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导学案学生 -
《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晏殊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2、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词义和主题。
3、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学习和掌握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把握词的主题。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境。
2、难点(1)分析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晏殊(991 年—1055 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晏殊在一次暮春时节的宴会上所作。
当时,晏殊看到花落燕归,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四、字词积累1、字音浣(huàn)溪沙一曲(qǔ)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jǐ)时回无可奈何(hé)似曾(céng)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huái)2、词义(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过去的这一年。
旧,依旧。
(3)夕阳西下几时回: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奈何,如何,怎么办。
(5)似曾相识燕归来: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铺满落花的小径。
徘徊,来回走。
五、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1)节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语调:前两句语调平和,读出怀旧之感;第三句语调上扬,读出疑问和感慨;第四、五句语调低沉,读出无奈和惆怅;最后一句语调缓慢,读出孤独和沉思。
2、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PPT):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PPT):“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是——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PPT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2024

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 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他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种植, 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苦。心里承受打击,对于一位文 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这种状况下,生活孤 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 还记得吗?(生说) 生:忆江南 生:渔歌子 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浣溪沙” 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 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 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3: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 “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 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 遍。(生读) 2、师范读 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分别
教师小结: 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 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 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 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这烟是什么烟呢? 是有人家在生活吗?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 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感受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词。
3、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词中借景抒情、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赏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意思,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2、难点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赏析词中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人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词中的意象、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探究法:自主探究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元丰五年(1082 年)三月,苏轼在黄州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领略其中的韵味和魅力。
(二)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3.进修诗歌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诗歌整体意境和内涵的解读;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
三、导学过程:1.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代闻名诗人,字少卿,号纳兰,又号南乡子。
他是清代闻名女诗人薛涛的曾孙,因家贫而未能出仕,一生以诗文自娱。
其诗作以七言律诗为主,情感真挚,意境深遥,被誉为“纳兰词派”的代表人物。
2.诗歌整体意境和内涵的解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纳兰性德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诗人在云山之畔行走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心里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中融入了禅意和哲理,意境深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云山”、“浣溪沙”、“身向”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教室讨论:1.你如何理解诗中的“云山”和“浣溪沙”?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象?2.诗人为什么选择以“身向”来开头?这种表达方式有何特殊意义?3.你认为诗中的孤独和迷茫是如何体现的?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室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摆布的诗歌鉴赏文章,谈谈你对《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理解和感受。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解读,写一篇300字摆布的文章,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探讨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境内涵,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内涵,体会苏轼在词中展现的细腻情感和独特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浣溪沙》,掌握宋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这首词,感受苏轼面对人生起伏变化时的豁达与乐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苏轼《浣溪沙》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个人素养。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苏轼的《浣溪沙》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2.词中表达苏轼对人生积极态度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二、选择题1.下列对苏轼《浣溪沙》中“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描绘了傍晚时分雨中的杜鹃啼叫,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B.通过雨声和鸟鸣,以声衬静,增强了词中环境的清幽之感。
C.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描述,没有特殊的情感色彩。
D.暗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悲观。
2.《浣溪沙》中苏轼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哀愁。
B.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C.对逆境中仍保持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
D.对政治失意的苦闷和愤懑。
三、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浣溪沙》中苏轼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2.结合苏轼的生平背景,谈谈你对《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句子的理解。
三、全诗译文《过零丁洋》的译文如下: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浣溪沙导学案学生

《浣溪沙》导学案
编制:陈国翠审核:王利批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璟及其代表作品。
2、了解全词的含义,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3、背诵这首词。【问题情源自】1、作者简介以及诗歌背景?
李璟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2、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我的疑问】
备 注
【自主探究】
1、“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3、请谈谈,你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5、“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备 注
【课堂检测】
背诵默写诗歌。
【回标反馈】
备 注
【巩固练习】
名句默写:
1、(???????? )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杜牧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 ) 。〈寒食〉韩翃
3、(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4、野旷天低树,(?????????????? ) 。《宿建德江》孟浩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注
第2页共4页
【课堂检测】
背诵默写诗歌。
【回标馈】
备注
第3页共4页
【巩固练习】
名句默写:
1、( )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杜牧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 。〈寒食〉韩翃
《浣溪沙》导学案
编制:陈国翠审核:王利批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璟及其代表作品。
2、了解全词的含义,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3、背诵这首词。
【问题情境】
1、作者简介以及诗歌背景
李璟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3、(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4、野旷天低树,( ) 。《宿建德江》孟浩然
5、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6、(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7、( )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第4页共4页
2、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我的疑问】
备注
第1页共4页
【自主探究】
1、“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3、请谈谈,你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