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动驾驶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20年自动驾驶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自动驾驶行业分析报告2020年2月目录一、行业发展拐点将至,由起步逐步迈入普及期 (5)1、截止2019年,行业已经历由L1向L2的起步阶段 (5)2、从渗透率曲线看,增速拐点有望在今明两年显现 (11)二、行业驱动力 (13)1、海外法规2022年强制搭载主动安全配置 (13)(1)美国:将自动驾驶视为国家战略,并在2022年普及AEB (13)(2)欧盟:2022年强制搭载ISA、AEB、车道保持、盲区监测等 (15)2、国内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认知的提高 (16)3、商业化运营不断推进,技术日趋成熟 (17)三、汽车电子架构大变革,为ADAS解开约束 (20)1、特斯拉:从Model S到Model 3,率先开启电子架构变革浪潮 (21)2、大众集团:奋起直追 (22)随着ADAS功能的快速普及,行业正在进入普及期,渗透率即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本报告分功能,详细测算了每个功能历年的渗透率情况,重点探讨未来ADAS的渗透率变化趋势以及发展驱动力。
行业发展拐点将至,由起步逐步迈入普及期。
从历史配置的渗透率曲线看,自动驾驶类配置的S曲线在起步阶段大约持续4-5年,并且在渗透率接近20%左右出现拐点,随后产业链逐渐成熟,进入加速渗透的阶段。
截止2019年,指导价5-25万元的主力销售区间内,主动刹车、车道保持、并线辅助、自动泊车等辅助驾驶的配置率均低于20%(个别功能接近20%)。
从价格看,目前搭载L2级自动驾驶车型的平均指导价,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4-5万元,配置成本仍然较高,未来参考L1级自动驾驶的渗透过程,价格有望在渗透率提升后快速下降。
而主机厂也开始加速转型,最为典型的就是作为保守品牌之一的丰田汽车,宣布2020年起全面导入雷克萨斯L2级主动安全技术。
行业拐点已日趋临近。
未来行业驱动力1:海外法规2022年强制搭载主动安全配置。
1)美国:自动驾驶计划由美国运输部(USDOT)牵头,由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负责,目标是保持美国在自动化领域的领导地位。
自动驾驶行业的SWOT分析

针对自动驾驶行业进行SWOT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优势(Strengths)技术创新:自动驾驶技术涉及到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传感器融合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为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降低成本: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大幅降低物流、出行等行业的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提高安全性:自动驾驶车辆通过精确的传感器和算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安全性。
二、劣势(Weaknesses)技术成熟度: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仍存在诸多挑战,如复杂环境下的感知与决策、法律法规等。
法规限制: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受到各国法律法规的限制,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
消费者接受度:部分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持怀疑态度,需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消费者接受度。
三、机会(Opportunities)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出行和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自动驾驶行业有望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跨界合作:自动驾驶行业可以与汽车、出行、物流等多个领域进行跨界合作,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共赢。
四、威胁(Threats)竞争压力:自动驾驶行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众多企业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挑战。
技术风险:自动驾驶技术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如算法漏洞、传感器故障等。
道德伦理问题:自动驾驶技术在决策过程中可能面临道德伦理问题,如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等。
综上所述,自动驾驶行业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成熟度、法规限制、消费者接受度等方面的劣势和挑战。
因此,自动驾驶行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市场机会,积极应对挑战和威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0年汽车自动驾驶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20年汽车自动驾驶行业深度分析报告目录一、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5)(一)行业已经历由L1 向L2 的起步阶段 (5)(二)自动驾驶行业渗透率 (9)二、海外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1)(一)美国 (11)(二)欧盟 (12)三、国内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认知情况分析 (13)四、行业商业化运营情况分析 (14)五、汽车电子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6)六、行业投资建议 (20)附录: (21)(一)ABS (21)(二)ESC (21)(三)并线辅助 (22)(四)车道偏离预警 (23)(五)车道保持 (24)(六)主动刹车 (25)(七)360 环视 (26)(八)自适应巡航 (27)(九)自动泊车 (29)(十)HUD (29)(十一)中控屏 (30)行业风险提示 (32)图表目录图表1:以入门款指导价分类,各价格区间车型2018 年销量占比 (5)图表2:2004-2019 年,指导价在5-25 万区间内,当年上市车型的各配臵渗透率(%) (6)图表3:按照功能模块筛选的典型L1/L2 级自动驾驶车型 (7)图表4:各级别自动驾驶的车型数量占比(%) (7)图表5:2017 年,9 家自动龙头签订“2018年新上市车型全系配备ESC 承诺书” (8)图表6:各级别自动驾驶的指导价与行业平均的价差(万元) (8)图表7:各级别自动驾驶车型的平均指导价(万元) (9)图表8:各级别自动驾驶车型相较于全行业的平均指导价差(万元) (9)图表9:扩散理论中,人口在五个类别中的分布遵循正态分布 (9)图表10:新技术的采用/市场渗透“ S 曲线”累积分布 (9)图表11:L1/L2 级自动驾驶配臵渗透率曲线 (10)图表12:液晶屏类配臵渗透率曲线 (10)图表13:丰田汽车TSS 智行安全系统 (10)图表14:全球装载丰田安全技术车辆的数量 (10)图表15:美国的自动驾驶计划 (11)图表16:全美20 家主要车企2017-2019 年AEB 配臵率 (11)图表17:欧盟“New safety features in your car” (12)图表18:各国消费者对L2 级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 (13)图表19:各国消费者对L4 级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 (13)图表20:各国消费者对L2 级自动驾驶愿意支付的额外成本 (13)图表21:各国消费者对L4 级自动驾驶愿意支付的额外成本 (13)图表22:各国消费者对于robotaxis 的接受程度 (14)图表23:人均GDP 与千人汽车保有量较低的国家,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robotaxis 服务 (14)图表24:2018 年加州自动驾驶人工接管报告数据 (15)图表25:文远粤行试运行范围 (15)图表26:文远粤行在广州的试运行车队 (15)图表27: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意味着更高的运算能力 (16)图表28:SEAT Ateca,全车100 多个传感器与ECU,2km 线束重42kg (16)图表29:大众集团《Levers to unleash value》 (17)图表30:大众集团《Levers to unleash value》 (18)图表31:MEB 平台未来架构 (18)图表32:MEB 平台未来架构搭载的ICAS 域控制器 (18)图表33:以控制器电源为例,部分技术瓶颈需要从电子架构层面解决 (19)图表34:各公司域控制器 (19)图表35:各公司计算平台控制器 (20)图表36:建议关注标的估值 (20)图表37:ABS 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1)图表38:ABS 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1)图表39:ABS 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1)图表40:ABS 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21)图表41:ESC 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2)图表42:ESC 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2)图表43:ESC 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2)图表44:ESC 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22)图表45:并线辅助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3)图表46:并线辅助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23)图表47:并线辅助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3)图表48:并线辅助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3)图表49:车道偏离预警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4)图表50:车道偏离预警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24)图表51:车道偏离预警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4)图表52:车道偏离预警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4)图表53:车道保持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5)图表54:车道保持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5)图表55:车道保持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5)图表56:车道保持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25)图表57:主动刹车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6)图表58:主动刹车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6)图表59:主动刹车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6)图表60:主动刹车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26)图表61:360 环视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7)图表62:360 环视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7)图表63:360 环视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7)图表64:360 环视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27)图表65:自适应巡航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8)图表66:自适应巡航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8)图表67:自适应巡航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8)图表68:自适应巡航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28)图表69:自适应巡航对定速巡航的替代(以车型数量计) (28)图表70:目前行业巡航系统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8)图表71:自动泊车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9)图表72:自动泊车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29)图表73:自动泊车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29)图表74:自动泊车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29)图表75:HUD 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30)图表76:HUD 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30)图表77:HUD 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30)图表78:HUD 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30)图表79:触控式液晶屏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31)图表80:触控式液晶屏分价位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31)图表81:触控式液晶屏分燃料形式渗透率(以询单量计) (31)图表82:触控式液晶屏分价位渗透率(以询单量计,仅考虑燃油车型) (31)图表83:中控液晶屏分尺寸渗透率(以车型数量计) (31)图表84:中控液晶屏分尺寸分布(以询单量计) (32)随着ADAS 功能的快速普及,我们认为行业正在进入普及期,渗透率即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023年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和交通事故不断增加,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逐渐成为众多城市交通管理部门、轨道交通企业和庞大的公众关注的焦点。
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轨道交通的无人驾驶运营、智能维护和安全运营。
目前,全球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19年全球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市场规模达到92.1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4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2%。
在全球市场中,亚太地区是最大的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45.5%,欧洲和美洲分别占据了28.2%和21.5%的市场份额。
我国是全球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市场增长的最大推动者之一。
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始实施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
例如,上海地铁十一号线采用了全线闭环自动驾驶技术,完全实现了无人值守运营。
此外,北京、深圳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也在逐渐推行自动驾驶技术。
市场上涌现出了多家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企业。
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为中国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贝尔公司,市场份额分别为13.9%和12.9%。
此外,还有中国的中国北车、美国的西屋电气公司等企业。
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发展也在不断推进。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研发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自动调整行车方案和路线。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将有望为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更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日益开放,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市场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如何保证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也将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2015-2025中国自动驾驶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2015-2025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如下:
1.2015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686亿元。
2.2016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965亿元,同比增长41.7%。
3.2017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1280亿元,同比增长3
4.2%。
4.2018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1830亿元,同比增长46.9%。
5.2019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2360亿元,同比增长31.3%。
6.2020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2750亿元,同比增长16.6%。
7.2021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3510亿元,同比增长30.9%。
8.2022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4250亿元,同比增长24.5%。
9.2023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5170亿元,同比增长24.1%。
10.2024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6450亿元,同比增长26.4%。
11.2025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8350亿元,同比增长30.5%。
2023年辅助驾驶系统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辅助驾驶系统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辅助驾驶系统开始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据报告显示,全球辅助驾驶系统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340亿美元以上。
本文将对辅助驾驶系统行业市场进行调研分析。
一、辅助驾驶系统市场现状目前,全球辅助驾驶系统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辅助驾驶系统市场将达到340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7%。
在市场领域上,欧美和日本是全球辅助驾驶系统市场的主要市场,占据市场份额的比例非常高。
而在亚洲市场中,中国和韩国辅助驾驶系统市场增长较快。
二、辅助驾驶系统市场驱动因素在当前汽车市场中,辅助驾驶系统拥有更多的优势,成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
其中,以下因素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1、汽车安全要求的提升。
随着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更多的汽车厂商开始投入到安全领域,在车辆中加入更多的辅助驾驶系统能够满足汽车安全需求,降低交通事故率,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2、消费者购车意愿的提高。
消费者在购车时,智能化和安全性能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辅助驾驶系统能够提高车辆的智能性和安全性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逐渐成为汽车制造商必备的配置之一。
3、政策激励。
为了鼓励汽车制造商加强辅助驾驶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政府、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和政策,包括区域刺激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行业标准化制定等。
三、辅助驾驶系统市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辅助驾驶系统市场面临以下的挑战和机遇:1、技术创新和研发。
为了走在竞争的前沿,汽车制造商需要全力加强研发,推出更加强大的辅助驾驶系统,提高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等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法规政策的制定。
辅助驾驶系统的标准化和法规政策制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的规制不确定性更加严重。
所以,政府应该制订合理的法规政策规定,引导制造商进行合规开发和生产。
2023年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一、市场背景无人驾驶汽车是指自主完成驾驶任务的汽车,该技术的发展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加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汽车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成为传统汽车行业中的一种重要替代品。
据市场调查显示,在未来几年,无人驾驶汽车市场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市场的发展前景看好,将迎来一个新的世纪。
二、市场规模据市场研究公司IHS Markit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6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售将达到210万辆,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43.3%。
在中国市场,交通部曾表示,到2025年,我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年增长率将维持在30%-40%之间。
展望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市场前景非常美好。
三、市场竞争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市场中正在涌现出众多的无人驾驶汽车公司。
目前,科技公司、传统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都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竞争颇为激烈。
自2015年以来,全球已有70多家公司获得融资。
竞争中涉及的市场环节包括:智能传感器设备、数据存储/处理、智能解决方案、智能地图、软件平台等。
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四、政策支持政策对于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的发展影响重大。
外国政府已经出台了诸如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配套政策,如:欧洲制定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法规标准,提出将在2021年开始实施;美国联邦政府将开展自动化驾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国内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如《智能汽车创新行动计划》等,为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五、社会接受度无人驾驶汽车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革,当前社会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调查显示,60%的民众表示愿意尝试无人驾驶汽车,85%的消费者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将能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然而,目前无人驾驶汽车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例如法律法规、责任承担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不断解决和完善,才能提高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接受度。
自动驾驶报告

20**年自动驾驶行业分析之全球篇撰写时间:20**年6月目录3第1章概述...............................................................................................1.1 自动驾驶驾驶的概念与定义 (3)1.1.1 自动驾驶的定义 (3)1.1.2 自动驾驶分级 (3)41.2 自动驾驶产业链 ...........................................................................................1.2.1 产业链结构图 (4)1.2.2 产业链价值趋势 (5)1.2.3 自动驾驶系统产业链结构 (6)第2章全球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现状 (7)72.1 全球政策 .......................................................................................................2.2 全球自动驾驶发展比较 ...............................................................................92.2.1 发展情况比较 (9)2.2.2 竞争地位比较 (9)2.2.3 研发技术比较 (11)2.3 全球自动驾驶汽车量产时间表 (12)142.4 自动驾驶发展难题 .....................................................................................142.4.1 技术难题.........................................................................................2.4.2 法律难题.........................................................................................16172.4.3 伦理难题.........................................................................................2.5 自动驾驶市场规模与前景 (17)182.6 自动驾驶行业发展趋势 .............................................................................2.6.1 以尽快商用为目标,2020年是重要时间节点 (18)2.6.2 以网联汽车为方向,推动系统研发和通信标准统一 (18)2.6.3 以创新业态为引领,互联网企业成为重要驱动力量 (18)2.6.4 以产业融合为突破,催生并购潮与深度合作 (19)第1章概述1.1 自动驾驶驾驶的概念与定义1.1.1 自动驾驶的定义目前的自动驾驶可分为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自动驾驶行业市场分析报告2020年9月一、自动驾驶是一场“规模游戏”1.1、车企L4/L5商用落地推迟,执行层是国内Tier1短板2009 年谷歌率先启动自动驾驶项目,目前自动驾驶领域已覆盖整车厂、Tier1、科技巨头、自动驾驶公司和出行公司等众多玩家。
1)从车企技术路径来看,国外车企多在2016 年导入L1/L2 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国内车企起步较晚,2018 年开始推出搭载L2 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
根据车企规划,2020-2021年是L3 级别车型集中量产年份,而特斯拉、通用、沃尔沃等部分车企选择直接跳过L3 晋级L4 级自动驾驶。
L4 是不需要配备人类驾驶员的高度无人驾驶,要求限定区域和限定环境条件,商业天花板更高,加上今年疫情影响,主要玩家L4 车型量产计划均有推迟。
2)自动驾驶分为感知定位、规划决策、执行控制三个部分,目前国内外Tier1 在感知层和决策层多有布局,落地自动驾驶的执行控制部分被博世、大陆等国外Tier1 垄断。
国外Tier1拥有全套底盘控制系统(博世的Ibooster、大陆的MKC1 等),多数不对外开放,目前国内Tier1 执行层技术较为落后。
图1:国内外自动驾驶领域主要玩家自动驾驶公司主机厂芯片公司出行公司Tier1 国际国内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研发中心图 2:NHTSA 、SAE 自动驾驶等级划分自动驾驶分级 主体称呼(SAE)SAE 定义系统作用NHTSASAE驾驶操作周边监控支援域 由人类驾驶者全权操作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以得到警告和保护系统的辅助。
通过驾驶环境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的 人类驾驶者无无自动化驾驶支援一项操作提供驾驶支援,其他的驾驶动人类驾驶者作都由人类驾驶员进行操作。
人类驾驶者 123123通过驾驶环境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的 多项操作提供驾驶支援,其他的驾驶动作都由人类驾驶员进行才做。
人类驾驶者部分自动化有条件自动化由无人驾驶系统完成所有的驾驶操作。
根据系统请求,人类驾驶者提供适当的应答。
部分由无人驾驶系统完成所有的驾驶操作。
根据系统请求,人类驾驶者不一定需要 对所有的系统请求作出应答,限定道路和环境条件等。
系统系统445高度自动化完全自动化系统由无人驾驶系统完成所有的驾驶操作。
人类驾驶者在可能的情况下接管。
在所有的道路和环境条件下驾驶。
全域资料来源:NHTSA 、SAE 、研发中心图 3:主机厂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区域主机厂 20132014 L120152016L120172018 2019L2 2020 L320212022202320242025奔驰宝马 大众 L2L4/5L4/5 L4/5L3 L3德系L1 L2L2奥迪 L1L4/5特斯拉 L1L2L2L4/5通用L1L1L2L2L4/5 美系沃尔沃 福特 L1L4/5 L4/5 丰田本田 日产L1L2L3L4/5日系韩系L1L2L3L3L4/5L4/5L4/5L1L2L3L4/5 L4/5现代 L1L2长安 长城吉利 L1L2L1 L1L2L3 L2+L4/5 L4/5中国L2 广汽 上汽L1L2 L2L3L3L1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研发中心图 4:主要自动驾驶 Tier1 和科技公司布局图感知层三大场景布局公司名称决策层执行层视觉√ √ √ √ √ √ √ √ √Radar √ LIDAR √ 地图定位 高速 √ 城市 √ √ √ √ √ √ √ √ √ √ √泊车 √ 博世 大陆 √ √ √√ √ √ √ √ √ √ √ √ √ √√ √ √ √ √ √ 法雷奥 采埃孚 电装 √ √ √ √√ √ √ √ √ √ √√ √ √ 维宁尔 安波福 麦格纳 摩比斯 伟世通 德赛西威 华阳 √ √ √ √√ √ √√√ √ √√ √ √ √ √√ √四维图新 华为 √ √ √ √ √√ √ √ √ √ √√ √ √ √√√√ √ √阿里 百度 √腾讯 东软睿驰√√ 资料来源:佐思产研、研发中心1.2、Waymo 估值缩水,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追逐趋于理性我们梳理了全球智能网联相关交易,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2013-2016 年):谷歌、百度等科技巨头涉足自动驾驶,吸引主机厂和 Tier1入场。
科技型公司在数据融合、高精度地图领域具备天然优势,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早期推动者, 谷歌在 2014 年发布首款无人驾驶原型车,百度在 2015 年和宝马合作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 路试成功,并成立无人驾驶中心,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和 Tier1 受制 于历史包袱和盈利压力,无法实现跨越式升级,选择从辅助驾驶系统切入,这一阶段主要 通过小规模的合资和并购做一些摸索和尝试,比如主机厂入股地图和出行类服务型公司, Tier1 收购软件供应商和半导体公司等。
第二阶段(2017-2018 年):Waymo 催生初创企业涌现,主机厂和 Tier1 加码自动驾驶布 局。
2016 年底 Alphabet 宣布将自动驾驶项目 Waymo 独立为子公司,估值一度超过 1000 亿 美元,Cruise 、Argo AI 、Aurora 等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因此也受到了资本市场追逐。
这一阶 段主机厂开始将自动驾驶作为核心业务部门独立,并通过收购自动驾驶公司掌握核心技术 (典型案例是通用收购 Cruise ,福特收购 Argo AI )。
Tier1 也纷纷将自动驾驶业务拆分, 比如英特尔收购 Mobileye 后把自动驾驶部门并入 Mobileye ,Autoliv 与 Volvo Cars 成立 ADAS 公司 Zenuity ,之后有将电子部门拆分为 Veoneer ,德尔福分拆安波福专注自动驾驶业务。
第三阶段(2019-2020 年):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资本重新审视估值,产业战略结盟提速。
Uber 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后,主要玩家纷纷调整自动驾驶商用化时间表。
沃尔沃原计划在2017 年推出100 辆自动驾驶的SUV,后延期至2021 年;Cruise 公司推迟了2019 年底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计划;福特CEO 承认公司“2021 年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计划可能有所推迟。
由于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资本开始重新审视估值,Waymo 今年首次寻求外部融资,估值仅300 亿美元,较高点时期缩水70%。
图5:全球智能网联兼并、收购和分拆累计交易金额(单位:百万美元)已要约交易中已完成交易数量(右轴)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908070605040302010第二阶段(2017-2018年):第三阶段(2019-2020年):第一阶段(2013-2016年)加码布局加速结盟开始关注代表交易代表交易代表交易1)Tier1:收购资产,循序渐进1)Tier1:剥离业务,聚焦自动驾驶1)Tier1:零整结盟- 安波福和现代合作- 菲亚特和麦格纳合作- 德尔福收购线缆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海尔曼太通、ControlTech和Moviemento(提供OTA功能),- Autoliv收购半导体公司MACOMB部分业务- 英特尔收购Mobileye- 德尔福分拆安波福- Autoliv剥离Veoneer2)主机厂:布局出行公司- 大众入股Argo AI,联手福特开发自动驾驶2)主机厂:主要布局地图、出行类服务型公司- 奥迪、宝马、戴姆勒3家OEM从诺基亚手中收购地图服务商Here2)主机厂:收购初创企业,成立独立部门- 皮卡初创公司Rivian计划上市- 戴姆勒收购租车公司Athlon Car Lease- 大众投资以色列共享出行公司Gett Inc- 丰田、本田投资东南亚最大打车应用Grab- 2016年,丰田投资Uber- 通用收购Cruise,此后本田和软银入股- 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上市- 福特收购Argo AI- 大众尝试收购Waymo10%的股份,但最终告吹-Volvo和Autoliv成立自动驾驶系统合资开发公司Zenuity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YTD资料来源:Bloomberg、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