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解析
简明现代政治学 第十讲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

《简明政治学》第十讲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一、政治社会化(一) 定义①伊斯顿(David Easton)与丹尼斯( J. Dennis)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获取政治的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
②蓝敦(K. P. Langton)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把它的政治文化从上一代传递至下一代的过程。
1.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人们获取某种政治取向与行为模式的过程,或社会传递其政治文化的过程。
换言之,也就是政治学习的发展过程,上一代传达对于政治事物的好恶给下一代。
一般认为30岁之后的政治社会化因为改变困难,通常只是强化原来的政治学习。
2.早期对政治社会化的看法:社会型塑公民的过程,其背后代表了一套行为价值、规范、标准去型塑所需的公民。
希望这些公民可维系社会的稳定。
(既得利益者有意识地教育、规范所需公民)3.当代对政治社会化的看法:个人将社会价值、规范、标准内化的过程。
唯此过程为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学习与吸收政治内容,所以,内容可能有助稳定,也有可能破坏稳定→政治学习(二) 政治社会化的理论1.先入为主:最先习得的政治规范影响最大。
幼年教育最重要;政党认同可以父传子;后来会受幼年影响2.后来居上:后来所习得的政治主张,推翻早期所学3.发展论:人的一生都是学习过程,政治学习也一样。
一种综合影响的看法,人的政治主张会改变,也会受早年学习所影响各种政治社会化的类型(一)显性的与隐性的—1.显性的政治社会化 (manifes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所谓显性的政治社会化,系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为人所意识,例如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政治知识的学习、政党的宣传等,皆属显性的政治社会化。
也就是政治教育。
2.隐性的政治社会化 (laten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所谓隐性的政治社会化,系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不为人所意识,例如家庭生活的过程、社会团体的参加、宗教信仰的熏陶等.均属隐性的政治社会化。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概要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概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本论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主政治是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日益丰富。
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民主意识有待提高,民主制度有待完善,民主监督有待加强等。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1. 加强民主意识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养。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民主素养,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2. 完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要加强对基本政治制度的研究和创新,完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能够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3. 加强民主监督,促进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要加强对政府、司法机关等权力部门的民主监督,促进权力的规范行使,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4. 加强法治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依法运行。
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依法运行。
总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民主政治保障。
论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论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摘要】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成员在党内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政治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其内涵主要包括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组织规则等方面。
党内政治文化的特征包括思想一致性、组织纪律性、制度规范性等。
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凝聚力量、指导行为、规范制度等方面。
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性在于推动党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不断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党员政治素养和政治品质。
这些将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和政治支持。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特征、功能、重要性、发展前景、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党内政治文化是指在党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普遍性的政治文明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研究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党的事业兴衰。
在党内政治文化这个领域,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其内涵、特征及功能,以便更好地引领和推动党的建设和发展。
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也可以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党内政治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成员共同遵循和信奉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准则的总和,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党内政治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党的本质属性。
党是先进政治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内在表达。
通过研究党内政治文化,可以揭示党的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组织行为,有助于认识党的性质和宗旨,更好地领会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研究党内政治文化对于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员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党员意识形态自觉和政治纪律性的重要途径。
政治文化建设发言稿

政治文化建设发言稿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政治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
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首先,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富有民主、法治、公正和民主宪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也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和追求。
一个富有民主、法治、公正和民主宪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正义得以贯彻的国家。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不懈努力,从制度设计、民主参与、公众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推进。
其次,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
权利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完善的权利保障,才能培养和体现公民的责任意识。
公民的权利是依法享有的,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
这些权利是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主体地位的表现,必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尊重。
与此同时,公民也有相应的责任,包括遵守法律、参与公共事务、关心社会公益等。
只有公民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再次,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领导必须以政治文化建设为指导,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引导、制度建设等多种途径推动政治文化的发展。
党的领导要扎根人民,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和群众基础。
此外,政治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培养优秀政治文化人才。
政治文化人才是推动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卓越的思想智慧和深厚的政治家庭背景。
在政治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真正懂政治、善政治、用政治来推动文化进步的人才,他们能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学术素养,为政治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浅析政治文化

浅析政治文化【摘要】:政治文化属于政治意识形态,它是处于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形态中的人们在一定期历史时期对现实政治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态度,情感、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的总和。
政治文化是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纽带,它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控着政治系统的运作和发展。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政治稳定引言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在二战后提出的,当时政治学面临从传统领域向现代领域转换时期,特别是行为主义对此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文化因素中,对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影响最为直接的是政治意识或政治文化。
人类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都受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是支配人类政治行为的各种主观因素的总和,其核心是政治意识形态体系,即包括了政治理想、观念、道德等因素的政治思想体系,因此,政治文化必然对政治主体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这种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反作用。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政治文化”概念提出既有文化渊源,又有现实意义。
在西方虽早有人尝试通过分析文化因素来解释政治现象,但专门的政治文化研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政治学界慢慢地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是比较政治学的黄金时期,它迅速发展并同政治学主流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对政治理论的创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发展趋势是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直接的学科背景。
五十年代受”行为主义”思潮影响,自然科学发展拓宽了各学科眼界,二战后许多学科走向综合研究,系统论、控制论、超循环理论出现许多交叉学科。
传统政治学从史、法、哲出发研究,制约人的思维。
心理学、传统学等介入政治学研究中,即”行为主义”,对政治运行研究强调政治行为研究,客观上对其提供了新思路。
政治文化受心理学影响而产生的,大多数强调政治文化就是政治心理(信仰,认同等价值),特定的政治文化就是特定的政治心理凝结。
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一书及日后的《再叙公民文化》一书中,都反复强调了政治文化理论同前人思想之间的承续关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_功能和发展趋势

第29卷第5期Vol 29 No 5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年9月Sep 2010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发展趋势陈少武1,胡 雪2(1 辽宁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辽宁沈阳 110032;2 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吸收了古今中外政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人集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政治文化理想创造而行成的。
它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文化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10)05-0015-04[收稿日期]2010-04-12[作者简介]陈少武(1983-),男,福建漳州人,辽宁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政治文化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 A 阿尔蒙德提出的。
1956年,他在 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 比较政治体系!一文,把∀政治文化#界定为某一个民族和社会对于某一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并且提出了每一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的学术观点。
[1]换言之,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未来。
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课题中应有之义。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政治文化建设[论文]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政治文化建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5771cfbb4cf7ec4afed075.png)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政治文化建设探析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之间密切相关,和谐社会建设对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政治文化建设推进着和谐社会的实现。
分析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阐述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措施,对于我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培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和谐社会政治文化路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治文化建设之间更是关系密切,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拓了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建设的新境界;另一方面,加强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从当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中依然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而轻政治文化建设、公民政治价值取向多元化、公民政治素质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指明了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
为了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我国要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积极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并积极培育民主法治型政治文化,实现我国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及意义1.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政治文化主要由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三部分组成,体系文化指的是公众对政治体系的认知和情感,过程文化指的是公众对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度,而政策文化则指的是公众对政府政策的态度等。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政治文化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可以将政治文化分为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可以将政治文化分为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根据政治价值原则可以将政治文化分为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政治文化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文化指导、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论中国政治民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读《大国崛起》论中国政治民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一、选题的意义“政治哲学中最古老而最新颖的话题无疑是民主,谈论最多分歧最大的话题无疑也是民主,最令人神往而最使人迷惑的话题无疑还是民主”。
而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求民主的步伐。
从最初的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到现代社会将间接民主又进一步丰富,民主追求的价值由实质民主向程序民主转变。
因此,分析民主的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最近读起《大国崛起之英国》,感触颇深,特别是对伊丽莎白的民主政策印象深刻。
关于“民主”这个全球性争议话题。
近代以后,民主已经从一种少数政体变成多数政体,从原先的异常政体成为现在的常规政体,从源起西方的政治制度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
当代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声称自己是民主国家。
但对什么是民主,如何评价民主,人们的观点不仅莫衷一是,而且常常针锋相对。
二、民主的内涵(1) 民主的内涵概述尽管对民主的含义、要素和标准总说纷纭,但在民主问题上各国学者事实上也有着某种共识。
例如,民主的基本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和人民当家做主;民主是一系列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制度和机制;民主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民主理论的发展和变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民主应包含哪些核心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应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
从古希腊的人民民主到现代的多元民主、精英民主等理论的演变过程中,随着自由和权利等价值的概念内涵进一步扩大,以及民主价值实现途径的具体化、规范化、可操作化,“民主”有可能且有必要从政治层面进入普通民众日常世界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制度和文化。
民主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强调低调价值的“生活民主”区别于政治民主,又可被视为政治民主的一种发展延伸,与政治民主形成关联与互动。
从“政治民主”到“生活民主”,是民主理论变迁的一种应然趋势,也是民主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正是像伊丽莎白这样一个宽容的女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文化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解析
摘要在政治学研究的视野内,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政治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形成以参与型政治文化为主流的公民文化基础工程才能根基牢稳。
关键词民主政治政治文化基础工程
作者简介:王星涵,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关于政治文化内涵的探讨,不同的政治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阿尔蒙德、鲍威尔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过程进程所形成。
”①派伊认为,“政治文化是一组态度、信仰和感情,它赋予政治过程以程序和含义,并提供一种基本的假设和规则用以规范政治体系中的行为。
它包裹着政治观念和政制运行的规则。
”②“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模式选择和政府绩效、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和发展道路。
”③简而言之,政治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民族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理论、政治信仰、政治情感、以及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组织纪律观念等,政治文化之于政治体系犹如文
化之于社会,政治文化必然对政治主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文化的作用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影响政治体系、指导政治行为、制约政治发展三个方面。
在政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然面对一定的政治文化,并受到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任何一个民族的国家政治体系除了必然受到该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和制约外,政治文化还通过作用于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对政治体系产生影响。
同时,由于政治体系的稳定始终是政治取向的基本目标,所有政治文化的基本成份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体系
的稳定;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政治文化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政治体系的变革,政治文化往往是政治实现革故鼎新的重要前提。
政治文化对政治主体的影响表现在:政治文化构成政治主体的内在心理倾向和主观意识;政治文化可以促使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做出支持或反对某种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主体的政治信仰、政治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决定着政治团体的纲领和主张。
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是一种无形的重要力量。
政治发展的核心是民主建设,民主政体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民主对政治文化的要求也自然包括在内。
民主社会需要相当广泛的政治参与,而政治参与,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对政治的一定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同时,民主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对民主有恰当的认知态度,即对民主价值有广泛的认同。
如果对民主所包涵的基本原则,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法治原则、多数原则等缺乏
基本的认知,那么,在这样的政治文化基础上建立民主政治无疑是空想。
二、民主政治的内涵
政治的核心理念是利益,政治的根本是政治权力,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主。
民主,最通俗意义上讲是人民当家做主。
不论是林肯的“民有、民享、民治”,还是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主权在民思想是人们在对待政治权力来源问题上达成的共识。
民主解决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授予问题,主权在民思想回答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问题。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最早提出主权的概念,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和主权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将主权看成是国家的本质特征。
布丹把主权定义为“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间,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掌握主权的人叫主权者。
布丹认为,家长的权力与主权是不同性质的权力,主权具有绝对和永久的性质。
④布丹虽然最早提出了主权的概念,但是没有明确主权的来源问题。
半个世纪后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法国处于绝对君主时代。
而同时期的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认为,政府权力的来源是人民的委托,是人民权利的部分转让,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赋予君主的,政府的目的应该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洛克十分重视防止政府专制的问题,认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委托的,所以它的权力应受限于委托的目的,并且人民有权运用革命的手段
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新的政府。
⑤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先前君主的绝对权力受到了议会的有效制约。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政治思想家卢梭是近代西方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人民主权学说的人,他认为主权来自于公意、来自于人民的授予。
卢梭特别强调人民必须直接行使主权,在权力归属与权力行使方面,人民都是政治活动不可或缺的主体,他将人民纳入政治生活之中,这不同于霍布斯的专制主义,也不同于洛克的自由主义。
⑥
主权在民思想对禁锢人民几千年的封建君权神授理论给予致命打击,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主权在民思想是政府统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提出合法统治有三种纯粹类型:合理的、传统的、个人魅力的。
合理的性质即合法型统治是指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之上,他们是合法受命进行统治的。
建立在合理的性质或法理性的政府统治是最理想的统治状态,因为政府统治的来源是根据法律的规定,而法律的规定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主权在民思想是人们在对待政治权力来源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宣称国家主权来自人民,国家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代表。
人民主权思想明确了权力来源的政治合法性问题,环视当今世界各国宪法,都有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相关条款。
各国政府都明确声明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合法权利。
关于民主的理论众说纷纭,既有精英主义民主理论又有多元民主理论,有人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也有人说“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民主政治理论从资产阶代议民主发展到现代民主阶段,经历了从代议制民主到“选举民主”,再发展到“自由民主”和“法治民主”的过程。
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实践中,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所在。
民主与法治的结合保障了政治权力运作的目的是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人民利益。
三、政治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
通过对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二者内涵的论述,可以总结出民主政治是取信于民的社会政治状态,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有参与型政治文化为主流的公民文化为基础工程,只有基础过程扎实的民主政治,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政治文化对民主作如此的价值判断,对民主政治建设十分有益,反之,民主进程就会面临困难。
二战以后,从拉美、非洲等第三世界民主转型的艰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简单移植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照抄照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实行不符合本国国情的三权分立、多党制等,实行不适合于本国政治文化建设步伐的全民公投、直选总统等,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社会政治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政治文化的建设。
不妨打个形
象的比喻,如果说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宏伟的工程,那么,一个国家的暴力机构建设、政权机关建设、公务员队伍建设等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硬件工程,而该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软件工程。
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努力使该国公民形成一种以参与型政治文化为主流的公民文化。
只有扎实这项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为主流的公民文化,民主政治的宏伟大厦才能根基牢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