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中重金属的毒理研究与治理措施
污水处理中的重金属污染控制与处理策略

污水处理中的重金属污染控制与处理策略1. 引言污水处理是解决城市与工业生活中产生的废水问题的重要环节。
然而,污水中存在着各种有害物质,其中重金属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介绍几种常用的重金属污染控制与处理策略。
2.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导致了重金属的异常增加。
主要来源包括:- 工业废水:工业活动中的金属加工、电镀、冶炼等过程会释放出大量重金属废水。
- 农业活动:农药与肥料的使用可能导致土壤与水体中重金属含量上升。
- 垃圾填埋场:废弃物中的电子垃圾和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有害重金属。
- 燃煤与交通尾气:燃煤和汽车尾气中的金属颗粒通过大气降落到土壤和水体中。
3.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过量的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生态系统影响:重金属污染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水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 土壤污染:重金属会积累在土壤中,超过一定浓度会抑制植物生长,并进入食物链中。
- 人体健康问题:长期暴露于重金属污染环境中,人体内的重金属积累可能导致神经系统、肝脏、肺部等器官的损害,严重时可能引发癌症。
4. 重金属污染控制与处理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和处理重金属污染,以下几种策略被广泛应用:- 生物修复:利用植物或微生物的吸附、还原、沉淀等作用,将重金属从水体或土壤中去除或转化为不易溶解的形态。
- 化学沉淀:通过给污水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将重金属以沉淀物的形式析出,然后进行后续处理。
- 离子交换:利用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将重金属离子从污水中吸附下来,达到去除的目的。
- 电化学处理:利用电解过程中的气泡吸附、电沉积和改变电位等作用,将重金属离子电还原成金属或氧化物,以实现去除污染的目的。
- 综合技术: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如组合使用生物修复和化学沉淀,以提高重金属污染的处理效果。
5. 结论重金属污染是污水处理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环境问题。
污泥中重金属的毒理研究与治理措施

污泥中重金属的毒理研究与治理措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量日益增加,相应的污泥产量也大幅增多。
城市污泥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多、富集了较多重金属元素,需要进行妥善处理与处置。
目前,对于污泥可采取的处理与处置方法包括污泥农用、污泥堆肥、污泥焚烧发电和污泥填埋。
重金属是污泥中所含有的污染物之一,与其他许多污染物不同,重金属元素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一旦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圈,重金属元素的毒性将会给动物体产生严重损伤,影响动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影响动物的种群数量,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
因此必须要对污泥中的重金属进行十分妥善的处理,避免或减少其对于动物健康的影响。
污泥中对动物健康具有较大危害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有Cd(镉)、Zn(锌)、Cu(铜)、Pb(铅)等。
1污泥中重金属进入环境的主要途径城市污泥来源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经过脱水处理后以非流动状态存在。
污泥在进行处理与处置过程中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中对动物健康造成危害。
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进入环境当中,即水、大气和土壤。
1.1污泥中重金属通过水途径进入环境污泥填埋是将污泥经过预处理之后送往垃圾填埋场进行最终处置,经过预处理的污泥在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和重金属元素稳定性上都会有较好的改善,预处理多为固化处理。
露天填埋的污泥经雨水或其他地表水的浸泡,在堆埋过程中以渗滤液的形式溢出,渗滤液通过填埋底层的薄弱地带下渗进入地下水环境中,对其造成污染,进一步通过水循环重金属元素将会进入环境之中。
1.2污泥中重金属通过大气途径进入环境污泥中重金属进入大气环境多是在污泥焚烧处理过程之中,污泥的焚烧技术由于可较大程度的减少污泥的体积,可以彻底的消灭其中的细菌和微生物,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但是如果焚烧过程没有很好的控制,将会造成二次污染,其中富集在污泥中的重金属存在两种迁移途径:一种是很好的被固定在污泥焚烧残渣中,另一种是随飞灰进入到大气环境当中。
污水处理中的重金属去除与治理

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对人体健 康造成危害。
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毒性
重金属对生物体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物体 死亡或产生生理障碍。
生物变异
重金属可能导致生物遗传物质变异,产生基因突变等 问题。
生物行为异常
重金属可能导致生物行为异常,如水生生物游动困难 、鱼类行为失常等。
治理效果
经过治理后,该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重金属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有效地保护了周边水体和生态环境。
经验教训
传统沉淀法对于某些重金属去除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改进处理工艺 。
某工业园区重金属治理案例
案例概述
某工业园区采用活性炭 吸附法去除重金属,通 过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将 重金属从污水中去除。
治理效果
电化学法
总结词
利用电化学反应将重金属离子从污水中去除。
详细描述
电化学法是一种新兴的重金属去除技术,通过电解或电沉积等电化学手段,使重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沉积反应,进而从污水中去除。该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低浓度重金属污水的处 理,但能耗较大,且可能产生二水处理中的重金属去除与 治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4
目录
• 污水处理中的重金属来源 • 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 • 重金属的去除技术 • 重金属治理现状与挑战 • 重金属治理的案例分析
01
污水处理中的重金属来源
工业废水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原 材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和 成品等,都可能含有重金属。
治理效果
这些新型技术对于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较好,且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为
重金属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03
经验教训
污泥中毒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详解

污泥中毒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详解一、污泥中毒原因的判断在生物处理系统中毒事件发生后,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我们在确定生物系统是否中毒时,可以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从感官、理化、专项三种方法,观察其“临床表现”,进而分析和判断其“病因”。
1、感官指标分析生物处理系统的微生物性状好与坏,可从污水处理厂处理构筑物——曝气池和终沉池的运行状况中显示出来。
在曝气池内,悬浮着大量肉眼可观察到的絮状污泥颗位,叫做活性污泥絮体。
每个絮体内包含着成千上万个活性微生物。
操作巡查人员在现场巡查时,可定时从活性污泥的“脸色”进行观察。
与中医看病人同理,从“望、闻”二字入手。
首先从颜色、气味,泡沫、流态、透明度等主要项目对曝气池进行查看分析,即由此可快速判断生化系统是否中毒,耗时最短,有利于管理和技术人员快速采取应对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1)正常状态曝气池运行正常时,活性污泥一般呈黄褐色,略带有泥土味。
在充氧过程中,正常的曝气泡沫是少量细小地散布在曝气池,总面积约占1/10,能听到曝气池的沙沙声,泡沫是乳白色。
终沉池的液面状态与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与否也有密切关系,应注意观察泥面高低、上清液透明程度,有无漂泥,泥粒大小等。
终沉池运行正常时,上清液清澈透明,活性污泥沉淀性状良好。
2)中毒状态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中毒初期,操作人员可发现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一般会由原来的黄褐色急剧变成了土,泡沫发黄,个体增大,同时数量增多,占到池面30%~50%;终沉池上清液混浊,泥位上升,出水有少量SS带出。
中后期,操作人员可发现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一般会由土黄褐色急剧变成了黑色,发臭,泡沫数量急剧增多,覆盖池面90%以上;终沉池出水絮体很多,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表面有大量泡沫形成的泥块浮在上面,污泥沉降性能很差。
在接到操作人员水质异常报告后,技术人员也要结合COD、氨氮、总氮等在线仪器数据进行比对。
一般在中毒后,出水水质指标会发生异常变化且呈现线性变化关系。
污水重金属处理原则及措施

污水重金属处理原则及措施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污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对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盲目的污水处理往往会适得其反,坚持科学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污水处理才会事半功倍。
污水重金属处理原则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污水中的重金属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01.现场处理原则重金属废水应在产生废水的地方就地处理。
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减少废水的排放量,避免与其他废水混合,增加废水处理的难度。
02.生产工艺改进原则科学的技术管理和工艺流程,采用更合理的生产工艺,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重金属的使用量和随废水排放的量,从而降低后期废水处理的难度和成本。
污水中重金属超标的处理措施01.吸附重金属原理:机体通过化学作用吸收金属离子。
优点:吸附容量大,浓度适用范围广。
不足: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具有选择性。
重金属废水中往往含有多种有害重金属,影响微生物的作用,限制了微生物的应用。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02.膜分离法原理:采用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将溶剂和溶质分离或浓缩,而不改变溶液中的化学形态。
优点:能耗低,占地面积小。
缺点:重金属废水成分复杂,处理条件恶劣,使得膜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03.化学沉淀法原理:在重金属废水中加入重金属捕集剂,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变成不溶性物质,从而沉淀分离重金属离子的方法。
优点:工艺简单,去除范围广,经济实用,可在常温和较宽pH范围条件下完成反应过程,且不受低浓度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目前,许多环保人士都在使用这种方法。
条件:沉淀剂的用量和反应条件需要精确控制。
总之,污水中重金属的处理应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的优点,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样才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过环境容许限值,对土壤和植物生长产生危害的现象。
土壤重金属如镉、铬、铅等,通常是由于工业生产、矿业开采、污水排放等活动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标沉积而引起的。
这种污染不仅危害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也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类,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1.影响土壤肥力:重金属超标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
2.污染地下水: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后可能通过渗漏、冲刷等方式进入地下水体,造成地下水污染。
3.影响植物生长: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会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利用,导致植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4.影响人体健康:重金属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体,造成慢性中毒、免疫系统损伤等健康问题。
为了有效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采取以下措施:1.减少重金属排放: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工业生产、矿业开采等活动,减少重金属排放。
2.土壤修复技术:采用土壤修复技术对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包括原位修复和外源修复等方法。
3.植物修复:选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蓄积、转运等能力的植物,进行植物修复,通过植物吸收重金属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4.土壤改良:采用有机物、石灰、磷酸钙等改良剂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固化、稳定能力,减少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
5.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监测评估,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进行防治。
只有通过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希望政府、企业和公众可以共同努力,为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危害做出贡献。
重金属污水处理

重金属污水处理一、背景介绍重金属污水是指含有高浓度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如铅、汞、镉、铬等。
这些重金属离子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
因此,重金属污水的处理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重金属污水处理的原理重金属污水处理的目标是将重金属离子从废水中去除或者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
1. 化学沉淀化学沉淀是将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沉淀物,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常用的沉淀剂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铁等。
在适当的pH值和温度条件下,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沉淀物,通过过滤或者离心等操作将沉淀物与废水分离。
2. 吸附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将重金属离子吸附在其表面,从而实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氧化铝、离子交换树脂等。
废水通过吸附剂床层时,重金属离子会被吸附剂表面的活性位点吸附,从而实现去除。
3.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其上的其他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离子交换树脂具有特定的离子选择性,可以选择性地吸附重金属离子。
当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满重金属离子后,可以通过酸洗或者碱洗再生,使离子交换树脂重新恢复吸附能力。
4. 膜分离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其他物质分离,从而实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常见的膜分离技术有超滤、反渗透等。
通过调节膜的孔径和操作条件,可以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有效分离。
三、重金属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重金属污水处理的具体工艺流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处理流程示例:1. 原水处理原水处理是指对进入处理系统的废水进行预处理,去除悬浮物、油脂、有机物等杂质,以保护后续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
常见的原水处理方法包括筛网过滤、沉淀池沉淀等。
2. 化学沉淀将经过原水处理的废水调节pH值,加入适量的沉淀剂,使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沉淀物。
通过沉淀池或者沉淀槽将废水与沉淀物分离。
重金属污水处理

重金属污水处理一、背景介绍重金属污水是指含有高浓度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如铅、汞、镉、铬等。
这些重金属离子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因此,重金属污水处理成为环境保护和健康安全的重要任务。
二、处理方法1. 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是常见的重金属污水处理方法之一。
通过加入适量的沉淀剂,如氢氧化钙、氢氧化铁等,使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该方法适合于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水处理。
2. 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是将重金属离子与交换树脂进行交换,使重金属离子被吸附在树脂上,从而实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该方法适合于重金属浓度较低的污水处理。
3. 吸附剂法吸附剂法是利用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从而去除重金属污染物。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氧化铁等。
该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成本低的优点。
4.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利用特殊的膜材料,通过渗透、过滤等作用,将重金属离子与水分离。
常见的膜分离方法有超滤、逆渗透等。
膜分离法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适合于重金属浓度较低的污水处理。
三、处理设备1. 沉淀池沉淀池是用于化学沉淀法处理重金属污水的设备。
其主要功能是促使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充分接触反应,并形成沉淀物。
沉淀池应具备良好的搅拌和沉淀效果,以确保处理效果。
2. 离子交换柱离子交换柱是用于离子交换法处理重金属污水的设备。
其内部填充有交换树脂,重金属离子在经过交换柱时被树脂吸附,从而实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离子交换柱应具备较大的吸附容量和较高的吸附效率。
3. 吸附剂过滤器吸附剂过滤器是用于吸附剂法处理重金属污水的设备。
其内部填充有吸附剂,重金属离子在经过过滤器时被吸附剂吸附,从而实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吸附剂过滤器应具备较大的吸附容量和较好的过滤效果。
4. 膜分离装置膜分离装置是用于膜分离法处理重金属污水的设备。
其主要包括膜模块、膜容器和膜支撑体等组成部份。
膜分离装置应具备良好的膜分离效果和较高的处理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泥中重金属的毒理研究与治理措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量日益增加,相应的污泥产量也大幅增多。
城市污泥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多、富集了较多重金属元素,需要进行妥善处理与处置。
目前,对于污泥可采取的处理与处置方法包括污泥农用、污泥堆肥、污泥焚烧发电和污泥填埋。
重金属是污泥中所含有的污染物之一,与其他许多污染物不同,重金属元素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一旦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圈,重金属元素的毒性将会给动物体产生严重损伤,影响动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影响动物的种群数量,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
因此必须要对污泥中的重金属进行十分妥善的处理,避免或减少其对于动物健康的影响。
污泥中对动物健康具有较大危害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有Cd(镉)、Zn(锌)、Cu(铜)、Pb(铅)等。
1污泥中重金属进入环境的主要途径城市污泥来源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经过脱水处理后以非流动状态存在。
污泥在进行处理与处置过程中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中对动物健康造成危害。
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进入环境当中,即水、大气和土壤。
1.1污泥中重金属通过水途径进入环境污泥填埋是将污泥经过预处理之后送往垃圾填埋场进行最终处置,经过预处理的污泥在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和重金属元素稳定性上都会有较好的改善,预处理多为固化处理。
露天填埋的污泥经雨水或其他地表水的浸泡,在堆埋过程中以渗滤液的形式溢出,渗滤液通过填埋底层的薄弱地带下渗进入地下水环境中,对其造成污染,进一步通过水循环重金属元素将会进入环境之中。
1.2污泥中重金属通过大气途径进入环境污泥中重金属进入大气环境多是在污泥焚烧处理过程之中,污泥的焚烧技术由于可较大程度的减少污泥的体积,可以彻底的消灭其中的细菌和微生物,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但是如果焚烧过程没有很好的控制,将会造成二次污染,其中富集在污泥中的重金属存在两种迁移途径:一种是很好的被固定在污泥焚烧残渣中,另一种是随飞灰进入到大气环境当中。
重金属在飞灰中的含量受到焚烧温度、停留时间、含水率以及添加剂的加入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对飞灰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表现在焚烧温度的提高,Cu、Zn、Pb重金属元素在烟气飞灰中的含量有所增加,Cd元素在灰渣中的含量随着焚烧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大部分在飞灰和烟气中。
添加剂对飞灰中重金属含量影响表现为添加剂能够俘获飞灰中的重金属,使得进入大气中的重金属含量减少,Pb、Cd、Cu、Cr被添加剂吸附的量依次为:Pb>Cu>Cr>Cd,添加剂俘获重金属的能力的顺序为:石灰石>水>高岭土>铝氧化物[1]。
1.3污泥中重金属通过土壤途径进入环境污泥中重金属在污泥农用和污泥堆肥过程中通过土壤途径进入环境中是主要的方式。
污泥农用的主要方式有农田施用、林地绿化和土壤改良等。
污泥农用以不占土地资源、节省能源、处理成本低、充分利用污泥中的养分等优势被认为是资源化的最佳途径,但是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一些重金属含量甚至超过土壤正常含量的数百倍。
重金属在污泥农用过程中由污泥迁移至土壤环境中,随着污泥施用量增加,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增加的幅度有所不同,污泥投入土壤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含量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重金属活性,降低了污泥农用的风险[2]。
污泥堆肥能够消除污泥的臭味、固化和钝化重金属、堆肥产生的高温能够杀死污泥中的细菌和寄生虫。
施加堆肥后的污泥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有所增加,但是增加量都不大[3]。
但是污泥中的重金属还是有部分转移至土壤环境中,污泥本身组成了土壤环境的一部分,对于土壤环境中的动物健康将会产生威胁。
2几种重金属对动物的毒理作用2.1重金属Cd镉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熔点为320.9℃,沸点765℃,密度8650Kg/m3。
有韧性和延展性。
镉在潮湿空气中氧化缓慢并失去金属光泽,加热时表面形成棕色的氧化物层,若加热至沸点以上,则会产生氧化镉烟雾。
高温下镉与卤素反应激烈,形成卤化镉。
也可以与硫直接化和,生成硫化镉。
镉可溶于酸,但不溶于碱。
镉的氧化态为+1、+2。
重金属镉对动物体的影响:机体抗氧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非酶(抗氧化维生素、蛋白和非蛋白巯基)和抗氧化酶组成的抗氧化系统在机体抵抗和消除自由基损伤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重金属对淡水螺类毒理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的蓄积方面,然而,关于重金属对淡水螺类的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指标间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
侯建军等[4]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镉(Cd2+分别为0、0.05、0.10、0.20和0.50mg/L)在不同暴露时间(0-14d)下对梨形环棱螺几种抗氧化酶活性及氧化损伤的影响,显示:Cd2 +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 T)、还原性谷胱甘肽(GS H)和丙二醛(MDA )均有显著影响, 表现为动态变化过程, 并有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螺肝脏和鳃组织中DNA 单链断裂程度随暴露的剂量增加而增加。
低浓度的Cd2+暴露可引发梨形环棱螺的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鲫属于鲤科的鱼类,是中国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
研究重金属污染过程中鱼类肝脏基因的表达特性,有助于深入认识鱼类在受到重金属胁迫时产生的分子应激反应以及解毒机理。
刘迪秋等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了重金属Cd 在不同剂量以及不同处理时间下对鲫肝脏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共检测了过氧化氢酶、热激蛋白、金属硫蛋白等17 个逆境胁迫相关基因。
显示只有GST α属于完全诱导表达型基因,HSP30、GPx4a以及GR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其余基因表达属于中间型。
研究中设置的Cd处理剂量以及处理时间与鲫鱼肝脏基因的表达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5]。
2.2重金属CuCu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原子序数是29,是一种过渡金属。
铜是呈紫红色光泽的金属,密度8.92g/m3。
熔点1083.4±0.2℃,沸点2567℃。
常见化合价为+1和+2.电离能7.726电子伏特。
在潮湿的空气里,铜的表面会生成一层绿色的铜绿(主要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重金属Cu对动物体的影响:土壤弹尾目昆虫(跳虫)作为土壤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之一,是土壤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在对污染环境的生态评估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弹尾目昆虫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污染情况的关系以及对跳虫的毒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李晓勇等[6]选择弹尾目昆虫(白符跳)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滤纸接触实验、逃避实验、标准土壤等急性实验,研究水溶液和土壤两种暴露条件下重金属铜对白符跳的毒性效应,显示重金属对跳虫的毒性可能不仅取决于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本身毒性,同时还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以及在跳虫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密切关联,不同Cu暴露浓度下白符跳总体上表现出对Cu污染的趋避行为,对于高浓度Cu污染土壤有明显的逃避行为,白符跳对重金属Cu具有的重金属含量产生逃避行为,暗示其对重金属Cu的较强的敏感性,能够对LC50敏感度可能较死亡率更高,可以用作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的早期预警工具。
生物体在分子水平的上的改变可以反映污染对生物早期影响,可作为灵敏的用于检测污染对生物体影响的指标。
抗氧化防御系统作为一类有前途的分子生态毒理指标,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重金属Cu浓度对于栉孔扇贝各组织中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均有明显影响, 各组织中酶活性均随Cu浓度升高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的规律. 表明栉孔扇贝各组织中CAT酶对水体中Cu污染反映敏感, 存在计量—效应关系, 对海洋Cu早期污染具有指示作用.随着Cu浓度升高,各组织中Cu 蓄积量均明显上升,各组织中Cu蓄积量和富集系数顺序为:内脏>腮>肌肉[7]。
2.3重金属Zn锌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原子序数是30,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ⅡВ族。
是一种浅灰色的过渡金属。
锌是第四“常见”金属,仅次于铁、铝及铜。
外观呈现银白色,在现在工业中对于电池制造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为一种相当重要的金属。
另外,锌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人体内的含量以及每天所需摄入量都很少,但对机体的性发育、性功能、生殖细胞的生成却能起到巨作轻重的作用。
重金属Zn对动物体的影响:锌是海洋生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少量锌在生物细胞和酶的组成、蛋白质及糖代谢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锌的量超过一定值则会对鱼类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鱼类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利用鱼类胚胎、仔鱼对有害污染物的毒理学反应进行生物监测已经是评价水体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
Zn2+对褐牙鲆胚胎的24h和48h LC50值分别为22.3(16.1-26.7)和7.1(6.2-8.3)mg L-1;对仔鱼的48h 和96h LC50值分别为10.06(7.89-12.88)和 6.77(5.25-8.02)mg L-1,结果表明褐牙鲆的胚胎比仔鱼对锌暴露更为敏感,当Zn2+浓度>1mg L-1时会引起胚胎和仔鱼的孵化率降低,孵化延迟,死亡率、致畸率增加,抑制生长,锌暴露并没有引起胚胎、仔鱼心率以及初孵仔鱼体长和仔鱼卵黄囊吸收率的变化[8]。
这项研究为评价海洋重金属污染对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参考。
底栖动物群落可以通过富集和降解作用有效减少河口区污染物的浓度,但其纳污能力是有限的,富集量过多将会造成潮滩的生态环境破坏。
泥螺是底栖动物中的一种。
研究表明,泥螺的半致死剂量为0.133g/L,全致死量为1g/L,泥螺体内Zn的含量随着其试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8g/L处达到最高累积值为4058mg/L,实验组的Zn浓度和泥螺积累的Zn含量符合Cubic三次函数,泥螺大小也会对试验产生影响,个体小的一般最先中毒,而且底栖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元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9]。
研究结果为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底栖动物的环境容量提供了参考的资料,为更好控制长江口岸生态环境建立了依据。
2.4重金属Pb铅的原子序数为82,铅是柔软和延展性强的弱金属,有毒,也是重金属。
铅原本的颜色为青白色,在空气重表面很快被一层暗灰色的氧化物覆盖。
熔点327.502℃,沸点1740℃,密度11.3437g/cm3,硬度1.5,质地柔软,抗张强度低。
导电性能相当低,抗腐蚀性能很高,常被用来作为腐蚀溶液容器。
加热条件下,铅能很快与氧、硫、卤素化合。
铅与冷盐酸、冷硫酸几乎不反应,但与热或浓盐酸、硫酸反应;铅与稀硝酸反应,但与浓硝酸不反应;铅能缓慢溶于强碱性溶液。
重金属Pb对动物体的影响:当鱼类处于污染环境中时,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会发生规律性变化[10]。
黄河鲤鱼是黄河中特有鱼类品种,由于黄河重金属污染,其产量呈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