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之产业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 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为1,最低为0,不会出现负数。
2021/4/9
7
1993年美国工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
行 无机
有机 药品
业 化工 能源 电气 化工 及医 产品 设备 设备 产品 疗设

办公 通信 运输 钢 设备 器材 机械 铁
服 装
T 0.99 0.97 0.96 0.91 0.86 0.81 0.69 0.65 0.43 0.27
2021/4/9
18
一般而言,大规模的经济效果只有在全部 企业投资中不变成本所占比重比较大时, 其效果才比较明显。
所以规模经济多出现于重化工业,或资本 密集型产业。
2021/4/9
19
(二)差异产品与不完全竞争
一般而言,规模化生产是达到垄断或获 得某种对市场定价的控制权的一种办法。
生产差异产品则是获得某种价格控制权的 另一种选择。
2021/4/9
14
第三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所谓规模经济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要素投 入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 产出量或收益的比例。
这种来自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收益增加,被 称为规模经济。
2021/4/9
15
C
2000 1800 1500
O
2021/4/9
10 11 12 规模经济图示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分类: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同质产品: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生产
区位不同;制造时间不同。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同
质的服务进行国际贸易
2021/4/9
4
2.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第五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定义: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跨国公 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在 跨国公司内部的开展,形成了公司内 产业内贸易所导致的。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有许多优势:
1. 2.
3. 4.
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其在系列产品和异质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垄断优势 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使外部市场的不确定 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本的降 低 通过产业内贸易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 济 由于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在生产和成本方面 对跨国公司吸引中的区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能更 好地利用世界各个区位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特定优势, 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安排最佳生产点,使要素构成相 异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二是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 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 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 三是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 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 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5.1.4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1. 2.
3. 4.
5.2 产业内贸易理论特征
5.2.1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 效果的评价。 经济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更适合于说明产业之间的贸易问题 但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内成员国 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同一个产业部 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所导致的。这种贸 易活动是典型的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贸易问题。 西欧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纵深发展显示出:国家 之间要素禀赋差别越小,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 性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无法对这种贸易现象做出满 意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背景: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

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1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含义: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又叫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国际1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1953——)于1953年出生于一个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保险公司的经理。

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童年时代喜爱看科幻小说,曾梦想成为一名心理或历史学家。

当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后,他诙谐地说:“有趣的思想与有趣的生活经验丰富关系甚微。

”保罗.克鲁格曼于197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在大学期间主修经济,但他只上了经济学必修课,选的更多的是历史课。

克鲁格曼在经济学领域第一次向传统作出挑战是在1973年春天。

当时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举行了一个关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讲座,克鲁格曼写了一篇论文,表明汽油的长期需求富有价格弹性,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恰好相反。

克鲁格曼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引起了诺德豪斯的关注。

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

在1977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便直接去耶鲁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研究生涯。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全球经济放缓,全球贸易放缓时被发掘出来的一种新型理论,旨在从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

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如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成功,以及如何建立全球的经济财富。

本文将展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而实现的内部贸易。

这种理论有助于政府客观地评估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来调整国际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满足本国的需求。

二、应用
政府可以利用这种理论来深入了解和识别本国任何产业国际贸易的带来的价值,以及由本国的参与活动带来的风险和耗费。

它也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由于发展本国产业对其他国家所带来的影响。

三、成功案例
产业内贸易理论被成功应用于现实商业环境中。

举例来说,印度政府研究了印度国内的软件行业,并制定了国际贸易政策,来增加印度软件业对全球贸易市场的参与度。

这一成功案例反映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的目标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总的来说,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以及政策的客观评估;成功案例的反映充分说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外,政府可以利用此理论加入全球产业,并从中获得财富。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P
PE
E
AC
MC
D
MR
O
QE
Q 9
第二节 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什么要素充裕的国家出口该要素密集型的 产品,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既有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又有基 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当产品是同质的时候,我们就只有产业间贸易。如 果产品是有差别的,则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都会发 生。而且,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越接近,与产业 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就越重要,反之亦然。
MRH O QD Q1 QM
DH Q
16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四节 相互倾销贸易模型
相互倾销
如果两个国家的厂商都在对方市场上进行倾销,那么便会出 现同种产品(甚至是完全一致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这种由于 这种由于 倾销导致的同种产品的双向贸易情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互 倾销。它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产业内贸易。
Q4 Q3 Q2 Q1 O Y1 Y2 Y3 Y(平均收入水平)
19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五节 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基本模型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较相似,而印度与美国需求无重叠区域,与英国也只有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入水平较接近,而印度的与此二者的差距较大。这样,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内的产品进行贸易,而与印度贸易的可能性则较小。由 此可见,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所导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也 就成为贸易开展的基础。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壹、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和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壹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壹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壹,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壹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于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见,能够把国际贸易分成俩种基本类型:壹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壹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壹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壹个国家于壹定时期内(壹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壹种产品,同时同壹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俩个条件:壹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于用途上能够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能够分为俩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和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20
图6-5
• 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
• 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 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 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 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 度也越来越高。 •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 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 随之确定下来。
7
(4)评价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 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 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 贸易。
22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 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 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 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 同; •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23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
31
三、相互倾销模型
倾销
第七节
新比较优势模型
一、佛莱姆和赫尔普曼模型 二、法尔维和基尔考斯基模型
33
18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 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 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 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
• 1、产品的差异性。这是从生产方面来看的。由于
进行国际贸易的各国企业通常不是处于纯粹竞争的条件下, 而是处于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因而使各国的产品存在着诸 多的差异。比如录像机,各国生产的录像机在功能、外型、 质量等方面各不相同;比如生产汽车。
• 2、消费结构的相似性。这是用林德的偏好相似理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 :
• (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 (2)生产区位不同; • (3)制造时间不同。
•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以下情况 :
•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 2.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
一个国家对人力的总投资等于政府、企业和
个人对教育的实际支出加上个人为受教育而
放弃的收入。人力资本比较丰富的国家一定
是那些重视教育投资的国家。
.
(四)其他要素论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 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 就比较大。
•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 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 ,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则产 业内贸易的比重较大。
•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 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 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 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 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 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 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不同国家需求偏好的相 似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消费结构的相似性,引起了产业内贸 易的大量发生。
• 3、规模经济。也称规模效益,是指企业进 行大规模的生产使产品成本降低而产生的 经济效益。该理论认为,企业将销售市场 从国内扩大到国外,可以大大提高同类产 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 3.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 4.跨国企业的避税贸易 • 5. 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 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 差异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 垂直差异产品: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 的产品
• 水平差异产品: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 特色(Characteristic)或特质不同的产 品
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产业内部发展专 业化生产,使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 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 跨国公司的产业外移
四、新要素理论
在解释里昂惕夫之迷的过程中,一些西方经济学 者冲破了赫—俄理论的三要素论,试图从更广的范 围里探寻影响国际贸易的其他要素,这就形成了新 要素理论。新要素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九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当代社会大量存在的各国 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理论。
(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 所谓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
门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交换,比如初级产品与工业 制成品的交换。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
• 发达国家在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发 展中国家则在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 其中心论点是把资本分为两种:
• 第一种是物质资本或称有形资本,如厂房、 设备、原材料等;
• 第二种是人力资本或称无形资本,表现为 职工的文化素质、劳动熟练程度、管理才能 等。
• 人力资本的高低取决于对人力投资的程度。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
• 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 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时,同 类产品是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的。SITC将国际贸易 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 分为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 233个组(Group),组以下又分为786个小 组(Subgroup),小组以下又分为1924个项 目(Item)。三位数的划分即是在SITC中为 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 。

• 这种理论是由基辛等人提出的。基辛把熟练劳动和 简单劳动分开,作为单独的生产要素提出来。他在谈 论熟练劳动问题时主要讲了以下几个论点:
• (1)熟练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之一,熟练是 不能够轻易和迅速地达到的。
• (2)熟练对于经济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经济 成长同贸易又有密切关系。
• (3)初级产品的贸易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而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 素则取决于劳动力的熟练程度。
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 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
何谓同类商品:一是消费替代,二是投入相似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 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在 其《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 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把产业内贸 易分为
(一)研究与发展论
这种理论认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是否有竞 争力,与该国投入该类商品生产中的“研究与发展” 这种新生产要素的多少密切相关。研究与发展要素是 指在研究、设计、开发一种新产品或新项目中的投资。 比如,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开 发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与就业人员的比例等。 .
•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示例



项目

8
各种制成品


85
鞋类

851


• 851.01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
• 851.02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皮革或者复合皮革的鞋,鞋

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 其中X和M 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或某一 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的取值范围为0到1 。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 业内贸易)时,T=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 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T=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