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2024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2024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2024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书籍,记录了越王勾践的生平和事迹。

这是一部关于越国历史的详实记录,通过对勾践的人物形象、政治智慧以及对抗外敌的勇气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伟大国君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我对越王勾践这一历史人物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钦佩之情。

越王勾践是越国的君王,在他的统治下,越国得到了繁荣和稳定。

他既是一个有智慧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有勇气的军事家,更是一个有远见的爱国者。

首先,勾践的政治智慧让我深感敬佩。

他不仅精通政治理论,而且善于运用,使越国的政治得以稳定发展。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实行的政治制度科学合理,国家管理井井有条。

他深知人民的需求,注重民生,提倡良政,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他努力推行改革和发展经济,使越国成为富庶繁荣的国家。

勾践的智慧和领导能力,不仅使越国在政治上得到巩固,还使越国的实力得以提升。

其次,勾践对抗外敌的勇气和决心让我深感佩服。

勾践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没有畏缩,反而毅然决然地带领越国人民抵御侵略。

他带领越国军队,与强大的吴国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最终战胜了吴国的侵略。

面对强大的吴国军队,勾践从来不畏惧,而是坚信自己的力量和信念,并利用智慧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战策略,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他的顽强和不屈不饶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勾践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令我备受感动。

勾践对越国的繁荣发展充满了热忱和痴迷,他时刻将越国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面对强大的吴国,他不仅带领越国人民奋起抵抗,而且寻求外援,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争取了更多的支持。

他舍弃了个人的享受和利益,全心全意为越国的繁荣发展而奋斗。

他的爱国情怀令我备受鼓舞,让我深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与责任。

通过阅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勾践这一历史人物和越国的历史。

勾践是一个伟大的国君,他的智慧、勇气和爱国情怀使我深受启发。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1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上下五千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读后感。

在那么多的小故事中,有几个故事我印象最深。

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等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

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

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

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

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

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

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

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

读完这个小故事以后,我感到勾践非常坚强。

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2在漫长的春秋时代,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国家,一位君主为我们展示了信念与坚持的力量。

这个国家叫越国,这个故事叫“卧薪尝胆”,这位君主,叫勾践。

正是他,为报被吴国侮辱之仇,努力地准备了二十二年,终于一举成功,吞并了吴。

勾践元年,勾践听说吴王要发兵讨伐他,便聚集军队,不顾大夫范蠡的劝告,发兵攻打吴国,打败,被困于会稽山上,大夫文种下山游说吴王,吴王免了勾践的死,让他做自己的仆人。

勾践多年隐忍,麻痹了吴王,把他放回了越国。

勾践一心要雪耻,便每晚睡在木柴上,吃饭前要先尝一尝苦胆汁,和老百姓一起下地耕作,衣着朴素,食物普通,因此深得民心。

史记勾践世家读后感五篇

史记勾践世家读后感五篇

史记勾践世家读后感五篇史记勾践世家读后感1《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

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

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

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

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

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

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

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史书。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1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因战争结下仇怨。

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在伍子胥的辅佐下日夜勤兵。

大兵压境,越国危在旦夕,范蠡提出降吴的主张。

为保留一线复国的机会,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降吴为奴。

勾践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为了复国的大志受尽屈辱。

苟且偷生中,默默等待着。

伍子胥认为不杀勾践必留后患,夫差却不以为然,一个亡国的奴隶,是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的。

伍子胥劝说吴王,切不可相信勾践。

但勾践的谨慎行事,使得吴王渐渐地放松了警惕,伍子胥的所有劝告也被他当作耳边风。

勾践和范蠡在暗中逐渐得到了好机会,并被夫差准予回越国。

回国后勾践仍然谨慎从事,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休养生息。

伍子胥一再阻拦意欲北进做霸主的吴王,最终却被夫差一剑赐死。

吴国实力顿时削弱。

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复国。

越王勾践,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卧薪尝胆,实现了复国的宏愿。

这是一部名为《越王勾践》的古代连续剧,由张敬编剧,黄健中、元彬、延艺导片,陈宝国主演。

我观看了以后收益无穷。

历史给我们的是沉痛的教训,一个国家的兴旺,当政者必须要听取两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

当身边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时,当政者可以从中辨别方向和好坏,两种相反意见可以使当政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事事都有警觉,自己也更有智慧;而当身边只有一种赞颂的声音时,当政者就会糊里糊涂地迷失方向,变的自大,变的无知,其结果就是衰败、灭亡。

吴王如此,商纣王何尝不是如此,楚霸王、隋文帝、宋徽宗等都是如此。

不过,有许多事光靠聪明来取胜,没有勤奋和刻苦,就不能完成,更别说完成地十全十美了。

在生活上不要碰到一些小困难,就只等别人来帮你;在学习上,不要遇到一些小挫折,就半途而废。

我写作文时,左思右想,还是写不出,就写了一半在那看课外书,等妈妈来给我上“思想品德课”我才继续写。

在越国勾危在旦夕是,勾践挺身而出,牺牲自己,受了那么多的侮辱,那么多的苦难,他都能咬牙切齿地挺过来,我怎么连那么小的困难都不能克服呢?我为我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越王句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句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句践世家》读后感《越王句践世家》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帮大家的《越王句践世家》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了《越王句践世家》后,我明白了“小不忍那么乱大谋”的道理。

我们先来看看吴王和伍子胥的不忍。

“吴王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

’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伍子胥对吴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吴王忍不住一时的怒气,听信小人的谗言,立刻下令让伍子胥自杀。

结果后来越国打过来,因为吴王没了这么好的军师辅佐,所以把自己国家给丢了。

再来看看伍子胥。

伍子胥是把儿子送出去的时间、地点都弄错了,才丢了自己性命的。

当时“吴王将伐齐”,因此吴国的敌人是齐国。

在这时,伍子胥把儿子送到敌国去,这让吴王如果看伍子胥这个人呢?所以说他把地点弄错了。

而此时越国并没有打吴国。

伍子胥忍不住把送儿子到齐国鲍氏的决定,虽然伍子胥把儿子送到齐国是想能更好地辅佐吴王,但是吴王不知道他的心意,又听了小人的谗言,误认为子胥已投奔了他的敌人,所以吴王“闻其托子于鲍氏”后,就把伍子胥杀了。

如果伍子胥等越国打吴国时,再把儿子送出去也来得及。

可见,小不忍是会乱大谋的。

我们再来看看越王句践和范蠡的忍。

“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越王苦身焦思,卧薪尝胆,忍住会稽之耻,使越国兴盛起来。

当他觉得自己的兵力强大了,想去报仇时。

他听了逢同的劝言后,忍住了报仇的冲动,决定找个良机再下手。

如果越王那时没忍住报仇的想法,那前面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因为那时的吴国还是很强大的,凭现在一个越国的能力不可能打败吴国。

回看范蠡“乃归相印,尽散其财”,范蠡忍住了高官厚禄的诱惑,拿着贵重的财宝,偷偷跑到天下之中的陶地,父子一起耕畜,忍住艰辛的生活,因为范蠡既能忍高官厚禄的`诱惑又能忍艰辛的生活,所以不久就累积了巨万家产。

如果他没忍住,那他后来可能会被别人诬陷,也就发不了大财了。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越王勾践~几乎人人皆知~但司马迁的《越王勾践世家》读的人不一定太多。

人们总是喜欢靠对别人转述的肤浅印象来引证或发挥~过去我也常如此~而今羞于如此~于是开始读原著。

读书之后~所得远胜于道听途说。

这篇传很有意思~不仅记载了勾践的家世传承~还有另外一人——范蠡。

范蠡~本应该放在“列传”中的一个人物~而放于此~说明什么,我这样初读古书的人还不敢妄加揣测其中有什么春秋笔法~但我想司马迁对范蠡很推崇这一点是毋庸臵疑的。

越王勾践是夏禹之后代。

这其中有些历史大概太久远而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越王的谱系连司马迁也说不清~除了远祖~接着就从勾践之父说起。

越王的传承史中~勾践算是出类拔萃的唯一一人。

他胸有大志~总想称霸中原~这样他要扫除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挡在其北方的吴国~而吴王也有同样的志向啊~于是好戏就在吴越争霸中展开。

我不想说什么勾践兵败于会稽而向吴王夫差称臣的耻辱~也不想谈什么妇孺皆知的卧薪尝胆~更不想赞其称霸东南的辉煌~我只想了解一个接近真实的勾践。

这个真实的勾践就在他与大臣文种与范蠡之间彰显。

1 / 7勾践的霸业全赖他的几位忠臣的辅佐~而这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的君主风范。

当其困于会稽也~也是灰心丧气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完了。

是文种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给他注入东山再起的勇气。

而范蠡呢~则代他与吴国交涉并为人质于吴两年。

这样的患难之交真是很感人的。

事实也是~他对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从而靠他们的才智选准时机洗雪了耻辱~并成为春秋之一霸。

当吴王夫差成为其阶下囚时~范蠡看出他的犹豫不决~代他决断~终使夫差自杀~断绝了夫差东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后~范蠡说了一句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也许是勾践在成就霸业后表现出不可一世与猜疑~使范蠡这样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乘舟浮海而去。

果然~文种就因谗而被勾践赐死。

勾践的伟业至此已开始黯淡~他死后~他的子孙又传了若干代~到战国时期~为楚所灭。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越王勾践世家》是一部描写古越国历史的长篇小说,通过对越国历史的描述,展现了越王勾践在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代里,如何带领越国人民奋起抗敌,最终夺回了失地,重建了越国的辉煌。

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古越国的兴衰,更是展现了越王勾践作为一位伟大的君主的智慧和胆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越王勾践被描绘成一个有着坚定意志和非凡智慧的君主。

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他不畏强敌,带领越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夺回了失地。

在内部治理上,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了越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越王勾践的智慧和胆识,使得越国在当时的战乱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

通过阅读《越王勾践世家》,我深深感受到了越王勾践作为一位伟大君主的非凡魅力。

他的智慧和胆识,让我对古代历史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在这部小说中,越王勾践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

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越王勾践世家》,我也对古越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古越国的历史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对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越国历史的了解,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伟大君主对一个国家的意义。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越王勾践世家》,我不仅对古越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越王勾践这位伟大君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的智慧和胆识,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描写古代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人性与智慧的伟大作品。

通过这部小说,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伟大君主对一个国家的意义。

《越王勾践》读后感(精选8篇)

《越王勾践》读后感(精选8篇)

《越王勾践》读后感(精选8篇)《越王勾践》读后感1春秋时期是个诸侯争霸,充满火药味的时期。

各个国家连年征讨,使其民不聊生。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国以军中罪人自刎侥兴获胜。

吴王阖闾战死,临终前告戒夫差:“必毋忘越”。

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劝阻,兴师伐吴,不幸败于夫椒,只得带领残兵败将五千退守会稽。

夫差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山,危急之际,文种带着美女、黄金冒险求和。

越王勾践忍辱在吴过当了三年的奴仆,受尽了折磨与屈辱。

回国后,为了报酬雪耻,他发奋图强,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

公元前473年,越王大军直达吴都——姑苏。

吴王被迫自刎,越王乘胜大会诸侯。

经周王验证,成为又一个中原霸主。

贤人和小人,君主的贤明和昏庸,坚定地信念和美人,如果选择前者,你的助手就会越来越多,国家就会兴旺。

对于小人、奸臣应该毫不留情。

美女、如果是巾国就要好好对待。

当然,君王自己的贤庸要靠自己努力的,自己不努力,别人在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

做人要学会忍辱。

比如越王的俘奴,韩信的钻人胯下,但后来都成为了贤王和贤臣。

我觉得大家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冲动,要三思而后行,能忍则忍。

《越王勾践》读后感2现在每天晚上都按照学校要求看《越王勾践》,还要写感想,我先来博客上练练。

嗯,《越王勾践》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视剧,主要讲越国的大王勾践复国的传奇故事。

这部电视剧把听信谗言的吴王夫差、忠诚聪明的伍子胥、虚伪的伯噽和美丽、为国献身的西施、忍辱负重、坚定意志的越王勾践、精干而有智慧的越王的两位忠臣:范蠡、文种演绎的淋漓尽致。

到现在为止,“伯噽”这个人物是我最搞不懂的。

他既然身为一国之太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总要为越国说好话,如果当初吴王把勾践杀了,那伯噽还会这样维护越国吗?史记上是说伯噽是受了越王的贿赂才这样的,但这部电视剧里并没有提到过越王贿赂伯噽,哪怕进贡也是使臣亲自给吴王夫差送去的,那伯噽是为了什么,没有理由的呀!就算越王贿赂伯噽,但是他又不笨,表面上总要当作与伍子胥这个相国一条心,可是他相反,处处反对伍子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越王勾践,几乎人人皆知,但司马迁的《越王勾践世家》读的人不一定太多。

人们总是喜欢靠对别人转述的肤浅印象来引证或发挥,过去我也常如此,而今羞于如此,于是开始读原著。

读书之后,所得远胜于道听途说。

这篇传很有意思,不仅记载了勾践的家世传承,还有另外一人——范蠡。

范蠡,本应该放在“列传”中的一个人物,而放于此,说明什么?我这样初读古书的人还不敢妄加揣测其中有什么春秋笔法,但我想司马迁对范蠡很推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越王勾践是夏禹之后代。

这其中有些历史大概太久远而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越王的谱系连司马迁也说不清,除了远祖,接着就从勾践之父说起。

越王的传承史中,勾践算是出类拔萃的唯一一人。

他胸有大志,总想称霸中原,这样他要扫除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挡在其北方的吴国,而吴王也有同样的志向啊,于是好戏就在吴越争霸中展开。

我不想说什么勾践兵败于会稽而向吴王夫差称臣的耻辱,也不想谈什么妇孺皆知的卧薪尝胆,更不想赞其称霸东南的辉煌,我只想了解一个接近真实的勾践。

这个真实的勾践就在他与大臣文种与范蠡之间彰显。

勾践的霸业全赖他的几位忠臣的辅佐,而这也表现了他
从善如流的君主风范。

当其困于会稽也,也是灰心丧气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完了。

是文种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给他注入东山再起的勇气。

而范蠡呢,则代他与吴国交涉并为人质于吴两年。

这样的患难之交真是很感人的。

事实也是,他对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从而靠他们的才智选准时机洗雪了耻辱,并成为春秋之一霸。

当吴王夫差成为其阶下囚时,范蠡看出他的犹豫不决,代他决断,终使夫差自杀,断绝了夫差东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后,范蠡说了一句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也许是勾践在成就霸业后表现出不可一世与猜疑,使范蠡这样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乘舟浮海而去。

果然,文种就因谗而被勾践赐死。

勾践的伟业至此已开始黯淡,他死后,他的子孙又传了若干代,到战国时期,为楚所灭。

不管怎样,勾践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司马迁评说他:“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

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当我在湖北博物馆看到那把两千多年还寒光凛凛的勾践剑时,我曾想,从一把剑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代英主,因为只有这样的英主才能缔造一个强大和发达的国家,才能为后世留下这样的稀世之宝。

而勾践人性的弱点,不也成就了另一个智者的传奇吗?
范蠡是个当之无愧的智者。

他的智慧不光表现在他对勾践二十多年的辅佐,他对越国人民的贡献,还表现在他能够在名利面前全身而退。

他意识到他在越国已是“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执意离开。

在他坚辞勾践时,勾践可是拿半个国家来挽留他的啊。

这样清醒的认识,就是到今天又有几人有之?
范蠡浮海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种地,开始第二次创业。

很快又积攒起万贯家财,也很快为齐国人所了解,于是又为相于齐。

这第二次位高权重之时,他又意识到位高跌必重、财多祸必至,于是又罢官散财,归隐于陶这个地方。

这一回,他又自称是陶朱公,而这一回他又开始在商业上大显身手,成为一代富贾。

范蠡的三次创业都业绩辉煌,真世所罕见。

司马迁赞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范蠡何以能成功?答案就在这篇传记中。

范蠡一生不知有多少光环罩身,而司马迁都轻描淡写。

而有一件家事,他却大书特书。

为何?盖因一件小事折射出范蠡的睿智通达。

范蠡大概是有三个儿子,老三生在陶,是他第三次创业成功之时,这个老三就是标准的富二代了。

可惜家中老二不知为何在楚国杀了人,被判了刑。

范蠡说,杀人偿命是理所当然,但最好是不要死在刑场上。

于是他想让老三去看一下。

结果老大以死相争要为弟弟去楚国走一趟,范蠡无奈派其去
了,让他带了大量的钱财并告诫他不要过问所求之人,要“听其所为”。

老大按其父亲的嘱咐,送了重金给一个叫作庄生的人,而后又不放心,自作聪明去贿赂了楚国一当权者。

庄生向楚王进言大赦天下,楚王采纳。

这一信息被那当权者及时通报给了老大。

这时老大认为既然国王要大赦天下,他的弟弟自然也要被放出来,而庄生无所作为,这钱就白送了。

实际上庄生是德高望重之人,清廉一生,收下他的钱财只是暂时收下,打算事成之后归还的。

这些情理岂是老大懂得的?他只觉得庄生没帮上忙,他自然可以收回他的钱。

于是,老大去庄生家中将钱财取回,还自以为聪明能干。

这一举动惹恼了庄生,他又向楚王进言,不可为一富翁子杀人开绿灯,而要使使大赦成为真正的德政,于是楚王当即下令杀了老二,第二天才大赦天下。

而这个老大,只好带着自己弟弟的尸体回家去了。

老大回到家中,其他人尽哀之,独陶朱公笑说:这一结果在我预料之中啊!不是老大不爱其弟,而是老大自小跟着我一起操劳,知道生计的艰难,不能舍财于人啊。

而老三就不同了,生而见我富,不知钱从何而来,所以随便挥霍,从不知吝惜,当初想让老三去的原因就在于此啊。

“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范蠡真是洞悉人性啊!对于权位与财富,他都追求,但
他不是贪婪地追求,而是深谙辨证之理,懂得进退取舍之道。

古往今来,能够这样做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吧?哪个人不都是锲而不舍地追求,要追求到极致,然后体会物极必反的悲哀呢?包括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包括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又将居安思危的意识扎根于头脑之中呢?我们总是在两极之间做大幅的摇摆,摆得大,摔得重。

惜哉!
至于历史上传说西施随范蠡荡舟湖海的美丽故事,在这篇传中是一字没提。

不知司马迁听说过这传说没有?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越国的历史上,勾践是一枝独秀。

在他之前寂寂,之后寥寥,除了偏僻,落后及与中原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以外,也没什么可说的。

勾践的父亲与吴王阖闾结了仇,两国之间互相攻伐。

在勾践刚当上越王的那一年,吴王阖闾大概是想趁他初立,政治地位还不很稳当的时候攻打越国,谁知勾践却出其不意地采用了一种特别的阵势------派若干死士冲到吴国的阵前,大声喊叫着自刎而死,使得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吴军一下子目瞪口呆,被越军趁势打了个大败,阖闾还被射了一箭,因而一命呜呼。

取得了胜利的勾践一定是兴奋而骄傲的。

所以当三年后,他得知夫差想要为父亲报一箭之仇时,他没有听从范蠡的规劝,而自以为是地抢先采取了行动。

在那场著名的战事之后,越王勾践成为了亡国之奴。

接下来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勾践从一个骄横、任性的君主一下子转变成了委屈求全、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贤明君主,在范蠡、文种的扶持下,辛苦惨淡、勤奋不懈地努力了二十二年,终于打败了不听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苦心劝谏的夫差,一雪了会稽之耻,还一跃而成了强国。

我想,司马迁也是觉得在那个君权至上,君主没有任何约束的时代里,勾践能够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在本篇记载里,并没有过多的宣扬勾践的那些阴暗心肠,只是略略地点出了他赐文种自杀的猜忌。

还是范蠡认清了勾践的真面目,他知道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

于是他果断地弃官而逃,先是跑到了齐国,在海边努力耕作,没多久就成了大富翁。

这下子又冒了尖,齐国请他去做了国相。

可他散尽家财,再次落跑了!跑到了陶地,没过多久,又成了后人皆知的大富翁陶朱公。

哎,做官时位及人臣,经商时富甲天下,又能善谋划,知人心,懂进退,范蠡真个人中龙凤,世所稀有!
只是有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白,就是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有许多传说,说是西施本就是范蠡寻来的,当时两人就有了情愫,可是为了国家复兴大事,只得忍痛割爱,将西施送到了夫差那里。

等到吴国大败,夫差身死,范蠡抢在了同样垂涎于西施美貌的勾践的前头,携了西施,泛舟湖上,过着神仙眷侣的逍遥日子。

这个故事美则美矣,可是其真实性却很值得怀疑。

范蠡辅助勾践复国,历时二十二年,其间殚精竭虑,劳心劳力,未必有闲情逸致来谈情说爱,此其一。

再者,书里明明记载,他逃离了越国之后,和儿子们合力治理产业,说明他在西施迷惑吴王的时间里,早已成家生子,有着美满的家庭了,此其二。

传说终归只是传说。

也许是后人敬重西施与范蠡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而圆满的结局,而附会出了这么一个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