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荷塘月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77张PPT)

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
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
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
3
“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 和“喻依”的关系。在想像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
西 洲
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曲 》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
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
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 解脱。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 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 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 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 污的高洁品性。
荷
拓展阅读
塘
月
色
儿女
浆声灯影里的 秦淮河
朱自清 散文
温州的 踪迹
歌声
绿
全
文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
小 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 结 月光和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
上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
的
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月 色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 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 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
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课件(42张)

2.月色本来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描绘月光 的形象?请结合句子简析并体会其作用。
例句
分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①“泻”:承接前面月光如水 的比喻,写出月光由上而下的 气势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 里
②“浮”:以动写静,写出了 雾的轻飘状态以及在荷塘中的 位置
③“洗”:写出叶子和花在月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心里颇不宁静
但热闹是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 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荷塘
月色
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经历,到荷塘去,受 到荷塘景物的感染,而产生的一段联想。
本文写景主要集中在哪些段落,试一一分析。
以不能朗照 “酣眠”比喻 月光朗照 “小睡”比喻 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3.本句中心 这恰是到了好处
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彼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 处”
例句
修辞 手法
作用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
描摹出高低错落、明暗掩
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比喻 映的灌木影子,反衬出月
峭愣愣如鬼一般
光的轻柔。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 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荷叶上。
2.写作背景
暂时逃避
矛 盾
何 去 何 从
白色恐怖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 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 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 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 但是他毕竟 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 这种“超然”。
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共35张PPT)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 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 和想象。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荷波
荷波
比喻
闪电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复习巩固
( 荷叶 )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月 ( 荷花 )
零星点缀(拟人、
下
比喻)
的 荷 ( 荷香 ) 塘
缕缕 (通感)
( 荷波 )
颤动(比喻、
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 脉
静 幽 雅 宁 静
动
总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 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 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 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 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作者在描写景物 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 美。
朗读第五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 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 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

• 2.通感
•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 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 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 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 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 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 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 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 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 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
• 2.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分量很重的 一笔,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对应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 【提示】解答该题要抓住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 下文所写的内容。
• 【答案】作者起笔不加掩饰的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 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作者出游荷塘 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 第二种观点:虽然第六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 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 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 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 独特的感受。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 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一句。 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 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 的”感觉,才会“像一团烟雾”。
技法镜鉴
• 多角度多层次描摹荷塘美景
• 动与静、整体与局部、点与面、远与近、虚与实结 合的描写,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荷塘的月夜风采。
• 第四段,静态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后,又把荷 塘的动态捕捉进来,微风掠过,引起了荷叶荷花的
“一丝的颤动”,因叶子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故这颤动由一片叶子传给另一片叶子,“霎时传过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1《荷塘月色》课件(共64张PPT)

初读课文
要求 (1)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2 )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 变化的句子 (3)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观荷
踱小
塘
路
出家
小
门
家
径游踪
小 径 猛一抬头,不觉
已是自己的家门
赏四 周
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静塘的月夜色晚”,所作者呈心现里的极韵不味平静、又情独致自很一不人在协
“高处丛生的灌木”调下?,确实会有这样的感
觉。
• 其次,这种感觉和下文的“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正好衔接,体现作者这种宁 静——不宁静的反反复复的心情。
视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就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 种感觉相互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 一种感官上的特殊比喻形式。也叫“移觉”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之下又有一句是通感,在哪里,请找出来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 轻盈透明,
洁白而 亦真亦幻。 鲜艳
化虚 为实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 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 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 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 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
“协首影人斑调先”有驳。,,一的比“种黑峭喻害楞十影楞分怕”如恰的“鬼当感峭一,觉楞般尤,”其楞形是是如容在不鬼“这是一斑样和般驳夜“的深”黑人荷让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1课《荷塘月色》课件

总结感情主线: 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复归不静
探求线索: 明线、暗线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 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 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 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 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带上门出去。
研读课文 问题探究
2、第2段有何景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 “幽僻”的路,“蓊蓊郁郁 Nhomakorabea的树,“淡
淡”的月光,即简洁的概括了荷塘周围的 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
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 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 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 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 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 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忆一忆:
• 1.古诗词中描写荷叶荷花 的诗句
•2.古诗词中描写月的诗 句
写“荷花”的诗句
•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 安郡中偶题》)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小池》)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拓展
写“月”的诗句
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袅娜写荷花的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欲放。这两个 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的娇美姿态和神情的,现在用来 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活力和感情。这是拟人的写法,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探求线索: 明线、暗线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 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 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 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 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带上门出去。
研读课文 问题探究
2、第2段有何景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 “幽僻”的路,“蓊蓊郁郁 Nhomakorabea的树,“淡
淡”的月光,即简洁的概括了荷塘周围的 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
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 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 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 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 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 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忆一忆:
• 1.古诗词中描写荷叶荷花 的诗句
•2.古诗词中描写月的诗 句
写“荷花”的诗句
•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 安郡中偶题》)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小池》)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拓展
写“月”的诗句
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袅娜写荷花的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欲放。这两个 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的娇美姿态和神情的,现在用来 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活力和感情。这是拟人的写法,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

压缩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替换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分析课文第三段
作 者
荷
依
塘
次 写 了
上 的
哪 些 景
月 色
物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用了哪些比喻?
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 裙”来比喻荷叶呢?
因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 动感,它亭亭玉立,灵动飘逸的状 态正好表现出了荷叶柔美的风姿.
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zxxkw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朗读的基本要求a: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 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 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 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朗读的基本要求b:
1、理解内容 2、看到形象 3、体会情感 4、适当注意眼神 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
课文字词
• 生字词:
• xiè pì duó wĕng mí niǎo nuó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 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 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 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 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空想而批评他,也不能因他没 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 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 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 弥望 琐屑
点缀 斑驳 脉脉
踱步 渺茫 独处
课堂练习
袅娜 顿时 倩影 和谐 参差 煤屑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1
清(
香
嗅 觉
)
答案:
相通
歌 声
( 听 觉
)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光(
2
影
视 觉
)
相通 和谐
名(
曲
听 觉
)
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 时,根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 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 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 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词的使用:
(1) 曲曲折折 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田田 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 的舞女的裙。 层层 的叶 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2)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3)叶子本是肩并肩 密密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的波痕。 (4)叶子底下是 脉脉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 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花上。 (6) 薄薄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淡淡 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介绍:
祖籍浙江绍兴。字佩弦,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 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 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
作者介绍:
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 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
★本段层次井然,由叶到花、香,最后写颤动和 流水。由上而下,动(把荷塘写活了)静、虚(想象 和联想,写出了神韵)实结合,形神兼备。
合作讨论赏析第五段:
方法:
1.先概括出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以及特点。
2.以某些词语、句子为例,分析作者从哪些角
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色的?
泻
与“流水”照应,给人一种奶白色而 又鲜明欲滴的实感;化静为动,写出了月 辉照耀、向下倾洒的景象。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 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我既不 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 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 了一个题目。”(《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 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 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 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 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摘自朱自清的一 封信)
富有象征意味的精神圣地
文人心态与人格精神的写照
散文
写景
抒情 美点:
语言技巧
画面美——朦胧女性
语言美——精致灵动
情调美——旋律起伏
个性、人格印记
独特性、时代性
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 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这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然而,在这诗情画意里,却蕴含着作家艺 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总结:
本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把盛开的和含 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 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荷花,处在朦胧的月光 中,所以有着奇异的光彩。写荷花的缕缕清香, 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 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 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 这样的感受。
体会这两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他想摆脱心里的不宁静,追求宁静,所以荷 塘景色一派幽静安宁。文章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 是“淡淡的”,所以笔下“荷塘月色”的主要特 点也是淡淡的。色彩上,花“白”,雾“青”, 云“淡”,都是淡色;声音上,歌声“渺茫”, 流水“脉脉”;情态上,花羞涩,月没有朗照, 在“小睡”,下文远山只有些“大意”。不浓不 淡,不明不暗,一切都那么调和适中,正是作者 从中和主义出发的一种生活情趣的流露,环境与 心境达到了高度和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量词的使用:
“叶子与花也有一(
)的颤动”;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 )凝碧的波痕”;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
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 灯光”。
)远
)路
“一丝”“一道”“一带”“一两 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 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
体味纯静的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 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 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 李白《闻王昌岭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宋· 柳永 《雨霖铃》)
3.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 戴 叔伦《兰溪棹歌》)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谈谈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
3.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 李 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4.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唐· 李 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燎沉香,消溽署。鸟雀呼晴,侵晓窥 檐语。叶上韧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 荷举。 (北宋· 周邦彦《苏幕遮》)
练习三:
第一则材料是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分析的, 突出地说明朱自清散文的诗意和美; 第二则材料是从具体的写作方法来分析的, 说明写法的细腻; 第三则材料是从审美风格和思想境界来分析 的,概括提炼为一个“清”字; 第四则材料是以反面批评为主,指出朱自清 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有俚俗繁琐陈旧的弊 端。
俊男靓女 脉脉传情 《采莲赋》 小船艳歌 热闹风流
青年女子 思念情人 《西洲曲》 眷念不能 情如水清
热、动
内 心 矛 盾
月 光 下 荷 塘 幽 雅 宁 静
参 考
1.从内容分析,游月下荷塘未能摆脱“不宁 静”,却描写了一幅欢快热闹的景象,不仅反衬 了此时之静,而且表现了一 种美好的愿望、向往!
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
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
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1948年病逝于北 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
整体把握:
文章“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所谓“文眼”,顾名思
诗情画意的作用。
精 美 的 修 辞
鲜明的比喻 奇妙的通感 传神的拟人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5)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6)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
研究学习
你能说出哪些有关荷与月的诗句
或优美文段,动手查一查资料,在班 上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并说出她们所
表达的感情或运用的手法。
感悟高洁的荷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 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 歌始觉有人来。(唐· 王昌龄《呆 莲曲》)
2.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 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 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元· 刘秉忠《干荷叶》)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5)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6)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
精妙叠词的音乐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 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画面美),同 时又给人音韵和谐之感(音乐美), 更渲染了氛围(意境美),艺术表现 力很强。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
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宋· 岳飞《小重山》) 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宋· 苏轼《卜算子》)
6.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 杜 牧《泊秦淮》) 7.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 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宋· 晏殊《蝶恋花》) 8.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唐· 高 适《听张立本女吟》)
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总结:
本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把盛开的和含 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 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荷花,处在朦胧的月光 中,所以有着奇异的光彩。写荷花的缕缕清香, 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 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 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 这样的感受。
整体感知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不宁静
思乡之情
寻求宁静
暂得超脱
暗线是心情:
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
寻求超脱而不得的心情。
忧愁与喜悦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 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
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
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 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 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 都是“淡淡的”。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 像是画在荷叶上。
精 当 动 词 的 情 态 美
方 法 指 导
语言美
1.直觉法 [利用朗读直觉感知]
2.删除法 [针对叠词] 3.替换法 [针对动词]
情调美
找出每段体现心情的关键词
颇不宁静——悄悄
寂寞——怕人——很好
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南 宋· 杨万里《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