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成语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合集下载

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高中成语

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高中成语

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高中成语
导言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

成语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可以用来增加文章的文采,也可以用来传递智慧和哲理。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成语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本手册将介绍一些高中阶段常见且重要的成语,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成语知识。

定义
成语是由一定词语组成,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成语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用来形容人物、事件,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常见高中成语
1.亡羊补牢:意思是犯错后及时补救,防止再次损失。

2.闭门造车:比喻缺乏实际经验而自以为是。

3.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弄巧成拙。

4.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5.因噎废食:比喻因为害怕噎到而不敢吃东西,指因小失大。

成语的运用
掌握这些成语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更具表达力。

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笔更加飘逸,增加文章厚度。

另外,成语还可以在谈话中增加趣味性,让对话更生动有趣。

因此,学生在学习成语时,不仅要理解其含义,更要学会如何在合适的语境中运用。

总结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学生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既能够增加语文素养,又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努力掌握更多成语,提高语文表达能力,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以上就是关于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高中成语的文档,希朮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最易错成语(三)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最易错成语(三)

最易错成语(三)高中语文基础知识1.错落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重视于质量。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2.无微不至:什么坏事都干。

与“体贴入微”有天地之别。

3.明天黄花:过时的新闻报导或事物.不可以写作时过境迁。

4.品头论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论不一样。

5.休戚与共:同欢喜共悲痛,与患难与共不一样。

6.置之度外:不把存亡利害等放在心上,与”充耳不闻”不一样。

7.翻云覆雨:比喻朝三暮四或玩弄手段,不可以表示气概雄伟。

8.弹冠相庆:贬义,常被误会为中性的相互庆祝。

9.期期艾艾:口吃,不理解为软弱踌躇等。

10.无可非议:不用作过严苛的责备,与无可非议程度不一样。

11.不翼而飞:信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掉用“不翼而飞”。

12.身临其境:常误用为取代“身临其境”。

13.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处境孤独,无依无靠,指一世,而不指某时。

14.念念不忘:形容心存恼恨。

15.因人成事:依赖他人把事情办妥,只好表贬义或自谦。

16.谆谆教诲:表示尊长的谆谆教育,不用于平辈之间和贬义。

17.骇人听闻:成心夸张令人震撼,重申主观目的。

18.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令人听了惊讶,重申客观成效。

19.字斟句酌: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20.费尽心血:贬义,褒义用”呕心沥血”。

21.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他人卖力而不知受骗。

22.忍俊不由:不可以说”忍俊不由地笑起来”。

23.义不容辞:不可以说“义不容辞的责任”。

24.错落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25.栩栩如生:形容描绘生动传神,常误用作取代“有板有眼”.26.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27.不行思议:不行想象 ,不可以理解 ,重申神奇奇妙。

.28.不行理喻:不可以用道理使之理解,形容愚笨或强横。

29.不行向迩:不可以靠近。

30.不行整天:形容局势紧急或心中惊恐。

31.一发而不行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没法停住。

32.一发不行整理:更为没法整改。

高中语文必修成语及解释

高中语文必修成语及解释

高中语文必修成语及解释
1. 成语:一蹴而就。

解释: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例子:哎呀,你可别想着减肥能一蹴而就呀,那得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坚持才行呢!就像学习,哪能一下子成绩就超好啦,得慢慢积累呀!
2. 成语:美轮美奂。

解释: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例子:哇,你看那宫殿,真是美轮美奂啊,简直就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这哪里是房子呀,简直就是艺术品嘛!
3. 成语:脍炙人口。

解释: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例子:李白的那些诗呀,那可真是脍炙人口,大家都喜欢读,都能背诵好多句呢,这才叫经典呀!
4. 成语:相濡以沫。

解释: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后用来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例子:你看那对老夫妻,一辈子相濡以沫的,多让人感动呀!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不像有些小年轻动不动就分手啦。

5. 成语:万人空巷。

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例子:上次那场演唱会呀,那真的是万人空巷,大家都跑去看啦,那场面简直太震撼啦!
6. 成语:破釜沉舟。

解释: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例子:他这次可真是破釜沉舟啦,放下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呀,真牛!
7. 成语:贻笑大方。

解释:被内行的人笑话。

例子:哎呀,我可别干出什么贻笑大方的事呀,不然得被人笑死啦!咱可得长点本事,别闹笑话哟!
我觉得这些成语都特别有意思,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呢!大家可得好好学起来呀!。

经典成语故事——鞠躬精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经典成语故事——鞠躬精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经典成语故事——鞠躬精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导语:大家知道鞠躬尽瘁这个成语的故事及来历吗?它又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小编搜集,欢迎参考!成语资料:【汉语文字】鞠躬尽瘁【汉语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英文翻译】to bend one s back to a task until life-sacrificed【词语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去效劳。

表示小心谨慎,不辞劳苦,竭尽全力。

【字词解释】鞠躬:表示小心,谨慎。

瘁:劳累。

尽瘁:不辞劳苦,竭尽全力。

【近义词】竭尽全力、殚精竭虑。

【成语性质】褒义词【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

【成语造句】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

范文例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杨振宁)成语来历: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

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

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

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

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

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

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成语归纳(1-5全)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成语归纳(1-5全)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成语归纳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10.放浪形骸: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13.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15.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8.秋毫不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劳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20.约法三章: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2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

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3.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24.耳不忍闻:耳朵不忍听知。

形容消息极其悲惨。

25.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也说百折不挠。

26.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8.步履稳健:表面意思指步伐稳重,用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指办事一步一个脚印,很稳健。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成语篇」500个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成语篇」500个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成语篇」500个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1.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安,安闲。

3.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

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筚路,柴车。

蓝缕,破衣服。

形容创作的艰苦。

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白驹,骏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穷困或俭朴。

11.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谦虚说法。

12.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

训,准则。

1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

形容蛮横或固执。

比喻,使明白。

1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

胫,小腿。

15.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孚,使人信服。

16.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已甚,过分。

17.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

即,接近。

18. 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

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

稂、莠,田里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

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

然,对,正确。

2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高考语文常考成语汇总-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高考语文常考成语汇总-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2014高考语文常考成语汇总|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每个成语都有共适用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张冠李戴,就要闹出笑话。

今天语文小编给大家分享:2014高考语文常考成语汇总,突破成语难关,顺利迎接2014年高考。

1、安步当车:从容地步行,就当乘车一般。

2、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3、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4、百无聊赖: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5、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6、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动。

里:内部。

指学习要切实。

形容言论或文章说理透彻、深刻。

7、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指生活俭朴。

现形容贫穷。

8、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9、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0、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1、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

12、不刊之论:不可改易的言论。

13、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14、不求闻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15、不以为然:不以为是正确的。

16、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

1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18、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

19、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也形容漂泊不定。

20、出言无状:说话没有礼貌。

2014高考语文常考成语之褒贬颠倒|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高三的复习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来。

一轮复习是毅力的比拼,只有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才会练就扎实的功底。

为方便大家复习,小编收集了一些高考备考资料,以下是2014高考语文常考成语之褒贬颠倒,一起来看看吧!2014高考语文常考成语之褒贬颠倒第三类、褒贬颠倒(褒词误用贬义)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高中语文备考知识点:常考成语及解释

高中语文备考知识点:常考成语及解释

高中语文备考知识点:常考成语及解释1、擢发难数:拨下头发来数也难以数清。

形容罪行极多,无法计数。

2、锱铢必较:一点一滴都计较。

3、罪不容诛:罪恶极大,处死都不能抵偿。

4、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

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5、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6、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动。

里:内部。

指学习要切实。

形容言论或文章说理透彻、深刻。

7、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指生活俭朴。

现形容贫穷。

8、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9、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0、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1、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

12、不刊之论:不可改易的言论。

13、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14、不求闻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15、不以为然:不以为是正确的。

16、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

1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18、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

19、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也形容漂泊不定。

20、出言无状:说话没有礼貌。

21、粗枝大叶:本形容简略或概括,后形容草率不认真细致。

22、大而无当:当:底。

大得没有边际,表示大而不合用。

23、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贬义词。

24、当仁不让:当:遇到。

遇到应当做的事就去做,不推让。

25、道貌岸然:道貌:庄严的外貌。

岸然:高傲的样子。

多指人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26、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达到很高的成就。

27、等而下之:由这一等逐级往下。

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28、等闲视之:按平常的事情看待。

29、颠沛流离:形容生活困苦受挫折,流离失所,无处安身。

30、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31、耳提面命: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32、罚不当罪: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33、翻云覆雨: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成语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高中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如:例 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

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例 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

如:例 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如:例 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

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如:例 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

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处心积虑,殚精竭虑,蠢蠢欲动,等等。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编者按】最容易被同学们忽略的标点符号的错误。

有得同学就有疑问了:一个小小的标点,我怎么会出现错误呢?下面就让小编给你介绍一下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常见的错误类型吧。

标点符号的种类比较多,根据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重新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有16种,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接号、书名号、专名号。

【备考策略】常见失误(1)非疑问句用问号: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解析】这条路谁能走通,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故不能用句号。

(2) 倒装句中问号前置: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解析】这是一个倒装句, 我的小姑奶奶是全句的主语。

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未,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

(3) 分句之间用顿号: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解析】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欢快、昂扬、奋发是联合词组。

凡是联合词组,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4) 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解析】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

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

第二层次应改用逗号。

(5) 连词前面用顿号: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解析】或是连词。

在不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能用顿号。

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 概数用顿号: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解析】十七八岁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年龄。

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

因为概数无须停顿;一加顿号便成了十七和八并列了。

这不符合表述原意。

(7) 集合词语用顿号: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解析】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 干,指干部, 警,指警察。

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中、小学生, 大、专院校, 指、战员, 司、乘人员这些词语中的顿号都是不该用的。

(8) 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解析】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

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

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9) 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一、学习贵在自觉。

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

要有模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解析】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

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

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10) 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毛泽东有两句诗: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

其实不然。

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

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11) 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解析】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词组,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

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王、程作三位女杰的说明词语。

(12) 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解析】宣布后面是冒号, 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

在同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

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 引语中某某说, 后用冒号:大桥就要通车了, 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 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解析】凡是在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 这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

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提示下文。

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 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①李白的诗多豪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②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解析】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在引号内还是在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

上句李白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句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只是句中的宾语部分,句末点号则应放在引号外。

一般来说,凡前面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句的。

(15) 不是书名用书名号:《丽达公寓》即日发售。

【解析】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

丽达公寓,是商品房的名称,是不能用书名号的。

不能为了突出某一表述对象,便滥用书名号。

走进高考1. 【2004全国Ⅱ】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B.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C.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D.《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解析】考查分号、引号、冒号的用法和逗号与顿号的混用。

B项中的秦山第二核电厂前面加,去掉引号。

C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间的逗号改为顿号。

D项中的冒号去掉。

【答案】A【点评】用地名命名的专有名词不能滥用引号,如B。

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句号、问号、感叹号及冒号)主要用来点断表停顿,句号、问号和叹号还兼表语气。

介宾短语内部并列的偏正短语之间使用顿号,表示较短的停顿,如C;部分引用且引文充当句子成分的,冒号有表较长停顿的作用,用了冒号反而破坏了句子的连贯性,如D。

2.【2004全国Ⅲ】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对于《雅思(IELTS)考试》人们已耳熟能详,如今一个全新的同样来自英国的职业外语水平测试《博思(BULATS)考试》,也已由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推出。

B.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淅淅沥沥飘洒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着的是水还是泪?C.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

有的请她讲:如何多才多艺有的追问她:怎样身兼数职还有的让她讲什么都行D.《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功主持编纂。

正因为是大家编小书,才使得一本小小的工具书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解析】考查引号和书名号的混用和问号、冒号的的辨析。

A、句中书名号应该用引号,括号及其内容是对雅思考试博思考试的解释,所以应分别放到考试后面;B、句中并非表示疑问,所以不应用问号,第一处应用逗号,句末用句号;C、句中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能用冒号,而用逗号,或干脆不用。

【答案】D【点评】标号有标识性质、语气、语法结构的作用,不可滥用和乱用。

如书名号只用来表示书籍名、文章名、歌曲名等,A、C项属滥用;用来表示注释的括号应紧贴被注释的词语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号应放在句后,如A项。

转述别人的话不能使用冒号,如C项。

3.【2004全国Ⅳ】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

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