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

白银背后的故事《白银帝国》是由小说《白银谷》改编而成的,讲述的是19世纪山西票号“天成元”当家人康氏一家成败兴衰的故事。
浩浩荡荡的队伍,雪白雪白的银子,还有清脆的算盘声,一个富可敌国的家族,因为一场离奇的绑架案使这个家族一度陷入困境,故事就是从康家接踵而来的家难开始的。
康祸起萧墙,康三责任重了。
老爷是山西票号“天成元”的龙头大哥,掌握着全国数十家票号的生死大权。
康老爷膝下有四子,老大是个慈善家,但是天生聋哑;老二身强体壮,但是鲁莽好斗;老三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最不的老爷子的欢心。
老四既不聋哑也不鲁莽更没有被父亲讨厌,但是在和媳妇去天津度蜜月时却遇上了改变他一生甚至是改变整个家族的灾难。
一件绑架案引发的血案,使他丧失了心爱的妻子,因为接受不了事实,从此就过着疯疯癫癫的生活,更不幸的是,老二为了去找他从马上摔下来,他的后半生就只能躺在床上度过了。
接二连三的灾难,使得康家老爷子不能不为“天成元”的接班人而忧愁。
纵使康老爷子对康三有多么的不满意,但他是唯一一个能为这个家传宗接代的根,因此康家传宗接代的重任便落在了康三的肩膀上。
这段戏把一个鼎盛的家族沦落到一个支离破碎的状况全过程描写的淋漓尽致,尽管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此时的康家已经是沧海桑田了。
导演正是用这个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康家这一时期的困局,从而为下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为情所困,康三逃奔塞外,杜筠清装死离开康家。
康老爷是个严厉的封建家长,同时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难免会有被情所动被美色所诱惑,从进入康家大门那一刻起,康老爷便已经决定要娶这个女人为妻。
事情往往都是出乎人的意料,康三也倾情于这个富有异国风情的女人。
但是在那个年代并不是有情人都能成眷属,真爱并不能敌过权力。
杜筠清成了康三的继母,在父亲的逼迫下,在对着自己喜欢的人而不可以表露真性情的煎熬下,康三毅然决定离开家,逃去塞外。
这一段戏姚树华导演利用了父子同时喜欢一个女人的尖锐矛盾,使父子之间的感情恶化到极点。
白银帝国的兴衰

(岭南的)农民不种棉花而种植甘蔗,用加工制成 的蔗糖换取华中和华北的棉花。大部分棉花经过纺 织加工再出口到南洋。这样,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 求不断增长,就推动了甘蔗逐渐取代水稻(占用原 有的水田,而种植棉花则需要开垦其他类型的土 地)……没有导致(也不需要)另外开垦土地来种植 供市场销售的甘蔗,这样就缩减了珠江三角洲及邻 近地区的水稻产量,从而增加了市场对稻米的需求。 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水稻田被非 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1.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 2.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 3.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
国的轻视。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 “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 (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 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 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 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张兰星:《切支丹时代欧洲人从日本运 出白银分析》,《世界历史》2011年总第 207期,第83—84页。
(1)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白银流入中国的方式及其原因。
1.方式:中外贸易。
2.原因:
(1)中国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庞大的 常备军,强固的自然经济和发达的手工业, 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军事力量和产 业实力仍具有一定优势。
材料四 1586年,有人自马尼拉写信向西 班牙国内报告:“此处有大量白银及银货 交换中国物品,此项银及银货……大部分, 均由华人运回中国。”另一个人甚至说: “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秘鲁运来的银条建一 座宫殿。”
【白银帝国康家原型】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康家原型】白银帝国观后感【白银帝国康家原型】白银帝国观后感白银帝国观后感(一)白银帝国是一部内含金融史的商业电一影巨作,更是一篇鸿篇巨制的史诗。
它像红楼梦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
政治家看倒了清朝晚期的民不聊生,会心生感慨:国破家亡,皮之不存,一毛一焉能附?同时也能从中学到驭人之术。
经济学家能在里面看到银行业的雏形——中国古代的票号业务,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而小说家们则会赞叹康夫人与康三爷之间的禁忌之恋。
就连女权主义者也会热情讴歌其中所体现的新女一一一性一一一的解放与坚持自我。
我看了这部电一影,也有自己的一些感触。
从一个经济学学生的角度,我深切感受到如果一个企业,一个百年老字号想要获得长足发展,一个安定的政局是首要的。
而国家的强大也是通过拥有无数个强大的企业这种社会组织,以高效的方式来使整个社会高效运作来实现的。
企业界一直有“以企树国”的观念。
所以当今中国才会反复提到“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强国之路也无从谈起。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普通公民,当看到电一影中清政一府垮台以后,其发行的纸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
一大堆民众在票号门前挤兑,甚至有人因为身家财产在政局变动中化为乌有,绝望之下引火自一焚。
让我不禁联想到,近年来有人因为《拆迁条例》与《物权法》相违,权益受损,手举《物权法》自一焚。
此时,不得不在心中自问:”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柔一弱的个人如何抵御生命财产权力被侵害?”我们不断的立法保护民权,但民权仍是不断的被侵害,难道遵纪守法只是普通民众才需遵守的义务?作为一个女人,我也很佩服康夫人的勇气与决绝,总觉得她拒绝的不仅仅是康老爷,而是整个封建礼教。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倔强而坚强,最让人感动的是她的善良。
她比现代社会的很多女人还要勇敢,因为有时屈从太易,反抗太难。
乱世出英雄,绝处出智勇。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很大,也许有时生活就像一场战争,我们必须努力再努力,坚持再坚持!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
白银帝国的兴衰

探究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二)白银内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内流对中国社会经济 产生的影响。 1.推动中国经济和赋税制度货币化,并进一步白银化。 2.促进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进一步商品化,并形成了一些专业 生产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3.商帮兴起、城镇繁荣,江南、岭南一些地区出现带有资本主 义因素的新型经营结构。
萄牙每年从日本运出的金银铜达300吨……如果葡萄牙人将这些金银财宝都 运回澳门,澳门可能成为另一个所罗门宝藏”。美国学者吉查德·冯·格拉 赫恩估算:1550—1645年,每年输入中国的日本白银和美洲白银有 50—100 吨,流入中国岭南的最多。 ——张兰星:《切支丹时代欧洲人从日本运出白银分析》
探究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以后,铸钱逐年增加,至嘉庆朝,全国铜钱的每年鼓铸及投 放量约在30亿文以上。
探究三:白银帝国盛极而衰
(一)18C,银贱钱贵
影响:1.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影响国计民生; 2.催化官僚群体的贪腐和军事力量的衰退。
(二)19C,银贵钱贱
材料九 19世纪上半期中国白银外流的数值(1814—1856)(单位:银元) 流到印度 514,097,476 流到英国 12,453,177 流到新加坡 2,557,827 总计 529,108,480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 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探究一:“海禁”与“海禁”政策的调整
1.原因:敌对势力消亡;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百姓生计; 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2.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
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探究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Fra bibliotek)中国:全球白银的终极“秘窖”
“白银帝国”的衰落

“白银帝国”的衰落中国上溯几千年、流通各朝、以称量计价的银锭,自改铸成法定银币后,一直沿用到中国近代。
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始了,中西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每年都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国外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用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其他精美的消费品。
如此这般,外国的白银迅速流入中国,明朝银库收入暴增。
到了1577年,银库收入高达16.3478万公斤。
直到明朝终结,明政府每年的白银收入始终在10万公斤以上。
当时,黄金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匮乏,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决定了黄金货币的相对稀缺。
而欧洲源源不断输入中国的白银,使得中国白银货币相对充足。
所以中国明朝以后选择的是银本位制度,而不是金本位制度。
据统计,在1644年,全国有2万多家当铺,而1744年在北京就有六七百家当铺,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白银数万两或十几万两。
虽然当铺、钱庄、票行、银号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当时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发生,导致经济动荡。
而相当于美洲产量近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2],中国因此而成为不折不扣的“白银帝国”。
然而由于中国不具有白银的开采权,实行银本位制就迫使人们必须用大量实物财富去换取白银,由此引发的后果,是中国百姓辛苦赚来的财富逐渐流向了欧洲。
由此,美洲和欧洲成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获得央行货币的代价是不仅失去了货币调控权,还失去了巨额的铸币税(铸币面值和成本的差额)。
有多少白银通过购买产品进入中国,就有多少财富流出中国,这与今天的中国出口获得巨额顺差,而导致外汇储备剧增的后果是何其相似啊!当然,足够的外汇储备表明了一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的能力,它对稳定汇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可能增加对货币流通和市场的压力,对未来货币流通造成预期膨胀压力。
同时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使国家蒙受损失,抑制经济增长。
“白银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应做好准备以面对随之而来的巨大风险。
读《白银帝国》有感600字

读《白银帝国》有感600字黄昏的余晖,洋洋洒洒。
散布于莲湖畔,见图书馆灯火初点,心动,遂进。
没有目的的行走,往往收获颇丰。
以往进入图书室都不知道看什么好,或许是因为太贪心了。
没有目的的,游走在一排排的书架间,“白银帝国”记忆中,这是一部该片的名字。
可是一直不能机会看,没想到阅览室里有这本书,看看吧。
这一章沿着历史的航线,娓娓道来那曾经的光辉光辉。
我们主权国家曾经是那么的辉煌,曾经是白银的最大拥国,各国的白银都随着和贸易的需要进行,大量涌入我国。
可是,聚集了那么多的财富,却得不到好的利用,官僚腐败,统治者狂妄自大,固步自封。
最终,我们所不屑的蛮夷用炮弹打开了我们的大门。
鸦片的到来,让我们彻底地将“白银帝国”载入史册,成为过去。
对鸦片的需求,使得白银贸易膨胀,不公平的条约的签订,使得白银外流...与此同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蒸汽机出现了,科技在迈动他前进的步伐了...可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人,却没能参与到这场大改革里,我们战火纷飞,满目苍夷,遍体鳞伤,再加上制度的腐败,统治者的无能,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发展,我们似乎无能为力了。
到今天,回望我们的政治史,那就是一部屈辱音乐史。
得意忘形,让我们无所遁形。
其实,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谦逊好学,低调进取,是不变的真理。
即使巅峰如何令人自醉,都不要沉溺不醒。
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中其才能在浪潮中得以排头前进。
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有时更能让人镇定。
或许,这就是读史知天命吧。
白银帝国的兴衰共26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白银帝国的兴衰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白银帝国的兴衰

(2)根据材料十一、十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探究银贵钱贱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外国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商品出 口不景气;白银大量外流。 2.影响:铜钱收入者日趋贫困,社会矛盾 激化;清廷陷入财政困境;吏治更趋腐化, 军力愈加衰退。
本课思维导图
中白 国银 (帝 国 的 兴 世衰 纪 ) 世 界 市 场 中 的 “海禁”与 “海禁”政策 的调整 白银内 流及其 影响
流到印度
流到英国
流到新加坡
2,557,827
总计
529,108,480
514,097,476 12,453,177
材料十二 至近日十余载间,文银每两由千钱至千 有五六百钱,洋钱每圆由八百钱而至千有三百钱。 人始知鸦片内灌诱银出洋之故。而其骤涨,尤在道 光七至十三年(1827—1833年)。 ——魏源《圣武记》卷14
《乾隆南巡图》(清 徐扬绘制)
《盛世滋生图》(清 徐扬绘制)
(一)银贱钱贵
材料十 在18世纪的100年间,有数以亿计的外国 银元输入中国……打破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白银与 铜钱间的平衡。乾隆中期以前,主要表现为银贱 钱贵。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增加了铜钱的铸造与 投放。康熙中期,户部宝泉局每年铸钱2.3亿—2.9 亿文;工部宝源局每年铸钱1.2亿—1.7亿文。康熙 五十年(1711年)以后,铸钱逐年增加,至嘉庆 朝,全国铜钱的每年鼓铸及投放量约在30亿文以 上。 ——摘编自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主编:《中国 历史》(元明清卷)
武汉三中历史专题复习课
——世界市场中的中国(16至18世纪)
授课教师:朱宝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2· 海南单科· T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 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 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 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 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 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银帝国》康笏南人物简评影片中张铁林饰演的康老爷一角,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封建大家长。
四个儿子性格各不相同,老大虽是天生聋哑却仁慈善良,老二冲动易怒崇尚武力,老三略有纨绔但心有慈悲,老四未经风霜天真明亮。
手下的掌柜们相处和谐欢乐,兼且各有各的本事各有各的能力,票号天成元也名声在外。
原本过几年就该把生意交给儿子和掌柜们,自己过闲云野鹤的恬适日子,未成想,人到老年却大大折了本。
先是最被重用的总号掌柜邱泰基老帮趁乡亲春荒时放高利贷,见利忘义犯了晋商大忌,康老爷只能忍痛将其逐出票号,让他去乡下种地重学做人。
再是康家老四带着新媳妇去天津看海度蜜月,夫人被绑架,康家老二带着两个从人去天津,路上意外,老二颈椎受伤从此瘫痪。
此时传来消息,四夫人已死,天津分号刘掌柜畏罪自尽,康四爷发疯。
康家接连遭受打击,康老爷让老三去把四弟接回,身心俱疲的康笏南跪在祖宗祠堂诉问:笏南到底做错了什么!
康家四个儿子,老大天生聋哑又性格绵软无法担当大任,老二瘫痪在床,老四已然疯癫,老三虽以前不受重视又玩闹成性,此时却不得不挑起全家重担。
但天成元票号最有能力的三个掌柜已折了两员,又赶上时局动乱,老三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康笏南一面囤盐牟利,一面培育老三。
他带着老三去把乡下种地的邱掌柜接回天成元,传他用人之道,老三心下却不以为然。
老三的做法虽然与康老爷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全然不同,却暗合了康老爷心中的澄明世界,因此他反对老三做法的同时,却也放任老三行为。
他所能做的,只是将假死的夫人
送出国后再娶,给康家留后,因为他知道三子心中所想所念。
影片的讲述人便是新夫人所生的老五。
康三经营下的天成元,重用有能力的人,而不是父亲那一套用能压得住的人,事实证明,老三重用的戴膺掌柜成为了在危难中与他并肩奋斗的人,而康老爷看重的康家两代人都施恩的邱掌柜却在康家危急时背叛了天成元背叛了恩人。
战火四起,票号生意不景气,老三决定发扬晋商人弃我取积少成多的风格,走百姓的路子,采用“一两开户”。
这办法虽是良策,解一时之危,却给未来埋下隐患,政局难测,大清倒台,天成元再逢大难。
老三决定动用祖宗留下的保底秘银,给百姓一个交代,康老爷明白儿子的选择是对的,但他觉得如此做法愧对祖先,将小儿子交给老三抚育,也把决定权交给老三,老三怀中抱着弟弟,看向父亲,眼中满是温情和欣喜,这是他第一次这样看着父亲。
第二天全家集会开窖,康老爷一骑飘零江湖,自此踪影全无。
在银窖中起出的银子中夹着祖训,上书“仁义”二字,老三在康氏祖先和全家面前泪流满面:“爸,我们没有背叛祖宗,不管你在哪,你都会安慰的,我们做对了,我们都做对了。
”画面中的康老爷在戈壁落日中只身扬鞭,马蹄扬起的沙尘在身后滚成一条黄带。
影片结局虽淡,却可以想见,“面有凶气”的老三与戴掌柜凭借康家祖宗的秘银和在百姓中的声誉重建了康家的白银帝国。
康老爷的一生以影片开始为界,前半生生意场上叱咤风云洋洋得意,后半生却饱经伤痛垂然无奈。
影片中康老爷与康夫人的感情纠葛也颇耐人寻味,一个一脚落入俗套的故事,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