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戴望舒《雨巷》》

合集下载

《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

《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

《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一、意象1.油纸伞。

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作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丁香。

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作者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

4.姑娘。

戴望舒《雨巷》文学鉴赏

戴望舒《雨巷》文学鉴赏

戴望舒《雨巷》文学鉴赏戴望舒《雨巷》文学鉴赏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的鉴赏,欢迎大家阅读!【赏析一】《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解读戴望舒《雨巷》

解读戴望舒《雨巷》

解读戴望舒《雨巷》解读戴望舒《雨巷》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的身影,飘逸成无数的丁香花,布满深深的雨巷。

我愿作无数只粉蝶,围绕在丁香花左右,有一只飞往你的心梦筑巢。

我愿在无数个寒暑,在无法交视的茫然中,遥寄着没有回音的贺卡和祝语。

既然你知道人生会有风雨坎坷,既然你知道人生会有思念和牵挂,为何还要彼此隔膜,久久徘徊于丁香深巷,任风吹雨打,我除了对你的真挚,家无长物,可我坚信,我们超越了感情,你带走了我的心。

我的目光如水,只为能在茫茫人海中,照见你丁香花般的倩影,释怀你所有的愁怨。

《雨巷》解读二这首诗,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寂寥、悠长”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像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形象。

这个姑娘有着“叹息一般的目光”,显得“冷漠、凄婉、又惆怅”,在雨中“哀怨又彷徨”。

很显然,诗中的“姑娘”是一个象征体。

可这个象征体所代表的象征义又是什么呢?对此,数十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也正如此,戴望舒的《雨巷》才显示出它的无尽的魅力。

可是,在教学《雨巷》时,却有人生搬硬套,偏偏将“雨巷”理解为革命道路,将在雨巷中彷徨的“姑娘”理解为革命者,作者写作《雨巷》,“证明他追求进步”——生生将《雨巷》解读成一首“革命的诗歌”、“战斗的诗歌”!似这般解读《雨巷》,实在是糟蹋了《雨巷》!那么,执教者在一个劲儿地引导学生如此这般地理解《雨巷》的主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是不了解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尤其是不了解现代派诗歌的“主题的朦胧性”的根本特征,从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单一化,程式化,固定化。

二是不了解现代派诗人创作的审美取向,不了解现代派诗歌创作以朦胧为美的创作标准。

三是忽略了现代派诗歌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对主题产生的.影响。

解读者为什么会将《雨巷》解读成“革命的诗歌”呢?那是因为他将时代背景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功用随意放大。

尽管《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正值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时,诗人的内心充满迷惘的情绪。

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

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

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雨巷》朦胧而不晦涩,“我”是一个梦的追寻者。

忧郁的情调是基于对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识、对感性存在有限性的超脱。

丁香姑娘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超越现实的自我;是对未来的期冀;是对同路人的呼唤。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雨巷》评析与赏析这首《雨巷》创作于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1932年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41年底被日军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一样,文章并不完全是写景,1927年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每个人都不能逃避政治上的选择,经历过“五四”运动又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尤其苦恼,像朱自清、戴望舒等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敢和当时的政府抗争,只能将自己的苦恼寄托于作品中;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1927年中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心态。

《雨巷》赏析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作文

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作文

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作文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①着,冷漠,凄清,又惆怅②。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③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④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④。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选自《我的记忆》,上海水沫书店1929年4月版)注释①彳亍(hì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②惆怅(hóuhànɡ):伤感,失意。

③太息:出声叹息。

④颓圮(tuípǐ):倒塌。

赏析写作背景《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诗人时年22岁。

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诗歌以细腻而深沉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思绪缠绕的雨巷,使读者沉浸在一种幽静而寂寞的氛围中。

在诗中,戴望舒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雨巷的细节,通过写实的手法以及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使得诗中的雨巷充满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例如,他用“挨户”来描述下雨时的流水,形容了雨水溅在巷子的屋檐下,落入屋子的水井里的情景。

这种写实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感和真实感。

与此同时,戴望舒通过细腻的描绘,使雨巷也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情感。

他用“一个穿着黑色衣裙”来描绘雨巷中的女子,将其形容为温柔、悲伤的形象。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中雨巷的寂寞和凄凉,进而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审视。

诗人用雨巷中的景象投射了现实人生的无奈与苦闷,以及对于理想和希望的追求。

通过描绘雨巷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痛苦,戴望舒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疑问和反思。

总而言之,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巷的诗。

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写实手法的运用,戴望舒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寂寥的雨巷。

而这种雨巷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苦闷,使读者对于真实生活产生了思考和反思。

这使得《雨巷》成为一首具有情感共鸣和思想内涵的优秀诗作。

雨巷 赏析

雨巷 赏析

雨巷赏析《雨巷》是中国当代诗人戴望舒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雨巷的情感和思考,展示了平凡人生中的哲理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对《雨巷》进行赏析,从诗歌结构、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在诗歌结构方面,整首诗由四个八句联构成,呈现出一种平静而稳定的节奏。

而每个八句联则却独具特色,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让人印象深刻。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雨巷”、“月湿”、“夜阑珊”等,这些意象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湿润感,让读者仿佛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雨巷的湿润和夜晚的静谧。

同时,这些意象也凸显了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情感方面,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寂寞和无奈的情感。

诗中的“雨巷”被描绘成了一个悠闲而寂静的场景,人们行走其中,感受着雨水的滋润。

这种寂静和孤独的氛围平添了一种忧郁的情绪,让读者在寻常的雨巷里感受到无法言说的情感。

除了情感,诗中还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诗中写道:“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人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真相,如友情的变化、人心的难以捉摸。

这种思考突出了诗歌的哲理性,使诗歌更加具有思辨性质。

此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拟人等,使整首诗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

比如,“小雨如鸟儿飞,细密”。

排比手法和拟人手法使雨水变得生动活泼,增加了情感的表达力。

同时,对偶的运用使诗歌的结构更为严谨,把握好了节奏和韵律的平衡。

总的来说,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作品,以浓郁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的结构紧凑,意象深刻,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正如诗中所写:“故人既来抱雨巷,怅望危楼俨如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雨巷,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与思考人生的真谛。

结尾总结:《雨巷》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现代诗歌作品,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雨巷的情感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戴望舒《雨巷》》
《受戒》读后感
当我在书本上看到《受戒》时,我就置身于《受戒》的的世外桃园中。

在《受戒》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原始部落。

一个有山有水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

我第一眼看到《受戒》时,小说的题目是《受戒》,尤其是第一句话“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使读者第一感觉就是认为这是一篇描写佛门生活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确实描述了出家人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你就会渐渐的发现小说所描述的人与事虽然没有离开佛门,但是作者要表达的人、事、物却与佛门生活的本意相差甚远。

读者感受到的并不是佛门生活的森严和和尚的单调生活与清冷的生活,而是与其相反的浓郁的世俗生活。

人们根本就看不出小说的主人公明海在这里到底受了什么戒,反倒是看到了他和朋友伙伴们在这里尽情的享受着世俗美好的生活。

这里的人选择出家本身就带有世俗的色彩,小说中甚至把和尚和织席子的、画匠和婊子相提并论,完全是谋生意义上的职业选择,根本没有任何宗教皈依的含义。

与其他职业相比,当和尚的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

至于出家以后,也不像人们想象的有很多很多的清规戒律,而是“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俗人们可以做的事情,和尚们几乎也都做得,像媳妇、杀猪吃肉,不同的只是捅杀猪刀之前有口无心地念几句“往生咒”罢了。

看得出来,作者完全是在凡人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表现这些僧人的,佛
的身份和庵的环境不过是提供他们生活的手段而已,这种身份和环境别想也没有必要改变他们享受世俗的浓烈兴致。

因此,明海之所以去当和尚并且还有望当一个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

他不仅嗓子好,而且记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后连名字也不用改,还叫“明海”。

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欢着,但似乎从来不因为他当和尚的“本职工作”,而是因为会画画、会唱歌、帮人干农活。

这个小和尚,好像也没有被佛事的仪式和的经文真正感动过,这也许与那位马马虎虎的舅舅的教导不无关系。

舅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

”说的都是不关内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念经又怎么会去关心经文本身的涵义。

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见小英子的脚印,“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觉得心里痒痒的”。

那每天本来就出于应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经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最让人感受到作者表现生活的美丽与和谐的地方,当属小说中所描绘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

不论是明海周围的寺里的人,还是小英子周围的庄上的人,他们之间都是那么友好相处、无猜无忌,无怪有人称之为现代的“桃源”景象。

虽然打牌赌钱会有输赢,但绝不会伤了感情、误了和气,因为他们都是“正经人”。

甚至把一个“偷鸡的”也称作“正经人”,不知道作者衡量人用的是什么标准。

好在这问题与本文关系也不大,也就不去深究了。

作者不可能不知道上述“其乐融融”的景象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他这样写,无非表明此时此刻的他,着意要寻求的,就是这样一幅充满仁爱和温馨的民
间生活画卷。

小说的最后,作者更是把这种日常生活的诗情和温馨渲染到了极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恋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优美的文字令所有还具备正常人性的读者读后无不悠然神往。

本来,明海刚刚受了戒,等于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个重要仪式,沙弥头、沙弥尾的前景开始在他的眼前浮现,这可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企盼得到的,因为它不仅要有主观方面的条件,而且还要通过寺里的人来选的。

殊不料小英子对所谓的沙弥头、沙弥尾毫无兴趣,她不要明海去当,她所想的,是给明海当老婆,而且要他马上回答要不要。

这真是有点戏剧性的场面了,明海头上的戒疤余痛未消,当沙弥尾的希望也已呈现,此刻却要马上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这在别人会是一个小小的考验,至少要掂量一下它与自己“事业”的影响,从长计议也不为迟。

但我们看到,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给收服了,回答了“要”以后,两人的小船就划进了既充满诗意、又引起人不尽联想的芦荡,小和尚这会儿头上的戒疤恐怕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了吧。

也许有人要问,戒律森严的苦僧生活对于擅写日常生活的诗意与温馨的作者来说非兴趣所在,但凡人的日常生活,其实也并非始终温暖如春,何以作者笔下的人间却总是如此梦幻般的甜美,连出家人也如此眷恋于世俗。

这正是我们解读汪曾祺小说的一大关键。

也许这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文学态度密切相关。

汪曾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取着一种与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相一致的精神向度,为了突出人性与人生中富有诗意的本质,他对现实进行了尽可能的过滤,他不是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丑与恶,只是他不允许它们进入他所创造的艺
术世界。

对现实世界里的丑与恶,他无能为力;但艺术世界的构成,却只能依据他的愿望来铸就。

为此,汪曾祺的小说就多用回忆,多采取童年的视角。

具体到本文,作者在小说最后说,这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可见从那时起,汪曾祺对于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显现这样的特征,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虽然历尽坎坷,其中不乏与丑恶为伴,却始终不改初衷。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坚持,才成就了他后来能在适宜的环境里实现其创作的辉煌。

汪曾祺的小说算不上主流,就因为他不仅没有对社会历史进行评判的政治考虑,也不属于对民族文化进行或是批判或是守成的启蒙和维护,他是一个按照自己的艺术和审美理想来创作的作家。

这个理想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

生活是可欣赏的。

”这其中的“美”和“诗意”自然都带有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理解。

他为自己这种创作理念的坚守付出过代价,但似乎正应了“苦心人、天不负”那句老话,在许多曾经大红大紫的应景之作被人渐渐遗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说却以它特有的个性和力依然受到读者的喜爱,我们现在这样饶有兴趣地欣赏和品味《受戒》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受戒》读后感
学院:文学院
年级:09级2班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王宇航
学号:09016063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