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系统精讲-中医基础知识2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目录一、中医理论基础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气血津液学说 (4)1.3 脏腑学说 (5)1.4 经络学说 (6)1.5 病因病机学说 (7)二、中医诊断学 (9)三、中医治疗学 (10)四、中医预防医学 (11)4.1 预防思想 (13)4.2 预防方法 (14)4.3 调养方法 (15)五、中医养生学 (16)5.1 养生理论 (18)5.2 养生方法 (19)5.3 常见养生保健方法 (20)六、中医临床各科 (22)七、中医名家与流派 (23)7.1 名家传记 (24)7.2 流派介绍 (25)八、中医现代研究 (26)8.1 现代研究成果 (28)8.2 中医现代化进程 (29)九、中医相关文献 (30)9.1 古代文献 (31)9.2 现代文献 (33)十、中医技能培训与考核 (35)10.1 中医技能培训 (36)10.2 中医技能考核 (37)一、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描述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
脏腑理论: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理论主要探讨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人体外部环境的联系。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描绘,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
经络学说描述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病因与病理:中医的病理学说主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有关,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阶段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之一,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收集病人的信息,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等,然后依据八纲辨证(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等)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肝在液为参考答案:泪2.下列哪些是肺的生理特性参考答案:娇脏_华盖3.痰饮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
参考答案:正确4.肾其华在参考答案:发5.“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以滋阴,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参考答案:错误6.肾在液为参考答案:唾7.当阴虚不足以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时,治宜参考答案:滋阴以抑阳8.一般来说,伤津较轻,而脱液较重。
伤津未必脱液,但脱液必兼伤津。
参考答案:正确9.阴阳亡失的基本类型包括参考答案:亡阳_亡阴10.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的腧穴叫做奇穴参考答案:错误11.临床上使用针法,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
参考答案:正确12.相恶、相反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参考答案:错误13.消法可与以下哪些治法结合应用参考答案:温法_汗法_清法_和法14.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称为参考答案:佐药15.扶正与祛邪的同时使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
参考答案:正确16.气机失调的病变主要有参考答案:气滞_气逆_气陷17.切诊的内容包括参考答案:脉诊_按诊18.阳虚临床表现为一系列以“虚、热、燥”为特点的症状,如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干咽燥、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参考答案:错误19.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正气夺则参考答案:虚20.饮食失宜可聚湿生痰。
参考答案:正确21.暑邪的致病特点包括参考答案:暑性炎热_伤津耗气_暑多挟湿2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参考答案:津液23.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参考答案:风邪24.本经腧穴可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互相治疗表里两经病参考答案:正确25.表征体质特征的要素包括参考答案:形态结构_生理功能_心理特征26.奇经八脉中不成对的经脉包括参考答案:督脉_任脉_带脉27.下列经脉中,没有经穴的经脉为参考答案:冲脉28.一般将膈以上的部分,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参考答案:正确29.肾主纳气,指肾将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吸收入肾,以保持吸气的深度。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考纲直击本章预计分值:10~15分章节预计分值重点提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0~1辨证论治第二节阴阳学说1~3阴阳的属性、阴阳的相互关系第三节五行学说1~3五行的生克乘侮第四节藏象1~3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点精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主宰是心。
配合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学习中医学宜从这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情况。
2.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结合与统一。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与其相关的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协调统一。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也可称为“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适应调节,病理上的内外影响,诊断上的内外审查。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因素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人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与协调平衡。
二、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二)症、证、病症、证、病的区别见表1-1。
表1-1症、证、病的区别名称范围内容举例症个别现象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鼻塞流涕、嗳气、肢冷、脘腹痞满证某一阶段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肾阴虚、风寒犯肺、肝胃不和、痰火扰心、气滞血瘀病完整的全过程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设计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医学院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6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2017年2月28日目录学时安排.................................................1. 绪论.. (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0)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27)第三章藏象 (44)第四章经络 (75)第五章体质 (86)第六章病因 (92)第七章发病 (107)第八章病机 (111)第九章防治原则 (133)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第二篇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

以上重点是心与肾、肺与肾、肝与肾的关系;难点是心与肾的关系
归纳本次课程,布置思考题。
思考题:1.如何理解肾主纳气的功能?
2.三焦有哪些涵义?在临床上有何应用?
3.如何理解心与肾、肝与脾的关系
任课教师签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案
编号:5
课题
第四章气血津液授课专业:护理学年级班级人数授课日期:年月日
课时目标
掌握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脏腑的组成;3.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1.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特性及其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2.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了解
教学活动
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示教其它
教学过程
导言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概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定义
三、讲解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讲授四、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讲授(重点: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难点:经络是如何形成的?十二经脉循行包括直行和分支。第六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1.阐释风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2.阐释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3.阐释暑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4.阐释湿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5.阐释燥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6.阐释火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7.总结二、厉气:厉气的概念、发病特点、传染方式、发病原因重点:风、寒、湿、火邪的致病特点难点:风邪、湿邪的致病特点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2.寒性主收引的主要机理和病理表现是什么? 3.如何理解湿邪阻遏气机的特点? 4.火邪与暑邪都能引起发热,机理有何不同?5.为什么说燥易伤肺?任课教师签名:
自学中医必背100篇

自学中医必背100篇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经验总结让它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技巧。
以下是自学中医必背的100篇经典,能够对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临床应用都有很大的提升。
1.《内经》系列《素问》、《灵枢》、《金匮》、《针灸甲乙经》等,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一,需要深入掌握。
2.《四书五经》系列《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易经》等,是中医哲学和精神文化背景的必修课。
3.《针灸大成》是古代针灸学专著,汇总了各种经验和技巧,对于学习针灸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伤寒论》是中医临床诊断的经典,对于了解中医诊疗方案和治疗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5.《金匮要略》是中医病症分析和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6.《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物学的重要经典,对于了解中草药的药性、临床应用和配伍禁忌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本草纲目》是中国草药学的总结性著作,囊括了许多重要的草药方剂和治疗原则。
8.《方剂精选》是中医方剂学方面的经典之一,对于学习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9.《丹溪心法》是中医望闻问切和中草药鉴别的重要著作。
10.《医林改错》主要是介绍中医学的一些误区和不正确的理论、疗法,对于提高中医的治疗水平和促进中医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1.《伤寒论古文注证》是详细地推演了《伤寒论》中各篇章的义理、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12.《三因极一病机》是中医病因与病机的经典著作,深入阐述了病因和病机对于疾病发生和治疗的影响。
13.《灵枢逆随》是中医针灸学中关于加强针刺调节的经典著作,对于实际技术操作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14.《温病条辨》是介绍中医温病、外感病、杂病等分类诊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的专业著作。
15.《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对于《灵枢》中各章节的详细解释和注释,快速增加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中医基础理论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区别(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和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与五行学说(1)五行的特性(2)五行的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的相生相克(2)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第四节藏象五脏(1)心(2)肺(3)脾(4)肝(5)肾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奇恒之腑(1)脑(2)女子胞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心与小肠(2)肺与大肠(3)脾与胃(4)肝与胆(5)肾与膀胱第五节气血津液气(1)气的生成(2)气的分类与分布(3)气的生理功能(4)气的运行血(1)血的生成(2)血的运行(3)血的生理功能(4)气与血的关系津液(1)津液的生成与分布(2)津液的代谢(3)津液的生理功能第六节经络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络与经络系统(2)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2)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和流注次序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2)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七节体质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分类(1)体质的构成要素(2)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1)指导养生防病(2)指导辨证治疗第八节病因外感病因(1)六淫(2)疠气内伤病因(1)七情内伤(2)饮食失宜病理产物性病因(1)痰饮(2)瘀血(3)结石其他病因(1)毒邪(2)药邪第九节发病与病机发病原理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基本病机(1)邪正盛衰(2)阴阳失调(3)气血失调(4)津液失调第十节治未病与康复治未病(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3)愈后防护康复康复的原则及常用疗法。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 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
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 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 脱汗又称为绝汗。
中医内科学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
中医内科学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肺胀为肺系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引起肺气胀满, 气还肺间,不能敛降,引起喘满,咳嗽,心悸,肢 肿等。(肺心病) 水肿: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 全身浮肿的疾患。(肾性水肿)
中医内科学
(11)肺痨与虚劳。
虚劳
肺痨
病因 多种原因致久虚不复 正气不足,痨虫侵袭
中医内科学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 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 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 染性、流行性。
中医内科学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中医内科学
(5)风热咳嗽与肺痈。 风热咳嗽:痰色黄稠,不易咳出,或间发风热, 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淡黄,脉浮数。 肺痈: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 呼吸气粗。咯吐腥臭脓痰。(大叶性肺炎)
中医内科学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 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 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 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 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消渴、痹 证、痿证、内伤发热、虚劳、厥证
中医内科学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 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性 气、血、阴、阳亏损 阴虚火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具有宣发肃降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D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呼吸之气、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主治节。
2.根据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开窍于心的是
A.口
B.耳
C.鼻
D.目
E.舌
【答案】:E
【解析】:考察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
目开窍于肝,舌开窍于心,口开窍于脾,鼻开窍于肺,耳开窍于肾。
3.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和
A.胆
B.三焦
C.小肠
D.胃
E.肾
【答案】:E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五脏的定义,即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
4.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为
A.虚实关系
B.相生关系
C.相克关系
D.阴阳表里关系
E.连带关系
【答案】:D
【解析】:考察五脏六腑的关系。
它们属于表里关系。
脏为阴,腑为阳,阳为表,阴为里。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一脏一腑。
一阴一阳,一表一里,它们所属经脉互相络属,组成脏腑表里关系。
5.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
A.运化水谷
B.生成津液
C.生成气血
D.宣发肃降
E.外举清气
【答案】:A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6.肝开窍于
A.目
B.耳
C.口
D.鼻
E.舌
【答案】:A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7.具有统血的作用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C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8.与呼吸有关的脏是
A.肝、肺
B.心、肺
C.脾、肺
D.肺、肾
E.肾、肝
【答案】:D
【解析】:考察对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理解运用。
肺主气即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人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与肾也有密切的联系。
认为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必须下行至肾,由肾摄纳之,其生理意义是保持呼吸的平稳、控制呼吸的频率,保证呼吸的深度,有利于体内外气体的交换,维持人的新陈代谢。
所以与呼吸有关的脏是肺和肾。
9.与血液运行有关的脏是
A.肝、肺、肾
B.心、肺、肝
C.脾、肺、心
D.肺、肾、脾
E.心、肝、脾
【答案】:E
【解析】:考察对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理解运用。
其中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
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主治节;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主纳气,所以与血液运行有关的脏腑是心、脾、肝。
10.下列不属于六腑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脑
E.小肠
【答案】:D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六腑的定义,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11.胃的生理功能是
A.腐熟水谷
B.泌别清浊
C.传导糟粕
D.运化水谷
E.受盛化物
【答案】:A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胃的生理功能,即是指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12.主宰生长发育功能的脏腑为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E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人体的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下系二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