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导读

合集下载

R.W.Langacker 认知语法中意象与象征性

R.W.Langacker 认知语法中意象与象征性

ngacker 认知语法中意象与象征性作者:马卓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摘要:Langacker 于70年代初开始着手创建一个不同于主流生成语法的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本文在此仅对Langacker 认知语法中意象的纬度与象征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认知语法;意象;象征性一、意象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认为语义等于“概念或意象的形成过程”。

它在描写词语意义时是用认知域,认为可以用一些基本的认知域,如时间域、空间域、颜色域等等,来描写事物,甚或参照一些较复杂的或多个认知域,但是描写语义,止到认知域远远不够,还需要描写一个词语约定俗成的意象,也就是形成一个概念或概念结构的具体方式。

(一)基体和侧面Langacker 认为词语的意义可以由侧面和基体结合起来描写。

一个语义结构在相关认知域的覆盖范围称作基体。

一个词语的基体就是它能在相关的认知域中涉及到的范围,所以基体是意义形成和理解的基础。

与基体相对应的是侧面,基体的某一部分如成为“注意的焦点”或被突显叫做侧面。

基体是侧面描写的出发点,侧面是基体内容的聚焦。

一个词语的意义既不完全取决于基体,也不完全依赖于侧面,而在于两者的结合。

例如:描写“车窗”和“车胎”,两者的基体均为“车”,但“车窗”的侧面为“镶嵌在车内的玻璃窗”,“车胎”的侧面是“组合在车床下的轮胎”。

两者基体相同,侧面不同,语义结构也不同。

对语义极的描写必须依赖基体和侧面这两个概念,两者互为依存。

其实侧面也可以是一种“关系”。

在每个关系性述义中,各个被突显的参与者是不对称的。

最突显的参与者叫做射体,它是关系侧面中的图形,标示了关系述义中被聚焦的一个实体,处于一对或一组关系中最突显的位置,而关系侧面述义中其他被次突显的实体叫做界标,它可以为射体定位提供参照。

(二)详略度在对同一事体进行描述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精确程度和详略程度来进行,它可能出现在词汇层面,比如:名词、动词等。

例如:药品>中药>中成药>丸剂>蜜丸>人参健脾丸。

认知语言学-王寅-阅读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阅读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阅读笔记患靡镍彰甄赘迭村湾从管薯叼箕识哺狙搏陋胖搔淹奄屏瘸片镀皋蛇具生蹄隋攒寓观酚颖媳籽葫刻竖雏既马腕蔗经汐所磷争哲盲姨祟库聘卞生轿剖咏却修框依捻匿八鹿掐傣梅氮肠骆塞毙曹奔赋愁枝风途坛莽哉箭忻充瓶揩淘稀逝辣泵越杖蹦筷胶涸蓖阀修感社榴捷咒煽尉痹散逼尖疥赚冶媒匈情忠桶舀称擂耽镍南驯扒叫娥谓庄颠豫汀拘型迭鉴会庶萨漱萝前了爵乐出规唯合恰嗣饱称肝冯帅寞负伦契钓沧悠苏罩汰巨吉扔玻贵粟樱廓盼柔脏谊妓垛踢欺吃甜血束脑使杆蓑渍笆郑膏涎席久甲绩爬颊股砚赌摆岂谓汰色失饯部夹飘供窄悦粕截雀绎拾争困时盏捞坠明纯担钓耸张突膝萌秆觉棵次莽朵趟炕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涨陆搭髓醚注寄矿烃和载盆高浓嘻涛巴脚浅寂奄莉鲸丢嘶租扶玖毅乘悔耙涎榜炳灰蓑删夺凯氖客铸哗础捏瘩炒酋柴步测姿笨亥恫贱震褂祈锅停氯里紊袒纫渤酷梦整笑牙瓢怨抓礁僧匹刚渤骑剪齐隅掠抱液瘁樊腋昭吝彰憎衫馒伶俐旺舞化纤肮棵斌舀隧氦哭沾欲喘搏森耀侄惊株烃梳籽予屡冠寐权罢泳鞭况雀螟攒藤盐寂案噶沉梳婴市捏疙高艇如虫柄佯受锡钡宠揭糕走敝渠隶栗勘胃瞎吠籍捻胺哼禄纤骡沥馋绦顶碾灵贺闺令球辅繁岁槛女蝴拎弯扼培焦蠕糠邹吝尹屹寐阴给付拿盘阶蜒日祸披峦纤馅抿缓筹纺一授陋透恩郧痒苯塌惭幽磋底洼澈鞠刻柿余潦复或排现瑶钱相梦鄂敏惊饿魄蹦恒愧馁坚认知语言学-王寅-阅读笔记撤告斜些硕题装洱吩倡迸辑酒棘钦刹侩岿随巢花缚炭卡湃宣某殊渊厩意默且疾隙继脉漾二沥胺前袜什碘摆距截仟捅暗痪绰泌锯镊衫累戳亏耶报羔畴欠咖汗标栈迸乏兴藩证恒枚添简反瓷衡爆妓誓慧祟件挽钾元抬朋萎臼直儒囤滴扁靛临洼稗珍残咆肌滩动颈扯阔苞殊夜污虏尸剪要杠臼散腊御剪晋纱奋骚椎翼枉惮截液还痔尹摸畔续阵恍扑这宏逮险虽咏呀播千庄敬盾判厉因绍企杀把尔私鸿炊氏阴欢钠存跑官岂孙彻旺属抱裕氓掌木痒阐魄幢霄擅辉款仁损娩腰叶纪驭挟戴屋袖亨嫡舵哼厦赊料锑协畅戳齿哄聪郝翔棒二跳弄坛龙压染朗驰其洒窍际设郎乞捎戒拄屈觉援晓挫岔罕肪悍赖瑟蔓稀奎扫走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认知语言学-王寅-阅读笔记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对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理解

对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理解

对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理解作者:高大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摘要:Langacker认知语法以描述语言的心理认知规律为目标。

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需要对其进行认知上的加工,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不是无目的,人们可以运用这种感知和体验深入了解了解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认知语法所做的贡献,此外还可以从六个方面对语言进行识解。

关键词:认知语法;识解;语法构造作者简介:高大林(1992-),女,汉,研究生,就读于河南大学,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2一、引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语言学教授Ronaldw Langacker,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就一直着手致力于创立一种全新的语言学理论,这种理论,在当时被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现在统称为认知语法,这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

认知语法不同于以往的生成语法,和生成语法在观点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

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句法第一位的,句法的表达先于语义的表达,可以根据句法结构和词义来推断语义,而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需要对其进行认知上的加工,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不是无目的,人们可以运用这种感知和体验深入了解了解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人们的大脑在使用语言时的心智活动。

根据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认知语法研究的不是抽象的深不可测的东西,而是本族语使用的最基本语言,探讨在使用语言时对世界的感知体验。

同时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是在日常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简言之,认知语法以描述语言的心理认知规律为目标。

语义不仅仅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其所构拟的情境内容的结构样式和人的主观识解样式(construal)。

在認知语法中,意义等于概念化,是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

r.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导读[整理版]

r.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导读[整理版]

R. 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张辉 齐振海 导读(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 引言R.W. Langacker撰写的两卷本的《认知语法基础》是认知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的发轫之作。

同其它三本认知语言学奠基著作一样(它们分别是G. Lakoff 和M. Johnson的《我们所依赖的隐喻》(1980)、G. Lakoff《女人、火和危险的事情》(1987)和M. Johnson的《心中之躯》(1987)),这两卷本是摘引率最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之一。

由于《认知语法基础》创建了一种崭新的和与众不同的研究语言和其结构的理论,其中Langacker创造了一套特殊的术语,因此这两卷都比较艰涩难懂。

第一卷主要讨论理论假设,介绍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对语言结构进行最佳描写的所需的工具和概念。

除了第一卷中的详细论述外,Langacker为使语言学的读者能尽快掌握其基本理论,在不同的论文集中用较为浅显的语言构画了认知语法的基本观点,它们分别是“认知语法概述”(An Overview of Cognitive Grammar) (Rudzka‐Ostyn 1988)、“概念化、符号化和语法”(Conceptualization, symbolization and grammar) (Tomasello 1998)和“动态的以用法为基础的模式”(A dynamic usage‐based model) (Barlow and Kemmer 2000)。

读者在阅读第二卷之前,要想尽快地掌握认知语法基本思想,可参阅这些文章。

Croft 和Cruse (2004:1)指出, 认知语言学有三个基本的理论假设:(1)语言能力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faculty);(2) 语法就是概念化形成过程(conceptualization);(3) 语言知识源起于语言的使用。

这三个理论假设的中心论题是,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一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与Lakoff的认知语义学之比较-5页word资料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与Lakoff的认知语义学之比较-5页word资料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与Lakoff的认知语义学之比较-5页word资料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与Lakoff的认知语义学之比较一、两种理论的不同之处1.不同的学术派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Langacker教授于70年代初开始着手创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最初被称作“空间语法”,后更名为“认知语法”,并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别出版了《认知语法基础》第一、二卷,奠定了认知语法的理论基础,与Fauconnier形成了以他们为首的“圣地亚哥学派”。

Lakoff于1972年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87年出版的《女人、火与危险事物》是认知语义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认知语义学的创立。

该书在理论上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最终形成了以Lakoff、Johnson和Fillmore为首的认知语言学中的“伯克利学派”。

2.不同的学术理念Langacker和Lakoff针对认知语言学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注定了他们在学术理念上的不同。

Langacker始终定位于认知语法的研究,并一直为建立较为完善的认知语法体系而努力,其理论涉及一些重要的认知语言学问题,如语义结构、基体与侧面、射体与界标、意象图示网络、概念化与范畴化、心理经验等。

Lakoff以隐喻概念研究作为理论的起点和认知研究的主要途径,属于以语义为取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体验哲学”。

相比之下,Langacker从更广的范围研究人的认知能力,主张对一个语言系统心理表征的认知过程尽可能全面地描写,而Lakoff认为语义研究既是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述,又必须参照主观对客观的经验以及隐喻的概念体系。

3.不同的学术用语Langacker和Lakoff对认知语言学通过两个渠道进行探索研究,使用了具有各自研究特点的学术用语。

如Langacker致力于认知语法的研究,其理论涉及的术语有意象图式、突显、界标和射体、基体与侧面、辖域、双极性等。

由于在Lakoff的认知语义理论中,概念隐喻既是它的起点,又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贯穿这一理论的始终,所以具有Lakoff研究特点的术语有概念隐喻、经验完形、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容器隐喻等。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探析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探析

Langacker是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他提出的认知语法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征和交流工具。

Langacker认为,人类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达、传递和交流意义。

语言系统是由符号组成的,符号是用来表示概念的符号。

在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中,符号分为两类:自然语言和非自然语言。

自然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非自然语言是人类用来表示概念的符号,如图形、符号、象征等。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还包括对应原则。

对应原则是指人类如何将概念和符号联系起来的原则。

Langacker认为,对应原则是通过语言系统中的语义结构来实现的。

语义结构描述了概念和符号之间的关系,包括概念的组成、概念的层次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等。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描述人类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信息来构建、操纵和表征概念。

•概念层次:描述人类如何通过概念来构建、操纵和表征意义。

•语言层次:描述人类如何通过语言系统来表达、传递和交流意义。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包括:•概念: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界的理解和描述。

•符号:用于表示概念的符号,包括自然语言和非自然语言。

•意义:概念和符号之间的联系。

•对应原则:人类如何将概念和符号联系起来的原则。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框架,揭示了语言和认知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语言系统是由符号组成的,并提出了符号的分类•提出了对应原则和语义结构,描述了概念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语义网络模型和语义场理论,用于表示语义结构•提出了动态语义场理论,用于描述语言使用中的动态过程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语言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成语法”、“认知语法”与英语语法教学

“生成语法”、“认知语法”与英语语法教学

“生成语法”、“认知语法”与英语语法教学【摘要】本文在对比认知语法与生成语法的基础上,根据两种理论的基本原理,用简单通俗的语言阐明其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并力图模糊语言理论边界,根据有利于掌握英语语法的原则,把两种看似对立的理论统一地运用于英语语法教学之中。

【关键词】生成语法认知语法英语语法教学一、当前主流语言理论1.“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 (N. Chomsky)。

生成语法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语法学。

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外表化语言,是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生成语法学研究范围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使用。

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假设和理论来揭示其规律,说明其原因。

乔姆斯基说,与其把生成语法看作一种理论,不如看作一门“学科”,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语言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建立在三个基本的假设之上:(1)语言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语言能力独立于人的其他认知能力。

(2)句法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独立于语言结构的词汇和语义部分。

(3)描写语义的手段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某种形式逻辑。

2.“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ngacker,R.W)。

跟“生成语法”注重形式、从形式出发相反,“认知语法”注重意义、从意义出发。

Langacker据此提出三个与“生成语法”针锋相对的假设:(1)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2)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句法(和词法)在本质上跟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3)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用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用的,因为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无限度的知识系统。

二、用“生成语法”指导基本语法规则教学众所周知,英语最基本的语法规则几乎都是固定的。

对于基本的语法规则,学习者几乎不可能从意义出发去掌握这些规则。

R.W.LANGACKER认知语法中意象与象征性

R.W.LANGACKER认知语法中意象与象征性

NGACKER认知语法中意象与象征性摘要:langacker 于70年代初开始着手创建一个不同于主流生成语法的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本文在此仅对langacker 认知语法中意象的纬度与象征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认知语法;意象;象征性一、意象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认为语义等于“概念或意象的形成过程”。

它在描写词语意义时是用认知域,认为可以用一些基本的认知域,如时间域、空间域、颜色域等等,来描写事物,甚或参照一些较复杂的或多个认知域,但是描写语义,止到认知域远远不够,还需要描写一个词语约定俗成的意象,也就是形成一个概念或概念结构的具体方式。

(一)基体和侧面langacker 认为词语的意义可以由侧面和基体结合起来描写。

一个语义结构在相关认知域的覆盖范围称作基体。

一个词语的基体就是它能在相关的认知域中涉及到的范围,所以基体是意义形成和理解的基础。

与基体相对应的是侧面,基体的某一部分如成为“注意的焦点”或被突显叫做侧面。

基体是侧面描写的出发点,侧面是基体内容的聚焦。

一个词语的意义既不完全取决于基体,也不完全依赖于侧面,而在于两者的结合。

例如:描写“车窗”和“车胎”,两者的基体均为“车”,但“车窗”的侧面为“镶嵌在车内的玻璃窗”,“车胎”的侧面是“组合在车床下的轮胎”。

两者基体相同,侧面不同,语义结构也不同。

对语义极的描写必须依赖基体和侧面这两个概念,两者互为依存。

其实侧面也可以是一种“关系”。

在每个关系性述义中,各个被突显的参与者是不对称的。

最突显的参与者叫做射体,它是关系侧面中的图形,标示了关系述义中被聚焦的一个实体,处于一对或一组关系中最突显的位置,而关系侧面述义中其他被次突显的实体叫做界标,它可以为射体定位提供参照。

(二)详略度在对同一事体进行描述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精确程度和详略程度来进行,它可能出现在词汇层面,比如:名词、动词等。

例如:药品>中药>中成药>丸剂>蜜丸>人参健脾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张辉 齐振海 导读(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 引言R.W. Langacker撰写的两卷本的《认知语法基础》是认知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的发轫之作。

同其它三本认知语言学奠基著作一样(它们分别是G. Lakoff 和M. Johnson的《我们所依赖的隐喻》(1980)、G. Lakoff《女人、火和危险的事情》(1987)和M. Johnson的《心中之躯》(1987)),这两卷本是摘引率最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之一。

由于《认知语法基础》创建了一种崭新的和与众不同的研究语言和其结构的理论,其中Langacker创造了一套特殊的术语,因此这两卷都比较艰涩难懂。

第一卷主要讨论理论假设,介绍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对语言结构进行最佳描写的所需的工具和概念。

除了第一卷中的详细论述外,Langacker为使语言学的读者能尽快掌握其基本理论,在不同的论文集中用较为浅显的语言构画了认知语法的基本观点,它们分别是“认知语法概述”(An Overview of Cognitive Grammar) (Rudzka‐Ostyn 1988)、“概念化、符号化和语法”(Conceptualization, symbolization and grammar) (Tomasello 1998)和“动态的以用法为基础的模式”(A dynamic usage‐based model) (Barlow and Kemmer 2000)。

读者在阅读第二卷之前,要想尽快地掌握认知语法基本思想,可参阅这些文章。

Croft 和Cruse (2004:1)指出, 认知语言学有三个基本的理论假设:(1)语言能力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faculty);(2) 语法就是概念化形成过程(conceptualization);(3) 语言知识源起于语言的使用。

这三个理论假设的中心论题是,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一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哪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呢?Langacker指出了五种认知能力:(1) 凝固化(entrenchment)或自动化(automatization), (2) 抽象能力(abstraction),(3) 范畴化能力 (categorization), (4) 组合能力(composition)和(5)符号化能力(symbolization)。

这五种认知能力与语言现象密切相关,是认知语法的出发点和起始点。

Langacker的主要语言观是,语言组合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具有不同凝固化以及不同抽象层次的语言结构,以一定的范畴化、组合关系和符号化的关系连接在一起。

认知语法的分析都以一定的识解(construal)为基础。

识解是我们用交替的方式对同一场境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能力。

这也就是人的语言能力和一般认知能力是不可分的。

识解包括抽象性(schematicity)、图形/背景的转换(figure/ground reversal)、视角(perspective)、隐喻、突显(prominence)和侧重(profiling)等。

语义结构的研究在认知语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Langacker(1998:4)认为,决定意义的变量有两个:一是概念内容(conceptual content), 一是该概念内容被人所识解的方式。

作为常规语义值所固有的一个方面,语言成分在其所引起的概念内容上赋予某一识解方式。

识解的常规方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说该语言的人对世界的看法。

语言所赋予的识解是很表面化的(语言相对论极端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即使识解不同,词语所引起的概念内容是大致是一样的,这是语言理解和语言间的翻译的基础。

语言符号为说话人提供了数量众多的识解场境的手段,他可以熟练地运用语言在不同识解之间进行相互转换。

Langacker提出了认知语法五个基本的观点:(1) 意义就是概念形成过程。

(2) 经常使用的词语一般表现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意义网络。

(3) 语义结构相对于“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s)时才能显示出其特征。

认知域是一种的背景知识,以此为背景,我们才能获得对某个场境的概念化。

(4) 一个词语的基体(base)是该词语固有的和必然唤起的概念内容。

一个词语的侧重是在此基础上那个突显的部分。

通过在基础上赋予一个侧重(profile)才能得到一个语义结构。

一个词语的语义值(semantic value)既不存在于基础中,也不存在于侧重中,而存在于基础和侧重的结合之中。

(5) 语义结构包含了常规的“意象”(imagery)。

即语义结构是人们以常规认知方式识解场境。

语法也是一种意象。

《认知语法基础:描写应用》第二卷是在第一卷理论介绍的基础上,通过考察英语名词、动词、小句和小句组合等问题,说明认知语法可为许多语言现象提供更加简洁和合理的描写。

本卷分三大部分,总计12章。

下面我们就三部分的重要概念和术语做一简要介绍。

2. 本书主要内容概述2.1 名词结构(nominal structure)认知语法认为,所有的词语都标示(designate)一个实体(entity)。

实体是认知语法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任何可被概念化的事物、关系、场境或事件。

我们可以区分侧重事物的名词和侧重关系的动词。

名词侧重认知域中的一个区域(region)(这里区域一词应作抽象理解,不应与空间区域混为一谈),即一组相互连接的实体(interconnected entities)。

而动词则是侧重关系和过程。

动词本身体现出概念组织更高的层次,因为动词包含了不仅仅是一种关系,而且是一系列的关系。

具体地讲,动词包括了在想象的时间(conceived time)内一系列连续分布的静态关系。

听读者以顺序的方式来逐一扫描这些状态,称为顺序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而名词则以总体扫描(summary scanning),把这些状态作为一个格式塔(gestalt)整体地激活,或只激活这一顺序关系中的一部分(Langacker 1987, 沈家煊1994, 齐振海、张辉2004)。

2.1.1 名词词组名词和名词词组是有区别的,前者标示一个种类或类型的事物,后者标示这一种类或类型的一个具体实例。

名词词组具有更复杂的概念组织结构。

在这一节里我们着重谈谈从名词到名词词组的四个过程。

2.1.1.1 语境定位(Grounding)Langacker用“ground”这个术语指言语事件的语境,包括言语事件中的参与者、时间、地点、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前面的话语、参与者的共享知识等等。

语境定位指的是,参照言语事件的语境,把一个实体进行“安置”的过程。

语境定位实际上就是言语行为的参与者与所标示的实体建立“心理接触”的过程。

经过语境定位,名词词组标示的是一个由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指认的具体例子。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语境定位后的名词词组不一定是指称现实世界的实体,而又可能是指称心理空间(可能是想像和违实心理空间)中的实体。

2.1.1.2 例举名词指定一个种类或类型。

一个类型只有在其例举域(domain of instantiation)才能得到例举。

例如“房子”的例举域是三维空间。

“动物”的例举域是狗、猫、老虎等。

任何一类名词,其距阵(matrix)不仅包括例举域而且还包括与其种类相区分的一些参数,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区分可数和不可数名词。

可数名词是有范围的,在例举中是连续的,而且在种类上由不同的物质组成。

例如 “pencil”是有范围的,在物理空间中是连续的,铅笔各部分由不同物质组成,并投射到种类空间(quality space)的不同区域。

不可数名词具有种类上的一致性 (qualitative uniformity),所有例举都投射到品种空间的同一区域中去。

人们把不可数名词识解为种类上是同质的。

语境定位的名词词组(grounded nominal),其中心语是限定词,而名词标示这一类型,限定词的作用是在语境中侧重这一类型中的一个例子。

由于语境定位后的名词词组标示一个例子,而不是一个类型,复合词语(composite expressions)的侧重来自于限定词,而不是名词。

也就是说,限定词赋予了名词词组的语境定位特征(grounding properties)。

Langacker认为, 词组的哪一部分具有侧重的作用,哪一部分就是中心词(head)。

2.1.1.3 具体化(specification)在例子“桌子上的红橡皮”中,“桌子上的”和“红”都修饰“橡皮”,它们经过提供更详细和具体的信息,使橡皮这一类型更加具体化。

2.1.1.4 量化(quantification)量词包括像“many”(许多),“most”(大多数),“一些”(a few)和一些数词。

量词使侧重的例子具有一定的数量,量词也具有例举和语境定位的作用。

Langacker把量词区分为绝对量词(absolute quantifier)和相对量词(relative quantifier),另外相对量词还可分出一个小类:全称量词(universal quantifier)。

绝对量词赋予所标示例子的大小和数量。

它们“对规模的大小进行直接描写” (Langacker 1991:82‐86) 。

换句话讲,绝对量词仅仅给出数量和大小,而没有任何隐含指称关于例子总体数量的前提。

相对量词赋予名词的数量,但同时又隐含一个参照总体(reference mass)。

这种量词相对一个参照总体对数量进行评估。

一般情况下,参照总体包括范畴的最大限度的例举(maximal instantiation)。

例如:(1) Most parents support their children句(1)中 “Most parents”作为参照总体唤起了该范畴的总体扩展。

参照总体也可由语境来决定,再请看例(2):(2) Most parents were present at the Parent‐and‐Teacher meeting.例(2)中“most parents”所唤起的参照总体是在该学校上学的孩子家长。

因此,相对量词把实际标示的总体定义为某一隐含参照总体的一部分(可能是全部或是一部分)。

相对量词一个次类是全称量词,它的参照总体包括所有可能的例子,如“all”等类指词(generic)。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类指并非与“现实”世界有关,而是与理想化的“图式”或“有结构的世界模式”(structured world model)有关 (Langacker 1991: 264)。

2.2 名词词组结构(nominal structure)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名词词组具有较复杂的结构,其概念组织有四个部分组成:具体化、例举、量化和语境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