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如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平原对农业的适宜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地形图,并分析图中的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精品课件

导入
华北平原
导入
山地
导入
丘陵
导入
盆地
探索 地球表面的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准 噶 尔 盆 地
探索 在地形图中找到家乡的位置, 思考:特点?地形名称?
探索
找一找: 1. 其他几种地形在我们
国家地形图上能找到吗?它 们有什么特点?
这有哪些地方也是**地 形(家乡的地形)?
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 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 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 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导入
导入
导入
青藏高原
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 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 好是文字加图片。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 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 地形图的课件。
2. 还有其他发现吗?
研讨
辨一辨: 这两张图片,哪张是高原,哪张是平原? 你是怎么判断的?
研讨
山 地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精品教案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发学生对地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地形的特征,并能够进行描述。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规划等。
4.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形的观察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每课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2.从我国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知道:(世界上海洋多,陆地少。
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
)4.丘陵的地形特点是:(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5.山地的地形特点是:(蜿蜒起伏,层峦叠嶂)6.平原的地形特点是:(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7.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较高,周边有明显的陡坡为界)8.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9.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平原)。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球内部从内到外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的。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4.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的很猛烈如(地震)(火山);有时表现的极其缓慢如(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是(冷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风化继续风化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1.冷热的作用会改变岩石模样吗?(模拟)实验设计实验材料:(酒精灯、镊子、岩石、烧杯、护目镜)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
用镊子夹着岩石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碎裂了或烧杯底部有岩石的碎屑)实验结论:(在冷热的作用下,岩石改变了模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课-地球的表面

三、选择题。 1.仔细看世界地形图,可以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 A ) A.比陆地面积大 B.比陆地面积小 C.和陆地面积差不多
2.新疆吐鲁番因盛产葡萄和哈密瓜而闻名,它四周群山
环抱、中间低平,因此它的地形是( D )
A.山地
B.高原
C.丘陵
D.盆地
3.如图为墨西哥沙漠地区的岩石照片,这块岩石奇形怪 状的主要原因是( C ) A.水的作用 B.地震 C.风的作用 D.火山
4.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有很多泥沙滞留,原因不可能是( C ) A.入海口水流速度慢 B.入海口地势平坦,适合泥沙沉积 C.入海口泥沙本来就多
四、连线题。
二、重点实验地形特点及主要 海洋 和 陆地 组成。 2.我国地形的整体特点呈现:西部 高 ,多 高原 ;东 部 低 ,多 平原 。 3.地球表面的地形会受到 风 、 流水 、 冰川 、
海浪 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二、判断题。 1.从地形图上看,地球表面是很平坦的。( × ) 2.地形图上蓝色的地方主要表示海洋,颜色越深的地方海水越 深。( √ ) 3.观察我国的地形图,可以知道我国地形比较单一,主要以平 原为主。( × ) 4.我国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多是沉积而成的冲积平原。( √ ) 5.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某一种地形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 ) 6.我国西部地区地形比较平坦,修建道路很方便。( × )
第1课 地球的表面
一、知识速记 1.地球表面常见的陆地地形包括 高原 、 丘陵 、 平原 、 盆地 、 山地 等。 2.地球上 海洋 面积大, 陆地 面积小。 3.我国地形的整体特点呈现:西部高,多 高原 、山地; 东部 低 ,多 平原 。
4.地球的表面大约 71%是海洋,而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 29%。 5.地形图上用 白 色或 淡紫 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 6.地形图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深浅不同的海洋,深蓝 色表示海很 深 ,浅蓝色则表示海比较 浅 。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课题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第1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导入语: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下面我们要通过一段视频来欣赏,请大家找找看视频中有哪些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地形。
(播放视频)1.提问:(1)你看到了哪些地形?(2)你最喜欢哪种地形?(3)你们想设计自己喜欢的地形吗?2.引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一起来设计地球表面的地形。
(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地形我设计)二.亲历探究,获取新知(一)确定探究方法1.师:如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地形,大家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软件?2.学生交流讨论。
3.确定运用LEGO搭建3D地形图。
(二)制定探究方案1.小组制定研究方案(1)师:你打算用LEGO软件搭建什么地形图?请小组讨论,并填写是记录单中的第一和第二项内容。
(2)小组汇报2.教师温馨提示:(1)尽可能选择多种形状的积木,将地形搭建得更精细;(2)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积木区分地形中的不同元素;(3)搭建完成后,将作品命名为第几小组,保存到桌面上《地形图》的文件夹里,并填写记录单的第三项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科版 (共26张PPT)

2、我国的地形 西 高 东 低,西部多 高原 ,东部多平原 , 呈 阶梯 状分布。
3、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深浅不同的 海洋 ,深蓝色表示海 很 深 ,浅蓝色则表示海比较 浅 。
地球表面的地形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地形
1、地球地表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 丘陵、盆地……(湖泊、高山、峡谷)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 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 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你能谈谈我们家乡的地形吗?
观察地形
你能谈谈有什么发现?
第二阶梯第一阶梯第来自阶梯地球表面的地形我 们 的 家
—
— 地 球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西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内蒙古大草原
新疆准噶尔盆地
新疆吐鲁番盆地
四川盆地
美国洛杉矶盆地
世界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峡谷
丘陵
长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平原:海拔较低,平而广阔
盆地:四面环山,中间地势较低
山地: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 嶂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 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 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知识拓展
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 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冰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背景和目标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因其认识对象的不同,教学程序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不便于在课堂上直接观察的,主要通过阅读、交流资料和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活动。
如第一课和第二课。
第二种是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解释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
一般经历以下程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作出假设——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现象——
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
什么是地形呢,这就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科书没有直接给这个词语下定义,而是通过交流活动“……我们能说出去过的地方是高山、
平原还是其他什么典型的地形地貌吗”,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和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并丰富对这个词汇含义的认识。
让学生知道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用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来描述,并知道这些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高原、平原、盆地、峡谷等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比如,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丘陵;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观察地形图”。
观察之前,要让学生交流看地形图的经验(学生也可能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已有初步的认识地形图的知识),或由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要先让学生阅读和了解。
比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 000米~5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等等。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