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与意境-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对美术作品中传神的思考

对美术作品中传神的思考

对美术作品中传神的思考【摘要】传神是艺术的生命,古代绘画中传神是不可或缺的主旨。

在如同过眼烟云的,现代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中,国内外的画家的作品有的很快就消失,被人们淡忘了,而有的却成为经典,世代相传。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艺术作品中“传神”的魅力所造成的。

本文通过几幅画和几个有代表性的画家来探讨传神的魅力。

【关键词】传神;美术作品;顾恺之传神就是作品的灵魂,欣赏作品就象欣赏人一样,人有各种各样的人,画也是如此。

能让读者在看到作品时能领悟到作者的思维,并能够深思其中的奥妙感受作品的情感,那么这个作品就成功了。

一、艺术作品中传神与夸张的紧密联系由于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需要通过夸张来表现出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典型性。

正如法国18世纪艺术大师德拉克洛瓦曾经说过:“没有夸张就没有艺术”。

某一场面通过照片它会如实、逼真的展示给观众,而这种场面如果通过艺术作品表现或画笔描绘出来,它就会比照片更更生动、真切、传神,耐人寻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艺术的特殊功能夸张的效果。

夸张并非意味着歪曲对象,而是在对象的身上适当取舍,它可以将作品的特征加强或减弱,扩大或缩小,这样就能更集中地抓住主体特征,更传神的表现现实。

画一个浓眉大眼的人,你与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眉毛眼睛同其他部位如实描画出来,倒不如突出和夸张“浓眉”、“大眼”,这样才更增强其神采。

当然,所谓“夸张”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夸大,而丢失了原物的基本形态。

这就是白石老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传神在于像与不像之间,不像则欺骗世人,太像了又媚俗了。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

夸张不是胡乱夸张,该写实的地方还是要写实。

传神,除了眼神等面部表情之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去表现。

只要你能够从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细节上去仔细观察、体验。

人的精神活动,不只是通过面部表情才知喜、怒、哀、乐,你的语气、动作等等都能够表现出来。

说起传神就不得不提主张“以形写神”这个美学命题的顾恺之。

古代名画中国古代名画欣赏

古代名画中国古代名画欣赏

•中国古代名画欣赏•《高逸图》(部分)孙位唐代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

图中所剩四贤,四贤的面容、体态、表情各不相同,并以侍童、器皿作补充,丰富其个性特征。

人物着重眼神刻画,得顾恺之“传神阿堵”之妙。

画中山石用细紧柔劲的线条勾出轮廓,然后渲染墨色,完密地皴擦出山石的质感。

画树木是用有变化的线条勾出轮廓,然后用笔按结构皴擦。

几株树各有不同的画法。

兼有张僧繇“骨法奇伟”的特点。

画风在六朝的基础上更趋工致精巧,开启了五代画法的先路,是书画中的瑰宝。

pHYif《江行初雪图》(部分)赵斡五代南唐此图为赵斡仅有的传世作品。

表现朔风凛冽、雪花飘飘的冬曰江岸,渔夫们冒着严寒张网捕鱼的情景,全卷布置以芦苇、寒树、坡岸、板桥,渔民活动其间,或撑舟,或撒网,或于芦棚中避寒,或在船上炊食,江岸有骑驴之行旅,寒冷畏缩之状极为生动感人。

画中树石笔法劲健,水纹用笔尖利,天空以粉弹出飞舞的雪花,技巧十分娴熟。

是一幅流传有绪的中国绘画珍品。

2&lC《洛神赋图》(部分)顾恺之东晋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3{w《潇湘图》(部分)董源五代南唐全卷以横幅形式图写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象,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绘成,开卷处有二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渔夫十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空蒙的特色,人物则以细笔重彩涂写,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游春图》展子虔北周末隋初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摘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洛神的风姿和仙境。

顾恺之以写意、含蓄而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构图精湛,绘画技巧高超。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题材和寓意丰富,展现了顾恺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幅作品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

赏析《洛神赋图》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洛神赋图》展现了顾恺之作为画家的卓越才华和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贡献,为后世画家们树立了典范,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 《洛神赋图》, 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 特点, 题材, 寓意, 构图, 绘画技巧, 后世艺术影响, 艺术价值, 绘画技艺, 文化底蕴, 中国绘画史, 重要地位, 深远影响.1. 引言1.1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晋时期。

该作品取材自《楚辞》中的《离骚》一文,描绘了汉景帝时期传说中的洛神羞涩的情态和仙女的仙态神仙。

顾恺之在创作这幅画时,充分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擅长以线条勾勒人物形态,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通过精准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洛神的羞涩和仙女的飘逸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题材和寓意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顾恺之通过《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顾恺之(约公元352年-约公元40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

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四)

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四)

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四)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四)【组图】1、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卷(局部)》【赏析】我国现存的《八十七神仙图》,是北宋时期白描人物的真迹,画卷上有八十七位“朝元”列队行进的神仙,其中女神尤多。

这幅名画传了800多年后不幸流落海外。

1936年由徐悲鸿赎回国宝。

1953年,徐悲鸿辞世,他夫人遵照他的遗嘱,将《八十七神仙图》献给了国家博物馆。

2、经典油画《月夜》【赏析】这是一幅被人誉为“爱情诗”的油画,画家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

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陶醉。

画家:俄国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3、胡佩衡《深山小径》【赏析】此幅为画家早期作品,笔法上变化王蒙皴意,在南宗笔法中又糅入北宗之力,兼以干擦湿染,浅绛复施青绿,得山重水复、林木郁茂之致,足见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底。

整幅画结体虽然复杂,但气韵周流、疏朗清幽,也许这正是他在题跋中所谓“寓镖缈于沉着之中”的旨趣。

4、宋徽宗书法【赏析】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创造的书法字体。

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竖钩细长,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赵佶治国无能,但其擅长于书画艺术,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有突出贡献,也推动宋代书画达到了新的高峰。

5、林风眠《黄山松涛图》【赏析】此幅为其少见的采取非方形、立轴构图风景图画。

黄山的壁裂千仞,化为远处朦胧的山峦;被秋色染得金黄的蓊郁山林,则是历历在目,成为画面最显目的焦点。

画家寄情于山水怀想,融入真情与诗意在其线条、造型与色彩结构之中,没有过多的雕饰,仅有怡然自得的朴真写意。

6、徐悲鸿《巴人汲水图》【赏析】2010年12月10日,北京翰海拍卖场上,徐悲鸿巨幅以1.71亿元成交。

此图是一幅真实记录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四大代表作之一。

十二幅中国传世名画,你认识几个?

十二幅中国传世名画,你认识几个?

十二幅中国传世名画,你认识几个?中国画,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数千年来,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无数杰出画家,也留下了无数精美绝伦的画作,在中国及世界艺术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务员的常识考试当中也没有忽视对中国画的考查。

今天,就让小粉笔带着大家一起按时间顺序来欣赏中国的传世名画,领略千百年前古代中国的风采!一、洛神赋图【画家】东晋顾恺之【简介】《洛神赋图》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但是原卷现在已经遗失,其传世作品主要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所作,全卷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局部图)二、步辇图【画家】唐朝阎立本【简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三、虢国夫人游春图【画家】唐朝张萱【简介】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

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

画家不著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漠清新。

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 绢本设色,因金章宗完颜璟判断失误而题为宋徽宗摹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四、五牛图【画家】唐朝韩滉【简介】黄麻纸本设色画,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又名《唐韩滉五牛图》,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荆棵蹭痒L翘首前仰缓步前行,一纵峙而鸣,一回首舐舌, 一络首而立。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韩熙载夜宴图【画家】五代十国顾阂中【简介】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品鉴神韵――浅谈魏晋至唐人物画的传神表现

品鉴神韵――浅谈魏晋至唐人物画的传神表现

品鉴神韵――浅谈魏晋至唐人物画的传神表现【摘要】魏晋至唐时期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物画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传神的表现。

本文将从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发展、特点、传神表现的技法和手法、不同画家在人物画中的表现以及人物画所展现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魏晋至唐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其传神表现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神表现对人物画的影响深远,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至唐人物画的传神表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鉴。

【关键词】关键词:人物画、魏晋至唐、传神表现、发展、特点、技法、手法、画家、文化内涵、重要性、影响。

1. 引言1.1 介绍文章主题魏晋至唐时期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以其传神表现和独特风格而著称。

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在魏晋至唐时期,人物画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而且在表现手法和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各个画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努力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使人物画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境界。

本文将从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发展、特点、传神表现的技法和手法、不同画家在人物画中的表现以及人物画所展现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品鉴魏晋至唐人物画的传神表现,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结尾部分,将总结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重要性和传神表现对人物画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时期人物画的认识和理解。

2. 正文2.1 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发展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

魏晋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人物画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主要以线描为主,形态简洁,线条流畅,注重形象和神韵的表现。

第2课 传神与意境 课件 赣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1)

第2课 传神与意境 课件 赣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1)
7
《芙蓉锦鸡图》(北宋)赵佶
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韩诗外传》 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 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 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芙蓉 锦鸡图》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 道德品性,流露出宋徽宗对安逸高贵之品格 的赞许和他对大臣的要求。作品采用写实手 法,描绘工致细腻。
《渔庄秋霁图》(元)倪瓒
6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宋朝第八位皇帝。 虽然在政治上“一塌糊涂”,但是,宋徽宗在艺术上 的造诣极高。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 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 的艺术型皇帝。
《芙蓉锦鸡图》(北宋)赵佶
《瑞鹤图》(北宋)赵佶
《廋金体》(北宋)赵佶
8
此幅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水 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望立,意境孤独空灵, 余味无穷。
《荷花水禽图》(清初)朱耷
9
《荷花水禽图》(清初)朱耷
10
总结
●中国画的定义和材料 ●中国画的分科 ●人物画——传神 ●山水画、花鸟画——意境
11
江西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传神与意境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1
中国人物画的最高境界—— 传神
传神是指能生动的传达神情意志 中国画注重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
它的首要原则
2
山水画和花鸟画追求的是表达 意境
意境是画中的情调和境界,是作品中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空间。
3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 密林。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 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 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 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 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 有「范宽」二字款。 前景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空间,后景则占 据了剩余大约三分之二的画面。

七年级美术上册 欣赏 第2课《传神与意境》教案3 赣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 欣赏 第2课《传神与意境》教案3 赣美版

传神与意境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认识传统中国画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初步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概况,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中传神与意境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领略传统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2学情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进行的美术作品感受、品味,欣赏的教学活动之一,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掌握欣赏方法,提高欣赏水平,重点欣赏以人物、山水、花鸟兽为题材的中国画,采取积极措施,给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国画的欣赏方法,提高中学生对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中国画精髓“传神与意境”贯穿反复。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分析评价及“传神与意境”的体现。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绘画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1.引导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分析评价及“传神写照”的体现。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观赏《清明上河图》媒体映示《清明上河图》学生都熟悉的一幅中国画作品,导入中国古代传统绘画。

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感受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魅力。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艺术家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和记录的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

中国绘画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

活动2【讲授】讲解新课1.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教师可播放一段平缓柔和的琵琶曲,学生感受乐曲带来的平缓心境更易进入画面所表现的故事当中)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探究《步辇图》
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从绘画艺术角度、 构图、色彩、及背后故事来感受作品 的传神与意境。
【元】郑思肖 《墨兰图》
想象与探究
如果把兰花与人的性格 相类比,你能将这两幅 兰花作品分别对应两类 人的性格气质吗?(查 找相关资料,用作品和 历史信息证明观点与判 断)
【 南 宋 】 赵 孟 坚 《 墨 兰 图 》
美术 江西美术出版社 七年级上册
xx中学 xx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中国画 五代 顾闳中
人 物
题材有哪些?花 鸟山水来自人物山水工

写 意
花鸟
特点
工整 细致 写实 缜密
粗放 简练 夸张
初探《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中国画 五代 顾闳中

再探《韩熙载夜宴图》
第一段 听琴
第三段 歇息
环节六:课堂总结
第二段 观舞
第四段 清吹
第五段 散宴
再探《韩熙载夜宴图》
再探《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再探《韩熙载夜宴图》
小组合作赏析
《泼墨仙人图》



人物画,或采用工笔重彩, 或水墨写意,对人物形态的 刻画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尤为 精彩,古人的“写真”, “真”即指对象内在的精神 本质,即“传神”,通过画 面整体展现其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