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适用性一、比较优势理论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由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存在着巨大差别,因此,建立在货物贸易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时,必然收到以下几方面挑战。

(一)对服务贸易管制政策的广泛存在;(二)服务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三)服务生产率难以衡量;(四)服务的不稳定性对服务提供者产生了特殊的要求;(五)服务贸易的成本由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双方共同决定。

如果沿用原有的研究货物贸易比较优势的理论与方法来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则难免存在着以下缺陷:第一,在对某部门的四种贸易提供模式都不充分了解情况下,简单的判断该服务部门存在净出口或净进口,进而认为该部门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第二,由于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存在着替代性或互补性。

第三,当服务由通过商业存在模式来进行提供时,服务的交易是在位于同一国境内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国家之间进行的。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解释服务贸易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也存在着缺陷,有必要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若干修正。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1.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

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3.新张伯伦模型新张伯伦模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人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的,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怎样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出自第五单元)

怎样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出自第五单元)

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管理学作业答题纸国际贸易作业02(5-8单元)答题纸学籍号:姓名:分数:学习中心: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次作业满分为100分。

请将每道题的答案写在对应题目下方的横线上。

题目1 [50 分]1、怎样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答: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假定更符合实际。

如果产业内贸易的利益能够长期存在,这说明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在为其它厂商自由进入这一具有利益的行业将受到限制,因而不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另外,理论不仅从供给方面进行了论述,而且更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这实际将李嘉图理论中贸易利益等于国家利益的隐含假设转化为供给者与需求者均可受益。

这一理论还认为,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它是各国都在追求的利益,而且将规模经济的利益作为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这样的分析较为贴近现实。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补充,它揭示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传统的赫-俄模型用于解释初级产品和标准化产品的合理性,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予以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仍然是静态分析,但在政策建议上该理论赞同动态化的建议。

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参考题目2 [50 分]2、WTO的产生、与GATT的主要区别?答:关税贸易总协定存在着局限性,各缔约方普遍认为有必要在其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来协调、监督、执行乌拉圭回合的成果。

1993年11月,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前,各方原则上形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并获得通过,经过加方政府代表签署,1992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它不是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简单扩大,相反它完全代替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具有以下完全不同的特征。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正式生效的国际组织,而不是临时实施的国际协定。

(2)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投资措施纳入多边贸易体制之中,比GATT仅涉及商品贸易的管辖范围更广泛。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评介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评介

易理论分析了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 并提出如何制订相应的战略和政策 , 利用产业 内贸易来提高中国
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 改善中国对外 贸易的商品结构。 《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 重点研究 的是理论 , 在实 际分析 中,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并重。在探
讨每一个问题时 , 首先进行定性分析 , 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 结果是什么, 然后再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大 量的数据 、 模型和公式来证实定性分析的结果 , 定量分析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 的相互 吻合 , 进一步证明
维普资讯 财 贸研 究 Nhomakorabea2 0 . 06 6
《 业 内贸易理论研 究》 介 产 评
彭 江
(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 33 ) 300 中国是商品贸易大国,35年中 国有 形商品贸易总额居世界第 三位 , 20 1 但仍然 存在着一定 的问题。
Lnat 模型 、acs r 型、 it S gt模型研究 了水 平型差异产 品的产业 内贸易 , acs r e Lnat 模 e Dx — tlz i ii 并利用 Ku— rg nn l 模型和 N o H cs e — hn e e — ekc r O l 模型 , h i 研究 了垂直型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第三部分着重研究了产业 内贸易效应和影响产业 内贸易 的因素。分析 了产业 内贸易 的静态利益、 产品革新对贸易利益 的影响 , 以及贸易政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同时 , 还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 技术外 溢利益 、 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 。研究 了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成本和贸易成 本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 通过实 证研究 , 分析了创新、 企业家数量对产业 内贸易 的影响 , 企业家数 量、 国家规模 和经济福利的关系等。 第 四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国家( 地区) 的产业 内贸易。通过 引用大量的数据 , 进行 了实证分析 , 着 重介绍了 O C E D成员国、 欧盟各国、 中东欧各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的产业 内贸易 , 使人们对 世界 主要 国 家和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有更加清楚的了解。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摘要在当今世界,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已占国际贸易总量的60%以上,研究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然而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已不足以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作出解释说明,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来研究这一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贸易现象。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在吸收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之后,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做出的定性分析,并为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思路。

因而本文的逻辑结构就是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为研究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然后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的外贸现状及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从这一主线出发,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前提。

为了更清楚、更有条理地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利益来源,本论文首先是把产业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理论诞生背景做简单的交代。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即众多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

我们通过对知名学者提出的观点的学习和研究,为第三部分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是我们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认识和针对我国现状提出的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文是一篇以理论分析为主的论文,在理论分析中采用了定性描述的方法。

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分支——产业内贸易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当然,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有用武之地,所以论文的落脚点是如何利用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分析,结合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对我国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作好分析和建议,以期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需求偏好;产品差异化ABSTRACTIn the world today, the shar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ccounts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total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refore research on intra-industry trade has become a newly heated topic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However, the origin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proposed by David Ricardo and the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 by Heckscher Ohlin )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which requires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th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Against the above-mentioned background, this paper has mad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he absorption of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pening the wa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tra-industry trade. This paper thus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tra-industry trade. Furthermore, in combination with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i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domestic 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the guideline of intra-industry theories.This paper is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logic arrangement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 study on the premis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o illustrate the causes and origin of profit more explicit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paper first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duction of some theorie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which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chieved by many scholars. The study on the views put forward by those well-known scholars paves the way for the third part in which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exhibi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and some thoughts on China‟s existing situation.Mainl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ogether with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this paper makes a full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current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ourse, theories assume to be reasonable when linked with practice s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this paper means to make a delicate analysis and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the expectation of facilitating the growth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Key words:Intra-industry Trade;Demand Preference;The Differentiation Of Product目录摘要...............................................................................................ΙABSTRACT.. (II)一、产业内贸易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前提 (1)(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起源 (1)(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定义 (1)(三)重要的研究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 (2)(四)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2)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 (3)(一)完全相同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3)(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理论 (4)(三)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理论 (8)三、总结 (10)(一)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10)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成就和创新 (10)2、产业内贸易理论存在的问题 (11)(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借鉴意义 (11)参考文献 (13)附录 (14)一、产业内贸易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前提(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起源对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产出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更快。

产业内贸易指标讲解

产业内贸易指标讲解

现在假设H国政府对来自F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以限制F国厂商是产品在H国市场的销售,于是H国厂 商的生产最佳。由于边际成本递减,所以H国厂商的 边际成本因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边际成本下降后, H国厂商在第三国市场的反应曲线与图所示的情况一 样向右移动。结果自然也与出口补贴的情形一样,即 H国厂商对第三国的出口增加,所获得的利润也增加, 而F国厂商则出口下降,利润减少。如果关税导致的 本国厂商利润增加部分与关税收入之和能完全抵消关 税保护的成本,那么保护国的福利就会增加。
2、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
首先,产业内专业化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产业内贸易 可以使专业化水平提高,市场扩大,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其次,产业内贸易对产品的革新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 为对增加产品花式品种(即水平差异产品)和对创造新的替代产 品(即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的刺激。 再次,产业内调整所引起的摩擦比产业间贸易小,因此,产业 内贸易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从收入分配来看,产业内专业化所带来的收入再分配影 响要小于产业间专业化,因为同一产业的要素投入密度很相似, 因此产业内贸易对要素相对价格影响不大,稀缺要素所有者不仅 不会因此有所损失,而且其实际收入还会有所提高。
如图所示,政府提供出口补贴后,H国厂商的 反映曲线将向右移,新的反映曲线与F国厂商的 反映曲线相交于E′点。对应于新的均衡点,H国 厂商的产出与销售量扩大到qH1,而F国厂商的产 出与销售量减少到qF1。补贴后,H国厂商的利 润比之前增加了,但F国厂商的利润则下降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H国厂商利润的增加是以 F国厂商利润的损失为代价的,所以这也属于一 种“利润转移”或“抽取租金”的行为。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a)表示这个国家只生产一种组合,即 V1。而消费者的偏好则是从S到T的各种组合, 这样每个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取决于 他们的偏好和V1的接近程度。图中SCTP部分 就是所有消费者剩余,CP表示偏好V1的消费 者剩余,GH表示偏好为V2的消费者剩余。偏 好在V1的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最大,而偏好 在S和T点的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为零。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3、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拓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 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者 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计量与测度、政策应用等方面的 问题。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01 理论 的发展历程
03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的研究现状
04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的应用前景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次演示对产业内贸 易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不足之处,并总结了 未来的研究方向。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格鲁贝尔和劳埃德首先 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产 品异质性、生产要素禀赋相似性和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萨尔瓦多、弗农和克鲁格 曼等经济学家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萨尔瓦多提 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弗农提出了基于产品异质性的产业内 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则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2、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兴起为产业内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跨 境电商平台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更高效地进行产品展示和交易;数字支付系统的 不断完善,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数字化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创新化:未来产业内贸易将更加注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 新、供应链创新等方面。创新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推动产业内贸易向高质量、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基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两个视角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基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两个视角

则 ,现有 的产业 内贸易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我 国的产业
内贸易 ,我们应 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 的比较优 势理论 这 两个角度来分 析我 国的产 业 内贸易 。
二 .从新 贸易 理论 角 度看 我 国的 产业 内 贸易
新贸易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
指数的水平又高于非新兴工业化国家。 发达国 家的产业内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一_ 基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 的比较优势理论 两个视角
罗启发 邓仕燕
( 湘潭大学商 学院, 湖 南 湘潭 4 1 5 1 ) 10
摘 要 :二 战后 ,产业 内贸 易的 大量 发生 向传统 贸 易理 论提 出挑 战 ,产生 了产 业 内贸 易理论 。 然而 ,现 有的产 业 内贸易理论 并 不 能完全解释 我 国的产 业 内贸 易现 象。本 文从新 贸 易理论 和 传统 的比 较优 势理

业 间
业 内贸易
提供数据计算 。
贸 易 Xi( 完全 产业 间贸易 )
图 1 G L指 标 图 —
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发展 的二元特征决定了我国产业 内
贸易 的多层次性, 它不 同于西方发达 国家 的产业 内贸易。 从某种程度上讲, 国的对外 贸易仍然反映出比较优势原 我
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以来 ,在世界制成 品贸易 中,
产业内贸易逐步取得主导地位 到 2 世纪 9 O O年代,产 业 内贸易占到 了世界 贸易的 6 % 0 ,它正在逐步取代传统
的产业 间贸易成 为贸易利益 的主 要来源 。
贸易指标分 别为无机化学 9 ,能源 设备 9 ,电器机械 9 7
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经济理论研究83万方数据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比 如,北京的中关村,浙江的纽扣城、电器 城、小商品市场等
外部规模经济
企业外部(行业规模如基础设施配套、原材料补充、 人员聘用、资金筹措等因素造成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而获 得的收益。[注:对企业是外在的,但对该行业则是内在 的。])
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Y
C' 进口 D' 120 出 口 E' 出口
(3)对于规模经济论的评价
规模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中的 事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也就是说,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际的各企业只生产 少数几种款式,企业可以在长期持续生产使用更专业化和 快捷的机器设备。该国家可以从他国进口其他款式和种类 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价格 水平上有更多选择。所以消费者在产业内贸易生产过程中 获益匪浅。
19.1 29.7
16.5 5.2 19.4 22.1 44.2 22.3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可见,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真正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大潮流中 来。 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 济增长的标志,产业内贸易水平就是衡量一国外贸竞争力 的标志。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主讲人 徐笑琦 材料收整 {金秀明 李惠宇 张骞文 徐文韬 刘方圆} 策案制作 {随经经 赵丽军} PPT制作 黄晓迪
Contents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引言与介绍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与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只有按照比较优
势分工,生产出口本国具有优势成本的产 品,才会有贸易利益。但是忽视了经济增 长、结构调整等动态变化的因素。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采取有利于本国的产业政策。
通过国家支持和扶持,使得部分企业 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或者在某个行业形 成外部规模优势。
飞?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国际经济学
谢 谢!
因此,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占 比重更高,而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比重较低。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因技术水平差距,大多是传统的产业间贸 易。但对于新兴发展中国家来说,该理论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2.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本讲关键词
1. 发展战略 2.进口替代 3.出口导向 4.产业内贸易
本讲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 2.历史动态分析法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本讲思考问题:
➢ 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有何意 义?
➢ 什么是进口替代战略? ➢ 什么是出口导向战略? ➢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实现经济腾
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获取国际竞 争的规模优势,积极参与产业内贸易,以 寻求更多的贸易利益。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3.发展战略与贸易模式的选择 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的演
变,从实践上说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意 义。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有三种模式: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工,又存在水平型分工。既有比较成本优 势,又有规模经济优势。
因此,国际贸易的模式,既有传统的 产业间贸易模式,又有现代的产业内贸易 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内贸易理论是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推进和发展。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近,外 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相对发达,相 互之间以水平型分工为主。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 8 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第 8 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1.对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2.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3.发展战略与贸易模式的选择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1.对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现实的国际劳动分工既存在垂直型分

进口替代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贸 易模式的选择演变如下:
在发展初期,只能采取初级产品出口 战略,获取比较优势利益。
发展到一定程度,采取进口替代战略, 自己生产原来需要进口的制成品。
发展到更高阶段,采取出口导向战略, 生产国际市场需求规模较大的产品。从而 过渡到产业内贸易为主的阶段,最终达到 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