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65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谭某,女,62岁。
脘腹疼痛12年,反复发作,时常伴有嘈杂,泛酸,拒按,纳差,苔薄黄,舌红,脉细。
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此寒热错杂,中焦痞阻所致。
治宜辛开苦降,健脾和胃。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党参15g,半夏10g,炒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10g,干姜10g,大枣10g,广木香10g,炒白芍15g,蒲公英30g,砂仁10g,苍、白术各10g,乌药10g,丹参20g,莪术6g,白花蛇舌草30g,黄芪10g。
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后嘈杂减轻,泛酸消失,仍有胃脘胀,纳差,舌淡苔薄,脉细。
上方加焦三仙各15g、枳实10g。
2周后好转,上方继服调治3个月,已无明显临床症状。
四个月后做胃镜检查,胃黏膜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脾胃属中焦,互为表里,相互影响,如胃内素有蕴热,或过食生冷,或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困脾胃,脾阳受伤;郁久化热,致寒热错杂,中焦气滞,胃失和降。
症见胃脘痞满,疼痛,泛酸,食少,纳差,口苦而干,舌淡苔黄白相兼,脉沉滑。
治以益气健脾,辛开苦降,选《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治疗,该方本为因误下而成之心下痞满,后世医家广泛用于脾胃失调,气机升降失司之痞证,意在寒热同施,辛开苦降,调和脾胃。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有常见病,其癌变风险不需特别担心,其癌变风险还是较低的(约0.1%),对于具有这种疾病的人,家里人应给与支持照顾,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比如生活饮食的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去复查胃镜,定期去看医生,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给予根除治疗。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摘要】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具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显著疗效。
本文通过对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总结,揭示了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可以通过调节胃黏膜屏障、提高胃黏膜血流、抑制胃酸分泌等方式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部分分析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这些发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疗效, 药物组成, 药理作用, 机制, 观察结果, 结论, 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胃黏膜炎症和组织结构的退行性改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出现消化不良、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内镜下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传统中医药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是脾胃虚弱、湿热内盛所致。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其中包含半夏、黄芩、人参等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健脾和胃的功效。
据临床观察,半夏泻心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本研究旨在探究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如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通过临床观察分析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2.探讨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的修复作用,包括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学变化。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炎的亚型,常伴有胃黏膜的萎缩变化,临床疗效较差。
中医药治疗胃炎的优势在于疗效温和无副作用。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剂,具有清热降逆、理气和胃的功效。
它通过调整胃肠功能,改善胃黏膜萎缩情况,提高胃肠蠕动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研究证明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显著疗效。
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遵医嘱使用,避免过量使用,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也提醒我们中医药治疗胃炎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药方,疗效机制,临床研究,注意事项,副作用,治疗过程,中医药,有效方法,疗效研究,应用价值。
1. 引言1.1 胃炎概述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类型,其中慢性胃炎比急性胃炎更为常见。
慢性胃炎的病因复杂,包括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酗酒、吸烟、刺激性食物等多种因素。
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药认为胃炎是由于脾胃失调、肝郁气滞等多种因素导致,治疗胃炎时需调整脾胃功能、疏肝解郁。
与西医药治疗胃炎以抗生素和抗酸药为主不同,中医治疗胃炎更加注重疏理脾胃,调节气机,增强机体自身调节功能,从而改善胃部症状。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药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能根本调理胃功能的特点。
在中医药疗法中,半夏泻心汤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疗效。
1.2 中医治疗胃炎的优势中医治疗胃炎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胃炎是由脾胃虚弱、气血失调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而西医则更注重直接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效果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加味半夏泻心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择取本院于2013年7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2例,按照数字抽签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1例。
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行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在嘈杂反酸、食少纳呆、痞满烦闷、胃脘胀痛方面的积分与参照组患者相比,优势显著,即数据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行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可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广泛扩散。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加味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效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常见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病症为胃粘膜腺体萎缩,临床症症状具有多变性以及复杂性,而且病程较长,迁延性较强,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罹患胃癌[1]。
因此,有效的早期治疗方法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本院为了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的最佳途径,对患者行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效果理想,现进行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本院于2013年7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2例,对所有患者行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确保均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
按照数字抽签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1例。
其中,参照组有24例为男性患者,17例为女性患者,年龄介30岁-71岁之间,平均为(49.8±18.4)岁;病程介于3个月-41个月,平均为(10.2±3.9)个月。
实验组有25例为男性患者,16例为女性患者,年龄介33岁-70岁之间,平均为(50.1±17.6)岁;病程介于2个月-42个月,平均为(9.8±4.2)个月。
两组患者均在详细了解实验内容后,发表了知情免责声明。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生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生
闫某,男,50岁。
胃脘痞满3年。
曾在当地医院诊为“胃炎”,服用胃友、枸橼酸铋钾(得乐冲剂)等3个月,疗效不佳。
遂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主证:胃脘痞满,纳差,嗳气,嘈杂,大便溏薄,每日2次,夜寐不安。
舌质红,苔薄黄。
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9g,黄连6g,黄芩10g,干姜3g,党参12g,紫苏梗12g,当归12g,谷芽12g,枳壳10g,甘草6g。
水煎服。
服药10剂后,胃脘痞满减轻,纳食稍增,余证同前,于原方中加白术10g,砂仁10g,坚持服用2个月,症状明显减轻,惟饱食后感胃脘胀闷不适。
复查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较前明显减轻。
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
嘱患者服用香砂养胃丸以巩固疗效。
医案出处:姚保泰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被视为癌前病变。
临床表现为胃脘痞满、疼痛、食欲减退,兼嗳气、嘈杂、口黏或口苦、腹胀,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或弦滑。
全国脾胃病学术委员会将本病归属于胃痞。
本病是由于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情志不遂,肝胃不和,使胃失和降,气机壅塞;水湿不化,蕴痰化热;痰热交阻,损伤胃络;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胃失濡养。
治疗以辛开苦降为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此方为主治疗本病80例,总有效率达91%。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的样本为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样本数量为66例。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些样本分为试验组和单一组,给予单一组西药治疗,在单一组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调查两组治疗效果:试验组更佳(P<0.05)。
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可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建议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加味半夏泻心汤;临床效果在临床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嗳气、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隐痛等,该病形成原因主要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
并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通常会导致患者腺体和胃黏膜上皮出现萎缩现象,使黏膜厚度增加,使胃黏膜变薄,进而出现胃溃疡、胃出血等情况,严重时会导致癌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
抗幽门螺杆菌为以往临床中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无法根治[2]。
现今,中医治疗该病的优势日益突显,并且效果理想。
为了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择取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节选为2020年10月-2022年1月,研究样本为上述时间段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组方法及样本数量为随机平行对照法、66例。
命名其中一组为试验组,命名另一组为单一组,保证每组患者的数量相同。
单一组基本信息:选取年龄范围为36-75岁,中位为(51.32±8.23)岁,男、女患者分别为17例、16例,选取病程范围为0.5-10年,中位为(6.28±2.15)年;试验组基本信息:选取年龄范围为37-76岁,中位为(51.39±8.31)岁,男、女患者分别为17例、16例,选取病程范围为0.6-11年,中位为(6.31±2.21)年。
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发生肉眼或镜下观察下的结构损害,伴有不同程度的酸性反流和胃酸分泌减少。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其中的一种,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规律,过食油腻等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湿热内蕴,而出现相关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是脾胃功能不健,湿热内蕴,需要通过清热除湿的方法来治疗。
半夏泄心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具有清热泄湿、健脾止泻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导致的脾胃功能紊乱的疾病。
在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一、病例分析患者甲先生,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胃纳不佳、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失健。
经过详细的辨证论治,中医师认为可以采用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
二、治疗方案1. 基本方药选用半夏泄心汤为基础方,加减选用:半夏10克,甘草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炒薏苡仁10克,山药15克,生姜3片。
2. 方药作用分析半夏: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胃下逆,解胃中之热。
甘草:和中调气,解毒祛痰。
有助于增强方药的作用。
茯苓:健脾利湿,清心安神。
具有泄湿利水的功效。
白术:健脾胃,燥湿止泻,止汗化湿。
有助于清热除湿。
炒薏苡仁:利湿健脾,和胃止泻。
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腹泻的症状。
山药:益肺健脾,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带来的消化功能紊乱。
生姜:辛温化湿,解表和中,有助于祛除体内的寒湿气体。
三、治疗过程患者在服用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后,疼痛感逐渐减轻,胃口恢复正常,口干口苦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随访时患者的胃痛已经消失,胃纳正常,口干口苦等症状明显改善。
四、临床效果该治疗方案在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通过半夏泄心汤加减,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健脾和胃,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症状。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胃脘痞满、隐痛及嗳气等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161-0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治。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7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分组治疗,旨在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胃肠病学》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1],且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
本组病例中男性有45例,女性有31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为(45.7±6.4)岁;病程为3个月~15年,平均为(4.1±1.5)年。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措施:阿莫西林胶囊1g/次,每日一次;克拉霉素片0.5g/次,每日两次;奥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所有药物均于饭前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65例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质子泵抑制剂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胃炎,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癌前病变。
目前西医针对萎缩性胃炎主要采取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方法,但易出现病情反复。
笔者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1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萎缩性胃炎130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内镜下见胃黏膜黏膜层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下血管显露,黏膜粗糙不平,可有黏膜颗粒、结节状等表现。
病理可见:①淋巴滤泡形成;②固有腺体萎缩,主要为腺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量减少,腺体间纤维组织增生,问质病变;③固有膜炎症;④黏膜肌层增厚;⑤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
所有患者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无相关治疗禁忌症。
观察组65例,男44例,女21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7±
2.5)岁,病程2~22个月,平均病程(11.6±1.3)个月,其中胃腺轻度萎缩36例,中度萎缩14例,重度萎缩15例;对照组65例,男46例,女19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6±2.7)岁,病程2-24个月,平均病程(12.1±1.6)个月,其中胃腺轻度萎缩34例,中度萎缩15例,重度萎缩16例。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规格:30m g×7片),用法:每次1片,1次/d,连用2月,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混悬凝胶(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规格:5mL:1g×12袋/盒),用法:每次2袋,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用2月。
观察组患者接受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15g,党参15g,黄芩10g,炙甘草10g,干姜9g,大枣5枚。
吐酸者加川贝母5g,乌贼骨9g;疼痛者加延胡索6g,白芍10g;胃部灼热者加左金丸3g;瘀血重者加当归6g,丹参15g;脾虚者加茯苓10g,白术15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服用。
1个月为1疗程。
2个疗程后复查胃镜,评估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①疗效判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鏡复查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无明显水肿、出血、糜烂;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复查胃黏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但仍有水肿、出血或糜烂;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胃镜复查胃黏膜基本同治疗前。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由同一医师进行胃镜检查,用一次性活检钳在胃小弯侧幽门前区3em处钳取适量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实验,判定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6.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2.2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幽门螺杆菌阳性54例,治疗后转阴42例,转阴率77.8%;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幽门螺杆菌阳性52例,治疗后转阴35例,转阴率67.3%。
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漫性萎缩性病变,并且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患者多表现为胃部胀痛、嗳气、反酸等。
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范畴,病因
主要是饮食不调,损脾伤胃,病变以脾胃为主,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气血瘀滞、痰湿热毒为标,主要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活血祛湿,清热解毒。
在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方剂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方中半夏为君药,可止呕降逆、散结消痞;干姜温中散邪;黄芩苦寒消痞,为臣药;大枣、党参益气,甘温,补脾气,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各药相配伍,通不伤正,补不滞中,泻不耗气,各行所长。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并且可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