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线立体构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线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立体构成的魅力。
二、实验内容1. 线立体构成的概念及特点线立体构成是指利用线材在三维空间中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具有一定空间感和美感的立体形态。
线立体构成具有以下特点:(1)线材的细长性:线材在造型中具有细长的特点,易于表现出轻盈、流畅的视觉效果。
(2)线的可塑性:线材可以弯曲、扭转、拉伸等,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便于形成复杂的空间形态。
(3)线的方向性:线材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可以引导视觉焦点,增强空间层次感。
2. 线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1)线材:线材是线立体构成的基本材料,可分为硬质线材和软质线材。
(2)线的粗细:线的粗细直接影响形态的视觉感受,粗线显得沉稳、厚重,细线则显得轻盈、飘逸。
(3)线的长度:线的长度影响形态的整体感和节奏感,长线具有延伸感,短线具有紧凑感。
(4)线的方向:线的方向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效果,如垂直线具有稳定感,水平线具有平衡感,斜线具有动感。
3. 线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1)叠加:将线材按照一定规律叠加,形成具有一定高度和厚度的立体形态。
(2)交错:将线材按照一定规律交错排列,形成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的立体形态。
(3)缠绕:将线材相互缠绕,形成具有复杂空间形态的立体结构。
(4)折叠:将线材折叠,形成具有丰富视觉效果的立体形态。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选取合适的线材,如塑料、木材、金属等,并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2. 设计构思: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出具有创意的线立体构成作品。
3. 制作过程:(1)确定线材的粗细、长度和方向。
(2)按照设计构思,将线材组合成所需的立体形态。
(3)在制作过程中,注意线材的连接方式,确保作品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4. 作品展示:将制作完成的线立体构成作品进行展示,并邀请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线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制作出了具有创意和美感的立体形态作品。
立体构成实践报告二 -半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实践课题训练(二)
[课前准备]:教材、课堂笔记、绘画工具(铅笔、橡皮、直尺、素描纸或卡纸、刻刀等)。
[实验目的]:通过练习,锻炼学生对形式美法则的掌握,制作中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
[实践内容]:
半立体构成------用一切多折、多切多折的方法进行折屈加工各4个:
[操作步骤]:
1. 手绘设计草图.
2.在90x90mm的卡纸上,在中心部位平行的一边或对角线上切线(4个),多切多折4个。
3.依线痕折出凹凸变化,使之呈现成形效果。
4.把8个半立体构成作业贴在黑色的A3卡纸上。
[作业要求]:
1.草图构思多张,选出8张制作正稿;
2.正稿需色彩统一,装裱时排列有序;
3.做工精细,考虑形式美感。
参考例子:
一切多折 一切多折
多切多折 多切多折
多切多折
[创新训练]:为客厅设计一面电视背景墙模型。
知识和能力要求:能够综合运用半立体构成的加工手段和形式美法则,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作品要求:制作一件 20cm ×30cm 的电视背景墙模型,色彩不限,材料可以选用纸质或石膏等。
注意作品中重复、渐变、对比等形式美法则的应用。
全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一,它通过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态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次实验报告以全立体构成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立体构成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包括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和体的构成;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态创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为今后的艺术设计打下基础。
三、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纸盒、剪刀、胶水、彩色卡纸、彩色笔等;2. 实验步骤:(1)点的构成①选取一个纸盒,将其展开;②用剪刀将纸盒的边缘剪成小段,形成多个小点;③用胶水将小点粘在纸盒的中心,形成一个立体的点阵。
(2)线的构成①在纸盒的表面用彩色笔勾勒出线条,线条可以是直线、曲线或折线;②用剪刀将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剪断,形成多个线段;③用胶水将线段依次粘在纸盒的表面上,形成一个立体的线条组合。
(3)面的构成①在纸盒的表面用彩色笔勾勒出面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或圆形;②用剪刀将面的边缘剪出,形成多个面片;③用胶水将面片依次粘在纸盒的表面上,形成一个立体的面组合。
(4)体的构成①在纸盒的表面用彩色笔勾勒出体的形状,可以是立方体、圆柱体或锥体;②用剪刀将体的边缘剪出,形成多个体片;③用胶水将体片依次粘在纸盒的表面上,形成一个立体的体组合。
3. 实验要求:(1)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立体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点与线、线与面、面与体之间的联系;(2)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力求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3)实验完成后,对作品进行整理和展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将点、线、面、体等立体构成要素进行组合,创作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立体作品。
作品在形态、色彩、质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充分展示了立体构成的魅力。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立体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于立体构成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二、实验所需材料:1. 纸张2. 铅笔或彩色铅笔3. 剪刀4. 胶水三、实验步骤:1. 准备纸张和铅笔,先画出一个立方体的外轮廓。
2. 用铅笔在立方体的外轮廓上划线,表示立方体的边界。
3. 在立方体的一个侧面上,用铅笔画出一个正方体的内轮廓,使其与外轮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4. 用剪刀将内轮廓的部分剪掉,剪掉的部分就是立方体的一个洞。
5. 将剪掉的部分留出一定的距离,然后再从内轮廓的其他侧面上画出一个洞,用同样的方法将其剪掉。
6.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在各个侧面上都画出一个洞并剪掉。
7. 将剪掉的洞收集起来,用胶水将其粘贴到立方体的相应位置上,使其成为立方体的窗户或门。
8. 细致观察立方体的构成,看看在不同的角度下,剪切出的洞是如何构成立体效果的。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剪切出的洞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出不同的立体构成效果。
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方体时,剪切出的洞会给立方体增加立体感和纹理感,使其看起来更加立体和生动。
五、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利用剪刀剪切纸张的特定方式,可以在立方体上制作窗户或门等具有立体效果的构造。
2. 在不同的角度下观察立方体的立体构成,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六、实验总结:立体构成是美术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我们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同时,这个实验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立体构成对于画面的增加立体感和纹理感的重要作用,从而在绘画中运用立体构成的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形态构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形态构成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观念,深入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掌握立体造型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具有独特美感的立体形态。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艺术与设计学院立体构成实验室四、实验内容1. 理论讲解实验开始前,指导老师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造型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重点阐述了点、线、面、体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要素进行造型设计。
2. 实践操作(1)点、线、面的组合首先,我们进行了点、线、面的基本组合实验。
通过使用不同形状、大小的点、线、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组合方式,如叠加、穿插、交错等,感受到了不同组合方式带来的视觉感受。
(2)体块的组合在掌握了点、线、面的组合方法后,我们开始尝试体块的组合。
通过将多个体块进行叠加、组合、切割等操作,创造出丰富的立体形态。
(3)形态创新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将不同元素进行创新组合,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立体形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点、线、面的组合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实验,我们了解到不同组合方式对形态的影响。
例如,叠加组合可以使形态更加饱满,穿插组合可以使形态更加轻盈。
2. 体块的组合在体块组合实验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切割、叠加、组合等技巧,创造出丰富的立体形态。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造型过程中,要注重形态的平衡与协调。
3. 形态创新在形态创新实验中,我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将不同元素进行创新组合,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立体形态。
这为我们今后的造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形态构成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掌握了立体造型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美感的立体形态。
此次实验使我们受益匪浅,以下为我们的几点体会:1. 立体构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我们的造型能力。
大学生立体构成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立体构成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学院特开设了立体构成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空间造型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 学会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4.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了解立体构成的起源、发展、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法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优秀立体构成作品,学习其设计理念、创作手法和审美价值。
3. 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包括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
4.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作品展示会,邀请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四、实训过程1. 前期准备:了解实训课程的要求,明确实训目标,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
2.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自学等方式,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收集和分析国内外优秀立体构成作品,从中汲取设计灵感。
4. 实践操作:- 材料选择:根据设计主题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如纸张、木材、塑料等。
- 结构设计: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设计合理的结构,确保作品稳固、美观。
- 色彩搭配:根据设计主题和审美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营造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将作品进行展示,接受教师和同学的点评,总结经验教训。
五、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提高了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创作出具有创意和审美价值的立体构成作品。
4. 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实训体会1. 立体构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
立体构成实训报告点线面

一、引言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之一,它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
其中,点、线、面是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基本元素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立体构成实训课程。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与反思。
二、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在实训开始前,我系统地学习了立体构成的相关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1)点、线、面的概念:点是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线由点组成,面由线构成,体由面组成。
(2)空间与透视:空间是指物体存在的三维空间,透视是物体在空间中的投影,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
(3)形式美法则:包括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
2. 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以下实践操作:(1)点线面构成练习:通过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美感、富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2)空间与透视练习: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3)形式美法则练习: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原则,使作品更具艺术性。
三、实训成果1. 点线面构成作品在点线面构成练习中,我创作了一组以“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立体作品。
作品以三角形为基本单元,运用点、线、面等元素,呈现出和谐共生的意境。
在创作过程中,我注重元素的排列组合,力求使作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2. 空间与透视作品在空间与透视练习中,我创作了一幅以“都市风景”为主题的画面。
画面以平行透视为基础,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城市建筑的空间感。
通过调整线条的粗细、长度和角度,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3. 形式美法则作品在形式美法则练习中,我创作了一组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的立体作品。
作品以圆形为基本单元,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等原则,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四、实训反思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能。
立构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立构实验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计算与设计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建筑结构模型、力学实验设备、计算工具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建筑结构模型,了解其结构形式和组成;(2)分析建筑结构模型的受力情况,确定受力构件;(3)运用力学知识,对受力构件进行受力分析;(4)根据受力分析结果,进行结构计算;(5)设计建筑结构,包括材料选择、截面尺寸、连接方式等;(6)绘制建筑结构施工图。
三、实验过程1. 观察与分析首先,我们对所提供的建筑结构模型进行观察,了解其结构形式和组成。
通过观察,我们得知该模型为框架结构,由柱、梁、板等构件组成。
2. 受力分析接下来,我们对建筑结构模型进行受力分析。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柱、梁、板等构件均承受压力,其中柱为主要受力构件。
通过对受力构件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柱、梁、板等构件的受力状态。
3. 结构计算根据受力分析结果,我们对受力构件进行结构计算。
首先,确定材料类型和强度;其次,计算构件截面尺寸;最后,确定连接方式。
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力学公式和计算工具,完成了结构计算。
4. 结构设计根据结构计算结果,我们进行了建筑结构设计。
在材料选择方面,我们选择了强度高、耐久性好的材料;在截面尺寸方面,我们保证了构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连接方式方面,我们采用了可靠的连接方法。
5. 绘制施工图最后,我们根据设计要求,绘制了建筑结构施工图。
施工图应包括结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以便施工人员了解结构形式和施工要求。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立构实验实训,我们掌握了以下内容:1.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受力分析、计算与设计技巧;3. 材料选择、截面尺寸、连接方式等设计要素;4. 绘制施工图的方法和技巧。
本次实验实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 在受力分析过程中,对复杂结构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2.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学习;3. 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对细节的处理还需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构成结课小结我们这阶段所学习的立体构成是三大都成中的一项。
三大构成非常重要,它是学设计者的必须科目。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
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础科学。
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的是:它们都有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
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
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的。
总的来说,立体构成和其它构成一样,都是有要求一定的形式与韵律的美感的。
它们一样都有变化和统一;对称与均衡;重复与渐变;节奏与韵律和稳定与轻巧等,一定的构成规律与形式来表现和组织着整个物体排列美感的。
每一件构成作品都遵循了这些理论,然后使欣赏者对构成作品的立体形态的物理规律产生不同的知觉心态的心理规律,而起到打动欣赏者的效果。
这次立体构成的学习中,我们做了三种构成练习:半立体;线的练习;面的练习;块的练习;还有一个综合练习。
半立体构成是用小纸片通过剪切或者不剪切又或者只进行一次剪切得到的纸片,然后再对其按照一定的规律以及构成骨骼进行折叠做成具有类似于浮雕效果的立体形态。
然后就是线的,面的,块的构成。
线的构成,根据材质强度的不同,线材可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两种。
比较常见的软质线材有毛、棉、麻、丝、化纤等纤维材料,此外还有较软的金属丝;硬质线材有条状的木、金属、玻璃、塑料等。
这次我使用的线的材料是麻和一些金属丝做成了一个以线的构成为主要储物筐。
我使用了金属和麻两种质地不同截然不同的材质是想做出一个软硬对比的效果,从而不至于让全是麻质的储物筐看上去有软绵绵的,不可靠的感觉。
我使用这两种材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的视觉感受上有一种可靠地朴实的印象,因为麻的质感很独特,它很粗糙,但是粗糙的东西往往给人的可靠的、厚实的。
我没有在后续加工中为麻绳更改颜色,因为我感觉它本身的黄色就是大地的颜色,刚好表达了我做这个储物筐时所要表达的回归自然的想法。
为了使它看上去有韵律感,我还调整了整个储物筐的编织顺序和密度,使它们有了横竖的对比,充满了律动感。
我还做了一个块的构成,原来的想法是做一个类似于大型建筑一样的立体构成作业。
用黑卡纸通过裁减拼贴等方式做成大小不同的块,在实体块的基础上还会做一些镂空的处理,让观赏者会有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使最后的成果在各个方向看都不至于单调呆板。
虽然在动手之前都有过比较详细的计划了,但是在接下来的制作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麻烦,所以我在制作的中途稍微更改了一点点想法。
最后决定用这些开始做好的纸盒做一个任意组合,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搭积木一样,它具有任意性,可以随意的搭配组合,也有一点童真的想法在里面,毕竟,小孩玩的搭积木,谁会知道自己最后搭出来的会是一个什么东西,只要跟着感觉走就好了。
再有一个就是综合构成。
其实所谓的综合构成就是把线、面、块加在一起进行综合运用的一个练习。
在立体构成中,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综合构成是学习立体造型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对材料的把握也有几个重点,比如说单个材料不同的物理属性表达了不同的视觉语言;不同材料并置构成中的互相关系等。
材料的综合构成是以多种材料构成立体造型的方法,它对材料的属性、形态、色彩、空间、结构等要素进行实验性的尝试由助于突破常规认识的局限,发现要素中在造型设计中的“潜质”,提高造型设计的综合表现力。
总的来说,立体构成是专门研究空间形体造型的课程。
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和立体空间表现能力、对设计构想的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与之前所学习的二维平面的构图与设计结合区分,形成新的空间构成状态。
我觉得这门课的训练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与交叉的过程。
它既考验了我们的设计理论,也锻炼了我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与现实材质属性以及现代科技环境相结合的能力。
把课堂中学习的理论与实际的材料与工具相结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评价加剧的可能性。
证明了我们并不只是学习皮毛,我们也是术业专攻的。
虽然在学习和动手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还是充满了乐趣。
它让我体验了许多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还激发了我们的设计思维。
为我们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觉得,咱们这门课程开的还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以上就是我对造型基础这三周的所学知识的基本概述和我个人在练习过程中间所遇到的问题还有得出的心得的基本总结,然后要感谢老师的对我们的悉心教导。
篇二:立体构成线立体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院:课程名称:形态设计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学生实验报告一、实验综述1、实验目的及要求(1)扎实学好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2)摆脱习惯性的各种造型(具象干扰)的影响,站在全新的自由的角度去探讨,培养对事物的感受、直观能力;(3)掌握立体构成思维方法,提供构思思路和方案。
在对材料、结构、制作的认知上接受严格的训练,遵循基本法则,完成每项设计作品2、实验仪器、设备或软件一次性筷子,毛线,黑色kt板,吸管,毛线。
二、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1.确定自己想要的材料,结构,大小,形状,颜色2.购买需要的材料3.根据不同的材质按照自己需要来排列组合4.做底座,保证物品的稳定性三、结论1、实验结果2、分析讨论不同形态的线会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用直线制作的立体构成造型,使人产生坚硬、有力的视觉感受,但易呆板。
曲线形成的造型则会令人感到幽雅、舒适,但若处理不当则容易混乱。
同样形态的线会因材质的不同而引起视觉与触觉上的不同。
四、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指导教师签名:批阅日期:篇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实验报告平面构成设计1.实验目的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能力。
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
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2.材料和工具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3.试验时间和分配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
另外课外的时间。
4.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
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
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
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
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4)修整收尾阶段。
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进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
5.实验成果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1.实验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准备。
2.材料和工具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3.试验时间和分配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4.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
5.实验成果1.实验目的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
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
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
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
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
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2.材料和工具3.试验时间和分配4.实验步骤5.实验成果块的特征: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
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这些就是我在立体构成课程期间所学的知识以及我自己的作品。
虽然还有很大的欠缺,我想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让我的作品更有创造力,更美观,更能跟上时代的潮流,甚至超越时代的潮流。
篇四:立体构成表情纸筒模板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院:课程名称:立体造型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学生实验报告一、实验综述1、实验目的及要求锻炼我们的直觉判断力,找到产生形态的机会2、实验仪器、设备或软件180mm*170mm,半径50mm的白色圆纸筒,400mm*200mm*20mm的底盘,用黑卡纸做,双面胶,剪刀,刀子二、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1.先把白色卡纸裁成170mm*180mm4.用黑色卡纸做一个400mm*200mm*20mm的底盘5.把四个纸筒粘合在底盘上三、结论1、实验结果2、分析讨论将一个平面的纸张通过裁剪,折叠,围合形成一个三围的立体形态,很好的锻炼了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尽管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都一一克服了,也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
成绩:指导教师签名:批阅日期:四、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评语:篇五:服装立体构成学理论与技术实验报告服装立体构成学理论与技术实验报告人体测量与人台测量、贴线1人体测量1.1人体测量的意义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为使服装更适合人体,必须将人体各部位的体型特征数字化,对人体的体型特征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