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他们的翻译经典杨宪益(1915—)、戴乃迭(1915—1999)夫妇是中国翻译史上久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以其毕生精力,夫妻合作、珠联璧合,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了西方,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他们翻译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少有人能企及。

他们不仅翻译了《红楼梦》,还将《鲁迅文集》、《史记选》等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

作为主要译者和世纪主编,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

杨宪益主张,在翻译的同时要力争传达出作者的本意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保留或者显现原文的风格。

这一问题值得所有翻译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对于《红楼梦》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是一部最接近原著的英文全译本。

在这部翻译巨著中,集中体现了杨氏翻译法的妙处和高深的造诣。

一、译文同义习语的套用。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性为同义习语的套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与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习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上和语法组合上都有惊人的相似,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之合的感觉。

英汉文化和语言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名句和习语。

它们在内容上、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

这时用习语译习语当然是最理想的策略,这样可以达到从语义到文体上的最自然贴切。

如:(1)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第三十六回)This is 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此句就是引用了“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的形式,而在前面添加了“this is”。

(2)贪多嚼不烂。

(第九回)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此句就是将英语习语“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中的“one”具体体现在“you”身上。

从优势竞赛论看《清明》的两个英译本

从优势竞赛论看《清明》的两个英译本

从优势竞赛论看《清明》的两个英译本周方衡【摘要】"优势竞赛论"是许渊冲继"三美论"后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竞赛,译者在必要时应该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使译文能与原文在艺术和审美层面相媲美甚至超越原文.文章以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清明》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境、音韵美、主题思想等三个层面对"优势竞赛论"进行深入探析,借以指出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拘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译作和原作展开竞赛,进而向读者最大限度传达原文的艺术魅力.【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10【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许渊冲;优势竞赛论;《清明》;英译本【作者】周方衡【作者单位】广东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肇庆 52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为晚唐诗人杜牧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以其丰富的艺术魅力为世人传诵不息。

前两句交代原诗的情景和人物,第三句道出摆脱此心境的办法,第四句连答话带行动,为本诗的精彩之处。

全诗基调由低而高,逐步上升,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以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为指导,拟从意境、音韵美、思想主题等三个层面对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清明》英译本进行探析,借以指出必要时译者应发挥译文语言优势,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再现原文的艺术魅力。

“优势竞赛论”作为翻译理论正式提出是在许渊冲先生的《新世纪的新译论》中。

在文中,他指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译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也就是说,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1]2在许先生看来,文学翻译是艺术,译者要做的不仅是翻译原文的表层意思(即宣示义),还要透过表层挖掘出原文的深层内涵(即启示义)。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从《琵琶⾏》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2019-10-19摘要: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忠实观的差异。

这⼀差异的产⽣在于两⼈⽂学翻译标准的不同。

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切限制,⽽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的在于维护原⽂的⽂化特质。

关键词:《琵琶⾏》许渊冲杨宪益翻译思想差异许渊冲与杨宪益并为我国翻译界德⾼望重的翻译⼤家。

特别是两位前辈都致⼒于把中国优美的古典诗词译成英⽂,且成绩斐然。

然⽽在翻译理念上两位⼤师⼜⼤相径庭,形成了各⾃独特的译风。

现结合对⼆⼈都曾翻译过的七⾔古诗《琵琶⾏》的⽂本,对他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思想的差异作⼀述评。

⾸先,两位译者对于译⽂的形式美有各⾃不同的追求。

许渊冲曾这样评价⾃⼰:“世界上唯⼀把中⽂诗翻译成英法韵⽂的。

”中⽂古诗词平仄、韵律及句数的要求⾮常严格,就像“戴着⼿铐脚镣跳舞⼀样”。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觉地戴上了这副“⼿铐脚镣”,他主张译诗除了要传达原诗内容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韵,使译⽂拥有和谐统⼀与美感。

在论及译诗“意美”、“⾳美”与“形美”这三者的关系时,许渊冲认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三分的。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美’,再次是‘形美’。

押韵的‘⾳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条件,⽽‘意美’既是必需条件,⼜是充分条件。

”[1](P131)这⾸《琵琶⾏》的英译也正体现了他的上述艺术追求。

许译是以古法⽂诗的“亚历⼭⼤体”,即每⾏含⼗⼆个⾳节的抑扬格来译七⾔诗的。

通篇成对押韵,⽽且对⼀些汉语特有的语⾔⼿法也应尽量照顾到。

如把“弦弦掩抑声声思”译为“the note on note she struck with pathos deep and strong.”,连续两个“note”的叠⽤不仅保持了原⽂的形式美,⽽且很好地向读者传达了琵琶⼥在⾳乐中感情的起伏。

再如“⽔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许译作“but the stream seemed so cold as to congeal the string, and from congealed strings no more sound was heard to ring.”把原作的顶真格很⾃然地表现了出来。

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

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

3.对仗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 颢)
Once gone, the yellow crane will ne’er on earth alight,
Only white clouds still float in vain from year to year.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考虑到英语文化中红色的 贬义联想,以及英语读者的 接受性,避开了对“红楼” 隐喻的阐释和翻译。
红楼梦
“怡红院” “怡红公子”
杨氏夫妇 Happy Red Court
Happy Red Prince
Hawkes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Green Boy
◎异化策略 尽量忠实于原文的文化意 象,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 文化的独有风味。
例3 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红楼梦》第十 一回)
译文:“A toad (癞蛤蟆) hankering(渴望) for a taste of swan(天鹅).”Scoffed Ping-er.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痴心妄想,这里直译。
例4 贾母听了,如火上浇油一般。
译文:This added fuel to the fire of the old lady’s anger.
故国三千里, Shut in deep palace twenty years.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Singing the dying swan song’s sweet lay, 双泪落君前。 O 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添加文本
点击“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反对者,理解趣合者也。正对者, 事异义同也。”

《长恨歌》翻译赏析对比许渊冲版和杨宪益版

《长恨歌》翻译赏析对比许渊冲版和杨宪益版

《长恨歌》翻译赏析傅晓霏《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全诗共120句,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典故和人物。

《长恨歌》流传度光,知名度深,流传至今,有些诗句已成经典名句。

在文学界有众多版本的《长恨歌》翻译,而其中最有代表性,流传度广,得到读者认可的有两个版本的翻译,一个版本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另一个则是许渊冲版本的翻译。

这两个版本的翻译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杨氏夫妇的翻译风格是“忠实,清晰”。

许渊冲的翻译则主张“翻译不一定是对等方式,尽可能发挥语言优势”,他的文学翻译主张“三美论,三之论,优化论”。

其中“三美论”指:“意美,形美,音美”;“三之论”指:“知之,乐之,好之”;“优化论”指:“浅化,等化,深化”。

他们的翻译风格在译文中都有很明显的风格体现。

从全诗的整体翻译结构上讲,杨宪益和戴乃迭版的疑问共有208句。

这比原诗多了88句,而许渊冲版的译文正好为120句,与原诗句数相同。

杨氏夫妇的译文更加注重对原诗句的翻译,真实反映原诗文,整篇诗文大部分是两句译文来解释一句原文。

这样的翻译体现了他们“忠实原文,意思清晰”的翻译风格。

这样的翻译可以使读者更好的比较完整的理解白居易的原诗,但是他们的翻译并没有进行适当的意译。

许渊冲的翻译则更注重形美,音美和意美。

他的译文都是一句译文对应一句原文,这样的翻译更具有形式,结构美,虽然有些句子的翻译不及杨氏夫妇翻译的意思全面,但是重在他注重意译,能更好的表达原文的思想。

如原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是:“Glancing back and smiling ,She revealed a hundred charms .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lourless .”许渊冲的译文是“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原诗中的百媚,杨氏夫妇翻译为charm ,许渊冲则翻译为grace 。

浅析杨宪益及戴乃迭翻译风格 ——以名著节选为例

浅析杨宪益及戴乃迭翻译风格 ——以名著节选为例

理论广角幸福生活指南224幸福生活指南浅析杨宪益及戴乃迭翻译风格——以名著节选为例胡晶晶 康春颖南京工程学院摘 要:说起中国著名的译者,翻译家,不得不提的就是神仙眷侣——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作为译者和文化传播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专心译事、笔耕不辍,共同翻译了百余种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译文准确、生动、典雅,成为“所有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眼中的经典”。

杨宪益是饱读四书五经,受到良好中国传统教育的儒学大家,戴乃迭是在中国出生,在英国教育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的汉学家。

夫妻俩中西合璧,珠联璧合,倾尽毕生心血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翻译与传播,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古典名著,从唐宋诗词到现代散文诗歌,译著达数百部,为中西方搭建了一座宝贵的文化桥梁。

本文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过的著作为例与其他著作进行初步对比,并浅析其翻译风格及特点,以及他们的成就给中国翻译界带来的影响。

关键字:杨宪益;戴乃迭;翻译风格;对比;影响一、“生硬”的忠实风格作为学贯中西的文化传播者,杨、戴二人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超前的文化翻译观,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

杨宪益所处的时代,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误解、曲解较多,也常会出现强势文化对于东方文化的故意误读,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故意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趣味,而是采用相对“生硬”的忠实译法。

例1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地抬起眼来说。

“Mangy dog, who are you calling names?” Whisker Wang looked up contemptuously.(杨、戴)“Mangy-hided dog, whom are you cursing?” sneered Wang-hu, lifting his eyes disdainfully. (港版)此处清晰可见杨戴的忠实翻译风格,从整个句式到用词都非常的忠实原文,尤其是“王胡轻蔑地抬起眼来说”,并没有像港版翻译中先用sneer 表示动作及态度,而是一气呵成。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研究摘要:Vershueren的顺应论虽是语用学领域里发展的理论,但是它对翻译也有很强的解释力。

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来看,翻译实质上就是译者对目的语动态的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两部《红楼梦》英译本在茶文化翻译中策略的取舍,探讨译者为满足读者阅读需要和顺应文化语境的目的而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

关键字:顺应论;《红楼梦》;英译本;茶文化;翻译策略On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Tea Culture in Hong 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Based on Analysis o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Abstract:Although Vers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developes from pragmatics, it also has a strong translation explanatory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translation is essentially a dynamic process of choice-making and adapt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Based on Adapt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fferent translating methods of tea culture.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s to satisfy the readers‟ needs and to adapt dynamic context.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 English Versions; Tea Cultu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ong Lou Meng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茶事纷繁复杂,茶诗异彩纷呈,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泛黄书页上四溢茶香,和着笔尖文字深深流淌进读者的心。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基于功能对等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基于功能对等
theory,which emphasizes readers’responses are the criteria of whether a translation is good or not.It provides guidance for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This thesis selects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以respectively by Yang Xianyi,with his wife Gladys Yang,and Li Ming.It analyzes the subtle—
Key words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以,contrastive analyses and appreciation,Functional Equiva一
】ence
引言
翻译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外翻译史上, 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少翻译的原则与标准,如 我们所熟知的奈达功能对等,纽马克的交际、 语义翻译,严复的“信达雅”,许渊冲的“三美 论”等等,这些原则与标准为翻译实践和批评 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由著名美国翻译家奈 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史上有着十分重 要的影响和地位。功能对等,就是指在翻译时 不以死板的文字与结构对应为标准,而是力求
杂结构之间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某些差异,但 它们可以彼此重叠,在功能上有些相似。在奈 达看来,翻译就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不断建立同 构体的过程,应重视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功能上 的对等。事实上,功能对等理论经过了从动态 对等到功能对等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其核心 是读者反应论。奈达认为,翻译是翻译意义而 不是文字,是交际,是为读者服务,也应以读 者为中心。读者的反应是评价翻译好坏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4 ‚一则是天缘,一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红 楼梦》第七十九回)
译文:‚It‟s partly fate, and partly a case of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相爱的人看到对方就觉得漂 亮,“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是英语中对 等的习语。 例5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红楼 梦》第八十五回) 译文:‚Truly, storm gather without warm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降临) men.‛ 中英文对等翻译。
Hawkes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Green Boy
◎异化策略 尽量忠实于原文的文化意 象,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 文化的独有风味。
◎“红” → “绿”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象征着 危险和死亡,而绿色则表示 健康、快乐之意。 ◎这可能会破坏原作者对 “红”的隐喻。
直译
在翻译经典著作时,杨氏夫妇为了保存 原作风姿,尽可能地传达中国语言和社 会文化,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
杨宪益 戴乃迭
组员: 闫茜 熊琦
石玉紫 李勉
著名译作
《红楼梦》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老残游记》 Mr.Decadent : Notes Taken in an Outing 《离骚》 Li Sao
《儒林外史》 The Scholars
《鲁迅选集》 Selected Stories of Lu Xun
Red
◎“Red” 在英语文化中常与流血联系到
一起。“Red”表示流血的、犯罪、警告、 不详之兆等。
◎“红” 在汉语里是褒义色彩最强的颜
色词。 红色象征红火、太阳、喜庆。 如,传统婚礼 ,春节对联 、红包。 红色还象征事业发达、兴旺、成功。 “红榜” “开门红” 还可以用红色表达娇羞女儿态。 “红妆” “红颜”
添加文本
点击‚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反对者,理解趣合者也。正对者, 事异义同也。‛ ---刘勰《文心雕龙• 辞》
意义不同而情趣一致;即变异中具 有一种内在的统一性,所以为优。
例5
李纨笑道:‚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
译文:‚There is true perspicacity for you.‟‛ ◎perspicacity having keen judgement or understanding(洞察力、聪颖、睿智)
“水晶心肝玻璃人”是一句谚语,用以比喻人具有敏锐的 理解或判断能力。杨氏夫妇采用意译的方法,只译出原文 的寓意。 尽管形式上与原文不同,却同样形象地表现出了 王熙凤的天资聪颖、灵敏机警、办事麻利的特点。
“以毒攻毒,以火攻火”意思是用毒药来治疗毒疮等疾病, 比喻利用恶人来制恶人或利用不良实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 事物。在此杨氏夫妇采用直译法,译文简练、清楚,与语篇较 贴切。
例2 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 十行么?‛(《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译文:You boast that you can memorize a passage with one reading. Why can‟t I learn ten lines at a glance? “一目十行”比喻看书速度很快,这里“learn ten lines at a glance” 采用直译法,保留了原作的形象。
许渊冲
许渊冲译中国古典诗词
To One Unnamed
•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 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 •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e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up has no tears to shed. At do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 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s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例2
‚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
译文:‚…the quarter-around Changmen Gate of Gusu was one of the most fashionable centers of wealth and nobility in the world of men.‛ “红尘”在这里比喻繁华的社会,佛家语中比喻人世, 这里用了意译“the world of men‛ ,非常贴切。 例3 ‚…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 风。‛(《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译文:‚But it‟s no use our talking, we just waste our breath.‛ “耳旁风”比喻建议不被采纳,白说。 “Waste our breath”是英语中白费口舌的固定用语。
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The Swan Song (张祜) Homesick a thousand miles away, 故国三千里, Shut in deep palace twenty years. 深宫二十年。
何满子
一声何满子, Singing the dying swan song‟s sweet lay, 双泪落君前。 O 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例1 ‚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 火攻火’的法子。‛(《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译文:‚Why,that‟s good!Call her Chia-Kou then. This is what is known as „fight prison with prison and fire with fire‟.”
◎异化策略 保留了中文的原文意象 ◎但由于英汉文化差异, “红楼”这一社会隐喻 对于西方文化中红色的 贬义联想,以及英语读者的 接受性,避开了对“红楼” 隐喻的阐释和翻译。
红楼梦
杨氏夫妇
‚怡红院‛ ‚怡红公子‛ Happy Red Court Happy Red Prince
1.音韵美
abab, cdcd
• • • • “ part, heart” “ dead, shed” “grey, way” “ light, height”
头韵: “spring silkworm, spin silk ”
2.艺术力的感受
原诗:离别,相思 译诗: • "difficult to meet, hard to part" • "flowers dead" • "would"
意译
例1 他(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 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 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 住了。(节选自《鲁迅选集》)
译文: He was standing in the kitchen. He had a round, crimson ([„krɪmz(ə)n] ) face and wore a small felt cap on his head and a gleaming silver necklet round his neck, showing that his father doted on him and, fearing he might die, had made a pledge with the gods and buddhas, using the necklet as a talisman(护身符). ◎ crimson 深红色(英语文化中,红色少有的褒义,年轻人绯红的面颊 和嘴唇) 原文中“紫色的圆脸”是想说明闰土经常劳动、身体健康,而如果直译过 来可能会造成误解,所以杨氏夫妇用“crimson ”翻译,比较贴切。 闰土的福父亲“用圈子将他套住”是想保佑他平安,若直译过来就会令西 方读者费解,所以加上“as a talisman”来解释用途。
3.对仗
黄鹤一去不复返,
Once gone, the yellow crane will ne‟er on earth alight, Only white clouds still float in vain from year to year.
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 颢)
在天愿作比翼鸟,
On high, we‟d be two love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or spring to spring.
Red Flag(斗牛士用于激怒斗牛的红布)被喻 为“令人恼怒的事”。
Red Alert(空袭紧急警报) Red Light(危险信号) “Red”在经贸词汇中象征“赤字”、“亏 的”
红楼梦
杨氏夫妇 书名翻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 Hawkes The Dream of the St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