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

2、结合全诗鉴赏尾联的“空”字。
答案:①空:白白地,徒然。(1分)
②我虚度岁月,无法爱护你,只能逆风闻到你的香气 而潸然泪下。(1分) ③表达了诗人关心担忧决明能否长久挺立于风雨中但 无能为力的无奈与悲慨,(2分)
④也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混乱,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所 作为的悲伤。(2分)
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 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5分) 【参考答案】 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 ”与决明的、“颜色鲜”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草衬托决明)。把决明的叶与 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1分) 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 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 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2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不避丑拙,不避悲惨,一个烂”字写出了雨中百草裯 零、衰败的景象。
B.第二句“决明”颜色鲜艳,与首句“烂死”的百草对比, 象征诗人的坚强意志。 C.颔联对仗工整,“翠”“黄”二字呼应第二句的“颜色鲜 ”,是乐景写哀情。
D.颈联亲切地用“汝”称决明,表明对风雨中决明能否长久 挺立的关切与担忧。
(三)答题步骤
(1) 解释词语(本义+语境意)+翻译词语所在的句 子(详细翻译,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2) 这个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最好填入四字表示所在句子主要情感的词语)的 画面。 (3) 手法(主要答手法及其作用,一般一到两种) (4) 这个字或者词语,更好的抒发了……的情感( 关联诗歌中心)
托物言志诗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 处。 【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 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 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 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 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 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 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万物有灵——诗歌中的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万物有灵——诗歌中的托物言志

万物有灵——诗歌中的托物言志一、群文议题:万物有灵——诗歌中的托物言志二、阅读篇目:《石灰吟》《竹石》《寒菊》《山园小梅二首(其一)》《在狱咏蝉》三、阅读目标:1、把握诗歌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赏析技巧。

2、能够运用赏析技巧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同类诗歌。

3、感受诗人有灵性、有内涵的表达,体会诗人有厚度、有温度的深情,领略诗歌的魅力。

四、阅读重难点:1、把握诗歌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赏析技巧。

2、能够运用赏析技巧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同类诗歌。

五、教学准备:课件、阅读材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如浩瀚的长江之水。

诗文卷轶浩如烟海,百家争鸣;诗人群星璀璨照千古,名家辈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

在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1、自小生在富贵家,时常出入享荣华。

万岁也曾传圣旨,代代儿孙做探花。

——(蜜蜂)2、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引出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也称寄意于物,指诗人运用象征、起兴、拟人、对比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托物言志诗也称咏物诗。

(二)物予心声——初读知方法1、朗读明朝于谦所作《石灰吟》,说一说诗意。

明确: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本诗描写了什么事物?它有什么特点呢?明确:石灰特点:历经千锤百炼、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要留清白。

3、通过这些特点的表述,分析诗人赞颂石灰具有怎样的品格呢?明确: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面临多么严峻的考验,都要从容不迫、坚强不屈、无惧牺牲,要保持自己的清白、高洁。

这样的品格也就是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托物所言之志。

小结: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需要在诗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及品格,品悟诗人情感。

袁枚《秋海棠》古诗词赏析

袁枚《秋海棠》古诗词赏析

袁枚《秋海棠》古诗词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海棠
【清】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的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

三、四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咏物诗,解答时首先考虑托物言志。

然后结合三、四两句指出借助什么物言什么志即可。

1)翻译。

窈窕的树枝上开满娇红的小花朵,在秋季里独自迟迟绽放,自由清香飘散空中,不是高洁清幽之人不能够闻到。

2)分析。

本诗借物喻人,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

“幽人”指高洁的隐士,借赞美秋海棠。

3)感情。

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和淡泊情怀。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 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 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 “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 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1.咏物要实写其特征( 形态、色泽、特 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 “神似”。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 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方式:托物言志,托物抒情。或流露诗人 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 活的道理或抒发某种情感。 4.写物技巧:象征;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比喻、拟人、对比等。诗歌常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
特点和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 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 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 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 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主要运用了衬托(烘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

“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会捕捉意象的特点。

3、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1、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

2、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自学探究】一、探究:《锦瑟》能否算是咏物言志诗?为什么?二、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意象所凝结的诗人的情感是否是唯一的?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月”是否有怀远思人的情感?三、探究:对比分析同一个意象,如何把握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①垂緌:“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暗示显宦身份。

②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③藉:凭借,借助。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高考古诗词鉴赏精析之托物言志

高考古诗词鉴赏精析之托物言志

古诗词鉴赏专题〔6〕——咏物诗一、知识积累〔一〕概念介绍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表达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品质〕.常描写的景物:菊、竹、梅、柳、蝉2.特点归纳:〔1〕咏物。

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比照。

4.解题步骤归纳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与内在品性。

②A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B物与诗人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

C诗人借此物要抒什么感情,言什么志向?〔二〕分类简析咏物诗可分为纯咏物的与借物抒怀的两大类。

1.纯咏物直接描写物象,表达对此事物具有的品质的赞美〔希望能具有这种崇高的志向,高洁的品格〕或者批判。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露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隐寓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品质。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曾诗也是写春柳,外表上看,是挖苦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失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托物言志诗歌这玩意儿。

你看哈,诗歌就像一个神奇的盒子,打开它,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志向。

就好比那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哇塞,这写的不就是石灰吗?但你仔细想想,这难道不也是在说诗人自己那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吗?这石灰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最后还能“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多像诗人自己无论遇到啥困难,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品德呀!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妙处啊,用一个东西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再说说那首,“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表面上是在写梅花,可实际上呢,是诗人在说自己不随波逐流,只追求自己内心的高雅和纯洁。

这不就像咱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吗?
托物言志的诗歌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能让我们从中找到共鸣。

咱读这些诗的时候,不就像是在和诗人聊天吗?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追求和理想。

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好多好多呢,每一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它们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去思考,去感受。

哎呀,诗歌这东西可真是太有意思啦!
我的观点就是,托物言志诗歌是诗歌中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咱可得好好欣赏这些诗歌,从里面汲取力量,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诗歌鉴赏托物言志诗

古代诗歌鉴赏托物言志诗

2、特点:
3、分类⑴描摹情态类
•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 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 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苏轼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代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诗
【学习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诗词的特点。 2、提升并强化解读托物言志诗词的能力。
【检查预习】
•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 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 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 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提示:托物言志
【示例二】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粉身碎骨却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 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 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 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 (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 似”。 •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 不离。 •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 遇的感受。 •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 主要运用了衬托(烘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 分析。 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 答: 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7安徽卷)
真题热身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 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 飞扬。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 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答:①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 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 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 “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 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 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 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答: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 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 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 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 的忠贞。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 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答: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 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 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 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 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 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答: 1、定位: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 云”, 2、解释: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 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 3、抄词+写法分析:“一片”、“万重”对 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 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 悯之情。4、抒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 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所处环境—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 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 渝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作者处境— 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 所言之志— 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即使粉身碎 原因+精神 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 托物言志,环境烘托。
特点和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宣武区模拟试题)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翻译: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 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 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 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 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 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 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 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特点? 志? 译文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 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 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 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 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 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宣武区模拟试题)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 法:“诗眼”,指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 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 “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 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 “孤”(或“念群”) “飞鸣声念群” 是 ; 其“诗骨”是 。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 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1.咏物要实写其特征( 形态、色泽、特 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 “神似”。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 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表达方式:托物言志,托物抒情。或流露 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 含生活的道理或抒发某种情感。 4.写作技巧:象征;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比喻、拟人、对比等。诗歌常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
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 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
爆竹 [明]黎淳 自怜结束小身材, 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 万人头上一声雷。
虽然我爱我扎得紧紧 的瘦小身材,我有一丝芬 芳之心不肯随意化为灰烬。 美好的时节一到来,我的 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 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卜算子·咏梅》(陆群芳 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正面、拟人、比喻、象征
写法?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 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 有香如故。
用拟人的手法,爆竹的特点【结束小身材,时节、 寒焰、万人头上一声雷】, 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 心壮志。
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 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 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 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 一类诗 歌。 志的内容:
因个人遭遇而明志或冀望; 讽喻现实; 归纳普遍哲理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简析。
思想情感简析题: 总说+结合文本举例+该语境表现的情感(精神)
借饱受摧残,花魂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 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野外断桥边的 梅花,境遇凄惨: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 雨交侵。一“外”字,一“边”字,表现诗 人纵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落寞。一 “更”字,不仅写出了嫉妒者的歹毒、凶狼 和仇视之深。同时也反衬了诗人“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坚贞。“无意”“苦争”是诗 人“位卑未敢记忧国”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变,强 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虽 思想情感简析题: 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总说+结合文本举例+该语境表现的情感(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