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

第7章 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
第7章 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

第七章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抽象出来的,能够揭示教学规律的理论认识。在《普通教育学》的教学论部分,已经阐明了若干教学原则,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等原则。这些教学原则是总结带有普遍性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是各科教学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语文教学原则是从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理论认识。它是指导语文教学的基本法则,也是处理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要依据。语文教学原则与教学论中的教学原则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个性中体现共性,共性中包含个性。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接受教育学所提出的一般教学原则的指导,更要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原则,突出语文学科固有的性质特点和独特规律。

认清了语文教学原则和教学论中的教学原则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在确定语文教学原则时不至于把各学科共同运用的教学原则当作指导语文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原则,而能够针对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构建合理化、具有时代性的语文教学原则。

第一节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原则的依据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原则是语文的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必然反映。语文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道德情感的统一体。语言文字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如加拿大学者大卫史密斯所说,“从深层含义上讲,我们的语言包含着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它反映了我们大家的欲望、遗憾和梦想。它在沉默不语时,甚至在诉说着我们想忘掉的一切。”1汉民族语言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学习语文就是在传承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接受民族情感、

审美情趣的熏染。我们常说的“诗言志”、“文载道”、“因文悟道”、“披文入情”揭示的就是文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从语文形式和人文内容的关系看,人文内容要依靠语言形式来表达,两者是辨证统一的。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都包含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不存在只有语文形式而无人文内容的语文活动,也不存在只有思想内容而无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合体。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由文章的形式深入到内容情感,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意义世界,与文本及其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碰撞,才能领悟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丰富人文底蕴,建构自我的言语机制和心灵世界。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确立,是符合语文课程教学本身的性质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它既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借鉴,又有所拓展深化。建国以后,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存在着认识和实践的片面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些人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不能辨证地看待“文与道”、“工具性与思想性”、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文教学始终在强调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训练之间摇摆不定。20世纪末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使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大家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语文课程,不能单纯地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发挥语文教育的独特优势,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人文精神的涵养,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共识被正式写进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定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实际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特点。加强语文能力培养目标,正是对语文工具性的落实。语文的“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它们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天然浑成的。既不能只看到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也不能只讲人文性而看不到工具性,它们犹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两者共同融注于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过程之中。

二、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实施

科学地实施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全面认识人文性的具体内涵。“人文性”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语文教育中人文的涵盖面很广。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意志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审美的以及其他人文方面的,都是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把人文教育的目标确定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的优秀文化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等等。课标对人文性的阐释显然不同于过去中小学大纲的思想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的内容更为宽泛和丰富。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从文章内容入手,找准人文教育的切入点,挖掘人文教育的内涵,切忌肤浅地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标签。就是说明文、科普性的文章如《新型玻璃》、《南州六月荔枝丹》、《蛇与庄稼》等,同样有人文教育的内涵。教这类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其层次逻辑的严谨,体悟其客观性、科学美,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求实求真的态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兴趣。就是词语教学、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中都可渗透人文教育的因素。如识字写字教学中可强调结构的均衡、稳重,笔画的避让呼应,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培养审美情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例如“取乐”(《跳水》)一词的教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取乐”的意思就是拿别人开玩笑、寻开心,教师随即指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一定要考虑场合地点,尤其是别人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可以说,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中都能够把人文教育的内涵自然巧妙地融入其中。要认识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应该而且能够在学生的人格心灵建构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其次,要处理好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人文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属性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听会说,能读会写,熟练掌握语文工具进行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以培养语文能力。同时,

语文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又要追求丰富的人文内涵,注重语文对学生情感精神世界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语文课程既要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基本能力,又要发挥其对学生情感、心灵的濡染作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的底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明确:①语文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使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人格精神。②作为语文知识、技能的“工具”蕴涵着浓烈的“人文性”,学生在使用“工具”的同时也潜隐地在形成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同时,学生实际也学习着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③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凸现语文课程的特性。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要靠熏陶感染,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渐进、积淀的过程。要寓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于语言文字训练,于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人文情感因素,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作者是怎样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事物、叙述内容、描摹形象、抒发情感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通过朗读、默读,让学生展开想象,浮现鲜活的情景画面,仔细揣摩,反复体味,披文入情,动情晓理。学生在读解文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人文精神的涵养。

最后,教学中要防止和纠正以下倾向:一种是脱离课文内容,牵强附会地进行所谓的人文教育,忽视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是重“人文”轻“工具”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反映。试想,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潜心会文,进而披文入情,教师架空分析的人文教育怎么可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同时这种撇开对词、句、段揣摩感悟的教学也是无助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只有把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结合起来,才能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另一种倾向是教师对文本价值取向认识不清,存在价值虚无或过渡诠释的问题。教师自己对课文的人文内涵的理解模糊含混,必然不能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如《狐狸和乌鸦》一文,学生评价狐狸说:他很聪明,善于开动脑筋,坚持不懈,终于得到了乌鸦嘴里的那片肉。教师对此回答积极给予肯定。实际上学生的回答中,不仅仅有思维品质的判断,更隐含着道德价值的判断,学生的认知背离了课文本身的人文价值取向,背离了为人诚实守信的普遍价值准则,无形中使学生以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何谈语文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培育

人文精神的作用呢?再如《小猴子下山》,有学生说小猴子很有市场经济头脑,弃小拣大,很聪明。这样的理解教师也给予肯定,说什么这是与时俱进。如此背离文本的谬误诠释、过渡诠释应该引起警惕。多元价值对话与价值虚无,距离只有一步之遥。最后一种倾向是进行单项、机械的语文形式训练,这种重“工具”轻“人文”的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

第二节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是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同时也要进行智力训练,发展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培养言语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培养言语能力必须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另一方面,语言训练又可以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正是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反映,构成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不可分割,二者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上。

首先,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对语言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是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由于交流思想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即对客观世界认识不断深化、精细,语言也日益发展、丰富起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就不能创造出复杂的、抽象的语言。思维对语言产生、发展的这种决定性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种系语言中,也表现在个体语言中。儿童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便可清楚地证明这个问题。儿童随着经验的增长和生活的日益丰富,思维逐渐由幼稚到成熟,由直观、形象到抽象,由粗疏到精细。在这个期间,语言发展也与之同步:从掌握具体实词到学会应用抽象词汇,从连词成句到应用多重复句进行推理论辩,这是每个正常发育儿童语言发展的客观过程,只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差异而已。很显然,儿童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由思维发展决定的。

特别要看到,思维对语言的决定性作用更反映在语言使用中。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水平决定语言的使用水平。语言表达思维成果,既由思维的客观内容所决定,又直接受制于以选择、认同、编码、组合为主的思维操作过程。在人们打算表达些什么的瞬间,思维活动先于言语活动:言语的准确性受制于思

维的明晰性,言语的周密性受制于思维的逻辑性,言语的贯通性受制于思维的条理性,言语的生动性受制于思维的形象性,言语的新颖性受制于思维的创造性。只有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能力才有提高的内在因素,也才可能提高。

同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对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首先表现在语言作为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促进思维发展到了它的最高阶段——抽象思维阶段。语言是具体事物普遍性、抽象性的反映,无论再具体、再形象的词语,都只是反映一般的东西、本质方面的联系,都带有概括性、抽象性。因此,有了人类语言,思维就获得了向抽象性、概念性发展的手段,语言也便作为大脑活动的第二信号系统,充当抽象思维的工具。这样,思维不仅可以凭借实物和动作进行,而且能脱离开实物和动作只运用语言符号来进行,思维的成果即思想也在语言中得到保存并通过语言来传达。人类语言促进实践性、动作性思维向抽象的语言思维的这种发展,是级次的前跃:它使属于个人的思维、近乎于动物式的心理,发展成为社会性的思维或意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语言对思维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人类思维发展中,也表现在个体思维中。根据言语心理学的研究:一般的抽象思维,主要通过内部言语进行。思考问题的过程,主要运用内部言语进行分析、检索、概括和引发,其实质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形态的活动过程。这就表明,个体抽象思维的发展有赖于语言,语言对个体抽象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语言促进思维,尤其表现在言语活动能促进个体思维能力的发展上。言语活动包括听、读和说、写。听、读要理解言语的意思,需要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还需要必要的想象和联想。这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听、读,能在短时间内,学到人类长期逐步积累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更能大大促进思维的发展。说、写是内部语言外化的过程。内部语言往往不那么完整、连贯,比外部语言粗糙、简略。通过说、写“外化”后,思维往往比原来严密、明晰。从实质上说,说、写的过程,就是不断整理思维、完善思维的过程,因而也能发展、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反映在语文教学中,便构成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客观基础,也表明了必须将二者结合训练,才能使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原则的实施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需要考虑以下要求:

首先,必须将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渗透于语文教学全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强烈意识,寓思维能力的培养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与过程,而不能只重结果。就语文教学的几大板块来说,识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字形结构、笔画的分解、组合、比较、移换,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揣摩字义,记忆字形。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口语交际教学涉及到听和说,听是输入信息,说是输出信息,听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分析、判断、概括、综合的基础上理解、表达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观察,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随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巧于点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探究欲望,引起不同观点思维的碰撞。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开放的视野,灵活的教学策略,抓住课文的关键处、矛盾处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问题教师不要过早下结论,更不能追求标准答案,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否定学生的突发奇想,对于学生求异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应给予肯定。在引导学生读解文本时,要有意识教给学生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在习作训练中,更是应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作文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思想的结晶。通过选材、组织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贯性、准确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的品质与写作水平。

其次,既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更不能忽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抽象思维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2据此,语文教学中两种思维形式的训练应该兼顾,而不能只重形象思维而忽视抽象思维,甚至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对立起

来。其实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交错发展的。当然,教师可视学生年龄、学段的不同而确定思维训练的侧重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处于优势,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阶段,但仍然不能忽视抽象思维的训练。就拿识字教学来说,学生对字形结构的分析、记忆、字义的揣摩、形近字的比较,既需要形象思维,又离不开抽象思维,需要学生进行推理与判断。语文训练中理解词语,感知内容,再现情境,体会感情等语文活动,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真切地体验与感悟。这样既发挥语文教育重要的感染熏陶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想内容,弄清行文顺序及层次关系。教学中要选择确定好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点。如《跳水》一文中“风平浪静”一词就有训练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学习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思维跨度较大的问题,为什么课文开头要交代“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能否去掉这个词语?学生要回答此问题,必须综合分析课文情节内容,联系前因后果进行判断、推理,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才能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果不是“风平浪静”,水手们就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去逗猴子;如果不是“风平浪静”小孩就不能爬上桅杆的顶端;如果不是“风平浪静”,那么……。学生思维的触觉既可以指向故事的起因,又可以联系结果来理解这个词语的作用。总之,它与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有着极大的关系。有的课文本身就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任,如《惊弓之鸟》,学生就必须用自己的话把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射下来的经过说清楚,这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说的过程就是在经历更羸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他们的形象感知愈鲜活,逻辑推理就愈顺畅、严谨。学生分析推理的过程,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

第三,要重视创造性思维因子的诱发与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精华。创造的意识应当从小学开始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体现了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顺应了时代社会的需要。

在语文训练中,尤其在阅读和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不能以权威自居而追求话语霸权。教师应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双向或多向的对话交流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②注重挖掘教材中有助于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点。语文教材不乏蕴涵创造性思维因子的课文。如《称象》一文中的曹冲,他就善于从别人错误的意见中吸纳合理的因素,创造性地解决了他所处时代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难题。在学生惊叹曹冲的聪明智慧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作文训练中的审题立意,更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的表达。③鼓励质疑问难,进行批判性阅读。批判性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标志之一。要鼓励学生发挥三种科学精神,即怀疑精神、探索精神、求实精神。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问题意识。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敢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阅读课文,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从多侧面、多维度去领悟文章的丰富意义,不能满足于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的运用。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要过早地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甚至鼓励学生向教师、权威、课本挑战。如《丰碑》一文有一段描写:“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

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

.....................

镇定,十分安详

.......——”。学生就对这段描写提出了异议,认为表述不够严谨准确:既无法辨认“面目”,又何以见得其神态“镇定、安详”?可见课文的描写确实存在问题的。

第三节激发体验与对话的原则

激发体验与对话的原则是基于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品味、涵泳的特点以及阅读教学新理念而提出的最能彰显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一条教学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这一新的理念,既是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学习重“吟诵、体味、妙悟”的宝贵经验,也是开放性地吸收了对话、接受理论的合理成分,使语文教学理论有了新的哲学视野,这无疑对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验”与“对话”的涵义

何谓“体验”,语文教学为何要强调学生的“体验”?体验是主体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体验具有个体性,是以个人的知识背景、情感结构、价值取向,去经历、感受、体悟,把握对象,理解意义,融合了自我的、个人的独特观点、趣味。3体验具有动态性,即是说体验的发生是瞬间的、即时的、当下的、正在进行的。体验不是经验,体验超越经验。它是鲜活的、强烈的,是形象的、感性的,又是深刻的、深层的。体验具有建构性,是在已有的背景知识基础上,通过对某一事物产生深刻体验,个性化的理解,从而建构起新的意义世界、情感世界,因而,体验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总之,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它体现了人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揭示了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根本规定。正是认识到体验的多重价值和教学意义,新课程标准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特点出发,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独特体验”的教学理念,反复强调注重体验,就是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过分追求理性分析造成的弊端的抛弃,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积极性,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建构学生个性与人格的目的,凸显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中小学教科书中,很多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它要表现反映人类的情感活动。阅读文学作品,就是通过感知、品味语言,进而感受形象,领悟内涵、体验情感,享受审美愉悦。注重“体验”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如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走进小女孩的那个独特而凄美的世界,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去感受她的感情,为之忧愁、欢喜、愤怒、快乐,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而伤心落泪,这就是学生的体验活动。可见,在阅读欣赏中体验是最基本的前提活动,没有体验就没有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

“对话”反映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实质。现代对话理论认为,教学本就是一个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在对话和交往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是以这一理论作为基础的并且融进了接受美学接受理论的精髓。对话理论、接受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对话与交流是民主平等的、双向互动的、互为依存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生成过程,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多向互动的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中介),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读解文本所获得的意义和启示,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情感世界、意义世界、审美世界,接受熏陶感染,提升人格精神。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独白”方式,师生在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在多向互动的对话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被唤醒、激活,不同的理解和体悟发生碰撞与交流,产生智慧的火花,达到心灵的交汇共振,师生共同完成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建构。

体验与对话原则突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参与性,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的独特性,对话的交互性等特点,这是符合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的。对话原则的确立,使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向沟通的过程,在对话与交流中,相互启迪、相互吸收,以期更好地解读文本,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精神。体验与对话之间关系密切,从阅读的角度看,阅读就是体验。阅读文章就是解读、体验作者的心路历程,解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人生体验。真正走进文本就会达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总之,就是在体验着你(作者)的体验。因而,从体验理论的观点看,阅读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阅读活动就是一种体验活动,读者通过阅读体验才能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构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4阅读教学中没有学生的阅读体验,就不可能与文本(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灵魂的对话,更不可能有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所以,体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本途径,也是师生、生生展开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也不能以教

师的体验排斥、挤占、代替学生的体验,尤其要关注学生体验的过程。教师应当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阅读文本,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去体验感悟和品味,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之进行交流对话,在此基础上走向师生、生生对话的广阔空间。

二、激发体验与对话原则的实施

实施激发体验与对话原则,要考虑以下要求:

首先,加强朗读,强化学生对言语作品的体验。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也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语言文字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学生有感觉的、个性化的朗读是融合了深刻的理解、感受和体验的,是对言语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全方位感悟自得的富于个人色彩的、创造性的主观表现。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言语作品中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和情感美。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当然朗读是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进行。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并一边读,一边在脑中展开想象,激起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心视像”,促成其“内心视像”的形成。特别对那些难于言传的词句,更要通过朗读来意会,感受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文字写得很美,应以一种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轻重缓急。第一句突出草塘之大之美,如置身于海洋的感受。第二句写的浪花(绿色的草浪)的颜色和动态变化,要读出动感,前缓后急。且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浪,微风中,碧浪涌动,向远方延伸,这是一幅多么美妙令人神往的画啊,置身此景中,赞叹之情有之,喜爱之情有之。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第二,创设情景,激发想象体验,移情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音乐,

音响、录像、情感语言渲染性的描述等多种方法,创设展现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言语作品的规定情景,使他们由日常心理状态向审美心理状态转换,产生与作品内容情感相一致的心理情感状态,唤起学生的情感表象,调动情感体验能力去感悟,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情感状态体验。如教学《静夜思》时,可放一段录像:其中有诗人室内踱步凝神望月的孤清的形象,银色清幽的月光照进窗户,诗人伴随着幽远美妙的音乐正在舒缓低沉的吟诵。这样的情境画面,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诗人心灵相通,感同身受。这就是以境悟情,联想移情。在文学欣赏和创作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审美对象中,产生“移情现象”。这种“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中的移情现象,也就是在审美主体反映审美对象的过程中,审美主体方面的情感作用于审美对象的认识的一种表现,是在美感和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情感与联想、想象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5例如教学《丑小鸭》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朗读丑小鸭历经磨难,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来到花园里这部分时,配以《天鹅湖》名曲,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自觉地移情于物。听着配乐朗读,同学们心中油然而生一幅幅画面:波光粼粼的湖面、美丽圣洁的天鹅、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地漫游湖中,划出长长的波痕。各种联想纷至沓来,天鹅的遭遇,人生的苦难,善良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崇高的理想等萦绕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崇高圣洁感。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主要是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移情力所致。学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天鹅的形象之中,仿佛自己就是那只屡遭磨难的天鹅,借此宣泄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体验,即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在凝神观照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获得精神的解放和人格的提高。

第三,实施对话教学,激发对话,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讲究对话策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对话中来。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是以文本为中介(媒体)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两两之间(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的多向交流互动,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教师是对话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不能把自己钻研文本的结果灌输给学生,而应

该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与文本对话,充分读书、潜心会文。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文本的信息唤醒、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与交融。他们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的,各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验,使不同观点相互交锋、回应、交汇。教师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提供话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随机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起对话欲望;促进表层对话向纵深方向延伸,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当然,激发学生参与对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问。好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调控课堂,维持和促进学生对话。

第四节听说读写训练相互促进的原则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内容,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殊目标。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反映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本质联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听说读写的关系

听说读写虽是四种语文能力,各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四者同属于言语活动,是同一范畴中的不同活动方式。它们相互关联,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和其他三方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最本质的关系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听、说是口头言语活动,读、写是书面言语活动。文本于语,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发展了,必然会促进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发展。而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准确、精练、严谨,是对口头语言的整理、加工和发展;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提高了,也必定会促进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提高。

二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听、读是理解语言,说、写是运用语言。理解语言是“吸收”,运用语言是“倾吐”。“倾吐”需要积累,必须先有“吸收”,因而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基础;理解语言的听、读能力发展了,便能促进运用语言的说、写能力发展。而运用语言首先要准确把握语言并能驾驶,还需创造性因素,是理解语言的继续和深化;运用语言的说、写能力提高了,也必定会促进理解语言的听、读能力提高。

由听、说、读、写的本质关系来看,语文学科应该遵循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把四者紧密结合起来训练,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一致地得到全面提高。反之,对其中的任何一方或轻或重,或者使它们分离以至对立,任何一方都难于健康发展,不能圆满达到语文教学目标。

二、读写结合

贯彻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首先要立足于读和写的训练,把读写结合起来,由此带动和促进听、说,从而使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

读写结合有客观依据,反映了语文教学的必然规律。这主要是由于读和写的基本因素都是语言,又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认识水平,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对学生来说,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思想认识、丰富知识以及学习表达方法和技巧的基本途径;而写作则可以巩固语言材料的积累、深化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也可以巩固知识积累、深化思想认识以及掌握表达方法和技巧。因此,二者可以沟通起来,相互为用,相互促进。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写作则是阅读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阅读的延伸和深化。语文教学应努力促进二者的结合。

尤其是读、写都有许多相同的智力要求,例如都要求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思维力,等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能力是可以相互迁移的,迁移的条件是能力中有相同的智力因素。相同的智力因素越多,迁移越容易实现。读、写中相同的智力因素就很多,所以我们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训练,很容易实现读、写的相互迁移。

贯彻读写结合,包括两个侧面。

(一)以读带写

读能带动写,为写引路,成为写的基础。主要应考虑两点:

一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大量阅读,积累语言和知识经验,为写作准备丰富的材料。积累是读写结合的前提条件,阅读有了积累,就为写作垫定了基础。积累的方式很多,如作词语摘录、写读书笔记、熟读和背诵优美篇章等等。特别是阅读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逐步形成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是积累的基本途径。

二是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写作实际,有意识地启发他们掌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让学生获得某种理性认识,从而在写作上得到启示,并融为己有,自觉地借鉴范文。这是读写结合的关键所在,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对写作练习的理论指导作用,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以写促读

写也可以促进读,使阅读能力提高。主要应考虑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深入领会、努力掌握语文规律和思维规律,为提高阅读水平提供知识经验积累和智力条件。这是写作促进阅读的前提。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写作训练,帮助他们深入领会、努力掌握语言规律和思维规律,提高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用语和观察、想象、联想、思维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写作中认真研究、借鉴范文,自觉地应用阅读中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和思维方法。这样,便能切实地领会、掌握语言规律和思维规律,为新的阅读提高水平提供所需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条件。

二是写作直接沟通阅读,通过写作促进学生深入研究、理解范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可利用范文材料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对范文作理解性的分析、研究性的评论,本身就是让学生直接通过写作来研究、理解范文。再如对范文进行变通性的改写、扩写、缩写、补写等,学生便需深入领会人物、事件的本质特点,准确把握情节发展和写作思路,写对读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难度较大、学生难于理解的课文,利用它来进行写作训练,能增加训练的强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经常利用这类课文进行写作训练,尤其能积累理解的经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还可进行创造性、研究性作文的训练,在作文命题及其作文要求中,应逐步增强写作的创造性因素和研究性因素。学生为了写好这类作文,需要概括大量事实或现象,寻找较完美的表达手法或表现形式。这样,便会强有力地推动学生去深入、广泛地阅读。写作的创造性、研究性因素越多,阅读的动力越大。如果只是简单的摹写,那就很难促进阅读。带创造性、研究性的作文形式很多。例如写历史人物传记,根据报刊文章写综合报道、述评,写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说明文,写有充分论据的驳论、评论等等,便可以促进学生广泛、深入地去阅读相关文章。

三、加强听说

贯彻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还应加强听说,使听说读写相互关联,全面提高。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轻视听、说的严重倾向。这直接违背了听说读写相互促进原则的基本精神,使语文教学任务不能全面完成。要树立听说读写都重要的语文教学观,大力加强听说训练,并使之对读写起到促进作用。

加强听、说,除安排必要的专门训练外,主要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进行。也就是要以读、写来沟通听、说,把听、说、读、写紧密联系起来,结合训练。

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讲、记笔记,是最好、最经常的听力训练。教师应自觉地把它作为一项训练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听讲的方法,学会理解内容、把握重点、分辨正误和整理归纳的技巧。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听知能力。

阅读课中师生的问答活动,则是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答问,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并在口语方面提出要求,给予评判。特别是课堂练习,可多采用口头方式进行,如复述课文、讨论争辩、口头串译文言文、谈读后感想等等,既是对学生行之有效的说话训练,也是听力的训练,说和听就结合起来了。

在写作课中最有效的说话训练是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可以由看图说话到看图写话,由口头复述见闻观感到笔录见闻观感,由口头发言、评论、辩论到书面发言、评论、辩论等等。这种说写结合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和分辨,所以也是听力的训练。此外,作文前师生共同审题、选材、立意,作文后师生共同评讲作文,也都是进行听、说训练的重要环节,应该把写和听、说结合起来进行。

总之,在读、写训练中,应该自觉地把听、说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为用,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四种语文能力全面提高。

第五节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配合的原则

一、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

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配合的原则是由母语教育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它指出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揭示了学生语文能力获得的

途径。语文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是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的,语文课堂是没有边界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优势,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不仅可以在各科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而且可以在学校和社会广阔的背景下学习、运用语文,语文融入了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如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与人交流、写日记书信等等,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无一不是学习语文的机会。刘国正先生指出: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墙,而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这说明了只有充分利用课外语文教育资源,才能够使读写拥有永不枯竭的活水泉源。

应该看到,课外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和语文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延伸、拓展与巩固,同时课外的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良好的个性。语文教学中,如果真正做到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把语文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协调配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必将极大地拓宽语文课程学习的时空,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有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二、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配合原则的实施

实施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配合的原则,要考虑以下要求:

首先,要重构语文课程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我们要改变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狭隘认识,打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框框,使语文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生活。这就要求我们重构语文课程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学校、家庭、社会同样是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课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凭借,但绝非教学内容的全部和唯一。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语文课程本身,而应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堂扩大到课外。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

要的事件、家庭生活与日常生活话题都是学习语文的活水源泉,也为运用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与发现语文与生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事事、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看成一个整体,千方百计寻找课堂语文教学与课外社会生活的联结点,把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关内容结合起来,把课堂语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第二,教师要把课外的语文教育资源有意识、有计划地纳入到语文课程范围内,并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根据教材内容、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实际状况、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需要,去挖掘、选择、设计,把课外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当有效地融入课堂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师要有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对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发展与培养要有通盘考虑,努力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乃至人文自然景观中的课程资源因素,并充分地利用这些课外的教育资源,有效地配合课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发展语文能力。如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囚歌》、《我的自白书》),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红岩烈士的精神,可以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观看电影片段,或结合阅读小说《红岩》中的有关描写等。如果是重庆市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实地去看一看,感受革命烈士身陷囹圄,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而临死不屈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气节。这样生动、直观、形象的课外教育资源,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切感悟与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心灵受到震撼,从而达到语文教育滋润人格精神的作用。当然,学生返校后,教师还应该组织他们开展语文活动,如通过诗歌朗诵、事迹报告、演讲、戏剧表演等等方式强化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第三,加强课内外联系,尤其要发挥课内语文学习对课外语文活动的指导和辐射作用。课内语文学习要为课外语文活动定向,提供策略,发挥指导作用,使课外语文活动成为课堂语文教学的补充和拓展。人们常说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揭示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辨证关系。学生在课内获得的语文学习方法、语言知识和能力,要在课外的语文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巩固,进行

迁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课堂教学资源,发现找准课外教学资源与课内教学资源的联结点,教给学生方法策略,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特别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能力、不懈的探究精神,让他们能够发现找准课外教学资源与课内教学资源的联结点,并充分运用课外资源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课堂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并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收集、整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这对于他们语文思维、语文悟性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就阅读教学来说,课堂教学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辐射作用更为明显。可通过课内的文本阅读带动课外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了《草船借箭》,就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读《安徒生童话》。这样的扩展阅读,能使学生增长知识智慧,扩大视野,人格精神受到陶冶;同时,在阅读中理解感悟体验能力得到磨砺。课外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受益终生,从而进入到“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理想境界。

语文教学原则的认识

语文教学原则有哪些? 1、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 2、以语文水平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 3、以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相行的和谐发展原则。 4、“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进的健康发展原则。 你是如何理解各语文教学原则? 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1以语文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是对确定语文教育目标和处理各种目标之间关系的基本要求。2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升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学的水平。3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提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促动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发展,应将语言素质培养目标放到首位,并以此为协调诸方面关系的总体方向和 根本依据。 以语文水平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1以语文水平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是确定和处理中学语文科各项教学的各之间主次关系和比重关系的基本要求与指导原理。2中学语文科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水平,心理,品格三个方面,以语文水平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将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看待,认为这个系统中的各项内容双构建成一个关系网络,强调在这个关系网络中,语文水平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项目,理应得到优先发展,并且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心部分,保证充足的训练量,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理应尽可能融合到这个重心训练当中实行教学并且要为促 动语文水平的发展服务。

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而行的和谐发展原则:1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而行的和谐发展原则,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要求。2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要以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为凭借才能得以落实,而语文科的内容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发挥其功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3“学科教学”,即指语文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学科类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以教师的系统讲解和组织学生的系列训练为主,以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水平为基本目的,其中的“活动”指语文活动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以课堂以外的学习小组活动形式为主,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督促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和全面涵养学生语文素质为主要目的,“相辅而行”强调两种形式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有机承接,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形式中,使其语言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性的健康发展原则:1“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性的健康发展原则,是对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的基本要求。2首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根本的方面和基本标准,这是我们确定原则的根本依据,所以,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理应与教育方针和大纲要求相一致,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促动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对学生实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其次,还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培养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3“双基”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课 一、课前预习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明确各种文体的预习要求,也可以采用学案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学案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活动,要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 2.学生课前根据预习要求或学案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落实学案内容。 3.根据学情,教师安排学生分层次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其内容分为必读和选读两部分,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 1.自主探索 ①根据学情,允许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自读课文,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②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 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文章,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 ③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 2.互助合作 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包括基础知识和问题疑问。结对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3.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①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可以重点从方法的分析、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②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以及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③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 4.把握重点,有效训练 ①在梳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主题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解读课文,使语文生活化; ②在写作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规律,设置适量练习进行有效训练; ③进行课堂教学重点检测,及时反馈检测,查漏补缺。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根据文章主题及重点,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 写作教学课 一、课前准备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一、近代语文教学法: ①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但因故没有实施。②1903年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才正式开始实行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学史新的一面。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中学均开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字)两门与语文相关的课程。 现代语文教学法:1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革新教育,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并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三四十年代,本学科更名为“教材教法课”。 当代语文教学法:1950年接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不再用“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而统称为“语文”。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内容属性: 文学性和知识性 学科特点: 技能性和社会性 本质属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

三、语文教学目标 xx教育家B.S.xx说: “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制定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起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语文教学确定指针与方向。 ②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亦起到积极作用。 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情感领域分为接受(注意)、反映、评价、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五个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分为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和复杂的外显反应五个层级。 从语文学科内在结构看,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包括: 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力(智力因素: 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分析力、综合力)、语文人格(非智力因素或称情意因素,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行为等)。 语文能力因素主要指语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言之,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目标。 包括: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1 [1] ,精辟地道出了这种辩证统一关系。 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语文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黑格尔说过:“不是每一个艺术形状都可以表现和体现这些旨趣,都可以把这些旨趣先吸收进来而后再现出去;一定的内容就决定它的适合的形式。”2 [2] 这就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了深刻说明。 鲁迅谈到自己创作时曾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3 [3] 这是根据内容的量和特性,决定体裁的选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赋予静山以“舞”和“驰”的动态。使得山富于活力,读了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种以物拟人的表现,是内容决定语文修辞。吴晗的《谈骨气》从三个方面论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一“文天祥拒降”,论述“富贵不能淫”;其二“饿汉不食嗟来之食”,论述“贫贱不能移”;其三“闻一多拍案而起”,论述“威武不能屈”。4 [4] 三个方面在文章中是三个层次,这是语文内容决定布局谋篇。

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语文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语文是思想感情等社会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的语文形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总是密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所以,语文教学内容设计要重视读解课文的设计,循文求意的设计,因意悟文的设计。 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课文,要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重视因意悟文,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文形式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读解课文应抓住三个主要环节:感知性认读、理解性阅读和鉴赏性评析。由于各环节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因文解意、因意悟文,这样,各环节教学都体现人文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的统一。感知性认读要在辩析语言文字形、音、义的过程中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踏实的学习作风。理解词语要理解字面意义、语境意义及其中包含的情感色彩,理解文章中各种语言构造须分析语言中的各种意义关系,理解各种表达方式须理解其表情达意的作用等等。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识、判断、想象、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学校教育中各学科教学都要以学生一定的智力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又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反映到语文教学上,则表现为语文和思维上的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

语文教学流程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为了帮助我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适应课改需要,全面吃透教材,理解苏教版教材的编写意图,走出抄袭现成教案的困境,我们组织全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编写了这本《小学语文各年级段教学基本流程》(以下简称“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并加以说明,比较简洁明了地呈现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请各中心校及时组织学习,帮助广大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师解决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但是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学习与灵活运用本《教学流程》,切不可机械照搬。 参加本《教学流程》编写的有:方绳东、刘自艮、闻永友、王国玲、何本奎、祁琼、范世群、雷长竹、李彬、周名启、余辉。编审策划:方绳东 小学低年级段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一、低年级段“习惯篇”教学策略 “习惯篇”的内容均是由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示出来的。这些插图点面结合,内外融合,特别是一个个人物感情丰富,活灵活现,或神情专注,或兴趣盎然,或一丝不苟……这一幅幅生动可感的图片有这么几个特点:示范性、指向性、拓展性。我们教学时就可以凭借教材有步骤地加以利用。 1、以图为师,模仿练习。 俗话说:“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插图作为观察的对象,教学时不应当成看图学文来教,简化处理,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一定的目的进行观察和模仿,让儿童在形象中学(观察),在情趣中学(模仿),在实践中学(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演练)。先抓外显的,激活学生以前的经验,落实正确的、良好的习惯;再抓内隐的,从情感态度的维度来抓,唤起儿童的学习需要,落实“勤”与“乐”;最后抓养成的,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向正确的良好的习惯教育上来。 2、加强指导,行动鞭策。 ⑴加强指导。教师要有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可以从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抓起,利用晨读时间和平时课堂教学上,语文教师要认真负责,积极指导。 ⑵勤于检查。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经常抽查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采用表扬和婉转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提高兴趣。 二、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演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为落实这一要求,教材创设了帮助学习声母、韵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之中,并辅以琅琅上口的语境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原 则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的正确落实,必然要求我们掌握教学评价的一般原则。教学评价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发展性原则。 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必须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2)全面性原则。 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语文知识素养而言,它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就语文能力素养而言,它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和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就语文情感素养而言,它包括兴趣、态度、意志和习惯等。

而且,语文知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还包括与实际生活广泛联系的应用知识。语文能力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适应学习、生活、实践、创新的语文实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全面性原则,促使学生语文的智力和非智力结构不断完善,并促进语文整体素养的全面发展。 (3)过程性原则。语文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应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并且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不同类型的评价服务,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4)合作性原则。语文教学评价既包括自评又包括他评,既有教师的自评、学生的自评,义有教师的互评、学生的互评。此外,评价还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以及社区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学生既是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体,又是将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自我素质的主体。因此,在遵从评价合作性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这个语文教学评价的主体。 (5)多样性原则。根据语文学习重感情体验、重语言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评价,而应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运用定位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等手段,全面科学地进行。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 小学生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规律。 一、思想教育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工具性,主要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语文能力、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语文教材将课文中的思想、良好的道德传递给学生,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学习,理解文章的思想含义,再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词句特点以及写作方法进行体会。学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文章。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在忽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一味地讲解文章的遣词造句,肢解文章的结构。这种讲解会让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无法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该文章。 当然,也不可以只一味地讲思想感情,这种讲解方式会使思想感情失去载体而变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时,应注重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并行,将课文的思想与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掌握。 例如,语文教师在上《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这篇课文时,盖叫天的右小腿骨折了!断骨从靴子里穿了出来,鲜血染红了戏服。但是,盖叫天就一直坚持着,直到舞台的幕布落下来,他才倒在地上。学生不理解这种情感,但是从盖叫天的职业素养上出发,就可以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真正地体会本文传递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均是教育学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结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精心制作的,能够将世界的人物与事情客观地反映处理。小学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主要通过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同时,学生只有完全认识了事物,才能真正理解描写事物的词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插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相关事物,并让学生组织语言文字对这些图画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认识能力均得到提高。 因此,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授课时,应注重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最新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试题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试卷 一、填空。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九年业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3、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6、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7、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8、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它们机械的割裂开来。 9、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10、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1、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2、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13、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陈茂苍 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当今社会,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阅读都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获取知识,掌握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研究学生学的特点出发,考虑到阅读的特性,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必须遵循学生热心投入与潜心实践和谐统一的原则 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认知系统承担着对知识的接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情感系统承担着对学习行为的启动、调节、维持和定向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智活动总是先由兴趣转化为动机,经由情感再上升为认知活动。因此,要重视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所具有的情感需要,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有力地推动他们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兴奋的思维状态。因此,必须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阶段发展规律与特点,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由被动变为主动,变“厌学”为“愿学”,变“学会”为“会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时,其记忆力特别好,工作效率特别高。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激情,而消极的情感则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作用。教学过程,教师要注重情感化原则和寓教于乐原则的运用。前者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情感,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后者要求教师寓教于乐,做到“乐”中育人。为达此目的,要以教材内容为引爆点,尽力把绚丽多彩的事物和多种多样的事理展现给学生。在讲述时则激情洋溢,范读时则声情并茂,析理则深入浅出。做到以情传情,以情传理,使学生揣摩到作品的情理美,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事理的共识,步入美读之绝妙佳境。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阔,抽象思维就会变得更加深刻,灵感思维便会臻于有触即发的境界。教师架设了课本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事理的桥梁,使学生同作者心灵相通,产生美读的兴趣,达到热心投入与潜心实践的和蔼统一。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等方式进行自读训练,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读要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引导学生自求自得,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并在学习中保持一种高涨的情绪、活跃的思维、振奋的精神,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朗读,默读,背诵,和复述;编提纲,批注评析,摘录圈点,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对阅读训练具有特殊作用。总之,要从着眼于“教”转变到着眼于“学”,贴近学生这一主体的意志、兴趣和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必须遵循良好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原则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自始至终是统一协调发展的。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指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获得新知;主动移情会意。“要正确解决教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潘娜 “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 一、提出问题 长期以来,“两极分化”现象是制约教学的一大顽症。刚开始学生对各学科一般都会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都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及其难易程度的加深,我们注意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为进一步学习打下的基础开始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很显然,常规的教学活动在简单的?? “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导向下,难以找到适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子。如何因势利导,但又不是消极地助长这种趋势,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淘汰式”教学结果,让?? “优势”生乘势而上,?? “弱势”生摆脱困境、迎头赶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在此提出“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设想。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学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个层次上的效果明显,同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得到整合优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揽天下”的局面。而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因材施教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二、“因材施教”的设想 “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四个环节: 1.学生编组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培训心得体会 姜山镇中心小学余峰 这次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我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培植健康、和谐的教育文化。本次培训中应师以她深刻、睿智、幽默的见解和指导不时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悟,她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在与学友们交流学习中,大家共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我具体总结如下: 一、践行师德规范,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彰显为师的德性魅力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示范去塑造、教育学生。其中“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塑造她们人格、教她们学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新人。教师是种特殊的职业,不但要以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的榜样的作用去影响、感化、引导她们。 现实生活中,孩子接触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多样,而她们此时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教师作为一个对她们影响颇为深远的角色,若能在各个方面去以身作则,会给学生以巨大的的启迪和激励,甚至使学生终生难忘。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有句名言:“如果一个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比如鲁迅先生能成为一个笔耕不辍的正义大文豪,,很大程度上与他在日本留学时受藤野先生的影响有关;而作家“三毛”的自杀,则很难说那个给她阴影的教师没有很大的责任。 教师是个特殊的、被赋予光辉责任的工作者,角色示范性是无法忽视和替代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展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在教学和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富于爱心的人,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用知识去传授、用言行去引导、感化她们。努力像陶行知一样去去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自己,升华自己。 二、精心钻研、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效率既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精心准备、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中与生物教学有关的例子,对教学进程进行精心编排,设计中坚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氛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环节引导下,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她们的发散思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并提升了能力。 高效课堂的实现,不光靠教师自己设计,这样是闭门造车。备好课后应积极与本教研组同仁积极交流、探讨,及时改进,以使设计达到最优。另外,课下还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 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 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 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 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 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 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2020年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计划

2020年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计划 2020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arget pla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2020年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计划 前言: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 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 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 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 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基本情况 我们三语组共有十位教师,在方主席的领导下,他们工 作积极,认真负责,组员关系和谐一致。张主任领导工作繁忙,张主席年岁已高,但她们从来都是宁可自己累一点,组内的事也从不少做一份,同时为年轻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得到了组员的敬重;唐敏、钱小平在工作中毫无保留地把经验 贡献给大家,束艳、刘雅、高岚、顾中华、王丽、凌星华等几位教师在工作中能虚心请教,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总之,三语组成员干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都有一颗敬业爱岗之心。我们三年级共有学生五百多人,他们个个勤奋好学,天真活泼和我们的教师共同组成三年级充满朝气的群体。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们要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努力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我们三语备课组工作搞出特色,首先积极完成学校的各项语文教学常规工作,每周二、周四的备课、教研活动,组员们要准时参加,充分准备,积极讨论,完善教案,及时打印,修改,上交教案。平时能结合常规考核,大家互相听课,评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演练场听课,评课正常有序,要以迎接“六认真”工作检查时的要求,严格检查作业、教案等力求达到学校的高标准,落实“六认真”的新的要求。另外作文竞赛、古诗背诵、单元测试、参观访问各项活动组织要秩序井然,充分深入提高、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新学期工作意见,以学校办学目标为指针,以"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兴趣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着力于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机制的建立,加强语文教学流程管理,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健全质量调控机制,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继续抓好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创设浓郁的学术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2.重点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增强教师自主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新颖独特,环节设计巧妙,重视思维训练与思考,体现教为学服务体现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对教材的处理从具体到抽象,积极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单元知识梳理有序,提炼总结,并有对应的练习相配备,比较系统从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思路清晰流畅,逻辑性强引导点拨,学法指导得当 未按照北师大格式 未按照北师大格式 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结构合理,适时点拨引导 教学主次分明,多媒体与实验相结合,便于师生操作 目标制定和教学过程详细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视学生的自悟与发现结合教材特点,重点突出,难点分解,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 激趣引入,有艺术性,重视小组合作,活动有任务有目的,结构合理。 以旧引新,寻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内容系统,逻辑性强,对教材重难点把握准确,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注重操作,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 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方法选择得当对难点能恰当处理 目标清楚,教学思路清晰,体现知识形成过程 教学程序设计巧妙,体现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重视学生的经验积累与自悟,教为学而服务教学方法选择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抓住关键训练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设计新颖独特,环节设计巧妙,重视思维训练与思考,体现教为学服务 未按照北师大格式 未按照北师大格式 未按照北师大格式 不符合北师大模板 未按照北师大格式 目标清楚具体,符合教学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 本节课教学安排清晰有序,科学规范。在教材处理上从具体到抽象,化难为易,以简驾繁突破难点。各环节有详细的练习,科学合理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清楚具体,符合教学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 通过摸球、猜测、交流等活动,是符合教学目标设计的全面性的。 思路较清晰,目的较明确,要求较适当。 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巧妙,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言简意胲, 引导和点拨学生,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大大的激发来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让孩子们理解角,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 未按照北师大格式 在符合教学规律和教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有创新、有特色、有个性。 体现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对教材的处理从具体到抽象,积极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教材处理上正确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和生长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突出了重点 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特点,教学方法运用新颖独特,思路清晰。 对单元知识梳理有序,提炼总结,并有对应的练习相配备,比较系统

略谈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培养

略谈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水平及培养 (一) 语文教师的“语文”水平 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语文水平主要包括:语文教学口头表达水平、语文教学书面表达水平、语文教学阅读水平和语文教学所知、思辨水平。 1. 1 语文教师的阅读水平。语文教师需要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每个语文教师天天都要实行大量的阅读:钻研课文,看参考书,看学生的各种作业,读报刊,学习各种文件和专业进修材料等,还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这样,语文教师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是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教学任务的。 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实际出发,准确地辨文字、释词语、析句子、解句群、分段落、理篇章、归主旨、探文法,能使用准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恰如其分、切中肯綮地对文章思想内容、艺术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实行鉴别、欣赏和评价;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需要把贮存的各种知识灵活提取使用 2. 语文教师的说话水平。语文教师的口头表达水平至关重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说普通话,力求标准、熟练,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所以,不善于口头表达,不能掌握教师语言的人,即使满腔学问也当不好教师,语文教师尤其需要较高的说话水平,因为语文教学有培养学生说话水平的任务,而且,不善于口头表达的人是很难指导好学生的口头表达的。 3. 语文教师的书面表达水平。教师要教会学生写作文,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厚的写作素养,必须掌握写作规律,通晓训练程序,精于执教之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语文教师只有会写、善写,用自己的写带动学生去写,才能体会写作的甘苦,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才能在批改、讲评写作时,抓住关键,批在点子上,改在关键处。较高的写作水平还能够协助教师对课文的写作方法作出中肯的分析,使教学语言更加精炼。在积累材料、总结工作过程中,不会因为写作水平低而感到困难。总来说之,它有利于促动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怎样的写作水平呢? ①能够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要领,会写各类文体的文章。 ②能使用丰富的词语、流畅的文笔表情达意。 ③有良好的写作习惯,随时记录材料,经常练笔,在学生练习作文时,自己也能按照要求较快地写出来,供学生观摩学习。 ④书写格式准确,字迹工整、美观、合乎规范,堪为学生效仿。 (二) 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1. 研读教材的水平 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它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纽带。“语文教材的价值,在于它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工具,教师主要是凭借它实行教学,各种文字资料,其他教学工具都只能围绕着它加以利用。”研读教材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它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教师,能否深入地钻研教材,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研读教材,就是要把握教学大纲,熟悉整套教材,剖析各类课文,做到明确大纲要求不“离谱”,掌握教材体系不“乱套”,吃透每篇课文不“搁浅”,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了解整套”、“熟悉当册”。 2. 设计教学的水平 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对一单元或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定,它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化。教学有了通过教学设计形式的教学方案。就能有条不紊地实行教学活动,也便于事后检查和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性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有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可用于语文学习的“点”很多。同一篇教学素材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可以讲出无数的内容来,完成所定的不同目标。所选取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缺乏严密的对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太强等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办?我们应当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教学目标? 2. 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3.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4. 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5. 如何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切的教学内容。 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状态的提前确认,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定向指标,具有指导与选择教学策略的功能,也是评价教学是否达成的重要参照点; 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做什么。 而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评价与测验这些都不是教学目标。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时,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并且能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到达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还有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在能力培养等问题上的模糊性;教学目标陈述时所用概念操作性不强;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及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的不能全面考虑教学的结果;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清等等。 2.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3.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 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荆轲刺秦王》 知识与技能: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句段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并学习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的崇高献身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我有一个梦想》 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日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论语选读》 抓住课文里的“哭”字重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哭过的人、不哭的人、应该哭而且可以哭却没有哭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情感,把握形象个性特点。 探究和鉴赏相结合,以“哭”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探究性学习和鉴赏性学习自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究和鉴赏能力。 ——《宝玉挨打》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教学程序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正一步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这对即将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师范生来说是迫在眉睫的。通过本章节的参与学习,你不但能了解在新课程视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程序,还能了解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我们相信,通过学习与训练,你一定会有收获。 我们需要了解 小学语文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反思 我们需要掌握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编制教案、设计板书、说课、课堂教学导入、课堂教学提问、课堂教学讲解等 我们需要实践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项目进行分项练习 按照小学语文教学程序进行教学设计并试讲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教师是教学程序的实施者,实验教材的操作者,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者,是对新一代的发展具有最广泛影响的人物。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师职业素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总和。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我们重点介绍编制教案技能、设计板书技能、说课技能、课堂教学导入技能、课堂教学提问技能、课堂教学讲解技能等。

编制教案技能 教案,也称课时教学计划,是教师上课的实施方案。它是教师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处理语文教科书、教法和学生的关系,对每一节课设计的教学蓝图,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写教案,就是将备课过程中所研究的全部问题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说,教案是教师备课劳动的心血结晶。 通常来说,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学重点、难点;④教学方法;⑤教学用具;⑥课时数;⑦教学过程;⑧板书等。当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设计思路多元化,教案编写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如有的教案为了体现课改精神,按照“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编写。还有的教案按照“定位—切入—探究—拓展”四个层面来设计。“定位”说明的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设计意图。“切入”是课前导入和创设情境。而“探究”说明的是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和教师的组织活动安排。“拓展”是对课堂向课外延伸的设计。 在编制教案前,要做大量的案前工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备课的步骤应该按照学期备课、本册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这样的程序来做。 学期备课在学期刚开始时,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整本教科书的通读,把握学期教学目标与要求,领会编者意图,熟悉全册教科书的知识范围,明确各个单元的目的要求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制定出全学期的教学计划。 单元备课在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教学之前进行的备课。单元备课时要进一步熟悉掌握本教科书的内容,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意图,确定单元教学要求及单元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分析本单元一组课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研究教学的方法,安排本单元授课时数。 课时备课是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写出的每一课的课时计划,即教案。教案可以写详细一些,也可以写简略一些。笔者认为,新教师应该将教案写详细一些,因为对新教师而言,教案是备忘录,它能够将教师备课过程中对课程的学习,对文本的钻研处理,以及查阅的资料作较详细的记载。它能够把新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步骤的设想记录下来,以减少新教师上课的忙乱性。 由于教案是具有个性特点的文稿,我们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教师编制教案形式,应该鼓励教师博采众长,既学习吸收,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须要强调的是在备课中应突出“三个体现、三个注重”,即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教案使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注重学法的归纳与指导,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与指导,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 设计板书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