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附录9: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曾国藩养心修身十条,不可放松的修养功夫,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

曾国藩养心修身十条,不可放松的修养功夫,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曾国藩养心修身课程,十条不可放松的修养功夫,做到一条都受益终身,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
一、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
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解读人生要有所敬畏,敬天地鬼神,敬人事物,敬一切,则在敬中自然对事物会专一,自然神智清明,如天地晴朗,太阳升起,一派祥和之象,自然人生事业容易顺利。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
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解读每日静坐,在繁忙的事物中反躬自省,排除心中的杂念和干扰,理清人和事物的头绪,放松身心,减轻生活压力。
静中孕育着勃勃生机,蓄势待发。
静中得其正,像鼎一样,中正鼎立。
正心,正念,自然人生之路走的端正,少走一些弯路。
三、早起——黎明即起。
醒后勿沾恋。
●解读醒后即起,再睡回笼觉会对身体有害,导致头脑不清楚。
一天之计在于晨,好的早晨等于一天成功的一半,人生是场马拉松,每一天都是一个赛道的片段,把握好每一天就把握了人生。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解读人生事情都需要专一,读书也是如此。
不专一,不能领会书中的精神宗旨,读书等于给精神喂饭,东看西看的,塞了一大堆消化不良的东西,难以产生好的效果,只不过徒然浪费精力,读书贵精不贵多,贵在专一。
五、读史——丙申年,购念三史。
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
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
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解读历史虽然已经是过去,但是历史就是人生、人性、事物发展的借鉴,人的智慧有些时候也是需要从外来的经验中得来,个人的经历和阅历有限,怎么去获取更多的经验和智慧呢,那就是多读历史。
历史虽然不重复,但是冥冥中有着类似的轮回,历史的经验规律也有迹可循,从中能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产生有借鉴的判断,从而能更好的处理事物。
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什么不去自己的宝藏中去获取财富呢?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曾国藩的修身之术

耄 因
也 。 ”他 终 生坚 持 五更 便起 ,绝 非仅 为 长 寿 ,而 是
用 时 间 自律 。他 一 生坚 持 写 日记 ,直 到 离 世 的前 一
天 。在 组建 湘 军 后 ,更 是 以身 作 则 ,身 先 士卒 ,严
于 律 己 。他 不 仅 逐 1检 点 ,且 事 事 自省 。 曾乃 一 文 3 弱 书生 ,湘军 却 在他 的指挥 下 大 获全 胜 ,何 也 ? 日 日检点 ,终 生 自律 。
宽 容 。左 宗 棠原 是 乡 间私 塾先 生 ,因机 缘受 到
他 在 给 朋 友 的 信 中 写 道 : “ 如今 ,世 风 日 现 下 ,做 的人不 奇怪 ,知 道 的人不 揭露 ,互 相掩
饰 ,聊 以 自保 ,并 且蔚 然成 风 。”他 认 为人与 人 ,理应 “ 见必 敬 ,开 口必诚 ” 。人只 有做 相 到 了诚 信 ,才 能谈 到恭敬 ,做 到 了恭 敬 ,才 能 取 悦 于人 ,受 惠于 己 。圜
曾 国藩 赏识 ,并带 其 步 人仕 途 ,可 此 人放 荡 不羁 , 恃 才傲 物 ,在 瑜 亮 情 结 的 促 使 下 ,一 生 不 服 曾 国
别 拿你 的木马 ,挑 战我 的 密码 。
特 ,那 就 是 他 崇 尚笨 拙 。 他 一 生
在 给其 弟 的信 中写道 : “ 自服 余
官 以 来 ,心 中 常 有 郁 屈 不 平 之
做 事 从 来 不 绕 弯 子 ,不 走 捷 径 ,
不 投 机 取 巧 ,总 是 按 最 笨 拙 、最 踏 实 的 方 式 去 做 。他 一 生待 人 接 物 ,更 是 以拙 为用 。 “ 说 大 话 ,不 求虚 名 ” ,别 不 人 以巧 以伪 欺骗 他 ,他 却 仍 然 以诚 以拙 相 待 。他 的 尚拙 态度 ,也 帮助 他 获得 了事业 的成 功 , 因为成 功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文/知行君修身养性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修身养性(资料图图源网络)一个人能受到世人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修为。
曾国藩把自身修炼同“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处理地有条不紊,这正是他为人处世的过人之处。
曾国藩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后又经过严格的科举选拔,终成一代封建知识分子的典范。
也因为此,曾国藩极其重视儒学,儒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了他人生追求的理想,曾国藩还将其视为自身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在曾国藩看来,宋明之后,封建正统士大夫通常把修身同治国、平天下置于两个对立面,将它们相互割裂开来,强调各自的重要性,最后,非但治国、平天下缺乏精神依靠和宏伟目标,也导致其无法完成救世大业,就是满腹经纶也不能为天下人办实事。
这样就把“传教”与“做事”对立了起来。
追根究底,曾国藩认为其主要问题就是人们把“修身”二字过于简单化,将它完全孤立起来,从而使其无法运用于实践中,更不可能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很好地结合。
因此曾国藩主张,自身的修为必须与当前的环境密切地结合起来。
无论做什么,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为人处世,带领军队,为官从政,都是自身修为的重大体现。
要使它们有机结合,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将自身的修养放入广大的精神世界里,不断提高、锻炼自己。
至于具体的修身方法,曾国藩主张修身养性应该按照静坐、平淡、改过这三个步骤去进行。
静坐: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静坐(资料图图源网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有怎样的人生观。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精神方面的修养,主要是要能把握他心里想要做的事情。
唐镜海先生曾说,为人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
曾国藩对唐镜海先生极为信任,曾告知唐镜海,说他自己偏重于“刚”的恶习,发起狠来什么也不管,探究根源,就在于自己喜动不喜静。
镜海先生说,只要是人就都有切身的毛病,有的是脾性中刚的恶习,有的是脾性中柔的恶习,它们各有偏颇,一旦沉迷其中就会经常性发作,而这些没有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用心体验它并终身不断警醒自己。
曾国藩:自省修身,静坐养神

曾国藩:自省修身,静坐养神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
曾国藩的成功与其修身有莫大的联系,其中“自省”和“静功”为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
对于自省,荀子这样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国藩一生都在遵循荀子的这句话。
很多人以为曾国藩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之人,其实曾国藩远远算不上聪明,甚至可以用笨来形容。
这个观点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经过很多研究者所证实的。
曾国藩除了不聪明之外,他的坏习惯也很多,他在刚进北京做官的那段时间里,可以说是坏习惯最多的一个时期。
那时候的曾国藩和我们后来所了解的曾国藩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他也想改掉自己身上的坏习惯。
但是反反复复好几次,这些恶习还是没有改掉。
后来曾国藩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
倭仁教给曾国藩两个自省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记日记。
他告诉曾国藩,一个人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所以需要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看清自己、面对自己。
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人,才会一丝不苟的把自己的错误记下来,进行反思、自省。
除了记日记之外,倭仁还教给曾国藩另一个自省的方法——敬、慎独。
敬指的是心中要对自己信奉的理想和思想有所敬畏,要有敬畏之心。
其实很多人身上都有这样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口无遮拦、口吐狂言,想到什么说什么,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敬畏。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独处或无人注意之时,也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
在《曾文正公家书》中,曾国藩记录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有一天,曾国藩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得到一笔额外的财产,他很羡慕。
早晨醒来之后,他觉得自己很可耻,居然在做梦的时候都在羡慕别人的钱财。
于是曾国藩对自己痛加指责。
接着,梦醒之后,他到朋友家吃饭,席间朋友说有一个人最近发了一笔横财,曾国藩的心又为之所动,希望是自己得到了这笔横财。
回来后,曾国藩在日记里写到:“早晨刚批判了自己,接着又犯了相同的错误,我这个人真可谓是卑鄙、下流。
曾国藩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

曾国藩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左传》中说,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人就获得成功了。
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他有道德,有军功,有文章。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作他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
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
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
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
道光22年,他在一天的日记里这样记载,他说昨天夜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
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也写到,刚刚上午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
可以说,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克己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克己修身十二法所谓慎独,即在一人独处时,也要心怀敬畏,不要违背做人的原则,不冲破做人的底线。
曾国藩一生于“慎独克己之学”从不懈怠,坚持终身。
其“修身十二法”对今人来说,依然有所启迪。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整、齐、严、肃(有典故),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无事时不劳神,安心;做事时认真专一心无杂念全力以赴。
精神状态犹如早上徐徐升起的太阳、犹如十五之前天上的明月(——如月之恒)永远在进步且有进步的余地,一生守缺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每天不拘束于一定的时刻,静坐两个小时(四刻=1更=2h),这个有点难做到。
体验天地之公心(以及内审),人天一体~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既有思想上又有生理上)此时身体放松,意念专一,不考虑任何杂事,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此刻的任务,目标,今后的打算等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曾国藩围剿太平天国时,天还没亮就吃过早饭了,近代没有电灯,在保证睡眠的情况下尽量早起,或者最好顺应四时早睡早起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
一本书没有看完,绝对不看其他的书,东翻翻西看看,完全学不到东西,给人家看书了。
意思不绝对,但是总的来说,必须有坚韧的心态和意志,看完眼下的书,再买或者翻新书,而不三心二意5)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虽然曾国藩是曾子后人,但家中并不殷富。
多次科举不中,距离最近一次科考成功回家途中,要不是遇到一个当了官的朋友接济,他差点回不了家,但他却在带着朋友接济的一百多辆银子回家多的路上,看到一个卖《二十四史》的人之后,把自己身上差不多所有钱都没了这本书。
回去后,“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曾爸跟他说,你借钱买书,我不吝惜也不怪你,尽全力满足你,你能看完一遍就对得起我了,以后每天看十页,如有间断,就是不孝!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曾国藩为官修身之道

闲得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忙得要命
曾国藩既然被当作官场的典范,那么他关于做官的言论就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为官者,闲起来闲得要死,忙起来忙得要命。清闲时可以从从容容,忙碌时焦头烂额。”没有事情的时候,他不知道要想什么,可是一有事的时候,就头昏脑涨,焦头烂额,想不明白,所以不管有事还是没事都不好。曾国藩专门指出了之所以会这样的病根。
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听别人说话,基本都能马上感觉到对方是在谈理想还是在谈实际,是有实际经验之后再谈理想,还是空有理想而乱评实际,这些他都能知道。可是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就听不出这些了,他不仅听不出所以然来,而且自己说的话也大多都不实在,都是空话,过于理想化,甚至还可能会害死人,对这种人就要随时提高警觉。
这就叫“中国式”,“中国式”就是没有预算,“不过你真的要,我可以拨给你名额”,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的。曾国藩怎么说?他的回答简直可谓妙不可言。他就对那位公差说:“你在我这里,跟我这么久了,我始终没给你安排一个好职位,现在难得他新官上任又有空缺,你去跟他好了。”所以你说曾国藩是个老好人吗?绝对不是,那他是为人狡诈,喜欢整人吗?也不是,你慢慢去体会他为人处事的艺术。一个人要老实,但是不能太老实,一个人要认真,但又不能太认真,这才叫中国哲学。
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时务的一生,他的一生之所以走得那么漂亮,那么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识时务”,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该潜伏积累,什么时候该当仁不让出山。每一步都处理和表现得近乎完美,将负面因素降到最低,甚至使自己化险为夷,最后才得以善终。当然曾国藩也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这种能力的,他也是慢慢才修炼出来的。大家可以结合前面讲的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作具体分析(详见第一章第二节),看他究竟是如何识时务的。
曾国藩之修身篇(终稿)

裴 岩
2012年入行 2013年加入丽华苑理财团队
考取 AFP金融理财师 保险代理资格证 个人银行理财经理资格证书 证券业基础知识、证券基金交易、证券投资分析、证券交易
目录
一、何为修身
二、为何修身 三、如何修身 四、学习修身
一.何为修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士大夫
开卷有益,多读一些引人深思的著作,并能反复思考。 吾日三省吾身。经常进行自省,反省自身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 通过工作和生活,锻炼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广结善缘,学会包容,走出去,伸出手,去认识更多的良师益友。
但是……
写在最后
小学不为,无以至大学,而后不能修身少年科考求学
成年广交鸿儒
中年泣血家国
晚年发挥余热
二.为何修身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小学
风气
教化
境界
格物、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治国、天下平
明明德
以道德化人
亲民
《家书》+《挺经》+《冰鉴》
止于至善
千古完人、得以善终
注:亲民(新民),使….变新…
三.如何修身
追求人 生圆满
贯穿一生
刚健坚韧
胸襟宽广
谦虚谨慎
知至
定
静
安
虑
得
人生圆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
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
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
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
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
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
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
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
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 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他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
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
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
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
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
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
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
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
他曾经说:“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
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
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又说:“ 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士们都愿意离开水师而做陆军。
但我咬紧牙关将局面维持了下来,而后终于有了重振的机会。
安庆没有合围的时候,祁门大营十分危急,黄德的局势也很危险,大家都建议我撤安庆之围,以支援祁门、黄德,但我咬紧牙关不撤,终于打下了安庆。
至于南京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大城,易守难攻,我却以孤军将南京围了起来,大家都说恐怕要蹈前面清军的覆辙了,然而咬着牙坚持下来,最后竟然立了大功。
”通过这些经历,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是做事,没有志气是不行的,没有倔强的性格也是不行的。
★艰难困苦,正是上天要将你磨练成英雄的好机会。
★天下的事情,如果真能够坚忍不懈,总是可以有志者事竟成的。
★天下事只在于人如何去做,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会有路走。
他甚至还说自己要写一部“挺经”,将自己的体会教给后人。
对于自己的倔强,曾国藩十分自负。
有一次当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说起李鸿章“遇到事机不顺的时候,不能一定像曾国藩一样坚韧的时候”,曾国藩立即非常得意地说:我死了以后,应当谥为文韧公,这是邵位西说的,足下知道吗?不过,倔强并不是刚愎自用。
关于这一点,曾国藩说得很清楚:倔强之气是绝对不能没有的。
但倔强与刚愎自用有根本的区别。
古人说:自胜谓之强。
像不习惯于早起,而强迫自己不到天明就起;不惯于庄重严肃,而强迫自己坐在那里;不习惯于劳苦,而强迫自己与士卒同甘共苦。
这就是倔强。
非要压过别人,这就是刚愎自用。
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实际上有根本的差别,不可以不分别,不可以不注意。
所以曾国藩强调,“强”字必须以“明”字为基础。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强”字原是美德,我以前寄信也说“明强”二字断不可少。
只是“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才会有始有终。
如果全不明白,一味蛮横,等到别人折之以道理,证之以后效,又重新俯首认输,这就是前强而后弱。
这就是京城所说的瞎闹。
担当大事,全在于明、强这两个字。
所有的事,没有志气和刚强都是无法成功的。
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以明、强为根本。
“难禁风浪”这四个字说得很好,我把它再送给你。
自古以来,豪杰之士都以这四个字为大忌。
我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无刚”四个字为大耻。
所以男儿自立于世,一定要有倔强之气。
什么是“明”? 就是要明于事,明于理,明于人,明于己。
曾国藩曾经有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办事要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明有两种,一种叫高明,一种叫精明。
同一个地方,只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遥远,只有登上城墙的人才觉得空旷,这就是高明。
同一件东西,凭空估计不如用秤称的准确,用眼打量不如用尺量的准确,这就是精明。
以明为基础的倔强,其实就是一种定见,是一种看清问题后坚持到底的决心。
李瀚章曾经说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摇。
”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办事“不要固执己见,也不要轻易听从别人的言论。
必须确实看清了利害所在,尔后再放弃自己的意见。
”所以倔强的表现之一就是要有定见。
看清问题之后要坚持到底,同时,倔强与谦退也不是矛盾的。
曾国藩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太柔了则成不事,太刚了则就会折断。
刚并不是指的蛮横,敢于进取而已;柔并不是指的卑弱,虚心谦让而已。
”他还说:“ 知道自己的过失,就立即自己承认,自己改正,而没有丝毫的掩饰之心,这是最难的事情。
豪杰之所以成为豪杰,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就是在这些地方光明磊落,超出常人。
”的确,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同样也需要倔强之气,同样是豪杰的作为。
美国总统柯立芝曾经写道:“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毅力。
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到处可见;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着学而无用、学非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才能无往而不胜。
”此话有理。
过人的毅力是曾国藩最突出的品格。
他的“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他的“打脱牙、和血吞”,他的咬牙立志、不甘失败,他的历尽千难万苦而不改其志,都是超出一般人的。
他的成功之处,也正在这里。
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离不开积极进取的精神。
曾国藩从自己一生的成败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凡人才的高下,是由其志趣所决定的。
志向、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陋见,必然越来越低贱污劣;而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事功,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明。
这就像远行一样:如果愧奋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那么就会走得很远也不觉得累;如果糊里糊涂,没有追求,那么近处也是可以度日的,又何必远行百里之外呢?他认为人只要立志,那么圣贤豪杰的事业都是可以做到的:人只要能自已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业做不成?何必借助于人。
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样的人,那么日夜孜孜不倦,惟孔孟之道是学,别人谁还挡住我呢?若自己不立志,那么虽然每天都与尧舜禹汤这些大圣大贤一起,也不过是他们是他们,我是我。
对我又会有什么帮助呢?所以他对于有进取精神的人十分重视,认为“少年不要怕丢丑,必须有狂者进取之趣。
此时不进取,以后年龄大了就更不肯了。
”曾国藩6岁的时候开始随父亲读书,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功名之心特别强烈的人,受家庭的熏陶,曾国藩自幼也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了自信,“锐意功名,意气自豪”,有着极其强烈的进取精神。
他22岁考取了秀才,23岁又考取了举人。
虽然接着的两次参加在京城的会试都落第了,但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第三次会试,曾国藩终于天遂人愿,中了进士,在朝考中又列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
科举考试的顺利更加坚定了他锐意进取的意识,他原来名子城,字居武,中进士后,改名为“国藩”,意为国之藩篱的意思。
他进入京城做官之后,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他也说:“君子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他并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四语铭于座右,用来鞭策自己努力进取。
一个以做庸人而自乐的人,注定永远只能是一个凡夫俗子;只有那些有着远大志向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机率。
年轻时的曾国藩,大致可以用“自命不凡”四个字来概括。
但也正是这种对自己非同凡俗的期许与定力,使得曾国藩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后来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古人说“服了金丹,就可以换骨成仙”,我认为一个人的志向就是他的金丹。
”确实,他一生的“事业”,与他的志向、抱负和进取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恒是人生的第一美德曾国藩是一个有很高的抱负的人,但人仅有抱负,没有实现抱负的意志,同样也是不行的。
为了磨砺自己的志向,曾国藩曾两次改名。
曾国藩乳名宽一,名子城,字伯涵。
20岁后,曾国藩给自己改号为涤生。
他在日记中说:“涤,就是洗涤自己以前身上的缺点;生,就是要取袁了凡的话:从前种种,譬如昨天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曾国藩改号涤生,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的人。
曾国藩之所以能有所作为,就在于他能不停地磨砺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
他有一种强烈的洗心革面的愿望,他是自己的灵魂的严厉审判者,是自己的欲望的无情拷问者,他的一生,始终在对自己的肉体和心灵进行永无休止的洗涤和更新。
修养需要很强的自律意识曾国藩入了翰林之后,又将自己原来的名字子城改为“国藩”,即暗寓“为国藩篱”之意。
并做五句箴言以自砺:★立志。
立下远大的志向★居敬。
时刻不要放纵自己★主静。
保持心灵的平静★谨言。
说话要谨慎★有恒。
有恒心,铢积寸累,自然成功从道光十九年起,他开始写日记,将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一一记录下来,并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的日记,后来虽然略曾间断,但时间不多;从咸丰八年六月起,就不曾中断过一天。
即使行军、生病的时候,也照记不误;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为止。
不过,这个改易品性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曾国藩也曾经是一个普通人,年轻的时候也有浮躁的毛病,京城之中,同僚朋友的往来吃请、征逐饮宴又几乎无日不有,因而他的改易品性,经过了不知多少次的反复。
打开他早年的日记,他几乎每天都在检讨自己发誓要“立志自新,重起炉冶”,与以前的自己“痛与血战一番”。
正是在这种破坏自己的誓言与重新立志的不断较量中,曾国藩逐渐一步步地战胜了自己,并培养出了苦行僧一般的自律精神和坚忍强毅的意志力。
他后来出山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与朝廷、与地方官、与太平军多方周旋,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屡遭拂逆,但他靠着坚忍强毅的意志力量艰苦支撑,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坚忍强毅的意志力量,就是得力于他在这一时期的陶冶。
他进入垂暮之年的时候,一次,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跟他聊天,总结他的成功经验时,说了这样一番话。
他说:“老师的功劳绝不限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上。
一般人都知道老师用人、治军、筹饷、整饰吏治等各方面很有成就,其实这些都是皮相之论。
我跟随老师多年,认为老师有两项功夫为常人所不及。
这也是老师能够成功的地方。
一是“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都是岿然不动心”,二是“饮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规矩,几十年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