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高等教育:中国.ppt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PPT课件

• 三段七级
•
蒙养学堂
•
初等教育段 初等小学堂
•
高等小学堂
学校系统 中等教育段 中学堂
•
高等学堂即大学预备科
•
高等教育段 分科大学
•
通儒院
10
•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延 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高等 教育制度的开始确立
11
• 初创的山东大学堂,设总办1员,相当于校长,总理学堂一 切事务;设总教习1员,总理择聘教习人员和核定课程(即 教务长);设监督1员,负责督饬学生。学堂聘用中学教习 6名、西学华人教习6名、西学洋人教习3名。另外聘有司 事等管理人员、夫役等服务人员。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
17
• 1919年“五四”运动后
• “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 《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主要有:
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如医科 大学、法科大学、林科大学等);
大学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各科可根据内容的简繁,在此限度 内斟酌决定,但医科大学、法科大学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 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
• 大学堂分为备斋、正斋、专斋督课
• 备斋(相当小学)习浅近各学,两年毕业,主要学习中国 经史、国朝掌故大略,并授以外国语言文字、史志、舆地、 算术各项初级浅近之学。
• 正斋(相当于中学)习普通学,四年毕业,分政学、艺学 两门。
• 专斋(相当于大专和大学)习专门学,两年至四年毕业
• 山东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 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用,务各实事求是,力 戒虚浮,节为明体达用之材,仰副朝廷图治作人之 至意。”
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
大学院
大学预科、本科和大学院
比较高等教育

高校的自主权:
中国一些封建思想仍对现在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如现行的应试教育的考 核制度和古代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 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所以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权制。虽然改 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但在实践中高校的自主权仍然有限。 在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很多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科技的追求 是十分重视,西方教育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注重个性的培养,鼓励创新 发明。同时西方的教育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有很大的自主权 限。
WHY
基础教育的不同: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认为孩子在早期就
应该学好基础知识,为此学校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对学 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因为只有读好书才能上重 点初中和高中。西方学校在教育上主张“融合式”的教育方法,从小重 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文化传统的差异: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较快地接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具体差异
中
④ 教育侧重点(有 共性但本质不一 样)
中英教育都强调, 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其各方面的规 范 注重对学生专业 素质的系统化培 养 对学生的规范要 求,旨在使更多 高校毕业生符合 目前经济社会的 行为模式与业务 需要。 严进宽出,被退 学的情况相对较 少
对学生个体的重视
中国
① 穷国办大教育:我国是 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 量是很难保证
② 发展较快: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 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 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 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 发展。 ③ 受教育人口比例低:因为人口基数大,即使我国高等 教育发展得很快,但受教育的人口比例仍较低,受高等 教育的人口比例就更少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 “游美学务处”在选派留学生同时,着手筹建留美 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年正式开学,民国成 立后改为清华学校)
17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学校: 爱国学社:蔡元培、章太炎 爱国女校:蔡元培于1902年创
立 大通师范学堂:1905,陶成章、
徐锡麟;秋瑾曾主持校务。
18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
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民主的教育 应该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机会均等。 • 六、儿童教育思想
46
第六节: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 陈鹤琴(1892-1982):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 开创者。创办了中国第一 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 幼稚园),1941年创办 《活教育》杂志,标志着 “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2、废除八股文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 科,选拔维新人才);
3、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大 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以上措施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由于封建官僚的抵制,这些措施大多并未实施即 被废止,但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新政时期的教育:留学高潮兴起(梅贻琦、胡 适、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清末学制包含资 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是传统和近代的综合产 物。
科举制度被取
消後,很多人
都以北大(京
师大学堂)为
科举的替代品,
以此为仕途捷
径。1917年,
蔡元培接任北
大校长,对北
大进行了大规
模的改革,使
北大呈现了完
全崭新的气息。
京师大学堂匾
14
京师大学堂的洋教习 校钟
红楼旧校址
17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学校: 爱国学社:蔡元培、章太炎 爱国女校:蔡元培于1902年创
立 大通师范学堂:1905,陶成章、
徐锡麟;秋瑾曾主持校务。
18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
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民主的教育 应该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机会均等。 • 六、儿童教育思想
46
第六节: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 陈鹤琴(1892-1982):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 开创者。创办了中国第一 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 幼稚园),1941年创办 《活教育》杂志,标志着 “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2、废除八股文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 科,选拔维新人才);
3、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大 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以上措施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由于封建官僚的抵制,这些措施大多并未实施即 被废止,但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新政时期的教育:留学高潮兴起(梅贻琦、胡 适、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清末学制包含资 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是传统和近代的综合产 物。
科举制度被取
消後,很多人
都以北大(京
师大学堂)为
科举的替代品,
以此为仕途捷
径。1917年,
蔡元培接任北
大校长,对北
大进行了大规
模的改革,使
北大呈现了完
全崭新的气息。
京师大学堂匾
14
京师大学堂的洋教习 校钟
红楼旧校址
《高等教育学》课件

跨国教育需求
随着跨国教育需求的增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满足不同国家和地 区学生需求的重要方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与途径
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发 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
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 理念和经验,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指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职能,以 及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
指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运作方式,包括教学 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
04 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综合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培养学生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Fra bibliotek个性化原则
教育水平。
培养国际化人才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具备国际 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竞争力,满足全 球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途径
建立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跨国科研项目等 。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实践
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如“一 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等。
D
03 高等教育的体系与结构
高等教育体系的概念与构成
高等教育体系的概念
指由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系统,包括 大学、学院、独立学院等高等教育机 构,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成
主要由高等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 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其中高等教 育机构是主体,承担着教学、科研和 社会服务等功能。
适应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行业 、企业需求相衔接。
随着跨国教育需求的增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满足不同国家和地 区学生需求的重要方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与途径
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发 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
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 理念和经验,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指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职能,以 及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
指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运作方式,包括教学 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
04 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综合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培养学生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Fra bibliotek个性化原则
教育水平。
培养国际化人才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具备国际 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竞争力,满足全 球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途径
建立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跨国科研项目等 。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实践
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如“一 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等。
D
03 高等教育的体系与结构
高等教育体系的概念与构成
高等教育体系的概念
指由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系统,包括 大学、学院、独立学院等高等教育机 构,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成
主要由高等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 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其中高等教 育机构是主体,承担着教学、科研和 社会服务等功能。
适应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行业 、企业需求相衔接。
《比较教育学》课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
04
05
比较教育学的前沿问题 与发展趋势
比较教育学的新研究领域
跨文化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实 践,探究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分析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探讨教 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 策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 要因素,比较教育学
可以加强教育政策研究 ,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教育技术发展研究: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 育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比较教育学可以关注教 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探 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教 育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 和启示。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对各国教育 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各国需根 据国际教育发展动态调整本国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
政策实施过程监测
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监测,确保政策得 到有效执行。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教育政策 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评估结果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不断完善教 育政策,提高实施效果。
实证比较
基于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比较不 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实践和效果。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设计
01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 各国或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和趋 势。
实地调查
02
03
案例研究
深入各国或地区的教育现场,了 解教育实践和改革情况,收集第 一手资料。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 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探究其教 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
04
05
比较教育学的前沿问题 与发展趋势
比较教育学的新研究领域
跨文化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实 践,探究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分析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探讨教 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 策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 要因素,比较教育学
可以加强教育政策研究 ,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教育技术发展研究: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 育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比较教育学可以关注教 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探 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教 育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 和启示。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对各国教育 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各国需根 据国际教育发展动态调整本国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
政策实施过程监测
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监测,确保政策得 到有效执行。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教育政策 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评估结果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不断完善教 育政策,提高实施效果。
实证比较
基于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比较不 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实践和效果。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设计
01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 各国或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和趋 势。
实地调查
02
03
案例研究
深入各国或地区的教育现场,了 解教育实践和改革情况,收集第 一手资料。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 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探究其教 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中西(美)高等教育比较

02 招生录取与选拔机制
中国高考制度及改革趋势
中国高考制度概述
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统一录取,以高考成绩为 主要录取依据。
改革趋势
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多元 录取机制,加强对学生创 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察。
自主招生政策
部分高校实行自主招生, 选拔具有特殊才能或优秀 综合素质的学生。
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及多元化考量
中国高校逐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近年来,中国高校越来越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规划辅导和 实习机会。
美国高校注重实践与职业规划结合
美国高校在职业规划方面注重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帮助 学生了解职业市场和提升职业技能。
创新创业支持政策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创新创业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中西(美)高等教育比较
目 录
• 教育体系与结构 • 招生录取与选拔机制 •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 师资力量与科研水平 • 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 •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01 教育体系与结构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
01
02
03
公立大学为主导
中国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学 为主,这些大学享有政府 资助,提供广泛的学科和 专业。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高校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实训等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选修平衡
通识教育为核心
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以通识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跨学科能力。
专业选修灵活多样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美国大学提供灵活多样的专业选修课程, 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美国创新创业环境优越
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教程课件.ppt

第三,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应是一梯度结构,顶层的 是研究生教育。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不同办学形式,包括 普通高校、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 函授教育等的构成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所有制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都发 生了很大变化,普通高校一种形式不符合 实际的发展,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已成为 必然。
1998年第四次调整,调整为249种。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地区布局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
第一,决定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布局结构的主要 因素是地区的经济结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而导致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
第二,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 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要适应本地区 的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及其发展需要。
联合国1991年人文发展指数还包括了环境破坏和人的 自由程度的数据。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
一、高等教育发展观变化历程
与全面的或整体的发展观相适应,从70年代开 始,人们主要追求的是教育发展而不是教育增 长。
教育增长主要是教育总量的增加,教育发展则 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除了教育总量增加外,还 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基本变化。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科类专业结构:科类就是学科门类;各类又设若干的专 业。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 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12个学科门类。
1953年,215种(其中工科107,理科16) 1957年,323种(其中工科138种,理科21) 1963年调整,调整为510种 1965年,601种,(工科315种,理科55种) 1980年,1039种,(工科537种,理科158种) 1987年第二次调整,调整为671种, 1993年第三次调整,调整为504种,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不同办学形式,包括 普通高校、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 函授教育等的构成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所有制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都发 生了很大变化,普通高校一种形式不符合 实际的发展,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已成为 必然。
1998年第四次调整,调整为249种。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地区布局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
第一,决定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布局结构的主要 因素是地区的经济结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而导致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
第二,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 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要适应本地区 的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及其发展需要。
联合国1991年人文发展指数还包括了环境破坏和人的 自由程度的数据。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
一、高等教育发展观变化历程
与全面的或整体的发展观相适应,从70年代开 始,人们主要追求的是教育发展而不是教育增 长。
教育增长主要是教育总量的增加,教育发展则 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除了教育总量增加外,还 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基本变化。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科类专业结构:科类就是学科门类;各类又设若干的专 业。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 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12个学科门类。
1953年,215种(其中工科107,理科16) 1957年,323种(其中工科138种,理科21) 1963年调整,调整为510种 1965年,601种,(工科315种,理科55种) 1980年,1039种,(工科537种,理科158种) 1987年第二次调整,调整为671种, 1993年第三次调整,调整为504种,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ppt课件

内容提要
01 教育理念 02 教育目标 0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04 课外生活 05 考试制度 06 总结反思
一、教育理念
Education Philosophy
中国 VS 美国
中国
事先安排好学习的内容, 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
主动发现为辅。
美国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 容,以学生兴趣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
其一
其三
中国:中国的教育带有浓重的 国家色彩,学生的一些思想收 到桎梏。
其二
美国:每股的学术提倡自由, 中国:1、中国教育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所以 富有较强的创新探索能力。 导致中国馆会以考试的成绩评论学生的好坏。
2、中国的教育方式沿袭旧法,灌输知识,导致 学校考试和知识的透彻理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 戏。
Hale Waihona Puke 二、育人目标Educational Goal
美国 VS 中国
美国: 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中国: 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
美国: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其看重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发生美国白 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很“可笑”的事情 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抓紧培 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基础知识仅仅渗透在课 堂教学的一部分。
然而,其他因素诸如个人特长、参 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 招生委员会会很细致的阅读推荐信 和学生作文。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 都很优秀的学生…” 由此可见,美国 名校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不是某一 次的考试成绩。这样美国学生在选 择大学时,所享受到的是更公平的 机会。正因为如此,和中国的教育 相比,美国的教育更注重育人,而 不是单纯追求考试成绩
六、总结反思
01 教育理念 02 教育目标 0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04 课外生活 05 考试制度 06 总结反思
一、教育理念
Education Philosophy
中国 VS 美国
中国
事先安排好学习的内容, 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
主动发现为辅。
美国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 容,以学生兴趣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
其一
其三
中国:中国的教育带有浓重的 国家色彩,学生的一些思想收 到桎梏。
其二
美国:每股的学术提倡自由, 中国:1、中国教育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所以 富有较强的创新探索能力。 导致中国馆会以考试的成绩评论学生的好坏。
2、中国的教育方式沿袭旧法,灌输知识,导致 学校考试和知识的透彻理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 戏。
Hale Waihona Puke 二、育人目标Educational Goal
美国 VS 中国
美国: 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中国: 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
美国: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其看重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发生美国白 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很“可笑”的事情 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抓紧培 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基础知识仅仅渗透在课 堂教学的一部分。
然而,其他因素诸如个人特长、参 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 招生委员会会很细致的阅读推荐信 和学生作文。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 都很优秀的学生…” 由此可见,美国 名校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不是某一 次的考试成绩。这样美国学生在选 择大学时,所享受到的是更公平的 机会。正因为如此,和中国的教育 相比,美国的教育更注重育人,而 不是单纯追求考试成绩
六、总结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发展的特点:自主与依附
第一部分: 20世纪上半叶的 外来影响与中国高等教育发 展
一、日本影响与中国高等教 育发展
(一)日本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 因
❖ 第一,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
❖ 日本,小国耳,何兴之爆也。伊藤(博
文)、山县(有朋)、夏本(武扬)、陆奥
(宗光)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
2、日本教习
❖ 1890年在中国的日本侨民仅有863人,而到1899年 便达到了1725人,到1916年已是104275人。25年 间猛增了120多倍 。
❖ 这些日本人来到中国之后,有些人经营工商业,有 些人以日本人和中国人为服务对象开办学校,如 1898年开办的杭州日文学堂、福州东文学堂, 1899年开办的苏州东文学堂、金陵东文学堂、天津 东文学堂、泉州的彰化学堂,1900年开办的厦门东 亚学院、南京同文书院等。在这些学校中从事文化 教育活动的日本人,成为了在中国最早的日本教习。
❖ (2)日本人用古汉语原有的词去意译欧美的词, 再由中国人译成汉语的词。
❖ 如:法律、封建、共和、经济、社会、思想、文学、 政治、文化、文明、文法、分析、物理、演说、铅 笔、学士、艺术、具体、博士、方面、表情、表象、 意味、自由、阶级、改造、革命、环境、课程、计 划、权利、机械、机会、规划、讲义、交际、构造、 教育、教授、领会、流行、进步、信用、手段、主 席、运动、预算、惟一,等等。
❖ 在1918年之前,中国留美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达90 %以上,很多人获得了硕士和工程师学位,有35人 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些人中就有:马寅初、胡刚复、 蒋梦麟、郭秉文、秉志、陈焕章、卞寿孙、俞庆恩 等。此外,像竺可桢、周厚坤、吴祖耀、李鸣、朱 文鑫、王庞佑、杨光弼、侯德榜、梅贻琦、赵元任、 叶企孙、张彭春、胡适、茅以升、钱崇澍、陶行知、 梅光迪、金岳霖、冯友兰、姜立夫、周先庚等人, 虽然这时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也已显露锋芒或在 此后陆续获得博士等学位。
二、外来影响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①甲午战争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②德国影响与北京大学的变革
三、20年代后美国的影响
(一)20年代美国影响中国高等教育 发展之因
第一,留美幼童的效应
❖ 除在美早亡和在中法、甲午战争中捐躯的23名幼童 外,留美幼童中,有后来担任总理的唐绍仪、北洋 大学校长的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的唐国安。在服 务于外交领域的15人中,担任外交总长的有3人、 次长1人、驻外公使2人、领事、代办以上的外交官 9人。担任其他政府官员的有12人,担任铁路局长 及工程师的13人,军医6人、海军将领10人,担任 电报局长及在电报业任职的16人,工矿企业的厂长 及工程师10人,商人7人,银行行长1人、江海关监 督1人。其余几人分别服务于新闻、法律和教育行 业。
2、美国学者
❖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哥伦 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家孟禄、哥大师范学 院教授、教育测验专家麦柯尔(W.A.Mecall)、俄亥 俄州立大学教授、科学教育专家推士(G. R. Tuiss)、加州大学教授吴伟士、康乃尔大学教授 斯密士(B.Othanel Smith)、设计教学法创始人克伯 屈、文卡特纳制创始人华虚朋、美国物理化学家朗 缪尔(Irving Langmuir)、美国政治学家柯尔康 (A.H.Holcome)、美国法学家杰克逊 (Jackson)、控制论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维纳、哈佛大学国际法教授威尔逊、哥伦比亚大学 历史学教授肖威尔等。
3、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水准
❖ 理工科方面:1918年,胡刚复只身创办南京高等师 范学校物理系,另外,经他创建、主持的还有厦门 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12所大学的物理 系、所及学院;1920年,姜立夫独立创办南开数学 系,几年中一人承担该系的分析、几何与代数等各 方面数学教学任务;1926年,叶企荪、杨光弼、钱 崇澍分别创办清华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次年, 郑之蕃创办清华算学系;1928年,梁思成创办东北 大学建筑系;
❖3、赴日考察的官员 ❖4、书籍和报刊
(三)日本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 响
❖ 1、对学制改革的影响
❖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和 张之洞在“壬寅学制”基础上修改的《奏定 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 与日本学制所区别的只是名词的不同和当时 在大学预科一级,因中国具体情况的相异, 而把一些过去设立的学校,如方言堂、实业 教员养成所等编入而已。
(Edmund J. James)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 国会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 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 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 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 遣学生来美留学。”
❖第四,留日学生的先天不足
(二)美国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媒介
❖ 1、留美学生。1909年,按照中美两国达成 的协议,中国开始招收庚款留美学生,首批 学生47人于这年10月赴美。到1929年庚款留 美项目结束,21年间中国共派出各类庚款留 美学生1825人,而这仅是该阶段留美总人数 中的一小部分。在此期间历年赴美入大学、 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共有5362人。到1949年, 中国共有留美学生13132人
❖ (1)源自纯粹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即日语原 有的汉字组合,但中国古文里却没有。
❖ 场合、场所、场面、储蓄、调制、道具、服务、服 从、复习、必要、方针、表现、一览表、解决、经 验、权威、希望、记录、个别、交换、克服、故障、 交通、共同、距离、命令、十分、身份、见习、目 标、内容、认可、例外、联想、作物、请求、接近、 说教、节约、支配、市场、执行、侵害、申请、初 步、症状、处女作、集团、宗教、出席、总计、想 象、体验、展开、手续、特别、特殊、话题、要素、 要点,等等。
❖ 1929年,王守竞参与筹建浙大物理系;同年,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黎照寰协助校长孙科将
数学、物理、化学三系扩充组织,成立了科 学学院,邀胡敦复为数学系主任;1932年, 庄前鼎、顾毓琇分别创办清华机械工程系和 电机工程系;尤值一提的是1920年,竺可桢 在南京高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与历
3、对中国学术语言的影响
❖ 19世纪后期,西方现代科学知识在向我国传播的过 程中需要逾越两道屏障:
❖ 一是由于现代科学知识产生于西方,在表述这些域 外的知识时,我国缺少相对应的术语;
❖ 二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我国一直采用文 言文。这使西方传教士在向中国传播现代科学知识 时不得不采用一中一洋口译笔述合作翻译的形式
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诣德、法、
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
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
方。
——张之洞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也指出:“近者, 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 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 实能胜我也。” 因此,他主张远法 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第二,日本的策略
❖ 如果将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国新人材散布于古老的帝 国,是为日后树立日本势力于东亚大陆的最佳策略; 其习武备者,日后将不仅仿效日本的兵制,军用器 材等亦必仰赖于日本,清军之军事,将成为日本化。 又因培养理科学生之结果,因其职务上之关系,定 将与日本发生密切关系,此系扩张日本工商业于中 国的阶梯。至于专攻法政等学生,定以日本为楷模, 为中国将来改革的准则。果真如此,不仅中国官民 信赖日本之情,将较往昔增加20倍,且可无限量地 扩张势力于大陆。——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
第二,民国建立之后,中日教育关系 已不复晚清之密切
❖到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无 理的“二十一条”之后,不仅在日 本的留日学生愤慨回国,在国内留 日学生人数也因此进一步减少。
第三,圆满和巧妙的控制中国的方式
❖ “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 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 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 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 获。”——伊里诺斯大学校长詹姆士
第三,中日两国的落差
❖ 日本在1871年建立了文部省,而中国直到 1905年才在日本的影响下建立了学部,二者 相差34年;近代学制的颁布,日本是1872年, 而中国是1902年,相差30年;最早的关于大 学的章程,日本是于1870年颁布的《大学规 则》,而中国是1898年颁布的《京师大学堂 章程》,相差28年;官办学校最早传播科学 技术的时间,日本是1857年,中国是1867年, 相差10年,等等
❖ 假设、历史、算术、列车、未知数、三角、作用力、社会学、 相对、新闻、总理、定义、体操、教科书、配给、破产、引 渡、法定、一元论、解放、海事、回收、改善、干部、关系、 管理、管制、鉴定、过渡、系统、刑法、经济学、企业、金 额、归纳、交易、根本的、光线、公证人、交流、公开、组 合、脚本、局限、供给、共产主义、命题、目的、无机、成 分、生产力、生物学、专卖、说明、社团、信号、进化、试 验、商品、消费、主权、宿舍、集合、出版、对象、单位、 材料、有机、有价证券、前提、世界观、索引、政策、领空、 最后通牒、财政、绝对、周期、综合、总体、对比、对应、 体积、唯物论等大量有关法律、政治、科学和经济的词汇。
(二)日本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媒介
❖据统计,从1896年唐宝锷等13位学 生赴日本留学,到1912年清政府垮 台,中国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共有 47800多人。基于新政“兴学堂、改官
制、练新兵、育人才”和强国的需要, 留学生中尤以学习教育、法政和军事三 个专业的居多,影响也最大。
❖ 留学生中许多人不仅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政 治舞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而且还涌现出 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玉章、钱玄同、 周作人、丁文江、王国维、成仿吾、李四光、 李叔同、范源濂、蒋维乔、经亨颐、杨月如、 侯鸿鉴、贾丰臻、陈宝泉、白作霖、陈望道、 蒋作宾等一批著名的学者。
2、对现代科学知识传播的影响
❖ 从1880年到1904年,中译日文书共2200多种, 出自留学生之手的约1500多种,约占总数的 80%左右。其中自然科学260多种,应用科 学400种,社会科学近1400种,其他200余种。 在社会科学中,翻译最多的是有关教育和法 律的书籍。前者约140余种,后者更多。其 他的依次是史学、经济学、哲学和宗教。
发展的特点:自主与依附
第一部分: 20世纪上半叶的 外来影响与中国高等教育发 展
一、日本影响与中国高等教 育发展
(一)日本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 因
❖ 第一,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
❖ 日本,小国耳,何兴之爆也。伊藤(博
文)、山县(有朋)、夏本(武扬)、陆奥
(宗光)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
2、日本教习
❖ 1890年在中国的日本侨民仅有863人,而到1899年 便达到了1725人,到1916年已是104275人。25年 间猛增了120多倍 。
❖ 这些日本人来到中国之后,有些人经营工商业,有 些人以日本人和中国人为服务对象开办学校,如 1898年开办的杭州日文学堂、福州东文学堂, 1899年开办的苏州东文学堂、金陵东文学堂、天津 东文学堂、泉州的彰化学堂,1900年开办的厦门东 亚学院、南京同文书院等。在这些学校中从事文化 教育活动的日本人,成为了在中国最早的日本教习。
❖ (2)日本人用古汉语原有的词去意译欧美的词, 再由中国人译成汉语的词。
❖ 如:法律、封建、共和、经济、社会、思想、文学、 政治、文化、文明、文法、分析、物理、演说、铅 笔、学士、艺术、具体、博士、方面、表情、表象、 意味、自由、阶级、改造、革命、环境、课程、计 划、权利、机械、机会、规划、讲义、交际、构造、 教育、教授、领会、流行、进步、信用、手段、主 席、运动、预算、惟一,等等。
❖ 在1918年之前,中国留美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达90 %以上,很多人获得了硕士和工程师学位,有35人 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些人中就有:马寅初、胡刚复、 蒋梦麟、郭秉文、秉志、陈焕章、卞寿孙、俞庆恩 等。此外,像竺可桢、周厚坤、吴祖耀、李鸣、朱 文鑫、王庞佑、杨光弼、侯德榜、梅贻琦、赵元任、 叶企孙、张彭春、胡适、茅以升、钱崇澍、陶行知、 梅光迪、金岳霖、冯友兰、姜立夫、周先庚等人, 虽然这时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也已显露锋芒或在 此后陆续获得博士等学位。
二、外来影响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①甲午战争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②德国影响与北京大学的变革
三、20年代后美国的影响
(一)20年代美国影响中国高等教育 发展之因
第一,留美幼童的效应
❖ 除在美早亡和在中法、甲午战争中捐躯的23名幼童 外,留美幼童中,有后来担任总理的唐绍仪、北洋 大学校长的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的唐国安。在服 务于外交领域的15人中,担任外交总长的有3人、 次长1人、驻外公使2人、领事、代办以上的外交官 9人。担任其他政府官员的有12人,担任铁路局长 及工程师的13人,军医6人、海军将领10人,担任 电报局长及在电报业任职的16人,工矿企业的厂长 及工程师10人,商人7人,银行行长1人、江海关监 督1人。其余几人分别服务于新闻、法律和教育行 业。
2、美国学者
❖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哥伦 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家孟禄、哥大师范学 院教授、教育测验专家麦柯尔(W.A.Mecall)、俄亥 俄州立大学教授、科学教育专家推士(G. R. Tuiss)、加州大学教授吴伟士、康乃尔大学教授 斯密士(B.Othanel Smith)、设计教学法创始人克伯 屈、文卡特纳制创始人华虚朋、美国物理化学家朗 缪尔(Irving Langmuir)、美国政治学家柯尔康 (A.H.Holcome)、美国法学家杰克逊 (Jackson)、控制论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维纳、哈佛大学国际法教授威尔逊、哥伦比亚大学 历史学教授肖威尔等。
3、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水准
❖ 理工科方面:1918年,胡刚复只身创办南京高等师 范学校物理系,另外,经他创建、主持的还有厦门 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12所大学的物理 系、所及学院;1920年,姜立夫独立创办南开数学 系,几年中一人承担该系的分析、几何与代数等各 方面数学教学任务;1926年,叶企荪、杨光弼、钱 崇澍分别创办清华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次年, 郑之蕃创办清华算学系;1928年,梁思成创办东北 大学建筑系;
❖3、赴日考察的官员 ❖4、书籍和报刊
(三)日本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 响
❖ 1、对学制改革的影响
❖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和 张之洞在“壬寅学制”基础上修改的《奏定 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 与日本学制所区别的只是名词的不同和当时 在大学预科一级,因中国具体情况的相异, 而把一些过去设立的学校,如方言堂、实业 教员养成所等编入而已。
(Edmund J. James)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 国会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 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 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 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 遣学生来美留学。”
❖第四,留日学生的先天不足
(二)美国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媒介
❖ 1、留美学生。1909年,按照中美两国达成 的协议,中国开始招收庚款留美学生,首批 学生47人于这年10月赴美。到1929年庚款留 美项目结束,21年间中国共派出各类庚款留 美学生1825人,而这仅是该阶段留美总人数 中的一小部分。在此期间历年赴美入大学、 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共有5362人。到1949年, 中国共有留美学生13132人
❖ (1)源自纯粹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即日语原 有的汉字组合,但中国古文里却没有。
❖ 场合、场所、场面、储蓄、调制、道具、服务、服 从、复习、必要、方针、表现、一览表、解决、经 验、权威、希望、记录、个别、交换、克服、故障、 交通、共同、距离、命令、十分、身份、见习、目 标、内容、认可、例外、联想、作物、请求、接近、 说教、节约、支配、市场、执行、侵害、申请、初 步、症状、处女作、集团、宗教、出席、总计、想 象、体验、展开、手续、特别、特殊、话题、要素、 要点,等等。
❖ 1929年,王守竞参与筹建浙大物理系;同年,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黎照寰协助校长孙科将
数学、物理、化学三系扩充组织,成立了科 学学院,邀胡敦复为数学系主任;1932年, 庄前鼎、顾毓琇分别创办清华机械工程系和 电机工程系;尤值一提的是1920年,竺可桢 在南京高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与历
3、对中国学术语言的影响
❖ 19世纪后期,西方现代科学知识在向我国传播的过 程中需要逾越两道屏障:
❖ 一是由于现代科学知识产生于西方,在表述这些域 外的知识时,我国缺少相对应的术语;
❖ 二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我国一直采用文 言文。这使西方传教士在向中国传播现代科学知识 时不得不采用一中一洋口译笔述合作翻译的形式
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诣德、法、
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
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
方。
——张之洞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也指出:“近者, 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 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 实能胜我也。” 因此,他主张远法 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第二,日本的策略
❖ 如果将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国新人材散布于古老的帝 国,是为日后树立日本势力于东亚大陆的最佳策略; 其习武备者,日后将不仅仿效日本的兵制,军用器 材等亦必仰赖于日本,清军之军事,将成为日本化。 又因培养理科学生之结果,因其职务上之关系,定 将与日本发生密切关系,此系扩张日本工商业于中 国的阶梯。至于专攻法政等学生,定以日本为楷模, 为中国将来改革的准则。果真如此,不仅中国官民 信赖日本之情,将较往昔增加20倍,且可无限量地 扩张势力于大陆。——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
第二,民国建立之后,中日教育关系 已不复晚清之密切
❖到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无 理的“二十一条”之后,不仅在日 本的留日学生愤慨回国,在国内留 日学生人数也因此进一步减少。
第三,圆满和巧妙的控制中国的方式
❖ “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 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 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 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 获。”——伊里诺斯大学校长詹姆士
第三,中日两国的落差
❖ 日本在1871年建立了文部省,而中国直到 1905年才在日本的影响下建立了学部,二者 相差34年;近代学制的颁布,日本是1872年, 而中国是1902年,相差30年;最早的关于大 学的章程,日本是于1870年颁布的《大学规 则》,而中国是1898年颁布的《京师大学堂 章程》,相差28年;官办学校最早传播科学 技术的时间,日本是1857年,中国是1867年, 相差10年,等等
❖ 假设、历史、算术、列车、未知数、三角、作用力、社会学、 相对、新闻、总理、定义、体操、教科书、配给、破产、引 渡、法定、一元论、解放、海事、回收、改善、干部、关系、 管理、管制、鉴定、过渡、系统、刑法、经济学、企业、金 额、归纳、交易、根本的、光线、公证人、交流、公开、组 合、脚本、局限、供给、共产主义、命题、目的、无机、成 分、生产力、生物学、专卖、说明、社团、信号、进化、试 验、商品、消费、主权、宿舍、集合、出版、对象、单位、 材料、有机、有价证券、前提、世界观、索引、政策、领空、 最后通牒、财政、绝对、周期、综合、总体、对比、对应、 体积、唯物论等大量有关法律、政治、科学和经济的词汇。
(二)日本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媒介
❖据统计,从1896年唐宝锷等13位学 生赴日本留学,到1912年清政府垮 台,中国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共有 47800多人。基于新政“兴学堂、改官
制、练新兵、育人才”和强国的需要, 留学生中尤以学习教育、法政和军事三 个专业的居多,影响也最大。
❖ 留学生中许多人不仅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政 治舞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而且还涌现出 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玉章、钱玄同、 周作人、丁文江、王国维、成仿吾、李四光、 李叔同、范源濂、蒋维乔、经亨颐、杨月如、 侯鸿鉴、贾丰臻、陈宝泉、白作霖、陈望道、 蒋作宾等一批著名的学者。
2、对现代科学知识传播的影响
❖ 从1880年到1904年,中译日文书共2200多种, 出自留学生之手的约1500多种,约占总数的 80%左右。其中自然科学260多种,应用科 学400种,社会科学近1400种,其他200余种。 在社会科学中,翻译最多的是有关教育和法 律的书籍。前者约140余种,后者更多。其 他的依次是史学、经济学、哲学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