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
斯宾诺莎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斯宾诺莎哲学的目的是要在多样性中认出统一性来,认出物质中的精神,精神中的物质;要发现那种总和,其中对立面和矛盾双方相遇而融合为一;要上升到普遍统一性的最高认识,那就是理智上对神的爱。
这些观念都成为斯宾诺莎思想内在结构的重要部分。
“每一事物就它自身而言总是竭尽全力保存自己的存在的,事物用以谋求、保存自己存在的东西,恰恰是该事物存在的本质。
每一种本能都是自然为保存个体而产生的一种手段。
快乐与痛苦是本能的满足与受阻;它们并不是我们欲望的原因,而是它们的结果;并不是事物给我们快乐,我们才对它们有欲求,而是因为我们对它们有欲求,他们才给我们快乐;我们对它们有欲求是因为我们必须这样。
”华兹华斯的著名诗行:某物沐浴于夕阳瑰丽灿烂的霞光,栖一望无垠的海洋傍蓬勃的大气,直上蓝天,又潜入人的心底;-----既是运动,又是精神,它驱动一切思想之端,所思的物体,借万物滚滚向前。
第五章:伏尔泰(略,我读不懂他的观点)第六章:伊曼奴尔·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康德雄健有力、绵绵不断的康德暗流仍滚滚向前,并且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黑格尔“谁要当一个哲学家,就必须先做一个康德学者”没有懂得康德以前,就一直是个孩子。
感情优先于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批判》“数学上的知识是必然的、确定的;我们不能设想将来的经验会违背它。
我们可以相信太阳明天会从西方‘升起’,我们死也不会相信2乘2竟会是4以外的什么。
这种真理在我们有经验之前就是真的;它们并不依赖于过去、现在或将来的经验。
因而他们是绝对而又必然的真理……但是我们从哪里的来绝对性和必然性这样的特性的呢?不是从经验得来的,因为经验之赋予我们个别的感觉和事件他们将来是可以改变它们的顺序的。
真理的必然性来自我们的心灵必须运转的自然而又不可避免的方式。
因为人的心灵并不是被动的唱片,经验和感觉可以在上面灌上他们绝对的、反复无常的意志;它也不仅仅是一连串或一簇心理状态的抽象名称,它是能动的器官,它把感觉塑造、配制成观念,它把混乱不堪、纷繁复杂的经验转变成秩序井然的思想统一体。
斯宾诺莎《伦理学》读书笔记

斯宾诺莎《伦理学》读书笔记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探讨了人类存在、自由、幸福和道德的本质。
本文将简要介绍《伦理学》的主题内容,并分享一些阅读笔记。
一、主要内容1.人类存在斯宾诺莎认为,人类存在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人类与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
人类的存在是由宇宙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类无法脱离宇宙而独立存在。
2.自由与必然斯宾诺莎认为,自由和必然是相互关联的。
人类的自由是有限的,因为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
然而,这种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自由,人类可以通过认识自然法则并遵循它们来获得自由。
3.幸福与痛苦斯宾诺莎认为,幸福和痛苦是人类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
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满足感,而痛苦则是一种内在的不满足感。
斯宾诺莎认为,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获得,而是对内在本性的认识和遵循。
通过认识和遵循内在本性,人们可以获得幸福。
4.道德与善恶斯宾诺莎认为,道德和善恶是人类行为和思想的一种属性。
道德是遵循内在本性的行为和思想,而善恶则是一种外在的评价标准。
斯宾诺莎认为,道德不是一种外在的规范,而是对内在本性的认识和遵循。
通过认识和遵循内在本性,人们可以获得道德。
二、读书笔记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它探讨了人类存在、自由、幸福和道德的本质。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斯宾诺莎试图找到一种普遍的真理和价值标准,以指导人类的行为和思想。
在阅读《伦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斯宾诺莎对于人类存在和自由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由宇宙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人类的自由则是有限的。
这种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生命和自由的理解。
斯宾诺莎对于幸福和痛苦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获得,而是对内在本性的认识和遵循。
这种思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物质的满足,而是来自对自我内在本性的认识和遵循。
此外,斯宾诺莎对于道德和善恶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他认为道德不是一种外在的规范,而是对内在本性的认识和遵循。
那些值得幸福的事读后感三篇

那些值得幸福的事读后感三篇泰勒生动地把人们的人生态度分为四类汉堡模型:1、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
吃它等于去享受眼前快乐,埋下了未来的痛苦。
这种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是“享乐主义型”。
2、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会吃得很痛苦。
牺牲眼前的幸福,追求未来的目标,称为“忙碌奔波型”。
3、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吃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
既不享受眼前事物,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称为“虚无主义者型”。
4、“幸福型汉堡”,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通过目前的行为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幸福是一份闲适,一份轻松,一种放弃,一份超然和豁达。
幸福是口渴时,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幸福是疲惫时,一个可以休憩的港湾;幸福是悲伤时,有人听你倾诉;幸福是快乐时,有人一同分享。
幸福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创造幸福,需要我们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豁达开朗的性格,善于学习提高的能力,敢于拼搏奋斗的精神,积极团结协作的态度,这样我才能更幸福,才能享受我们的人生意义。
幸福的感觉就在当下,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珍惜当前的事物,幸福的生活是积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与其让自己被过去或未来捆绑着,不如学会去珍惜当前的事物,想要实现幸福的生活,先要做的是去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也就是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比如和亲人的相处,学习新知识、接受工作任务中得到的快乐,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地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幸福。
在生活中不要刻意的去强调或干涉一件事情的发展,万物凡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要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关爱身边每一位与我们有缘的人,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怨恨,人生短短几十年时间,能相遇便是缘分。
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的。
用心感受生活,悦纳自然,体会生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会悄然而至,这就是幸福的真谛。
经典常谈1~13章读书笔记100字

经典常谈1~13章读书笔记100字经典常谈是一本经典之作,在这13章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智慧。
以下是我对每章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生观与人生哲学这一章教会我重视人生观和人生哲学的建立。
人生观是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第二章:成功与幸福成功与幸福并不是互相矛盾的概念。
成功可以带来物质上的满足,而幸福则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第三章:人生的快乐快乐是一种心态,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更取决于我们的内心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和乐观的态度来获得真正的快乐。
第四章:人生的苦难苦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面对和接受它们。
通过团结和积极的应对,我们可以从苦难中成长和变得更强大。
第五章:人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理解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章:人生的信念信念是我们行动的动力和方向。
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并不断努力追求。
第七章: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成就,更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的贡献和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第八章:人生的选择人生中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每个选择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道路。
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选择。
第九章:人生的成就成就不仅仅是成功的标志,更是我们努力和付出的结果。
我们要设定目标,坚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十章:人生的教育教育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要通过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来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培养才能。
第十一章:人生的智慧智慧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正确的判断。
我们要通过思考和经验积累来提升智慧。
第十二章:人生的战略战略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采取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实现它们。
第十三章:人生的境界境界是人生中的一种修养和追求。
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宽容。
选修课电影与幸福感读书笔记

选修课电影与幸福感读书笔记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满足对于幸福的追求方式,从前现代时期主要表现为哲学家的思辨和人们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到现代时期出现了付诸社会运动和制度建构,这体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进步。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一个重要成就无疑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
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进程,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无疑构成了现代化的一种困境。
所以,想要更加幸福,就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如果你希望改善物质状况,那就制定合理的目标和采取积极行动可以更充实而幸福;如果你忽略了亲情、友谊与社会关爱,多用心、多用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获得幸福;如果你信念坚定,以社会责任为己任,那你在付出的过程中就能体验强烈的幸福感,那是种来自于内心深处永恒的幸福。
《当幸福来敲门》观看语言表达的他是个平凡人,但有非凡的恒心,他的一生充满了拼搏和爱。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勾勒了黑人克里斯在债务缠身、家中碎裂的情形下,一个人应聘求职、养育孩子、摆脱艰难险阻,以充分的心态最后创业成功的金融业投资人。
在电影导演的画面下,他向观众展现了处在窘境的底层人民对甜蜜的渴求和生活的喜爱。
电影的多种多样、繁杂的器乐演奏造就了波动的感情主旋律。
柔和的歌声、悦耳的管弦乐、雅致的管弦乐等为电影构建了大城市生活自然环境的气氛,节奏合乎史诗电影,也显出主人公克里斯对生活的开朗主动性。
电影末尾《一个父亲的方式》充满了仁慈的父亲的爱。
人生并不顺心,但克里斯竭尽全力担任爸爸的人物角色,竭尽全力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爱。
恰当的搭配会让画面的氛围充满信心积极主动。
幸福读后感(14篇)

幸福读后感(14篇)幸福读后感篇1我们咏叹月光的皎洁,却很少想到月亮岛光芒来自阳光的照射;鲜花的美触目可即,但鲜有人想到让鲜花绽放的阳光。
阳光是背后默默的付出者,站在幕后,没有掌声和荧光棒,但它却是美的源泉。
我赞颂默默无私的美德,敬仰造就成功那些幕后英雄,歌唱生活中的一切“隐形的美”。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你甘做沉默的砥柱,撑起无数国人的梦想。
邓稼先,我为你无私的高尚品质所折服。
国家根基尚不稳固,苏联又在此时“落井下石”,撤走了对华夏的一切援助,我们的研究队伍就是在这样窘困的情况下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谓步履维艰。
你几十年隐姓埋名,默默付出,凭借一腔热血和坚定信念,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为中华的崛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你那默默无私的精神如黄钟大吕,震撼人心。
有些人在默默付出,他们在人们的眼里似乎平常无奇,但他们的高尚品格却日日夜夜地支撑着我们的世界,他们理应得到我们的礼赞。
万里长城,被称为古代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当我们仰望着那雄伟奇丽的`城墙时,当我们抚摸着历经风雨的砖石时,可曾想起铸就传奇的那些古代建造者们?他们流下的滴滴汗水浸湿片片瓦砖,他们步步向前的脚步踏出了长城的轨迹。
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些创造奇迹当年的建造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
”我们不能否认,让街道干净整洁的清洁工是美的;我们不能否认,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的教师是美的;我们也不能否认,奋斗在最底层的农民工是美的。
他们美,皆因他们都在默默奉献。
有的人站在镁光灯下接受众生的膜拜,而有的人却只是造就焦点的一束亮光,但这又何妨?相较于那灿烂耀眼的“小美”,我更欣赏默默奉献的隐形的“大美”。
幸福读后感篇2古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可是毕淑敏却突发奇想,要我们记得提醒幸福。
提醒幸福,并不是要我们及时行乐,而是提醒我们要记得捕捉生活中的快乐感觉。
幸福,可以是流光溢彩的,可以是五彩缤纷的,也可以是淡然幽静的,还可以是平淡无奇的……幸福,是一种乐观豁达的胸怀,一种积极开朗的心态!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便犹如有了源头的活水,时时滋润闪亮而灵动的双眼,去发现幸福,发现美,并且欣赏美,把这种幸福和美永远铭记于心,蕴藏在心底的海洋中。
读书笔记高中生100字(精选8篇)

读书笔记高中生100字(精选8篇)读书笔记高中生100字篇1《复活》讲的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复活,使他最后开始过全新的生活。
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法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不反抗。
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改过自新,便能够“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
他的灵魂得救了。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宣扬“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也体现了这一点。
《复活》的“种子”是托尔斯泰的朋友科尼的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名著。
在那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到达一个空前的高度。
这与作品资料的严肃性是相贴合的。
在那里,应对人类的苦难,作家持续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
托尔斯泰在那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
能够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
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到达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
伟大的真实!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
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
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方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那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的感触。
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有着崇高志愿的青年。
但当他担任上官职后却完全改变了,整日沉寂在享乐之中,早已忘记自己的狂热理想,变得腐朽,落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
直到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回想起许多往事,从而使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恶,便对于自己以前过的生活产生怨恨。
为了赎罪,他给一些无辜的犯人起诉伸冤,将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来。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哲学探讨的问题———如何成为圣人:即获得终极幸福的人哲学是为了探究人如何成为人,知识是为了让人如何成为某一种人。
比如学习绘画是为了成为画家,学习医学是为了成为医者。
哲学则是为了成为心灵上最高成就的人。
中国比较普遍的哲学学派,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
儒家入世过多,道家则有入世亦有出世。
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是为了增加知识,为道则是为了提高心灵的境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
意思是无形体的规律是道,有形的东西则是器具。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他就是圣人。
古时中国认为圣人应该是内圣外王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是以身载道,他的生活即他的哲学。
作者冯友伦则认为:一个人应该对宇宙有着非常高明的认识,又能生活在社会之中。
二、中国哲学的特点———含蓄,尚农,爱自然中国文化崇尚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往往表达的思想不在言之中,而在言之外。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中国古代自以为中原乃世界的中心,外围是海。
所以用四海之内表示天下的意思。
士农工商,中国古代以地主和农民为最上。
所以反映出尚农,爱自然的哲学。
重农轻商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古代中国含蓄而基于直觉经验的哲学,不同于重商的西方基于推理演变的数理科学。
中国古代家族阶级复杂。
因而很多关于家族阶级关系的哲学出现,不管是老庄还是孔孟,都对父子,兄弟,君臣等关系有一套见解。
中国古代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孔子提倡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君臣有别。
孔子提倡仁和义,这里的仁和义都是针对人而言,所以孔子的哲学依赖于人类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幸福的哲学》是周国平平时讲稿的整理而成。
读了这本书,你懂怎么写心得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篇1 《幸福的哲学》是一本周国平先生根据自己的讲座自行整理的讲稿。
在文中有很多当时的与大学生的现场互动,很有针对性,我想周老师的讲座对当时即将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学生肯定能注入新鲜的血液,突然对这些学子有了一份艳慕之情。
他告诉我们人活着是否能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价值观。
也就是说想明白生命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乐,周老师觉得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不用很多物质,很多钱。
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
是的,现在每每听到家人身体不适时,就觉得很紧张,也时常听到有人为了事业过于劳累等等,当然我们很敬佩这样的工作者,但又觉得有些许的遗憾,更有甚者,不顾自己的身体,纸醉金迷,更是不该了。
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平。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
周国平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
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
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
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
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偌大的校园里总想着能与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梦想,是少女的情怀,忐忑而不安,青涩而美好。
周国平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
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
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
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
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
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
在他的孩子会说话之后,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孩子的秘书,记录孩子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他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宝。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不舍得让孩子的妙语就这样白白流逝。
多么细腻的父亲,我也已为人母,与孩子的朝夕相处,陪伴着她的成长,有过无奈,有过不耐烦,但正如周老师所言更多的是惊喜,是快乐,这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篇2 第一点,生命的简单说的差不多了。
接下来讲的是第二点,精神的丰富。
做人的幸福,是区别于其他生灵的思考的能力。
作为高级的生灵,享受老天给予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品质。
总结了一下人的属性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智力,思考能力。
第二是情感,也就是感受力。
第三是德,是实践能力。
智力,换句话说是自由的头脑。
人要有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有了解的兴趣,对知识有深切的渴望。
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动脑子。
在周国平先生眼中,知识分子,不光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并且执着的追求知识。
他还讲到丁肇中先生的故事,说做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
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世界、对宇宙感兴趣,对我们身边的所有存在感兴趣。
而什么是合格的学生,他说是有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跟着老师跑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离开学校忘记那些公式与解题方法之后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羡慕所谓的专家,专家就是训练有素的狗。
在现今社会中,谈幸福的工作很难。
大部分对工作的要求就是工资多一些,待遇好一些。
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快乐最重要的领域就是快乐工作,也就是拥有自己的事业,至少要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
没有快乐工作的能力。
仅仅想谋生,就不会快乐。
他说了一句话,我非常的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养活自己。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能够让他们也感到幸福。
”这两句话,概括了平凡生活中的幸福真谛。
第二是情感,一个人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善于感悟世界的美,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感受到做人的快乐。
一个人内心是丰富还是贫乏,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有的人只能看到利益,看不到其他。
这样的人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要如何使内心丰富呢。
周国平先生说,一个方法是通过阅读来熏陶心灵。
丰富内心,让内心有财富。
关于阅读,他说了三点:一是养成读书的习惯,读无用的书,与专业无关。
二是选择书,读大师的书,第三把大师的书当做闲书。
读的多了,就有一定的沉淀。
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有作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的感觉。
这是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丰满的过程。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写作。
记日记是为了记录生活的美好,让生命有回味的资本。
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经历,是思考感受。
留住感受与思考,生命里一件重要的事。
写日记在某种程度上是辅助人进行独立思考的。
夜深人静,独处。
心灵的账簿,全是收入,没有支出。
写日记是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样在生活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投入。
人有两个朋友经常被忽略,一个是好书,活在好书中的伟大的朋友。
另一个是自我,跟自己交谈,发现身上更高的自我。
第三点,幸福最高点是道德。
做好事最快乐。
人应有善良高贵的品质。
善良让生命和灵魂都处于应当的状态。
生命与生命之间要有同情心,能够体会他人的不易,从而爱人。
做人是有尊严的。
而人残酷起来比任何动物可怕。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篇3 《幸福的哲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辑谈幸福;第二辑谈人生;第三辑谈人文精神;第四辑谈阅读和写作;第五辑谈教育和文化。
周国平认为哲学就是谈心,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方式,哲学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日子、具体的事情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哲学就是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哲学让人对人生有个准确的定位,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人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的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
他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
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
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
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在中国的哲学里,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
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儒家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幸福的尺度》这篇文章谈到:你今天幸福,但你并不能保证明天幸福。
面对幸福你不可以贪婪,因为幸福本身就是有节制的。
你不可以炫耀,因为幸福本身是朴素和宁静的。
不能忘了自我的幸福是许许多多人和机缘襄助的善果。
幸福不是蜂蜜、糖和所有甘甜物质的混合体。
它的尺寸始终在我们的内心的神圣之处。
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这个方式又是给自己带来快乐,并对所有人有所裨益。
总之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就像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智者对话,读完此书,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同时也感受其实现在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家庭生活与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周国平老师希望您能再写出有哲理性的书籍,宁静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