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学5.3

合集下载

生死学实践宗教学(3篇)

生死学实践宗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生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探讨生死之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死学逐渐成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

宗教学作为一门研究宗教现象、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学科,与生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生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宗教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生死学的内涵与特点1. 生死学的内涵生死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死亡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生命与死亡的本质,探讨生死的意义和价值。

2. 生死学的特点(1)跨学科性:生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交叉性。

(2)实践性:生死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生死问题的实际应用。

(3)人文关怀:生死学关注人的生命体验,强调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怀。

三、宗教学在生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1. 宗教信仰对生死观念的影响宗教信仰是人们认识世界、解释生死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生死有着不同的解读,影响着人们的生死观念。

例如,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基督教认为死亡是灵魂升天的门户,伊斯兰教则认为死亡是灵魂归宿的起点。

2. 宗教仪式对生死实践的指导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具体体现,对生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例如,佛教的火化仪式、基督教的葬礼、伊斯兰教的土葬仪式等,都是对死亡者的尊重和悼念,同时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心理慰藉。

3. 宗教教义对生死哲学的启示宗教教义蕴含着丰富的生死哲学思想,对生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佛教的“无常”观念、基督教的“永恒生命”理念、伊斯兰教的“复活”思想等,都为人们认识生死提供了新的视角。

4. 宗教团体在生死关怀中的作用宗教团体在生死关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宗教团体都设有慈善机构,为贫困、病患、临终者提供帮助。

此外,宗教团体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祈祷、冥想等,帮助人们面对生死,寻求心灵的慰藉。

四、宗教学在生死学实践中的应用1. 促进生死教育宗教学可以为生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生死学4.2

生死学4.2

2、科学家的衰老理论
③ 衰老的进化理论
这种理论将人们对衰老的视角从个体与环境转到个体对后代的关系上,将衰老 看作是与寿命相辅相成的因素。新理论通过证明繁殖力、死亡率和抚育后代之间的 相互关系来解释人类衰老的原因。
2、科学家的衰老理论
威廉·汉密尔顿等人提出,需 要父母哺育的物种才可避免短命, 因为物种内部的自然选择偏爱那些 促进生产后保持长寿(所谓祖母效 应)的基因。
2、理解老人
老人毕竟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 人,衰老给老年人的身、心带来巨大 变化,并因此产生与年轻人之间的矛 盾与冲突。
2、理解老人
因此,理解老年人的各种改 变,学会与老人和谐相处,是老 年关怀的前提与基础。
3、关心老人
关心老人就是要走进老人的生活世界。
3、关心老人
关心老年人生活包括饮食起居 与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给予老年 人以应有的物质、精神以及心灵方 面的帮助。
1、老年的本质就是衰老
(2) 老 年 代 表 着 生 理 衰 退
朝气、健康、活力只属于年轻人, 绝不属于老年人。
“人怕老年,车怕老爷”。
诗人韩愈说:
齿发视 牙苍茫 动苍茫 摇,、 。
形容生命力随年老衰退的现象。
1、老年的本质就是衰老
人们对老年的描述大多带有悲观 色彩,佛教有所谓“老苦”一说。
1、老年的本质就是衰老
“当无法延长它的长度时,可以拓展它的内涵”
2、寿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这种度量时间的矢量,就表现为人类所独有的复杂的年龄结构,
自然年龄
随时序而增加
生理年龄
它可能表现出与自然年龄的不一致即所谓“逆生长”,但总体上是呈现递减之势。
心理年龄
反映特定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年龄对他的生理年龄即身体的健康影响很大。

生死学心得5篇

生死学心得5篇

生死学心得5篇在心得体会的写作中,必须及时亮明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书写心得体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生死学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生死学心得篇1星源电建公司与计财部共同组织部分员工进行了三天的户外拓展训练,虽然天公不作美,但同事们仍是热情高涨,斗志昂扬,尽情地享受着来自同事的关爱和鼓励,充分地体会来自团队的力量!这是我们大部分同事第一次参加拓展训练,当我们驱车到达“味博士农庄”训练营的`时候才知道,拓展训练是一项挑战极限的训练活动,是以磨砺团队、提升行动意愿、振奋士气、严肃态度、消除职业倦怠为目的的训练活动。

采取准军事化的训练模式,严格谨慎,强调纪律。

旨在激励人的斗志,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创造性地开发团队战斗能力。

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海上生存训练,而在战后则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面向现代社会的训练方式,综合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拓展训练时间,但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工作岗位,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得到十分有益的人生感悟。

在这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训练从一开始的“高空单杠”、“攀岩”、“智力电网”、“八仙过海”、“抢新娘”、“五人同行”、“胜利墙”、“快乐传真”、“一块五”“萝卜蹲”等;几乎所有的项目,我们每个成员都在积极的出谋划策、都在为完成一致的目标而努力。

大家没有任何的隔阂和个人主义,而是相互帮助与协作。

就如游戏中过“胜利墙”一样,4米2笔直的木板墙,近三个人高,没有任何工具,当时我就想着怎么过得去?肯定有人要拖后腿;不可思议的是,在全体队员的密切配合下,肩并着肩、手握着手,下面的撑起,上面的拉住,众志成城,所有队员都成功翻越。

只用我们的身体,无任何工具!这就是我们的潜能吧!这个项目给我最大启发是:没有完美的个体,只有完美的集体,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

生死学与生命教育教学大纲

生死学与生命教育教学大纲

《生死学与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217002课程名称:《生死学与生命教育》英文名称:studies of life and death and life education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全院学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伦理学导论》、《中国哲学智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死学,二是生命教育,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因为生与死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生命的意义必须借助于死亡的意义才能彰显出它的终极深意,反之亦然。

这门课程一共分为五个章节,前三章主要是理论篇,主要探讨了生死学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生命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及本质、方法等问题;中外生死智慧以及生死学的五大原理。

后两章主要是以生死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剖析了青少年学生以及各年龄段的中国人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的许多严重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which are closely linked, that is, studies of life and death and life education. Life and death constitute the two sides of an integral whole; the meaning of life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ultimate meaning through death, and vice versa.This course wer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are mainly theoretical papers, the main study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death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if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rise, nature, methods and other issues; foreign intelligence of life and death as well as the five study principles of life and death. Chapter two is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and analyzes much of serious questions of the young students and Chinese people of all ages at life and death, and then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ways and means to solve these question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教育是为人们提供处理社会、人生、生活中各种事务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现代的教育系统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生命教育的缺位,这已经抑制了现代人之生死品质的提升,并导致了严重的青少年自杀及伤害他人的问题。

生死学 (21)

生死学 (21)

THANATOLOGY第七章死亡优化第一讲安乐死第二讲脑死亡第三讲器官移植人的生命是生与死的统一,我们不仅要优化生,而且还要优化死。

这才谈得上生命的尊严。

试想一下:当生命处在走向死亡阶段时,如果患者正经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令生命无尊严可言,且疾病无任何治愈希望时,是结束这一过程还是任由这种痛苦持续,直到最后死去?或许人们会认为,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我们所面对的是生与死之间的选择,其实不然。

我们所面对的是怎样死的问题,即死亡的优化问题。

安乐死、脑死亡与器官移植正是现代人死亡优化的基本渠道。

一、安乐死的概念、分类二、关于安乐死的争议三、安乐死的立法一、安乐死的概念、分类1、何谓安乐死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

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原意是指在人类主观外力的作用下安然告别人世。

1、何谓安乐死安乐死对象应该是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其使命是完成一个没有或尽量减少痛苦的死亡形式并赋予终极的死亡以尊严和安详。

1、何谓安乐死(1)安乐死历史悠久在史前时代就有加速死亡的措施。

在原始社会里,游牧部落在迁移时,常常把病人、老人留下来,加速他们的死亡。

1、何谓安乐死一些部落允许儿子杀死老人以防止老人临终的痛苦,并把这种行为视为一个儿子的应有义务。

1、何谓安乐死古希腊罗马时期,允许病人结束自己的生命,或允许请别人助死,或允许处置有缺陷的儿童。

1、何谓安乐死文艺复兴后,社会对安乐死的态度有了改变。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主张人们自己控制自己的身体过程,或延长生命,或无痛苦地结束它。

在他的著作里常常提到“无痛苦致死术”。

1、何谓安乐死20世纪初,一些人认为对患有痛苦而无望治愈的病人,可以根据牧师和法官的建议,通医生或由当局采取行动加速其死亡;或为了节省有限资源,以某种手段结束某些不适宜耗费珍贵资源的生命。

1、何谓安乐死进入20世纪30年代,欧美各地都有人开始积极提供安乐死。

著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就是以自愿安乐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

生死学十四讲

生死学十四讲

生死学十四讲这学期选修的生死学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关于生死文化。

一直以来,听老师的课程,基本是围绕我们日常生活的事情展开分析评论,可谓简单易懂,为我们以后生活上对某些问题的处理多了一些建议,也就是说学到了一些能解决心理的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选修生死学之前,我很努力的月的余德慧的生死学十四讲,因为出于对期末作业的需要,我也不能对一些上课上的小小体会娓娓道来,因为不够概括的,所以我选择以介绍生死学十四讲这本书为切入点来描述我们的生死学,也对这个课程有个总结交代,也让自己对生死有那么一点看法。

1.关于作者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2书的自序2000年伊始,我接受慈济大学通识中心的聘函,教医学院三年级的“生死学”。

自从1992年杨国枢教授邀我与他一起在台大开设“生死学”后,就一直没有再开过,主要的原因是,在我的心底盘算,生死学毕竟是乌鸦嘴的学问,人人喊重要,可是有口无心,最好不要去碰这种既无功亦无德的学问。

可是很奇怪,许多生死学相关的书籍并不乏读者。

我曾经问过许多人,才知道他们毫无犹豫地买《西藏生死书》,却一直停留在第一篇。

《佛教生死学》之启示

《佛教生死学》之启示

《佛教生死学》之启示作者:张馨月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宗教历来关怀生死问题。

佛教在面对生死问题时,不仅在理论上自成体系,而且也提出了各种礼仪。

郑志明教授所著《佛教生死学》就从经典解析的角度揭开了佛教面对生死时的礼仪,以此启示如何构一个和现代社会相适宜的生死一体化礼仪,使得生死两安。

关键词:《佛教生死学》;生死;生命礼仪;一体化作者简介:张馨月(1990-),女,汉族,籍贯:甘肃兰州,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研究所,研究方向:中国佛教。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2《佛教生死学》一书是由辅仁大学郑志明教授所著。

佛教在生死学方面,不仅自成体系,而且非常独特。

佛教不追求生死,也不反对生死,而是以有形的生命去证悟有限的生命,重点在于了生脱死。

(第6页)郑志明教授的《佛教生死学》是从佛教经典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经典的探究来寻找能够使人们生死两安的途径。

《佛教生死学》除了第三、十一、十二以及十四章以外,均是以选取一部佛教经典进行剖析为主,通过对经典的来源、不同时代的译法、意义上的删减增补、经典中提及的礼仪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从对经典的分析中感悟佛教对人生老病死各方面的关怀。

第三章则是以胚胎生命观为主题,透过《佛说胞胎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等多部经典来探究佛教“生有”的生命观;第十一、十二章通过敦煌写卷中的“患文”、“亡文”等,从敦煌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民间佛教仪式的应用文书角度来体察佛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第十四章从禅师契嵩的《孝论》出发,直面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摩擦——“孝”,最终有契嵩的《孝论》作为对以往佛教学者的论孝总结。

《佛教生死学》为构建生死关怀的一体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以此书为基础,就可以梳理出佛教是如何通过礼仪来展现由死到生、由生到死的生命关怀。

所谓构建生死关怀的一体化礼仪既是指,不管是由生到死、还是由死到生,都是通过佛教礼仪来帮助人们减缓痛苦、消灾解难、分享喜悦、祈福许愿、慰藉心灵的,经由佛教礼仪将原本各个独立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生死学概论

生死学概论

寵物的飼養與責任
• 我國《動物保護法》第三條第五項指出: 「寵物係指犬、貓及其他供玩賞、伴侶之 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之動物。」同條第六項 則定義飼主是指「動物之所有人或實際管 領動物之人。」
寵物的飼養與責任
• 該法第5~7條也明白規範飼主的飼養義務和 責任
• 動物之飼主,以年滿20歲者為限。未滿20 歲者飼養動物,以其法定代理人或法定監 護人為飼主
飼養寵物的身心健康研究
• 國內的研究也發現,目前寵物治療應用於醫療和護理部分 也是一個極待開發的部分,像是應用於身心障礙領域以及 老人機構。 • 有研究指出,寵物可以減輕正常人或身心障礙者的高血壓 疾病,甚至提高存活意願,改善焦慮恐懼,改變人際互動 關係。所以說,寵物治療解決人類之孤獨寂寞,亦也讓心 情解放,提升到愉悅的感覺。 • 國內在臨床護理研究上,針對寵物在於寵物與健康之間的 關聯提出一些看法,可知寵物的功能有著生理、心理、社 會與靈性功能。藉著與寵物接觸的機會,能增加身體循環 與照顧能力,舒緩身體緊繃感; • 與寵物互動時,增加安全、歸屬認同感,減少孤獨、紓解 焦慮和憂鬱的情緒,也因撫摸寵物,感受到一種舒適和撫 慰的感覺; • 人們從寵物身上獲得歸屬,則有較正面的人際導向;而寵 物也是我們傾訴的對象,從牠們身上我們獲得溫暖與復原。
寵物與人的新同居關係
• 社會型態轉變,不婚和無子化的人數比例持續增 加,造成許多人轉而飼養寵物。寵物也成為飼主 的心靈伴侶、精神支柱,甚至是新的家人。 • 寵物貓狗常伴隨著小孩成長,年輕人喜歡和寵物 狗為伍,年輕夫妻將寵物狗當成是孩子般的呵護, 獨居老人也因兒孫不在身邊而藉由寵物狗陪伴, • 因此,寵物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就越來越重要。
寵物臨終關懷
• 寵物的疾病和臨終關懷,使用止痛藥減輕 動物的痛苦是有效也是必要的。 • 人類臨終的生活品質較好進行評估,但動 物醫療方面卻較難評估。有些學者以動物 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覺來評估動物的生活品 質,也有些是以社會行為、心靈活躍狀態、 健康情形、進食情形、動物緊迫控制來評 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堕胎、人工流产及其他概念
治疗性堕胎是合法的
医生不会因在医院给生命危险的孕妇 引产而被起诉
非治疗性堕胎被认为是非法的
1、堕胎、人工流产及其他概念
由于堕胎不单牵涉孕妇的身心健 康和自决权益,也涉及胎儿的生死问 题,故此,堕胎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 题。
1、堕胎、人工流产及其他概念
在国外,“人工流产”指的是一项合法
3、生命的标准
① 个体/生物学标准
该标准在具体时间的划分上可分为:
早育 的不同阶段作为生命的开始。
3、生命的标准
② 承认/授权标准
认为生命的开始必须以胚胎发育到可以 离开母体而存活为前提。
同时必须得互承认,首先是父母的承认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承认,由社会授予婴 儿以权力。
1、堕胎、人工流产及其他概念
从一般意义上讲,都表明在自然 分娩之前人为地从母体中排除或分娩 胎儿的含义。
1、堕胎、人工流产及其他概念
堕胎 可定义为:在胎儿具有可存活性以前自发地或诱发地终止妊娠。
1、堕胎、人工流产及其他概念
诱发性的堕胎
又可分为 治疗性 和 非治疗性 两种
在历史上,无论是医学实践或是伦理 学,母亲总被认为比胎儿更重要,故此, 引产救母是长期传统。
当胎儿具有生存能力之后,或受 孕6个月之后即是人,这一说法 很难实证。
3、生命的标准
③ 复合标准
③ 经验
胎儿有认知、痛苦,与记忆的能 力,即为人,这一分界很含糊。
④ 出生
许多人认为,在人与非人之间的 分界点就是出生。
二、关于堕胎的理论
1、反对堕胎理论
反对堕胎的观点, 一种是基于宗教的生命神圣论。
生理和心理都可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尤其在科技尚不发达之际更是如此。
1、关于堕胎的立法考量与模式
③ 国家的利益 允许堕胎,控制人口的数量,或者
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保护自己的国民免 受他人的侵害,都可被国家视为自己的 一项重要职能和利益。
2、中外关于堕胎的立法实践
在西方国家,由于受宗教及自由 主义传统的影响,许多国家禁止堕胎 行为的发生,将堕胎行为规定为一种 犯罪。
T H A N ATO L O G Y
胡宜安
广州大学
第五章 社会生死
第一讲 战争 第三讲 堕胎 第五讲 动物生命权
第二讲 贫穷 第四讲 死刑
第三讲 堕胎
一、堕胎的概念 二、关于堕胎的理论 三、堕胎的中外禁允
一、堕胎的概念
1、堕胎、人工流产及其他概念
与堕胎相关的概念有
“人工流产”, “中止妊娠”, “终止妊娠”。
1、反对堕胎理论
保守派认为,所有胚胎都是人类 ,除非为了解救母亲的生命,堕胎永 远不合理。
1、反对堕胎理论
持保守立场最强烈的就是罗马天 主教廷,它只允许两种情况的堕胎: ① 子 宫 外 孕 —— 当 胚 胎 在 输 卵 管 着 床 时 ②子宫瘤。
当我们“预知”胎儿将会死亡, 而非“蓄意”使其死亡。
2、胎儿与生命
什么时候的胎儿才可称为人?这涉及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2、胎儿与生命
有人侧重于人的自然性, 认为只要它是生命, 他就是人;
2、胎儿与生命
有人强调人的社会性, 如,极端女权主义者认为, 他是人, 不是因为他生来就是人, 而是因为他将成为人。
3、生命的标准
不论如何界定胚胎与人,要解决 生命始于何时的问题,总得采取某一 标准。一般说来,有三种标准:
3、禁止与允许的妥协
总体说来,各国在堕胎问题上应该 都是限制,只不过一些西方国家对堕胎 是以限制为主,允许是例外;而我国对 堕胎行为是允许为主,限制是例外。
下一讲:
第四讲
死刑
谢谢!
三、堕胎的中外禁允
1、关于堕胎的立法考量与模式
各国对于堕胎的规制,除了宗教 上、传统上的原因之外,大致还是出 于下列三种权益的考量。
1、关于堕胎的立法考量与模式
① 胎儿的生命 限制堕胎,很大程度上就是
要保护胎儿的生命。
1、关于堕胎的立法考量与模式
② 孕妇的健康 胎儿与孕妇骨肉相连,堕胎对孕妇的
2、中外关于堕胎的立法实践
无论立法还是道德,对人工流产 都只能是模棱两可的矛盾态度,要说 明确禁止或允许流产,则是不可能的 ,这就决定了堕胎立法禁止与允许的 妥协。
2、中外关于堕胎的立法实践
我国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 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施行,从法律上对 堕胎行为加以认同,某种程度上有推动堕 胎的成份,因此,妇女在堕胎问题上有较 大的随意性和自由性。
温和派反对保守派禁止堕胎。
因为它只注重一方面,它只关心胎儿 的抽象权利,而忽略了生命的复杂性;但 也反对自由派只要需要,就可以进行堕胎 的随意性。
3、有限堕胎理论
有限堕胎理论认为考虑到特殊情况 下,当胎儿的生命威胁到孕妇的生命, 或对孕妇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的时候 ,也就是说,当堕胎是作为孕妇从某种 困境中逃脱出来的唯一出路的时候,那 么它便是允许的了。
2、赞同堕胎理论
支持堕胎的观点统称为自由派立场。 自由派的立场是,因为胚胎不是一个 人类,它的地位只是相当于一个器官,因 此如果一位妇女想要堕胎,就可以进行堕 胎。
2、赞同堕胎理论
①主观论,激进的相对论。 ②绝对隐私权理论。 ③生命品质理论。 ④“为人”理论。 上述理论都认为堕胎是允许的。
3、有限堕胎理论
2、中外关于堕胎的立法实践
但由于人口数量的约束,便得一些重 男轻女的家庭在出生性别上进行选择,而 性别上的选择又导致将来出现一系列的社 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对于堕胎采取 了相关限制。
3、禁止与允许的妥协
在堕胎问题上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 国态度迥异。西方国家一般采取的是“禁 止中的允许”态度。而我国采取的是“允 许中的禁止”态度。
3、生命的标准
② 承认/授权标准
比如,非婚生在许多国家不被认可, 在中国,超生的被视为黑户口。
3、生命的标准
③ 复合标准
将生物学与社会学标准综合起来。 胎儿是不是人或人与非人的分界点
有下面几种:
3、生命的标准
③ 复合标准
① 胎动期
母亲开始感觉到胎儿的动作时即 为人,这是神学家的看法。
② 生存 能力
的医疗技术,即医生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下 通过医学技术使胎儿及其附属物排出体外的行 为;
而“堕胎”往往是一个带有犯罪色彩的字 眼,往往与“堕胎罪”联系在一起。
1、堕胎、人工流产及其他概念
但妊娠是孕育生命的过程,一经中 止,即不会再继续,故,这个意义上, “中止妊娠”与“终止妊娠”无实质区 别。乃同一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