其省略式 三段论规则和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的格与式 综合应用
关系和模态命题及推理
• 关系命题 • 对称性和传递性 • 采用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反传 递性)推理 • 模态命题 • 模态命题对当关系及其推理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重点)
• 复合命题种类及真值情况 • 简单复合命题及其推理:合取、析取、充 分条件假言、必要条件假言、充要条件假 言等 • 复杂复合命题推理:假言易位、假言连锁、 二难推理等 • 负命题及其等值命题 • 真值表法和归谬赋值法 • 综合应用
归纳和类比推理(重要)
• 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探索因果关系五法:求同法、求异法、求 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 类比及其推理 • 科学假说及结构 • 支持、加强、削弱等应用题型
逻辑学
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 复习要点
逻辑概论
• 逻辑学研究对象:思维的逻辑形式 • 推理有效性 • 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
关于概念和划分(重要)
• • • • • • • 概念及其种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定义及其规则 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划分及其种类 划分的规则
性质命题及其推理(重点)
逻辑学导论期末总结

逻辑学导论期末总结一、引言逻辑学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思维和推理的规律的科学。
它以分析思维和推理的形式为基础,探讨真理和推理的本质。
逻辑学导论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逻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机会,为我们今后深入学习逻辑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回顾1.逻辑学的起源与发展逻辑学起源于古希腊,主要是由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奠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逻辑学逐渐演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经历了形式逻辑和现代逻辑两个阶段的发展。
现代逻辑主要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和模态逻辑等。
2.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最基本的分支。
它研究包括命题、联结词和复合命题等概念,以及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真值表和推导规则等方法进行推理和证明。
3.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是对命题逻辑的扩展和推广。
它引入了谓词和量词等概念,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和性质。
谓词逻辑也提供了一种更强大的推理能力,并在数学和哲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4.模态逻辑模态逻辑是研究命题和命题之间的模态关系的逻辑学分支。
模态关系包括必然性、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等,它们对于我们理解现实世界和推理推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模态逻辑也被应用于形式化的道德、认识论和宇宙观等领域。
5.逻辑学的应用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还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数学、计算机科学、哲学、法律、科学研究等领域,逻辑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严密的推理和证明,提高思维的清晰度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学习收获通过学习逻辑学导论课程,我收获了以下几点:1.提高了思维的逻辑性逻辑学学习的核心是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
透过课程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进行严密的推理和证明,避免了在思考问题时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这为我在解决问题时提供了更清晰和准确的思维路径。
2.加深了对真理与推理的理解逻辑学课程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真理和推理的本质。
通过探索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和模态逻辑等不同层次的推理方式,我了解到不同逻辑系统具有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完整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a b(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逻辑学期末复习

逻辑学考试复习题型:1、判断简单命题、复合命题。
2、将下列命题/推理符号化(5题?)3、判断命题是否矛盾4、检验是否是有效推理5、把下列自然语句翻译为谓词表达式6、这学期上逻辑学的课程的收获和感受。
一、判断简单命题、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需要找出连接词)二、将下列命题/推理符号化(请做每一道题目时首先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简单命题,然后再写出最后的答案。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张三是李四的祖先当且仅当李四是张三的后代。
除非有奇迹出现,中国足球队5年内挤不进世界16强。
如果张三一进大学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他大学期间不会浪费太多时间,而他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差。
要么停业整顿,要么缴纳5000以上的罚款。
否则吊销营业执照。
熊掌和燕窝不可兼得。
✍练习:将下列推理符号化要么士兵拿破仑想当将军,要么士兵拿破仑不想当将军。
如果士兵拿破仑想当将军,那么他不是一个好士兵。
如果士兵拿破仑不想当将军,那么他也不是一个好士兵。
所以,士兵拿破仑不是一个好士兵。
如果上帝死了,那么做什么坏事情都是可以的。
如果做什么坏事情都是可以的,那么我考试作弊也是可以的。
所以如果上帝死了,我考试作弊也是可以的。
如果水稻长得好,那么水分充足并且肥料充足。
只要风调雨顺,这块地就水分充足。
所以,只要风调雨顺,那么如果这块地肥料充足水稻就长得好。
如果他主张减轻农民的税负,他将赢得农民的支持。
如果他主张政府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投入,他将赢得工人的支持。
如果他既赢得农民的支持又赢得工人的支持,他就肯定能当选。
但是他没有当选。
所以,或者他不主张减轻农民的税负,或者不主张政府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投入。
1、要么士兵拿破仑想当将军,要么士兵拿破仑不想当将军。
如果士兵拿破仑想当将军,那么他不是一个好士兵。
如果士兵拿破仑不想当将军,那么他也不是一个好士兵。
所以,士兵拿破仑不是一个好士兵。
p: 士兵拿破仑想当将军q: 士兵拿破仑不是一个好士兵(p ∨⌝ p) ∧ (p→⌝ q) ∧ (⌝ p →⌝ q) →⌝ q2、如果上帝死了,那么做什么坏事情都是可以的。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总结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总结名词解释1.重言式:重言式亦称永真式。
一个复合命题公式称为重言式,当且仅当对于其中出现的命题变项的各种可能的真值赋值,它总是真的,即不论其变项取什么值,它总为真。
2.矛盾式:矛盾式亦称永假式。
一个复合命题形式称为矛盾式,当且仅当对于其中出现的命题变项的各种可能的真值赋值,他总是假的,即不论其变项取什么值,它总为假。
3.协调式:协调式已成为可真可假的公式。
一个复合命题形式称为协调式,当且仅当对于其中出现的命题变项的某些真值赋值,它是真的;而对于另一些真值赋值,它是假的。
换句话说,既不是重言式也不是矛盾式的复合命题公式,称为协调式。
4.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蕴涵关系的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逻辑必然联系的推理。
前提蕴涵结论,如果前提真,则结论必真。
5.非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存在蕴涵关系的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逻辑必然联系的推理。
前提并不蕴涵结论,尽管前题为真,结论却不必然为真,结论是可假的。
6.直言命题对当推理:7.换质法:就是通过改变作为前提的命题的质,即把肯定联项变成否定联项,或把否定联项变成肯定联项,从而得出一个直言命题的结论的直接推理。
8.换位法:将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主谓项的位置互换从而得出一个直言命题的结论的直接推理。
9.模态对当推理:10.规范对当推理11.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非演绎推理:由于发现某类对象中的许多个别对象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种属性。
12. 求因果联系五法:又称密尔五法,是指判明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
这五种方法分别是: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3.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
14. 反证法:反证法是借助于假设一个与论题相矛盾的命题(反论题)为中介,先证明反论题为假,在推出原论题为真的一种间接证明。
逻辑根据是排中律。
15. 排除法:又称选言证法,是借助一个或几个与论题相关的命题为中介,先确定相关命题为假,再推出原命题为真的一种间接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方式与方法期末复习意见(韩鹤升)期末复习指导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一)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我省电大开放教育各专业本科的学生。
(二)课程的考核依据。
本课程的考核依据是文字主教材,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逻辑学》一书。
(三)课程综合成绩的记分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主要是完成三次作业,形成性考核成绩的平均值按30%的比例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终结性考核按70%的比例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课程综合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及以上为及格,可以获得课程学分。
(五)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期末考试卷面为100分,占总成绩的70分。
1.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主要按照文字教材每章的学习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进行命题。
了解:指对现代逻辑思维科学各章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必须了解,并且能够准确的表述和辨析。
所对应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
理解:指对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有较系统的领会与认识,对有关问题能进行准确的阐释。
主要对应的是推理题、问答题。
应用:指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说明、分析、和解决逻辑思维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对应的是逻辑规律题。
根据考核的需要,有时三个层次会融合在一起,具体体现在某一试题中。
本课程考试的出题权、解释权、判卷权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2.命题原则(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范围之内。
(2)考试复习范围覆盖本课程教材的1-11章,每份试卷所考的内容,应覆盖本课程教材所学内容的80%以上的章,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3. 试题类型及结构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学习要求,考试题型分为以下五种:(1)单项选择题(10%)(2)判断题(10%)(3)问答题(30%)(4)论述题(15%)(3)分析题(35%)4. 考核形式及时限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笔试,学生可以自带文字教材及笔记,但要严格考场纪律,不可讨论,必须独立完成,时限为90分钟。
二、考试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引论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基本含义。
2.普通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学习逻辑学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概念1.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外延之间有哪些关系?2、概念在思维中的作用3. 如何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4.定义和划分的规则是什么?违反定义或划分的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要求能结合具体实例予以分析5、定义在思维中的作用6. 怎样对概念进行概括或限制?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1. 判断的两个逻辑特征是什么?2. 性质判断由几分部组成?它的种类有哪些?3. 推理由几部分组成?推理的正确性和逻辑性的涵义及关系4. 性质判断换位法推理的涵义与规则。
要求能结合具体实例予以分析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1. 什么是三段论?它有哪些规则?违反这些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要求能结合具体实例予以分析。
2. 如何分析省略三段论是否正确?怎样将省略三段论予以补充完整?第五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1. 什么是联言判断?什么是联系推理?它有几种有效形式?2. 什么是相容选言判断?什么是相容选言推理?其推理规则有效形式是什么?违反推理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要求能结合具体实例予以分析。
3. 什么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什么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第六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1. 什么是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其推理规则和有效形式是什么?违反推理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要求能结合具体实例予以分析2. 什么是必要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其推理规则和有效形式是什么?违反推理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要求能结合具体实例予以分析3. 什么是假言选言推理?它有几种形式?第七章模态判断及其推理1. 什么是真值模态判断?它有几种类型?2. 什么是规范模态判断?它有几种类型?第八章归纳推理1. 什么是归纳推理?它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2. 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3.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第九章类比推理、回溯推理和假说1. 什么是类比推理?运用类比推理应注意什么?2. 什么是回溯推理?3、假说在科学认识、建立科学理论中的意义第十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1、正确地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
2. 什么是同一律?其基本内容是什么?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要求能结合具体实例予以分析3. 什么是不矛盾律?其基本内容是什么?违反不矛盾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要求能结合具体实例予以分析4. 什么是排中律?其基本内容是什么?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要求能结合具体实例予以分析5. 排中律与矛盾律所适用的范围有何不同。
第十一章论证1. 什么是论证?它由几部分组成?2. 论证和推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3. 论证的规则是什么?违反这些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思维方式与方法模拟练习题(韩鹤升)思维方式与方法期末复习题一、单选题1 . 在“这片森林方圆二百里”这一判断中,森林是一个(B) A. 普遍概念B. 集合概念C. 单独概念D. 负概念2 . “所谓大国,就是比小国领土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而小国就是比大国领土较小、人口较少的国家。
”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A) A. 循环定义B. 同语反复C. 定义过宽D. 定义过窄3 . 把“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句话作为“企业管理”的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D) A. 定义过宽B. 定义过窄C. 循环定义D. 同语反复4 . “新闻就是关于东南西北所发生事情的报道。
”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B) A. 定义含混B. 定义过宽C. 定义过窄D. 同语反复5 . “张老师在数学课上说:“什么是偶数?偶数是奇数加一的数。
什么是奇数?奇数是偶数加一的数,这就是偶数和奇数的定义。
”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D) A. 定义过宽B. 定义过窄C. 同语反复D. 循环定义6 . “新闻就是关于多数人感到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诸如战争,犯罪)的报道。
”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C) A. 定义含混B. 定义过宽C. 定义过窄D. 同语反复7 . “新闻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报道。
”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A) A. 定义用否定联项B. 定义过宽C. 定义过窄D. 同语反复8 . “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写了三本法律丛书”这一判断从概念使用的角度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D) A. 限制不当B. 多余的限制语C. 划分不全D. 将集合概念误用作普遍的非集合概念,用数量词加以限制。
9 . 下列各组概念属于属种关系的是(B) A. “山西省”与“太原市”B. “山西的城市”与“太原市”C. “亚洲”与“中国”D. “联合国”与“中国”10 . 某报社发表了一篇新闻稿,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游泳池由克里木承包管理,他收费很低,成人1角,少年5分,妇女免费,深受当地各族群众欢迎。
”在这个句子里,所犯的逻辑错误是(C) A. 划分不全B. “多出子项”C. 划分标准不一D. 以分解代替划分11 . 下列各组概念依据箭头所指示的推演关系,属于正确限制的是(B) A. 思维形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B. 判断→简单判断→性质判断C. 负概念→概念→思维形式D.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角三角形12 . 某地有一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为520分,招生委员会为了便于管理把考生的档案分成两类:一类是520分以上的,另一类是520分以下的。
招生委员会所做划分的错误在于(A) A. “划分不全”B. “多出子项”C. “子项相容”D. “层次不清”13 . 在“孙雯是女足队员”这一判断中,“女足队员”是一个(D) A. 负概念B. 集合概念C. 单独概念D. 非集合概念14 . “宪法就是国家的法律”这句话作为定义,则(B) A. 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B. 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C. 犯了“以比喻代定义”的逻辑错误D. 遵守了各项定义规则,没有逻辑错误15 . “中学生李青很喜欢物理学。
一次,她准备到书店买几本有关中学物理的参考书。
到了书店,她问售货员物理方面的书在哪里,售货员这样回答:“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在一楼,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在二楼,中小学生用书在三楼,其他学生用书在四楼。
”李青听了后无所适从。
物理用书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应该在一楼,而中学物理的书是中学生用书,应该在三楼,那么,到底是去一楼还是三楼呢?”这段话从运用概念的角度来分析所犯的逻辑错误是(A) A. “划分标准不一”或“子项相容”B. 多出子项C. 划分不全D. 概括不当16 . “有些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扒窃行为是违法行为,所以,扒窃行为是犯罪行为。
”这一三段论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B )A. “四概念”B. “中项不当周延”C. “大项不当周延”D. “小项不当周延”17 . 甲:“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
”乙:“这篇论文是没有价值的。
”丙:“我同意甲和乙的说法。
”丁:“我不同意甲和乙的说法。
”丙违反的逻辑规律是( A ) A. 违反不矛盾律B. 违反排中律C. 违反同一律D. 违反充足理由律18 . 下列判断是复合判断的是( A ) A. 联言判断B. 性质判断C. 关系判断D. 全称否定判断19 . 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参加高考,结果只有一人考上,三人落选。
老师让他们猜究竟谁考上了。
甲:我没考上。
乙:丁考上了。
丙:乙考上了。
丁:我没考上。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没猜中,请问谁考上了?( B ) A. 丁B. 乙C. 丙D. 甲20 . 经济犯罪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走私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所以,走私活动是经济犯罪。
这一三段论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B ) A. “四概念”B. “中项不当周延”C. “大项不当周延”D. “小项不当周延”21 . “鲁迅是思想家,鲁迅是文学家,所以,文学家是思想家。
”这一三段论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D ) A. “四概念”B. “中项不当周延”C. “大项不当周延”D. “小项不当周延”22 . “一场足球比赛的结局甲队或者赢或者输。
”这一选言判断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B ) A. 选言肢判断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B. 选言判断选言肢不穷尽C. 选言联结项使用错误D. 选言肢判断内容虚假23 . “凡法律都带有强制性,所以,凡法律都不是不带有强制性”这是一(B)A. 三段论推理B. 换质法推理C. 换位法推理D. 选言推理24 . “当且仅当一个数能被称2整除,这个数才是偶数”判断中前件是后件(C)A. 必要条件B. 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无条件关系25. “只有水份充足适量,小麦才能长好”判断中前件是后件(A) A. 必要条件B. 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无条件关系26 . “法律逻辑学是电大法律专业的必修课,法律逻辑学不是电大理科学生的必修课,所以,电大法律专业的必修课不是电大理科学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