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名词解释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名词解释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揭示了在特定经营条件下,随着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逐渐减少的规律。
边际产量指的是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认为,当某一生产要素的数量逐渐增加时(其他要素保持不变),其边际产量递减。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从初始状态开始,当增加一定数量的投入后,边际产量会逐渐减少。
这种规律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产出所得不均衡的结果。
在初始阶段,增加投入可以获得较好的边际产量。
但是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过程中的限制因素逐渐显现,导致边际产量逐渐减少。
例如,在农业中,增加施肥量会刺激作物产量的增加。
但是过量施肥后,肥料可能无法被充分利用,甚至造成过度施肥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导致产量增长放缓。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决策制定和生产优化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这一规律,决策者可以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找到最佳投入数量。
此外,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表明了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资源的效率利用和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
边际产量曲线的图形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产量曲线的图形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劳动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劳动投入达到一定程度L1后,MP最大,然后递减,继续增加劳动投入到L3,MP=0。
如果再增加劳动投入,边际产量为负。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
减规律,其基本含义是: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例题·单选题】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含义是()。
A.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
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B.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变动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C.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总是递增的
D.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总是递减的
【答案】A。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及实例

该规律适用于特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技术进步或生产方式改变,该规律可能不再适用。
理论假设的局限性
假设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假设除一种生产要素外,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这在实际生产中很 难满足。
假设生产要素的替代性有限
该规律假设生产要素之间替代性有限,但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要素之间可能存在多种替 代方案。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方式推动 发展方式的转变。例如,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采用 新的商业模式等措施,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 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5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局限 性
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仅适用于短期生产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主要适用于短期内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而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可以调整,因此该规 律可能不适用。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以应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影响。例如,采 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员工技能等措施,可以提高单位生产要素的产出,从而在生 产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重要性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表明,在生产过程 中,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过多, 会导致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下降。 因此,企业需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以实现最佳的生产效果。
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随着生产要素 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 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会逐渐减 少。
在农业生产中,随着劳动力的增加, 每增加一个劳动力所带来的产量增加 量会逐渐减少,因为土地、资本等其 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已经达到极限。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最优组合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获 得最大的产量,生产者应该如何选择 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气藏产量递减分析解读

Zi
DG
B E pi Z i DG
(9-19) (9-20)
在直角坐标中,p/Z—Q图为一直线,则其递减类型为指数递减。
普通线性递减类型关系图
作半对数坐标图判断: 调和递减类型地层压力与产量间有如下关系式:
p A B lg Q Z
A
pi Zi
(1
2.303EQi Di G
lg Qi
)
B 2.303E pi Z i Qi Di G
a2
E n 1
根据递减阶段生产数据,进行二元回归分折后,可以得到n值,以判 断其递减类型。
3.用地层压力和产量 对于定容封闭性气藏,在消耗式开采条件下,可用地层压力和产量间存在
的几种关系。 作直角坐标图判断: 指数递减类型地层压力与产量间有如下关系式:
p A BQ Z
(9-18)
A pi ( 1 EQi )
n 1
B3——p/z— Q n 图直线斜率;
n=∞时为指数递减, B3′——双曲递减Q—GP关系直线斜率。 1<n<∞为双曲递减;
在半对数坐标中,p/Z—lgQ图若为直线关系,即可确定其递减类型为调和递减
半对数递减类型关系图
作幂函数直角坐标图判断: 双曲递减类型的地层压力与产量间有如下关系:
p
A
n1
BQ n
Z
A
pi Zi
1
n
n
1
Qi Di
E G
1
B n Qin pi Z i E n 1 DiG
n1
Gp
调和递减类型的产量与累计产量关系
双曲递减类型的产量和累计产量有如下关系式:
Gp
EQi Di
n n 1
EQ Di
经典油田现行的产量递减率计算方法及分析

第20卷第2期西南石油学院学报Vol. 20No. 21998年5月Journal of Sout 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May1998油田现行的产量递减率计算方法及分析张宗达邓维佳胡海燕(华北石油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摘要各种方法计算的递减率值,虽然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产量的递减,但含义有所不同,不能当作相同指标来引用和对比。
根据递减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不同递减率表达式基本含义的认识,研究了不同递减规律下递减率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推导出了年产量递减率、产能递减率、递减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上述关系式及其递减规律,能够快速而简捷地进行递减率指标预测,从而确定年度分月产量运行安排或开发生产规划安排,能有效地指导油田开发生产管理。
主题词产量;递减率;产能预测;计算方法;分析中图分类号TE357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配产配注和开发生产规A—阶段递减率,小数。
划中,常用递减率来分析油区、油田、区块以及注采在有的油田,是用下述方法计算递减率的井组或单井的开发变化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D′= ( Q 0 - Q 1) / Q 0(3)势。
因此,递减率的概念运用极为广泛。
就计算方式中法来讲,上级部门虽然有规定,但各油田在实际应用Q 0—上年度的年产油量, t ;时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各种方法计算的递减率值,虽然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产量的递减,但含义有所不同。
如果把不同方法计算的递减值当作相同指标来引用和对比,往往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的递减率是统计单元在时间阶段末的生产能力比阶末D = ( q0 - q1) / q0(1)式中量相对于起点生产能力(或称为“理想产油量”)的递q1—递减后第t月的日产量, t/ d ;减,它与阶段内每个时间点的生产能力变化密切相D—到t月的阶段递减率,小数。
关,是油田产能递减过程的综合表现,因此本文把它若计算阶段是一整年度, q0则表示上年12月份定义为产量递减率。
油田产量递减规律与动态预测

毕业论文油田产量递减规律与动态预测油田产量递减规律与动态预测摘要油气藏产量衰减曲线是油气藏工程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往在许多重要文献和著作中,一直把产量衰减曲线作为经验方法加以应用,本文通过不同的方法分析衰减曲线,以便更好的研究油田产量衰减规律。
在三点配线法中,通过插值确定c,再建立线性关系确定参数;在典型曲线拟合法中,根据实际曲线与理论图版的拟合确定最佳拟合曲线,从而确定参数N进行计算;后面三种的线性方法则是根据公式变形推导出可采储量Q的不同形式与t的线性关系,根据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该直线的斜率、截距即为所求,公式变形中可采储量Q的不同形式决定了该方法的准确程度。
总之,通过建立修正的衰减曲线的三参数方程中的线性关系,来确定其参数,以此最后确定油气田可采储量或进行动态预测。
而修正的衰减曲线的三参数方程难以直接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求解,为此相继出现了多种分析方法。
基于精度分析,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便于合理的应用。
关键词:递减阶段衰减曲线线性分析线性回归目录中文摘要 (iii)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油田产量变化规律 (2)2.1 产量递减规律 (2)2.2 递减率的定义 (2)2.3 Arps提出的三种递减规律 (3)2.4 产量衰减规律 (3)第三章研究油田产量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 (7)3.1 三点配线法研究产量衰减曲线 (7)3.2 典型曲线拟合法研究产量衰减曲线 (8)3.3 诺模图法研究产量衰减曲线 (10)3.4 线性分析法1研究产量衰减曲线 (12)3.5 线性分析法2研究产量衰减曲线 (13)3.6 线性分析法3研究产量衰减曲线 (15)第四章现场实例分析 (16)4.1 油田递减阶段开发数据 (16)4.2 方法一(三点配线法) (16)4.3 方法二(典型曲线拟合法) (18)4.4 方法三(线性分析法1) (18)4.5 方法四(线性分析法2) (19)4.6 方法五(线性分析法3) (20)4.7 结论 (21)致谢 (23)参考文献 (24)第一章 前 言一个油田的产量一般都要经历上升、稳定、和下降三个阶段,当油田进入后期,也都要经历递减生产阶段。
第09章_产量递减规律

•累计采油量 累计采油量
dq dq D=− =− qdt dN p
Dr n D= n q qr
dq Dr n − = nq dN p qr
q dq dN p = − n Dr q
n r
q ∫ dN p = − Dr N pr
n r
Np
n q r
dq ∫ qn qr
q N p = N pr + (n − 1) Dr
tr
qr − D ( t −t r ) N p = N pr + 1 − e D
qr 1 N p = N pr + − q D D
[
]
qr 1 N p = N pr + − q D D
q r D
Np
q = qr e
− D ( t −t r )
Thanks
基本概念
1. 产量变化模式 •上产期 上产期 •稳产期 稳产期 •递减期 递减期
2. 递减模式
•凸型递减 凸型递减 •直线递减 直线递减 •凹型递减 凹型递减 •递减余率 递减余率
3. 递减速度 •递减率 递减率
4. 产量递减规律 产量递减规律
•递减指数 递减指数 •诊断方程 诊断方程 •诊断曲线 诊断曲线
qr q= 1/ n [1 + nDr (t − t r )]
5. n=-1
t
•经济极限产量 lim 经济极限产量q 经济极限产量 •废弃时间 abn 废弃时间t 废弃时间
qlim tr tabn
•最大累计采油量(可采储量)NR 最大累计采油量(可采储量) 最大累计采油量
n −1 qr n − 1 N R = N pr + [1 + nD r (t abn − t r )] ( n − 1) D r
三季稻不如两季稻边际产量递减原理

• 例如:四川省把三季 稻改为两季稻之后, 全省粮食产量反而增 加了。 江苏省部江县 1980年的试验结果表 明,两季稻每亩总产 量达20l4斤,而三季 稻只有1510斤。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1958年“大跃进”后人均产量却明显下降 了。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内容
• 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在短期中可 以把生产要素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当固定 生产要素不变而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时,产量的变动分为三 个阶段。起初随着可变生产要素增加,由于固定生产要素 得到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即增加的产量)递增,总产量 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随着固定生产要素接近于充分 利用,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增加仍可以是正数, 但增长率递减,这时总产量仍在增加,但速度是递减的。 最后,当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 反而会使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绝对减少。
谢谢大家!!
• 正所谓:群众总结的经验“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
• 这就是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形象说明。
小组讨论
• 三季稻不如两季稻的原因
• 让我们再举两个实例说明“边际递减规律” • 实例(一) • 实例(二)
实例(一)
• 一个面包坊有两个烤炉为固定不变,作为可变生 产要素的工人从1个增加到2个时,面包的边际产 量和总产量都会增加。如果增加到3个工人,1个 工人打杂,尽管这个工人增加的产量不如第2个工 人(边际产量递减),但总产量仍增加了。如果 增加第4个工人,面包坊内拥挤,工人之间发生矛 盾,总产量反而减少了。
小组讨论
• 三季稻不如两季稻的原因
• 让我们再举两个实例说明“边际递减规律” • 实例(一) • 实例(二)
实例(二)
• 企业富余人员存在,机关人浮于事,都是边际产量递减规 律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量递减规律诊断方程
lnD = lnK + nlnq
产量递减规律
第三节 产量递减规律诊断
lnD
Dr
r
lnD = lnK + nlnq
qr
lnq
产量变化的某阶段,递减率与产量的双对数曲线为直线 产量变化的某阶段,递减率与产量的双对数曲线为直线 某阶段 双对数曲线为 段,其斜率为递减指数 在直线段上的产量点,属同一递减类型, 在直线段上的产量点,属同一递减类型,不在直线段上 的产量点, 的产量点,则属其它递减类型 由图中曲线,确定递减指数 递减指数后 可确定产量递减类型 由图中曲线,确定递减指数后,可确定产量递减类型
第四节 产量递减类型分析
⑶n>-1
凹型递减是最常见的递减类型,包括3种典型的亚递减类型 凹型递减是最常见的递减类型,包括 种典型的亚递减类型 种典型的
n=0
指数递减
q=
qr [1 + nDr (t − t r )]
凸型递减的递减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凸型递减的递减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产量递减越来越快 递减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产量递减规律
⑶n>-1
第四节 产量递减类型分析 2 (n +1 qDr2 ) dq = (9.4.4) 2 2 dt [1+ nDr (t −tr )] q
n > −1
d 2q >0 2 dt q r Dr n +1 递减速度 v D = [1 + nDr (t − t r )] n
产量递减规律
XX气田石炭系气藏产量变化曲线 XX气田石炭系气藏产量变化曲线 气田石炭系气藏 XX气田石炭系气藏 井 XX气田石炭系气藏XX井产量变化曲线 气田石炭系气藏XX
产量递减规律
研究产量递减规律对做好油气田动态预测和 研究产量递减规律对做好油气田动态预测和油气 产量递减规律对做好油气田动态预测 生产规划意义重大 生产规划意义重大
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节 递减速度与递减率
递减余率---单位时间内产量未递减的百分数 递减余率 单位时间内产量未递减的百分数 单位时间内产量未递减
a = 1− D
产量递减的快慢,受多种因素影响,每个油藏的 产量递减的快慢,受多种因素影响, 影响因素又有所不同
客观因素:单井控制储量大小、天然能量补给速度、 客观因素:单井控制储量大小、天然能量补给速度、 含水上升速度 人为因素:采油速度、 人为因素:采油速度、人工能量补给速度
产量递减规律
第三节 产量递减规律诊断
递减规律:产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表达式 递减规律: 产量递减率不是常数, 产量递减率不是常数,随产量变化而变化 不是常数 大量的资料统计发现, 大量的资料统计发现,递减率与产量之间的统计关系
D = Kq
取对数
递减常数
n
递减指数,决定递减类型 递减指数,决定递减类型
产量递减规律
第三节 产量递减规律诊断
n
D = Kq n
参考点 Dr = Kq
n r
q
qr
参考点
q D = Dr n qr
dq D= − qdt
积分 dq Dr ∫ q n+1 = − qrn t∫ dt qr r qr q= [1 + nDr (t − t r )]1 / n
q t
tr
t
dq Dr = − n dt n +1 q qr
t
产量递减规律
第四节 产量递减类型分析 ⑴ n=-1,q = qr [1 − Dr (t − t r )] ,
递减速度
q
dq vD = − = qr Dr dt
常数
n = −1
递减率
Dr D= 1 − Dr (t − t r )
变量
t
时间延长,递减率增大: 时间延长,递减率增大:产量递减越来越快
产量递减规律
dq D=− qdt
递减率描述产量的递减性质比递减速度更全面, 递减率描述产量的递减性质比递减速度更全面, 描述产量的递减性质比递减速度更全面 更深刻 矿场上用递减率描述产量的递减快慢, 矿场上用递减率描述产量的递减快慢,很少用递 减速度 D<0.1a-1-------------低速 低速 D=0.1a-1~0.3a-1---中速 中速 D>0.3a-1-------------快速 快速
q
t
产量递减规律
第一节 产量变化模式
油气井的产量变化模式只有一种:递减模式。 油气井的产量变化模式只有一种:递减模式。一 的产量变化模式只有一种 般情况下,油气井投产后,产量即开始递减 般情况下,油气井投产后,产量即开始递减 投产后
120
900
Gas (104m3)/Month
500
Gas (104m3)/Month
产量递减规律
目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录
产量变化模式 递减速度与递减率 产量递减规律诊断 产量递减类型分析 产量递减规律的应用 指数递减分析 全程预测模型
产量递减规律
油气田产量随着油气开采过程或开发措施的实施 油气田产量随着油气开采过程或开发措施的实施 产量随着油气开采过程 不断变化
时间延长,凹型递减的递减速度减小 时间延长,凹型递减的递减速度减小 延长
t 产量的递减规律为凹型递减 产量的递减规律为凹型递减
Dr 递减率 D = 1 + nDr (t − t r )
时间延长递减率减小 时间延长递减率减小 递减率 产量递减越来越慢
产量递减规律
第四节 产量递减类型分析
产量递减规律
一定时期内产量上升 一定时期内产量上升 一定时期内产量趋于稳定 一定时期内产量趋于稳定 在大部分时间内产量都处于递减期 大部分时间内产量都处于递减期 产量都处于
大量油气田的开发实践表明:可采地质储量的一 大量油气田的开发实践表明:可采地质储量的一 半左右在产量递减过程中采出 左右在产量递减过程中采出 产量递减过程中
产量递减规律
第一节 产量变化模式
油气田的产量变化模式呈现出明显的三段式 油气田的产量变化模式呈现出明显的三段式 的产量变化模式呈现出明显的 油气井的产量变化模式只有一种:递减模式。 的产量变化模式只有一种 油气井的产量变化模式只有一种:递减模式。一 般情况下,油气井投产后,产量即开始递减 投产后 般情况下,油气井投产后,产量即开始递减
递减期采出油气数量大 递减期持续时间长 递减规律十分复杂
只有认清了产量递减规律,才能有效地采取防止 只有认清了产量递减规律,才能有效地采取防止 产量递减规律 有效地采取 产量递减措施,提高油气采收率 产量递减措施,提高油气采收率
产量递减规律
第一节
Q
产量变化模式
t
产量变化三个阶段
上产期:新井不断投产,产量逐渐上升 上产期:新井不断投产,产量逐渐上升 不断投产 稳产期:油气产量达到设计最大产量 稳产期:油气产量达到设计最大产量 递减期:地层有效驱动能量衰竭的象征 递减期:地层有效驱动能量衰竭的象征 有效驱动能量衰竭
第四节 ⑵ n<-1 产量递减类型分析
1/ n
q=
2
qr [1 + nDr (t − t r )]
(n + 1)qD r2
(9.3.7)
q的二阶导数 的二阶导数
d q = 2 dt [1 + nDr (t − t r )]2
(9.4.4)
q
d q <0 2 dt
产量的递减规律为凸型递减 产量的递减规律为凸型递减
Date
1984/01 1988/01
1992/01
Date
1996/01
2000/01
2004/01
2008/01
Da te
产量递减规律
第一节 产量变化模式
q
递减模式
凸型递减 直线递减 凹型递减
1
2
3
t
q
凸 直 凹
t
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节 递减速度与递减率
油气产量的递减性质, 递减速度和递减率来描述 油气产量的递减性质,用递减速度和递减率来描述 递减速度---单位时间内产量的递减值 递减速度 单位时间内产量的递减值 单位时间
大多数油气田都有很长的产量递减期。产量递减期在10 大多数油气田都有很长的产量递减期。产量递减期在10 很长的产量递减期 30年 ~ 30年 递减期可采出可采地质储量的40% 50% 递减期可采出可采地质储量的40% ~ 50% 40
产量变化模式
递减期要根据油气产量的递减规律, 递减期要根据油气产量的递减规律,制定出相应的 延缓产量递减的措施:增产、增注、三采等,递减 延缓产量递减的措施:增产、增注、三采等, 的措施 期的矿场工作量特别多 所有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措施全部实施完毕后,油气 所有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措施全部实施完毕后, 生产仍无经济效益,油气生产终止, 生产仍无经济效益,油气生产终止,油气田废弃
产量变化模式
开发效益最好。一般能采出可采地质储量的50% 开发效益最好。一般能采出可采地质储量的50% 50 ~60% 60%
产量递减规律
第一节 递减期
油气田开发递减期的长短主要受油气田地质条件和 油气田开发递减期的长短主要受油气田地质条件和 长短主要受油气田地质条件 当时的经济条件的影响 当时的经济条件的影响
q
dq vD = − dt
注意单位
递减速度---产量递减曲线上 递减速度 产量递减曲线上
vD
某点切线的斜率 某点切线的斜率
t
递减速度反映产量递减的快 递减速度反映产量递减的快 慢程度
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节 递减速度与递减率
递减率---单位时间内产量递减的百分数 递减率 单位时间内产量递减的百分数 单位时间内产量递减的 ---单位产量的递减速度 单位产量的 单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