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酒研究
浅析李白饮酒诗中酒的意象特征(初稿)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班级:2011级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唐莉敏学号:201121010134论文题目:浅析李白饮酒诗中酒的意象特征指导教师:张芹职称:副教授2012年12月22日摘要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纵览那几十万首的诗词,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有一类便是“酒诗”。
诗中有酒,酒中有诗,诗中总有一股浓浓的酒香。
诗人借用同一意象——酒,表达出迥异的情感。
尤其是唐朝时期的“诗仙”李白饱读诗书,受儒释道及其他思想的影响,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性格。
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其内心情感的酒意象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个性张扬、魅力无限又极其苦闷的诗人形象。
关键词:李白;“饮酒诗”;酒;意象;启示目录一、引言 (1)二、正文........................................... (2)(一)诗歌意象及意象特征 (2)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2)2、诗歌的意象具备哪些特征? (2)(1)内视性 (2)(2)象征性 (2)(3)多义性 (2)(二)李白饮酒诗中酒的意象特征分析 (3)1、表达的极致性,极度,夸张,非比不足以尽兴 (3)2、以“豪”为特色,“豪”气冲天,量豪,情豪 (3)3、其“趣”,趣味盎然,酒香四溢,散发出一片氤氲酒气 (4)4、其“雅”,诗酒结合,即兴创作,“酒气”雅化,醉得儒雅 (4)5、展现诗人狂傲自信,超凡脱俗,傲岸自负,率真自然的性格魅力 (5)6、诗人饮酒以醉失天地,忘却忧愁,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人生境界..57、体现诗人狂放不羁的秉性与壮志难酬的境遇以及怀才不遇的傲岸情绪 (5)三、结语 (6)李白的诗酒情结以及对后世的借鉴与启发 (5)1、浓郁的诗酒情结 (5)2、李白的饮酒对后世的启发与借鉴 (5)一、引言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其中一类诗便将酒搀和到诗歌中,令诗歌芳香醉人,酒形象临风若仙。
诗歌发展到唐宋,盛大壮观,登峰造极,酒这一意象在唐诗宋词中也是酝酿充分,品醇味久。
李白《将进酒》研究综述

2011-2012年度下学期现代西方文论课程作平时作业李白诗歌《将进酒》研究综述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002班姓名:陈玲玲学号:2010101010216《将进酒》是李白诗歌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目。
近年来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视角有很大的拓展,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概括来说近年《将进酒》的研究资料主要是从:主题思想及艺术技巧的探究,字词章句的辨析,创作时地的考证,深层文化的解读及与其他文本的比较等多个方面进行的。
诗歌研究逐渐转向,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研究转向理性分析;从客观求证转向深层文化解读;从对能指的关注转向对所指的重视;从学科内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
这篇综述主要对近年来《将进酒》研究理论进行分类概括,并简要分析其不足之处。
从诗歌的主题思想上来看,一般认为是李白人生理想和人格特点的具体体现。
这个角度大概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将进酒》是李白铮铮傲骨,万丈豪情的泼墨写意。
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自信达观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位具有宏大理想抱负的诗人,要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愿望,却不料遭到无情打击;既热爱生活,又不满于现实中的黑暗。
于是,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使李白产生了强烈的叛逆精神,进而放达不羁,是权势如粪土”(1),这是一种很普遍变得观点。
李白白生性自由洒脱,年轻时内心也曾怀着为国效力的理想,但他不并不适合官场,而理想也最终破灭。
但李白白毕竟是李白,富贵功名,坎坷挫折于他都是转瞬即逝。
“政治背包袱不得施展,诗人避辨从陈王曹植那里找到了出路,那就是豪饮、挥霍以表豪气,不表现对权贵的蔑视,对现实的狂放。
”(1)多数研究者从感性层面认为这首诗是李白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
另一种消极的观点以为这首诗看似旷达,实则是李白无可言说的愁绪的的宣泄。
是个开头连用两个“君不见”,其实阔达,而悲情尽显。
“诗人登高而赋,以之起兴比物,可谓顺情感物,高堂上明镜前悲哀衰倏至的怅惘之叹,凭借夸张,突出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悲兮和无奈。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豪情壮志与中国饮酒文化的交融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豪情壮志与中国饮酒文化的交融1. 引言1.1 概述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豪情壮志和奔放的风格而闻名。
其中,他的代表作《将进酒》被公认为李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诗歌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将进酒》的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豪情壮志以及与中国饮酒文化交融的关系。
1.2 文章结构在文章中,将首先介绍《将进酒》这首诗歌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后,我们将重点分析其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了解该诗如何展现了李白那种勇敢、开放和不拘泥于世俗观念束缚的精神。
然后,我们会探究这首诗与中国饮酒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并阐述其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给出自己对该篇文章主题所持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李白的《将进酒》,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唐代诗歌中豪情壮志的表达方式,以及中国饮酒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欣赏并解读李白这位伟大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精神风貌。
2. 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一直被认为是表达情感和抒发豪情壮志的重要艺术形式。
而唐代诗人李白以其豪放的个性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将进酒》正是他豪情壮志和中国饮酒文化交融的典型例子。
李白以其激情四溢的笔调和壮丽奔放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在《将进酒》中,他以深沉热烈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对生命、对未来事业的追求。
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来形容自己积极向前、不畏困难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永不停歇、不断进取的豪情壮志。
与此同时,《将进酒》也展现了中国饮酒文化与诗歌艺术相互融合的独特景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酒常被视为表达友谊、庆祝和解愁解闷的方式。
李白以掷地有声的笔触、饱满的词藻,将酒对豪情壮志的激发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他在诗中借酒言欢,抒发自己不拘一格、亦真亦幻的个性,展示了中国饮酒文化与诗歌创作的紧密联系。
李白与诗酒文化的关系

李白与诗酒文化的关系李白被后世尊为诗仙,所以他的诗跟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分析李白的诗文,我们不仅仅会发现酒,与酒结伴而行的往往还有唐代女子群体。
接下来,我们就从李白诗歌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下唐诗、唐代女子与酒文化之间的关系。
唐诗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传播载体,对酒文化传播和宣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酒文化的内涵不断完善,更加丰富。
纵观古今,文人墨客们喜欢借酒怡情。
酒在激发他们思维、灵感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创作素材。
那充满感情和哲思的跳动字符,更加促进了酒文化的广泛传播。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在李白看来,酒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享乐品,而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宣泄、一种表达方式。
他在诗文的后面紧跟着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表达了一种自信豁达,充分将诗人心中隐含的、想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
此时,酒已与诗互为一体,内化于其中,千百年来,看到李白的诗,我们就想到了酒,这正是唐诗对酒文化的传播作用。
所谓诗酒文化就是运用诗的形式直接和间接反映酒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它是诗的雅韵和中国传统酒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诗文化内容的拓展和酒文化深度的提升,能够最大程度表达诗人真性情和增强诗文感染力。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花丛、美酒、明月这三个意象完美还原了李白独酌的意境,虽然孤独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花香、酒香似乎已经飘到我们的鼻尖,诗酒融为一体,诗因酒而更绝妙,酒因诗而更醉人。
诗酒文化在唐代得到快速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大唐处于盛世,为酒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其二,唐代初期的酒政比较宽松,政府明令"天下置肆以酤者,斗钱百五十,免其徭役",官方对于饮酒持鼓励的态度,民间的群饮得到支持。
论李白“诗酒风流”的生命意识

论李白诗酒风流的生命意识摘要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有很多的诗人,他们的诗文与酒密切相连,故很早就有人提出了“诗酒一家”之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借酒神游世界,或举杯远离尘世喧嚣,或以酒消忧,以酒抗世,以酒晦迹。
总而言之,诗与酒的结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亮点,二者结合的集中表现就是文人骚客的诗酒风流。
李白就是诗酒风流的一位典型人物。
李白因仕途失意转而追求酒中“真”趣与生命本能的狂欢,李白酒诗中所折射出的酒文化,秉承了中华传统酒文化精髓。
因此,李白诗酒风流的过程中对生命的思考显得格外沧桑、凝重。
李白将酒神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
本文以酒文化为切入点,并通过解说与论析李白与酒相关的诗歌作品,从而探讨李白的诗酒风流的生命意识,即孤独苦痛的宣泄,自我价值的肯定与人性自由的高扬。
关键词:酒文化,李白,生命本真,诗酒风流,生命意识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Literati in ancient China, especially poets, whose poetry is closely linked with alcohol. Therefore, someone put forward that poetry and liquor a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In real life, people drink to wander the world, to hide from the world, to drink down sorrow, to resist the world, or to annihilate any traces. All in all, as a bright spot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combination of poetry and wine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Mystics dissol ute, among which Li Bai is a typical figure. Due to career frustration, Li Bai turned to pursue “true” carnival fun of liquor and life.His liquor poem reflects the wine culture, which adheres to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ine culture. Consequently, Li Bai’s thought of life is filled with vicissitudes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a romantic poet. Through which, he expresses the Dionysian spirit incisively and vividly dignified. Based on wine culture, this paper illustrates Li Bai's poems related to alcohol. Through which, Li Bai’s poetic romantic life consciousness, namely the lonely pain of anger, the affirmation of the self value and the compliment of human nature freedom, is explored.Keywords:Wine culture,LiBai,the true life,dissolute, life consciousness目录摘要 (I)ABSTRACT (Ⅱ)前言 (1)一酒所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2)(一)礼法岂为吾辈设 (2)(二)酒朋诗侣酒为魂 (3)(三)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4)二李白诗中所演绎的酒神精神 (6)(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6)(二)举杯消愁愁更愁 (7)三李白诗酒风流的最高的生命境界 (10)(一)酒是困顿失意、孤独苦痛的宣泄 (10)(二)酒是李白生命的源泉和动力 (12)(三)不做寂寞的圣贤,追求生命的洒脱 (12)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前言自古以来,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古老的文化国度,酒文化通过不同方式延绵不断的流淌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诗酒不分家,仗剑走天涯——“诗仙”李白的诗酒人生

诗酒不分家,仗剑走天涯——“诗仙”李白的诗酒人生古人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在诗词的过度中从来就是“诗酒不分家”。
诗人将情感融合到酒中,以酒展示其豪放的心性,把至真至诚的性格发挥到极致,或悲或喜,或愁或苦!饮酒与赋诗深刻影响着历代的文人墨客,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以独有的诗酒文化诠释了他坎坷的一生,他在诗酒中,会友,消愁,言志……其豪放洒脱的艺术个性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在贺知章的引荐下,李白应召入宫,多年以来的抱负似乎终看到曙光。
从“白酒新熟山中归”到“我辈岂是蓬蒿人”此时的杯中酒代表着未来可期,自己的人生寄予厚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李白到长安后,被安置在翰林院。
做些给皇帝起草诏命,侍奉皇帝出游,写些宫廷题材的诗文。
加上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渐渐地不被官僚显贵所接纳,连唐玄宗也把他晾在了一边。
自知处境困难的他在应诏入京三年后告别京都。
此时的他《蜀道难》《行路难》只得《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其一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二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其三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其四这时的杯中酒斟满了诗人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的自我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也正是因为李白的离开,成就了一个美了千年的“约会”,在洛阳“诗仙”与“诗圣”相遇。
两人一见如故,情同手足。
终日痛饮狂歌,慷慨怀古。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此后的李白开始他的天涯孤旅,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这期间也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期,或批判现实,或赞美祖国的山山水水,或怀念曾经真挚的友情!登上谢朓所修建的楼,感慨万千!写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此时的杯中酒让诗人有怀才不遇的烦忧,一个“愁”将诗人的满腹惆怅刻画的淋漓尽致!很快,诗人的乐观豁达,保持自我的心态让他由悲传喜,万里长河的伟大,黄河的奔流气势跃然纸上,一首《将进酒》代表了李白独有的特色,其感情之奔放,有气势亦有曲折,其感情悲愤而不失狂放,其诗句豪纵而不觉其浮嚣!在《庆余年》中范闲与北齐文坛巨匠庄墨韩斗诗,第一首便是李白所作的豪气冲天的《将进酒》。
李白与唐代酒文化

李白与唐代酒文化一、本文概述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酒文化方面也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诗仙李白。
李白与唐代酒文化的关系紧密而深厚,他的诗歌创作深受酒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为酒文化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李白与唐代酒文化的相互作用,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更深入地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以及唐代酒文化的独特韵味。
通过对李白诗歌中的酒意象、酒情酒态的深入分析,以及唐代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探讨,我们将更全面地展现李白与唐代酒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理解和欣赏李白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二、李白与酒的渊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雄奇奔放,意境深远,被后人誉为“诗仙”。
在这其中,酒的身影时常浮现,酒的精神也在李白的诗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可以说,李白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李白对酒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的许多诗篇,如《将进酒》《月下独酌》等,都以酒为主题,展示了酒的魅力和他自身的情感。
他的诗中,酒是寄托情感、寻找灵感、排解忧愤的良伴,更是他诗意人生的重要元素。
李白的性格豪迈不羁,胸怀壮志,他借酒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酒成了他精神寄托的媒介。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充分展示了他对酒的依赖和对生活的感慨。
酒在唐代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唐代士人社交、宴会、赠答的重要媒介。
李白身处其中,自然深受其影响。
他的诗中不仅有对酒的赞美,更有对唐代酒文化的描绘和反思。
李白与酒的渊源深厚,酒既是他的创作灵感,也是他的生活伴侣。
他的诗歌和人生,都与酒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诗酒人生。
三、唐代酒文化的特点唐代酒文化独具魅力,彰显了时代的繁荣与开放。
这一时期,酒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是文化交流的媒介,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抒发抱负的良伴。
在唐代,酒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酒的种类和品质也日趋丰富。
李白的诗酒文化

李白的诗酒文化2008-11-12 17:56说起诗与酒,当推崇唐代大诗人李白。
在他灿烂的诗篇中,无处不飘香着他的诗酒文化。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对诗酒如此的沉迷,当真是到了“成仙”的程度。
李白的诗与酒,最脍炙人口的当属他的《将进酒》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种高歌的引吭,如隔世的洪钟,至今不绝如缕。
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
他一生用酒当墨,用心作笔,写下了许多令人心惊和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字,在诗坛上成为一件又一件亮丽的瑰宝。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但为国立功的理想和不满黑暗现实的秉性,又构成了他特有的“诗酒”人生。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他年轻时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这个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人生导向,使他在此后的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成了李白诗酒文化的主旋律。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但一杯辣酒、一怀愁绪,始终掩饰不了他对政治赤诚的追求。
如他在《悲歌行》里,和主人边喝边唱“悲来乎,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同时他也有“酒仙”的称谓。
李白的很多诗词都离不开酒的酒以诗名,诗以酒名,写下了不不少著名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弥漫着沁人心脾酒香的诗篇。
诗与酒在他的笔下得到完美结合,构成李白诗歌交交响响乐中最精彩的篇章。
李白酒诗的出现,把中国传统酒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在继承历代酒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大量实践,以开元以来的经济繁荣作为背景,以诗歌作为表现方式,创造出了具有盛唐气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他众多的酒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诗酒一体的世界。
李白把酒作为抒发情感的一种物质寄托,将其融入到精神的诗中,表现出极为独特玄妙的情感,焕发出特殊的意象,产生丰富而奇妙的意境。
酒在李白身上已转化为生命意志使他的内在情感得以自由地宣泄,个体的意志得以扩张,使他的精神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由的世界中徜徉。
在酒中表现真实的自我,抒发人生的理想,挥酒生命的热情,虽然有时李白也借酒浇愁,他饮酒的行为更多的是豪放飘逸,酒脱不拘。
李白的饮酒诗带给人们的是自由进取取,是仙风侠韵,而不是苦闷与颓唐,更不是纵欲的放荡。
李白通过诗歌的创作抒写自己的人生理想,展示自己的人格风采。
酒、诗与李白的个体合为一体,观李白的酒态可以看出他的诗情,读李白的诗歌可以想见其人格。
目前,人们大都是就李白的酒诗本身和李白所处的时代来作文章,对李白诗歌中的酒意象和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及李白的酒诗对后来文人及唐以后中国酒文化的影响没有系统的论述,所以本文拟以李白诗歌中的酒意象为考察对象,采用分类和比较的方法,从酒意象溯源,李白诗歌酒意象生成的原因和唐代酒文化的时代特色上,论述李白诗歌中的酒意象的总体精神特质及对后来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李白酒诗酒文化绪论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同同时,李白又是一个非常喜欢饮酒并且饮得比较多的诗人,自称酒仙。
他写的《金陵与诸贤送权诗意序》的结尾说:“举目四颇,霜天峥嶸,衔杯叙离,群子赋诗以出钱,酒仙翁李白辞。
”李白往往把饮酒与做诗联系在一起,所以,李白的酒诗很多,历代以来褒亦有,贬亦有,在当时杜甫就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从话》载有王安石语“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
不知其真伪,但对李白诗与酒的关系,讲得颇为中肯,虽然恨其过度贬低李白,我亦觉无酒就无李白,无酒便无李白诗。
现当代的研究者们也在不断的对李白的饮酒诗进行研究。
单水军的《李白酒诗的审美精神》认为:“李白的酒诗具有独特的审美精神。
诗与酒交融的审美精神是'放”的生命精神。
“放”是生生命诗性的释放,也是放松和生命的放飞。
诗与酒的融合展现了李白的那种天真自然的生命精神。
”杨文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文章《李白饮酒诗的文化意蕴》中认为:在李白的身上,唐代的酒文化及其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
中国嗜酒的文人中,称为酒仙的有多位,但被大家认可的,就只有李自一人。
在唐代酒文化以至整个中国酒文化中中,他的地位是无人可替代的。
李白的酒量,他降中的天才创造,都是唐代诗人乃至历代中国诗人中少有的。
孟修祥在《论李白的饮酒诗》中说:“李白在酒诗醉话中,高扬生命的激情,痛快淋漓,天才极致,而又无所顾忌地倾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追求与失望、愤愤怒与忧伤…”,将自己整个心灵世界坦露无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的诗酒精神、旺盛的生命力和悲壮的审美意识。
”诗歌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限、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对于李白而言,这个被选定的具象就是酒。
离开了酒的李白不是完整的李白:而离开了李白,酒也就少了许多文化内涵。
李白,酒以诗名,诗以酒名,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弥漫着沁人心牌酒香的诗篇。
诗!与酒在他的笔下得到完美结合,构成李白诗歌交响乐中最精彩的篇章,二者已经合而为一密不可分了。
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酒文气度中体现出李白酒诗独特的艺术特色。
目前,人们大都是就李白酒诗中的的一些篇章本身和李白所处的时代来作文章,对李白酒诗的系统梳理,李白酒诗和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关系研究,李白诗歌的酒意象研究以及李白的酒诗对后来文人及唐以后中国酒文化的影响没有系统的论述.意象研究也是近年来诗歌研究的热点。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二十四诗品》)贺天忠认为“意象”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形态。
”孙宝安在《融象中国古典美学的语言哲学之思》中认为“美”范畴与“意象”范畴都是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
耀辉在《文学文本解读》中认为“诗的文本意义正是通过意象的创造而得到传达的。
”外国诗人和理论家对意象作用也都有充分的认识。
亚里斯多德说过:“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
”英美现代诗的宗师艾略特提出了著名的“意象论”,并一度形成了著名的意象诗歌流派。
英国文学批评之父德菜顿( John Dryden)认为“用意象描写,这本身就是诗歌的顶峰和生命”。
李白在继承历代酒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大量实践,以开元以来的经济繁荣作为背景,以诗歌作为表现方式,创造出了具有盛唐气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说李白是中国酒文化之集大成者,并不过分。
李白对中国酒文化的影响响和贡献主要是在精神上,将饮酒提高到到了一个哲理的层次,“形成了心系忧愤、把酒长志存魏阙、以酒解忧、心念同道、以酒交朋,心幕贤圣、把把酒问天的人文精神”。
李白是笔者最崇拜的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对他的人生具备“了解之同情”,是当前李白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者以为,抓住与诗人的生命碰撞交融的重要“酒”作为对话交流的桥梁,或许是个有效的途径。
所以本文拟以李白诗歌中的酒诗为考察对象,充分利用分类和比较的方法,从诗人所处的时代特色上,论述李白诗歌中的酒诗的总体精神特质及对他之前的文人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对后来中国文人的影响。
第一章章李白的酒诗与酒意象第一节李白“酒诗”概说李白与酒有关的诗歌在其诗歌总量中占有极大比重。
历代以来褒亦有,贬亦有,在当时杜甫就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有王安石语“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
不知其真伪,但对李白诗与酒的关系讲得颇为中肯,虽然恨其过度贬低李白,我亦觉觉无酒就无李白,无酒汹便无李白诗。
晚晚唐诗人郑谷在《读李白集》诗中曾惊奇的说:“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
高吟大醉三千首,留着人间伴月明。
”皮日修在《李翰林・负逸气者必有真放以李翰林为真放焉》中同样赞美他:“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中草乐府,十幅笔一息。
”元代的方回说过:“诗与酒常并言,未有诗人而不爱酒者也。
虽不能饮者,其诗中亦未尝无酒焉。
”(《瀛奎律髓汇评》)清代的宋大樽也说过:“宜言饮酒者莫如诗。
饮,诗人之通趣矣。
”(《若香诗话》)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我曾经就杜甫现存的诗和文一千四百多首中作了个初步统计,凡说到饮酒的共有三百首,为百分之二十一强。
作为一个对照,我也把李白的诗和一千五十首作了初步统计,说到饮酒的有一百七十首,为百分之十六强。
”(《李白与杜甫》)有人也对李白诗中有关酒和饮酒的词作个初步统计,李白诗中出现的酒字有一百一十五处,降字一百一十一处,字十八处,的字二十二处,杯字十八处,梅字十四处,其它如、渌、程、酸、酩、玉浆、玉液、玉玉觞、玉壶、玉碗、金樽等有二十四处,加起来有三百二十二处。
在黄天禄主编的《李白酒诗注》选录了李白与酒有关的诗歌二百五十一首,“全面地反映了李白对酒的看法和对酒的描写”(谭文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饮酒诗在李白诗中所占比例非同一般,李白显然是诗酒不离的了。
但我们若仔细去分析其诗内涵,挖掘其意境,就得出一个结论:无酒就无李白,无酒就无李白诗歌。
第二节李白诗歌酒意象溯源李白酒诗数量众多,诗中出现的酒意象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诗人的地方,他是承载作者情感的一个载体,也就是“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中西方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
意象是什么?这一术语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文论。
在《周易》里就能见到这样的说法:“立象以尽意”。
这里的的“象”主要是指象征,“意”是指伦理,宗教的思想内容,同后来文艺评论里使用的“意象”的含义不尽相同,但也并非毫无关联。
因为象征的形状应当同对象的外貌有一致之处,“象”的含义与摹拟,仿效相似的含义相一致。
通过它可以摹仿对象的外貌和待性可以说,“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似诸其形象,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在后来的文艺评论中,“意象”成为文艺创作构思的成果,刘讲列“窥意象而运斤”,皎然结合着“比”、“兴”的理解认为:“取象曰比,取义日兴,义即象下之意。
”这些评论里的“意象”切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形象”及其创作想象。
中国的“意象”术语字面上就给人提供了一个方便,把艺术形象的创作想象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作了明显的标示和区分,一日“意”,一日“象”,这一点比外国一些类似的术语更优越,倒接近别林斯基关于形象思维的说法一用“形象来思考”和“寓于形象的思维”。
意象的本质就是物象与主体情、意、理、趣、味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钟嶸《诗品序》里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诗歌意象是意象中的一种。
意象是中国古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焦点,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古典诗歌一般以意象见长。
为了满足严格的形式美要求,古典典诗歌善于“立象以尽意”,追求以象涵意、意象浑然一体,以精省的、较感性化又较含蓄的方式实现内外宇宙的统一,在一些成功的物象、事象、言象里往往从不同角度隐括了深刻的人性。
这些都有助于诗歌象征形象的构造。
《诗经》中的以“比兴”方式创作的篇章,不少可以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披较自觉的象征作品。
但是“《诗经》中的象征物,基本都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习见的鸟兽草木这些自然事物,象征物与其象征意基本上是单纯对应的,差不多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理解和运用,没有出现艺术虚构的喻象。
”屈原等楚辞作家突破了这一局面。
由《诗》而《骚》标志着我国文学由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飞跃。
同时屈原也大大强化了我国文学象征世界的政治化取向。
在屈原的艺术想象中,喻体和喻意已不再单纯。
楚骚对传统的比兴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继承,构筑具有时代、个人特征的艺术世界,从而寄寓对人生价值特别是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为后来许许多多的象征作品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