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研讨(doc 9页)

合集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治理得以 良好运转 的保障 。由于所 有权 和经营权 的两权分离 , 经营者和所有者的 目标 出现 了分歧 , 内部人控制现象发生在 大 多数的上市公司中 ,而内部控 制具 有制衡两者利益的作用 , 有
效减少 了内部人控制的现 象发生 , 因此 , 内部控 制是公司治理
部 经 济 环 境 变化 风 云 莫 测 ,公 司 不 能 够 改 变外 部 经 济 环 境 , 但 是, 对 于上 市 公 司来 说 , 自身 内部 环 境 却 能 够 通 过 自身 的 努 力 做 到 最 佳 。随 着 公 司 治理 与 内部控 制 两 者概 念 之 间 的界 限越 来
g 缀_ l 辫


—■■■ L
财 经 论 忑 坛
【 摘要 】加入 国际舞 台之后 , 我 国面临着 F _ - 大的机会 和挑
战, 如何 提 升 我 国 上 市公 爵 经 营 能 力是 上 市公 司 面 临 的 主 要 矛 盾 。 目前 , 国 际 经 济环 境 日益 复 杂 , 中国 经济 面 临 的 结构 性 矛 盾 也 日益 突 出 , 上 市公 司适 应 经 济 环 境 变化 的 能 力 还 不 强 , 而 外
管理层 、 董事会和公司上上下下 的所 有员工 , 但是 , 目前在有些 上市公司 中内部控制的控制 点只涉及到 了管理层 以下 的财 务 会计部分和经营活动部分 ,控制的主要对象主要是非 高管 , 这
就 导致了公司 的管 理层游离在制 度之外 ,对高层的控 制点极
【 关键词】公 司治理 内部控制
体 系, 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投资者 、 保 证 资 本 市 场 有 效 运 行 具 有举 足 轻 重 的 意 义 。 因此 , 本 文 首 先 介 绍 了上 市 公 司公 司 治理 和 内部 控 制 的 定 义及 其 关 系 , 然 后 分 析 了公 司治 理 视 角下 的上 市公 司 中 内部 控 制 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 最 后 给 出 了对 于公 司 治理 视 角 下完 善 内部控 制 的 主 要 政 策 建议 。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二元制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 包括经理) 、监事会三个机构组成。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股权集中度过高,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等问题。

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方法。

[关键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策研究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公司治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和实践课题。

近年来,公司治理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与外国成熟的公司治理相比,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机制。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社会文化、传统、法律体系的差异,在公司治理上产生了古典管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管家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

其中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现代意义上两种最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理论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该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的真正所有者,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公司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满足了其他索取权的利益,从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

这一理论揭示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由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引起的。

由于现代企业是以大规模生产、复杂的技术创新和内部层级制管理为基础的,两权分离已经成为其基本特征,因而委托代理能更好地实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

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公司治理作为公司各契约方共同参与和形成的制衡体系,强调公司有多个利益相关者,公司的目标不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是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让除股东以外的其他与公司利益相关的主体即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来参与公司的治理。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中国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

然而,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其治理质量关系到公司发展以及股东、员工和社会各方的利益。

在此背景下,探讨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及对策成为必要。

首先,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司高层管理层的权力过大、缺乏独立董事参与决策、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以及股东权益难以保障等方面。

高层管理层权力过大常导致公司控制权过于集中,出现少数人操控公司、股权分散乏力的情况。

缺乏独立董事参与决策则容易导致公司决策不够客观、公正,股东权益得不到保护。

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则可能带来操纵财务报表的现象,误导投资者判断。

此外,公司治理还面临着激励机制不完善、股东诉权难以行使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改善上市公司治理。

首先,要推行以股东权益保护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理念,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制约。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同时,要加强股东权益保护措施,为股东提供投票权、收益分享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保障,增强股东诉权能力。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监管和审计。

通过公开透明的财务报表,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防范操纵财务报表的行为。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监管,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三,要完善公司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将薪酬与公司业绩和个人绩效相挂钩,激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要加强对高管的监督和约束,建立行业内部人交易监管制度,防止高管滥用权力,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

另外,要强化监管部门的职能和能力,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及时发现和处理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对违法倒公司和人员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对违法行为形成有效威慑。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摘要】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国际比较研究、改进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各种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文章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及其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有效的改进措施,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我国、国际比较、问题、改进措施、发展方向、研究成果、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治理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焦点。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如何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治理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利益保护、企业经营效率和市场稳定,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监管制度的日益健全,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在国际化、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与国际市场的互动日益频繁,国际治理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既有助于借鉴国际经验,提升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又能为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的字数要求为200字。

1.2 研究意义上市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股东权益、提高公司经营效率、促进市场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可以为我国现行公司治理体系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中的佼佼者,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公司的自身发展,也对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1、股权结构不合理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大股东往往能够掌控公司的决策,从而可能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公司整体发展的决策,比如过度关联交易、占用公司资金等。

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监事会、独立董事等监督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监事会成员可能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难以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独立董事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真正独立地履行职责,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3、信息披露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虚假陈述、隐瞒重要信息等问题。

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的真实状况,增加了投资风险。

4、管理层激励机制不科学管理层的薪酬和绩效未能有效挂钩,导致管理层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提升公司业绩。

激励机制不合理还可能引发管理层的短期行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公司的长期发展。

5、公司治理文化缺失公司内部缺乏良好的治理文化,部分员工和管理层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规意识淡薄。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治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对上市公司治理的规范不够具体和严格,使得一些公司有可乘之机。

2、资本市场不成熟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中小投资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

3、公司内部治理意识淡薄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过于注重短期业绩和规模扩张,忽视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没有将治理理念融入到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

浅析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董事会权力过于集中化上市公司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应当具备合理、民主的决策机制。

然而,在现实中,不少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导致决策结果可能偏离公司利益。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确保董事会成员的利益与公司利益保持一致,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建立独立的监事会或委员会,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2.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较高,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来防范各类风险。

然而,由于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内部信息的不透明性,导致内部控制机制的功能不完善。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力,健全并执行相关制度和流程,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 股权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防范股东滥用权力。

然而,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问题,少数股东可能通过控制性股权影响公司决策。

为改善股权结构,应推动股权分散化,加强股东之间的约束机制,完善相关的股东权益保护制度。

4. 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也是投资者了解公司情况和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可能隐瞒信息,不及时披露重要事项,或者信息披露不准确、不规范。

为改善信息披露问题,应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完善相关的制度和规章,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时间,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5.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效的监管机制的支持。

然而,目前监管机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措施不完善,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难以有效遏制。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引言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治理质量直接决定了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然而,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讨论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董事会独立性不足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能够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平衡。

然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独立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许多董事会成员同时兼任公司高管,在决策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的可能,导致决策结果不公正。

另一方面,一些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也受到质疑,他们可能被公司利益所左右,无法有效履行监督职责。

对策一:加强董事会独立性的监管监管机构应当对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进行审核和审查,禁止高管兼任董事会成员,并提高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要求。

此外,要加强对董事会决策过程的监督,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对策二:完善董事会内部治理机制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建立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确保独立董事的有效参与。

例如,可以设立独立董事委员会,负责审核公司决策并发表独立意见。

此外,董事会成员应当接受一定的培训,提高其履行职责的能力和素质。

问题二:信息披露不透明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透明度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

然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不透明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隐瞒不良资产和投资风险,误导投资者。

另一方面,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及时性有待提高。

对策一: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披露要求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严厉打击任何伪造、隐瞒重要信息的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审核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对策二: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信息披露的实时监控和跟踪。

上市公司应当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平台,及时发布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透明度。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及其根源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及其根源分析

1 董事会结构 失衡 .形成 内部人控制和 关键 人控制 . 内部人 控制 ( s e C nr1 是 指公 司的经理 层等 内部人成 I i r o oa o e ac )的概念是 2 世纪 8 C r rt G vr n e p e n O O年代 为企业 实际控制人 的现象。控股股 东属于广义的企业 “ 内部人 ”
经营层不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内 上市公司内部人掠夺的常用途 径有: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 利用上
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内部治理是 《 公司法》所确认 的一种正式制 市公司 的对外担保 圈钱 、 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产与利润 , 募集资 度安排 . 构成公司治理的基础 , 主要是指股东 ( ) 董事 ( ) 会 会 、 金使用变更 、用 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等。2 0 年底 ,6 6 02 7 家上市公 6 亿元 .此 后虽 有所 改善 , 监事 ( ) 会 和经理之间的相 互约束 和制衡关 系 外部治理机制则 司存在大股东 占歉现象 占款 金额 9 7 05 包括公 司控制权市 场 、资本市场 、产品市 场 、经理 市场等 市场 但是仍不容 乐观 。据 2 0 年 上市公司 中期报告披露的信息 ,截 0 5 月底 , 共有 3 5 9 家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 占用资金的现 的竞争压 力 .国家法律 约束 、政府部 门的监 管 以及社 会舆论 监 至 2 0 年 6
【 关键词】上市公 司 公 司治理 政 策建 议
理 的政 蓑建 议 。
上市公司是股 票市场 的基石 。 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股票市场投 督等 。 资价值 的源泉。公司治理问题是 我国上市 公司的 “ 软肋“ 曾任 证监会副主席的史美伦将 “ 上市公司缺 乏盈利能力和有效的公司 治理 ”列 为中国证券市场 的四大病之一 。 二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 的问题 公司治理是我国上市公司 的 “ 短板” 。虽 然上 市公 司普遍 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研讨(doc 9页)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公司治理中心主任鲁桐摘要: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一百强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评价,并与2005年情况进行对比,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式的改善而不是实质性的改善,我们还需要在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作*本文系作者在2006年3月28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论坛”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艰苦努力,并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

一、中国证券市场和中国上市公司的背景和特征首先我们来看看在过去十五年中,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指数,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直到2000年前后,发展非常迅速,但自从2001年以后,指数下降非常快,同时这个现象与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也不相符。

图1 上证指数(1990.12.19-2005.5.13)下面这张图,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同样的事实。

这张图是表现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在过去十年中股票总市值占GDP 的比重。

从1995年到2000年,这个比重持续上升,到2000年,股票的总市值占GDP 比重达到53.75%,超过50%,从2000年前后,这个比重一直下降,到2005年股票市值仅占GDP 的18.61%。

对此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中国经济各方面发展都非常迅速,为什么从股票总市值来看却在不断萎缩,这说明证券市场和公司出现了问题,需要我们作出进一步回答。

下面这张图是国内证券市场历年筹资的总额,从筹资总额我们也同样看到前面那样下降的趋势,2000年上交所筹资达918.92亿元,但2005年上交所筹资不到300亿元,这说明在证券市场图2 中国深沪证券市场2005年末股票总市值占GDP 比重(%)37.4336.3818.6114.505.9423.1845.3753.7532.2625.3423.5410 20 30 40 50 60 199519961997 1998 199920002001 2002 2003 2004 2005上,连筹资的功能都在萎缩。

从前面数据中看到,中国无论是证券市场还是上市公司一定是某方面出现问题,不然为什么与整个经济走向相反呢?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下面仅仅从公司治理这个侧面来分析和解读其原因。

中国比较大的上市公司总的来说还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从所有权结构来看与其他公司有很大的区别,从股权结构来看,中国上市公司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大部分股份不可交易;第二,不可交易的股份过度集中于一个大的股东手中;第三,可交易的股权过度分散,机构投资者比例非常小;第四,通常最大的股东是一个持159.90 188.56496.05512.90353.05417.53 439.07467.08632.28918.92179.18894.74172.22 594.46140.81664.85 261.82570.2028.22296.290 2004006008001000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图3 中国深沪证券市场2005年度及历年筹集资总额(亿元)深交所 上交所股机构而不是自然人。

简单的说就是一股独大。

图4为中国证券市场2005年末上市公司股本构成,虽然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启动,但流通股也仅仅占30%多,大部分还是非流通股,而且国家股和法人股仍然占大部分。

也就是说总的结构没有完全改变。

这样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带来很多问题,简单总结一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作为国家股的股东要么过度干预,要么股东缺位;第二,平面型或者金字塔型的股东结构诱使关联交易容易产生,削弱公司利益;第三,社会公众股股东缺乏对公司的直接控制;第四,市场压力不够,敌对性的接管几乎不存在;第五,二级市场图4 中国证券市场2005年末上市公司股本成国家股27.90%法人股 21.33%流通A 股 29.91%其他流通股 5.31% 自然人股 0.25%受限流通股 10.58% 其他未流通股 1.70% B 股 3.02% 国家股 法人股 自然人股受限流通股 其他未流通股 流通A 股B 股其他流通股的股票价格扭曲严重。

二、中国上市公司一百强公司治理情况的评价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对中国上市公司一百强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评价,我们采用《财富中国》杂志公布的按照年销售额排列的中国上市公司一百强,我们评价的信息是基于2005年公布的,2004年状况,为了保证评价工作的一致性,使评价方法更加严格,与去年评价相比,今年我们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作了一些修改,这主要是由于最近一、两年中在政策方面、监管方面都有新的要求。

这一百家公司中31%的公司在上海上市,23%的公司在深圳上市,还有46%的公司在香港上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公司同时在上海、香港甚至在纽约上市,这里都归为香港上市)。

如图5所示。

图5 中国上市公司一百强的上市地结构我们评价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今年评价的分数来看,略高于去年。

按照百分制计算,这一百家公司的平均分数为56.1分,这就意味着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如果以60分为及格的话,这一百强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及格。

图6和图7给出了2005年评价和2006年评价的比较,有平均分、最低分、最高分和中位数的比较,两年相比,都是略有改善的,但是改善幅度非常有限。

图6 公司治理评价比较按照OECD 的分类,将评分细分为五个方面:股东权利、平等对待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信息披露以及董事会职责。

56.13768.82180.84653.838.66517.973.246.3-551525354555657585o v e r a l lr i g h t s o f s h a r e h o l d e r se q u i t a b l e t r e a t m e n t of s h a r e h o l d e rr o l e o f s t a k e h o l d e rd i s c l o s u re a n d t r a n s p a r e n c yr e s p o m s i b i l i t i e s o f t h e b o a r dC G S c o r e2006200553.8 42.3 64.853.756.1 46.6 67.6 56.2 010 20 30 40 50 60 70 80Averge Lowest Highest Mediumscore 2005 2006我们看到这五个方面的表现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信息披露这方面相对做得较好,而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这一方面得分最低,说明利益相关者起不到什么作用。

第二,我们发现公司治理的分数与公司的市值没有相关性,从正常的观点来看,一个公司如果公司治理做得好应该在市场上得到一种奖励,但是在中国,这种相关性是非常弱的,也就是说市值非常高的公司其公司治理的水平可能并不太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要从资本市场上找原因,但这正是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如果把这一百家公司分为两组,一组在国内上市,另一组在海外上市,我们发现在国内上市和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从公司治理水平比较来看并没有什么差异,这也与我们常识性的判断不一致,我们原来以为中国到海外上市的公司应该是公司治理状况最好的,但是我们分组以后发现并不是这样的,相反在国内上市的公司这一组的得分比在海外上市这一组的得分还高。

在这一百家的上市公司中前二十强中,有9家在上海和深圳上市,有11家在海外上市,这也说明在国内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并不低于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治理水平。

第三,我们寻找资本溢价和公司治理的关系,从研究来说,这两者应该存在正相关关系。

图8是在深圳和上海上市的公司的托宾Q 值与公司治理分数,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没有正相关的趋势。

图8 公司治理分数与托宾Q024681012144045505560657075808590CG ScoreT o b i n 's Q而图9是香港上市的公司的托宾Q 值和公司治理分数的关系,它的相关性稍微强一点。

图9 公司治理分数与托宾Q :香港上市情形012345674045505560657075808590CG ScoreT o b i n 's Q说明我们资本市场的功能还是有问题的,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有问题,那些真正好的公司、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其托宾Q 值不一定高,相反,托宾Q 值比较低的公司其公司治理水平可能非常高。

第四,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存在问题,有几个方面:首先,股东大会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实际上就是大股东会,并没有许多股东来参加,积极提问,关心这个公司的发展,而是几个大股东在开股东大会,这样股东的权利如何维护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在股东大会的会议公报上,几乎也发现不了任何股东提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否被解决的。

其次,少数股东影响董事会,比如网络投票方面,很少有公司能够提供网络投票。

再次,对于雇员的长期激励问题,一方面是对职工的长期激励,从图10可以看到,仅有14%的公司有职工长期激励计划,另一方面是对经理层的股权激励。

图10 上市公司员工激励问题140860%10%20%30%40%50%60%70%80%90%100%C4poor fair good另外,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这一方面的问题就更多了。

大家都认为公司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保护环境、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公司的年报上看,74%的公司都没有任何明确的保护环境等政策,这与西方公司相比是非常落后的。

图11 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评价1214740%10%20%30%40%50%60%70%80%90%100%C3poor fair good最后,董事会责任的问题,我们用了很多指标来说明,比如董事是否参加公司治理的培训,是否有审计委员会报告等等,在公司中这些都是空白的。

三、评论评论1:通过我们的评价,我们看到今年的总体水平比去年略高,但这个提高并不是其公司治理水平真正改善了,换句话说,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改善的形式是大于实质性的改善。

政府大力提倡改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而当事人只是被动的适应政府的要求,缺乏自律的,在形式上满足政府的要求,但功能上并没有达到其效果。

从前面评价看出,利益相关者和股东,作为改善公司治理的推动者,其作用是非常弱的,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不可能有很高水平的。

评论2: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仍然是在所有措施中首要进行的,如果这个核心没有改善的话,其他方面的改善都不会有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