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

合集下载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祂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目录[隐藏]• 1 发展• 2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3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4 注释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

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色彩并不浓厚。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

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

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

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程朱理学名词解释: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与陆王学派相对而言。

二、道学家:宋明理学时期,用“道”指称理学大家,把张载列为北宋五子之首,他们把程颢和程颐看作是道学家,把张载和周敦颐看作是道学的开创者,把朱熹等看作是道学的集大成者,这样形成了以朱熹为领袖的道学家群体。

三、伊洛正脉:由程颢和程颐创立的道学家流派。

以《二程遗书》为代表。

四、永嘉之学:南宋后期形成的理学流派。

出自浙江永嘉(今温州),包括徐行可、陈傅良、叶适、刘因、真德秀等。

五、陆九渊:江西省南昌市人,因其在陆九龄的孙子陆九渊所建于唐宋时期的书院——象山书院讲学,因此被尊为象山先生。

六、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由王守仁创立的学说。

七、洛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主要指出家学者,为时俗所轻。

八、张子:宋明理学家程颐的弟子,著有《周易传》、《太极图说》。

九、东莱之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吕氏学派、徂徕学派发展而来。

十、正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横渠学派发展而来。

1、格物:致知。

3、致良知:把所感受到的东西,即感情、意念、知识归于天理,使之成为心中固有的观念。

4、诚意:指精神专一。

十一、三传:指《春秋》、《论语》、《孟子》三种儒家经典。

三传的注解内容互有异同。

十二、汉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以汉代学者治经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术思想。

十三、义理:指“圣人之道”。

十四、仁说:朱熹提出的关于仁的学说。

十五、性善:孔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智、礼、义、信等美好的品德。

十六、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不断获得认识。

心灵,但又能去掉私欲的束缚,这便是仁。

不仅如此,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性之所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自然而发,随时而行,则可谓之诚。

诚为仁之本,敬之本。

有一分的诚,便有一分的仁。

如此循环往复,则人无不仁。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理学形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理学创始人周敦颐[1]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2]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08 程朱理学

08 程朱理学
(《朱子语类》卷十二)
3.存天理灭人欲
–程颢: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 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二程全书》,《明道文集》 卷三)
–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程颐: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 天理明矣。(《程氏遗书》卷二十四) –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氏遗书》卷
程朱理学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人称为
明道先生。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人称为
伊川先生。

朱熹(1130~1200),字符晦,后人尊称
为朱子。
–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
朱熹。
主要参考文献: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2
心统性情
–朱熹:仁义礼智,性也,体也;恻隐羞恶辞逊
是非,情也,用也。统性情该体用者,心也。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朱熹: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 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于泥之器盛 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朱子语 类》卷四)
–朱熹:人性无不善,只缘自放其心,遂流于恶。
程颐: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
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
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是不知,知至则 至之。(《程氏遗书》卷十五)

朱熹: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 类》卷九)

朱熹: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 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 者也。(《孟子集注》卷十一)

程朱学派

程朱学派

程朱学派程朱学派,即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也称“程朱理学”。

目录简介详解学派代表的观点分歧影响今天讨论程朱理学的意义相关学术论文简介此派发端于北宋周敦颐,他融合道学、佛学、儒学思想,初步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提出“无极而太极”、“性”、“命”、“理”等范畴。

其弟子程颢、程颐是这一学派的奠基人,开始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略为系统的“理气说”、“人性论”、“格物致知说”等。

其四传弟子、南宋的朱熹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学说,义吸取了北宋其他理学家的某些观点,使“天理论”、”住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等理论更加丰富和严密,完成了宋代理学集大成的历史使命。

因此,后人把创立和完成这一理学体系贡献最大的二程、未熹连在一起,合称为“程朱学派”。

此派是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势力最大。

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成许多流派。

此派与南宋陆九渊“心学学派”在理学基本慨念、“太极”以及治学方法等问题上,观点不甚一致,有过多次争论。

又分别与永嘉学派(叶适等)、永康学派(陈亮等)有过关于“王霸又利”等问题的辩论。

与王安石“新学学派”观点也不一致。

派学说,宋代以后得至了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步取得了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哲学。

影响极其深远。

参见“明道学派”、“伊川学派”和“晦翁学派”。

详解中国以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哲学学派。

该学派肇端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二程,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是理学中最大的学派。

程颢、程颐早年受业于周敦颐,接受其道德性命之学的观点。

但他们自称“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他们利用《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提出理是“形而上者”,器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之理是“所以阴阳者”。

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道德之理,这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天下之定理”。

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第 八 章
程 朱 理 学 的 当 代 评 价
第一章 程朱理学简介
程朱理学简介
熹 集 为 大 成

到 南 宋 朱
罗 从 彦 ︐ 三 传 李 侗 的 传 承 ︐
始 创 立 ︐
其 间 经 过 弟 子 杨 时 ︐ 再 传
程 颢 ︑ 程 颐 开
︶ 兄 弟
由 北 宋 二 程 ︵
家 神 权 和 王 权 的 合 法 性 依 据
建统治为目的,把经学哲学化。 他们的分歧,只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他们的论争只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学派之争。
第七章当代研究
当代研究
①开创期: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虽 然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业已基本展开,但大多只是从总体上阐述,并且对诸多问题的解析 还不够明确,故把这一时期的程朱理学研究称为开创期。
当代研究
③挫折期: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受“唯心主义等于反动保 守”之公式的影响,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不断升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程朱理学甚至 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可谓百花凋残、野草满径,所以这一时期只能称为挫折期。
④发展期:1977年至20世纪末。此间程朱理学研究真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不与程 朱理学相关的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究愈加深入,而且人物个案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大量 的论文及专著问世。
救其弊,提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明未两大儒
中的黄道周推崇朱学,而刘宗周以“慎独”为宗, 对王守仁思想进行改造和发展
第四章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

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和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政治哲学,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崇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在人格修养上继承了孔孟等先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的最大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

程朱理学的影响 1进步性:1.程朱理学以儒家的社会、民族、伦理、个人生命信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观念性、系统性的哲学和信仰体系,形成了理高于权、正统高于治的政治理念,为宋明时期抑制君权、使中国政治走向大众化、民众参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2、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消极性:1.保存正义,摧毁人的欲望,把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成人的欲望,是封建原则和宗教禁欲主义的结合,不利于人性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

2.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进步。

后世评价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压制君权的学说。

朱提出理性高于权力,并要求皇帝要真诚。

它是一种高于皇权的理性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使权力失去了合理的合法性。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重大突破。

宋明理学是对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倒退和否定。

推崇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在人格修养上继承了孔孟等先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另外,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

但另一方面,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统治的最大的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

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等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而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哲学家如任继愈则倾向将宋明理学看成科学发展的对立面,另外日本战后著名汉学家如丸山真男和岛田虔次则把宋明理学视为使中国近代化过程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实用版)目录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和定义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和影响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正文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和定义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由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后由朱熹发扬光大。

程朱理学主张以“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理而生,人类的行为也应符合这个理。

在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并列为两大主要流派。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这里的“天理”指的是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而“人欲”则是指人的私欲和欲望。

程朱理学认为,人应该遵循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和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观点强调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这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宋代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严谨、自律,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一观点过于强调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谨,甚至丧失了自我。

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总的来说,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强调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这对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一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过于强调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谨,甚至丧失了自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程朱理学是儒宋明理学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其基本观点包括: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