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业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4.产业内贸易理论

4.产业内贸易理论

案例评析
�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
经济。一国通过从事产业内贸易,能够在 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 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产商品种类 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消费 者也可从更广泛的选择中获利。
37.0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88.0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过去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能够解释产业
内贸易吗?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 A、偏好相似论 � B、市场结构论
外部规模经济
� 例如,在美国的“硅谷”有成百上千家电脑公
司,每家都不是很大,但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外 部规模经济。 � 北京的“中关村电脑城”,浙江的许多“钮扣 城”“电器城”、“小商品市场”等等,也都具 有获取外部规模经济的性质。
案例:好莱坞经济学
� 娱乐业在1994年为美国在海外取得超过80亿美元的
商内部时,就被称作外部经济。 � 为什么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 厂商更有效率主要有三个原因: �专业化供应商 �劳动市场共享 �知识外溢
外部规模பைடு நூலகம்济理论
� 特定的供应者 � 在许多产业, 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及新产品的开
发都需要利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 � 单个的公司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 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 � 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联合起来提供一个足够大 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 � 硅谷的半导体产业充分体现了这一现象。
61.0 28.0 66.4 83.8 80.0 63.9 71.6 67.4 65.3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钢铁贸易研究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钢铁贸易研究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钢铁贸易研究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其钢铁贸易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钢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产业内贸易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贸易模式的新视角,通过对中国钢铁产业的贸易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贸易模式和影响因素。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研究同一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

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同一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同市场结构的企业,它们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收益最大化。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包括:1. 分工细化:不同国家内部的产业分工更细化,存在着竞争性产业和垄断性产业。

2. 企业异质性:同一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和产品品质不同的企业。

3. 跨国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跨越国界,利用跨国生产链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国钢铁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

其主要特点包括:1. 产业规模:中国钢铁产业规模巨大,年产量居于世界前列。

2. 企业异质性:中国钢铁企业类型繁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3. 资源依赖:中国钢铁产业对资源依赖度较高,需要大量的铁矿石和煤炭作为原材料。

三、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钢铁贸易模式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中国钢铁产业的贸易模式可以分析如下:1. 不同企业类型的贸易行为:中国钢铁企业各异,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贸易行为可能存在差异,国有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资源和产品的配置,而民营企业更倾向于进口技术和设备。

2. 国际生产链的影响:中国钢铁产业参与了国际生产链,部分产品可能通过跨国生产实现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优势。

3. 国内外市场需求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费国,其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将影响国际贸易行为,因此中国钢铁贸易可能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影响。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2023-11-01CATALOGUE目录•产业内贸易概述•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指标•产业内贸易的政策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案例分析01产业内贸易概述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双向流动,即进口和出口同时发生。

它通常被视为一种衡量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标。

产业内贸易包括相同产品的交换和相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贸易。

这种贸易形式与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交换)相对应。

03•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01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类。

02•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档次、质量和功能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如汽车与汽车零部件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的需求。

•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品质、功能、档次等方面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随着技术进步,产品的差异性增加,各国对于同一种产品的不同规格、型号、功能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02产业内贸易理论总结词H-O理论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础,解释了国家间贸易的原因和结果。

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H-O理论,也称为Heckscher-Ohlin理论,是解释国家间贸易原因和结果的经典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资本相对富裕,那么它可能会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并从另一个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因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在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劳动充裕的国家在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上有比较优势。

H-O理论总结词新H-O理论考虑了产品的异质性,解释了为什么即使两个国家拥有相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它们仍然会进行产业内贸易。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全球经济放缓,全球贸易放缓时被发掘出来的一种新型理论,旨在从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

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如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成功,以及如何建立全球的经济财富。

本文将展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而实现的内部贸易。

这种理论有助于政府客观地评估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来调整国际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满足本国的需求。

二、应用
政府可以利用这种理论来深入了解和识别本国任何产业国际贸易的带来的价值,以及由本国的参与活动带来的风险和耗费。

它也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由于发展本国产业对其他国家所带来的影响。

三、成功案例
产业内贸易理论被成功应用于现实商业环境中。

举例来说,印度政府研究了印度国内的软件行业,并制定了国际贸易政策,来增加印度软件业对全球贸易市场的参与度。

这一成功案例反映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的目标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总的来说,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以及政策的客观评估;成功案例的反映充分说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外,政府可以利用此理论加入全球产业,并从中获得财富。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3、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拓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 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者 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计量与测度、政策应用等方面的 问题。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01 理论 的发展历程
03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的研究现状
04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的应用前景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次演示对产业内贸 易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不足之处,并总结了 未来的研究方向。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格鲁贝尔和劳埃德首先 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产 品异质性、生产要素禀赋相似性和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萨尔瓦多、弗农和克鲁格 曼等经济学家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萨尔瓦多提 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弗农提出了基于产品异质性的产业内 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则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2、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兴起为产业内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跨 境电商平台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更高效地进行产品展示和交易;数字支付系统的 不断完善,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数字化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创新化:未来产业内贸易将更加注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 新、供应链创新等方面。创新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推动产业内贸易向高质量、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总是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贸易理论对直到本世纪中期以来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做了比较充分的解释。

但是七十年代以来,这种贸易理论距离国际贸易的现实越来越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的贸易理论确实有一套比较完美的体系,能够自圆其说,但又有一套严格的假设前提,这些前提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完美,也同时使理论偏离了实际。

这些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不变的技术水平,不存在规模经济。

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是不存在的,规模经济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无处不在。

其二,战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研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自成体系,形成了新的贸易理论,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

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而对于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似乎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能够以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了。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案例

产业内贸易案例

产业内贸易案例篇一:浅析产业内贸易浅析产业内贸易摘要:在垄断竞争模型中,众多国家既进口又出口不同品种的差异性产品。

这个结论不同于李嘉图模型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不同,在这些模型中,众多国家只进口或出口一种产品,但不会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种产品。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众多国家专门生产一种差异性产品的不同品种,来回交易这些品种。

由此,产生了产业内贸易,我们通过了解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分类来分析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差异进出口一、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或双向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

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国际贸易分类标准为用于国际贸易商民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它是一种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现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于1950年7月12日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目前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纳的商品贸易分类体系。

到20年为止,该标准分类经历了四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为第四次修订版,于20年3月获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七届会议通过。

该分类法将商品分为为10大类、63章、22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项目。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果的评价。

在经过很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之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越来越丰富。

从总体上来说,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

(1)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

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 : 工业发达国家之 间的贸易 , 不应该从供给因素方面 , 而应着重从需求因 素方面给予说明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 要因素 , 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导致需求结构相似 。一国即 使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 , 但其他国家因人均 收入差别太大而对它没什么需求 , 国际贸易就无从发 生 。林德尔还认为 :一种出口的工业产品 ,首先应该是本 国消费的产品 。一个国家国内市场的需求 , 才是发明创 造和技术革新的原动力 。企业一般也都是在大量生产满 足国内消费过程中 , 获得了更大的生产力和竞争能力 , 并感到国内市场狭小之后 , 才向国外出口 , 把国内贸易 扩大为国际贸易 。这样 , 产品当然最好是到那些需求结 构相似的国家市场上销售 。因为在生产国国内有较大需 求的产品 ,在进口国也会有较大的需求量 。
求偏好相似”、“规模经济优势”三个原理为支柱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解释 ,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国际
经贸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掌握这一理论无疑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政策的制定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 需求偏好 产品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72 ; F121. 3
·43 ·
Vol. 12 No. 4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 年 12 月
可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国家在产品成本方面有竞争优势 , 有条件占领国外市场而获利 , 因而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 来源 。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 , 国际产品的异质性表现在同种 产品在款式 、质量 、性能 、售前售后服务以及和牌号都是 差异的 。如美国的小汽车以华丽 、耐用为特点 ;日本的小 汽车以轻巧 、节能为特色 。于是一种产品就会因这种异 质性使两国同时出口又进口 。由于各国消费者在消费需 求层次上的多样性 , 就需要有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来 予以满足 。产品往往也因其某一方面的特色吸引了消费 者而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 相 异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 , 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 大 ,从而推动两国相互进口对方的差异产品 。
第 12 卷第 4 期 VOL. 12 No. 4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THE JOURNAL OF GUANGXI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1999 年 12 月 Dec. 1999
浅析产业内贸易理论
□韦海鸣 (广西师范学院 南宁 530000)
【摘要】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 。以“国际产品异质性”、“需
·44 ·
第 4期
韦海鸣 浅析产业内贸易理论
1999 年 12 月
贸易 60 %以上 , 且发达国家间贸易多为产业内贸易的事 实 。收入偏好理论还指出 , 即使不同地域间要素禀赋条 件及生产函数一样 , 由于需求偏好的区际差异也可引致 互利的贸易 。
3 、产业内贸易理论还揭示了传统理论所掩盖和忽 视的问题 。传统理论一直强调贸易的互利性 。而对不互 利的一面极少提及 。这种强调贸易互利性在俄林的学说 里达到了顶峰 。他认为资源禀赋有差异的两国之间进行 贸易所产生的利益 , 将随着贸易的不断进行而发生转 移 , 使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下降 , 从而使要素价格趋于 均等化 , 贸易利益也随之均等化 。而产业内贸易理论认 为 , 在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世界里 , 生产要素的价格既 取决于生产的规模大小也取决于俄林定理成立所必需 的若干假定条件 。因此 , 在具备了后者那些严格的假定 条件后 , 只要各国不以同样的规模进行生产 , 贸易就不 会使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异趋于平衡 。而且一国借助垄断 竞争的力量拥有规模经济优势 , 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而获 得的贸易利益不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转移 。对贸易 双方来说 , 拥有规模经济的一方得到的好处不仅更大 , 而且将强化其垄断地位 。贸易利益不仅不会均等化 , 差 距还会有扩大的趋势 。
【文献806 (1999) 04 - 0043 - 04
Analyses on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in industry
WEI Hai - ming
(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 , Nanning , 530000)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ach country and the increasing of everyone’ s income ,the proportion of the trade in industry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edominant.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in industry ,which is based on three principles ———" the different qualitie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s" ," the similarity of demand partiality" and " the superiority of scale economy" , gives an effective explanation , develops and perfects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at a brand - new perspectiv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adjusting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ormulating the trade policy and mastering this theory will have an active mean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trade in industry ;scale economy ;demand partiality ;the different qualities of products
产业内贸易理论指出 , 各国间基本经济特征的差异 只是贸易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已 , 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 , 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 , 同样 也可以进行贸易的往来 。
一方面 , 规模经济本身能引起国际贸易 , 另一方面 通过影响市场结构 , 造成不完全竞争而影响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一国规模经济的效率 。由 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 够的资源来大规模地生产 , 出口全部的工业产品 。因而 当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规模优势 , 而另一国在另 一种相似产品上具有规模经济 , 产品内贸易就会发生 , 双方都将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
二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 , 生产力高 度发展 , 生产分工日益细化 , 国际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的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从供给看 , 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合 作的深入使仅仅发展国家间不同产业部门优势互补的 分工或贸易已经不能满足各国的需求 ; 从需求看 , 经济 的发展 , 收入的提高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到来 , 要 求各国政府和厂商必须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产业内 贸易理论的出现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成为了国 际经贸理论的重要发展 。它的创新之处在于 : 1 、产业内贸易理论修正了传统理论中不符合实际 的假设条件 。首先 ,传统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因 而没有规模报酬的递增 ; 产业内贸易理论则从现实世界 中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情形出发 , 论证了在不完全竞争 下 , 只要市场规模能 (随贸易) 扩大 , 规模收益就能保持 递增 。其次 ,传统理论假设产品同质 ,因而实际上只会有 产业间贸易 ; 产业内贸易理论则引用差异产品概念 , 一 方面由此说明规模经济下 , 各国获得贸易利益的机会 , 同时也说明了现实国际贸易 , 尤其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 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 2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需求方面解释了传统理论无 法解释的许多问题 。传统贸易理论中 , 无论是李嘉图的 比较成本说 , 还是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 均主要是从贸易 发生因素中供给方面进行考察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需求 方面入手 , 有效地解释了目前发达国家相互贸易占世界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 70 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国际经 贸理论 。西方许多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内贸 易 这 一 现 象 进 行 了 解 释 。如 瑞 典 经 济 学 家 林 德 尔
【收稿日期】1999 - 09 - 23
(S1B. Linder) 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论 ; 美国经济学家默 瑞 ·坎姆 (Murray. O. Kep) ,保罗 ·克鲁格曼 ( Paul. P. Krug man) 从 “规模经济”角度进行的解释 , 以及德雷泽 (J . Dreze) 关于规模经济和产品相异化是决定一国比较 优 势 的 重 要 因 素 的 观 点 等 。1975 年 , 格 鲁 贝 尔 ( H. G1Grubel) 和劳埃德 ( P. J . L Loyd 合著了《产业内贸 易》一书 ,吸收了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 ,较系统地论述了 这一理论 。
4 、产业内贸易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贸易理论 中 。传统理论中 ,规模经济概念停留于部门 (行业) 层次 上 , 以此来说明贸易模式和国际分工 , 无疑缺乏微观基 础 , 切断了厂商生产与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的联系 。 产业内贸易理论所提出的规模经济优势 。不是指一国的 产业规模 , 而是指从事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规模 。一国 的出口优势通过企业这种经营主体而创造出来 , 得以实 现 ,这是分析国际贸易竞争条件的新角度 。
当然 , 规模经济优势要成为贸易利益来源必须有三 个前提 : (1) 产业内的产品存在着广泛的有差异的产品
系列 。(2) 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 ,异质产品间具有垄断 竞争性 。(3) 产品的生产收益可随着规模扩大而递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