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浅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浅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浅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摘要: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对外战略与对外交往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和全球趋势的不断发展,多边外交日益频繁的出现在中国的外交活动中。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沿革。对多边外交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所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有助于把握国际形势,更有助于未来中国对外交往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中国;多边外交;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对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须熟悉并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于是多边外交便开始日益广泛的被运用到了中国的外交实践之中。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中国外交开始了崭新的篇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领导人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制定不同的外交战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新局势,日益重视多边外交,并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要求不断推动多边外交的发展。

一、多边﹑多边主义及多边外交

要谈“多边主义”,就要从“多边”谈起。首先,从“多边”的“多”可以明确它与“单边”﹑“双边”﹑“三边”和“全体”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它并不是用来描述“从自行其事的单边行动到人人参与的行动这一内在连续统一体上的某个确定的点”[1]的国际政治术语;所谓“多边”是不以特定的国家数量为限定标准,即有许多行为体参与而没有确定的数值,但这些行为体必须在统一体范围内。其次,尽管不是所有的合作都是“多边”的,但是“多边”即包含着合作,“多边”的行动必然与合作有关[1]。由此可见,只要是包含许多国家之间的合作,就都可以说是多边的,都可以用“多边”来修饰,当然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多边”主义。

“主义”一词通常都带有意识形态的含义,表示的是一种信念。同样,“多边主义”也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适用于在“多边”统一体内的所有行为体。不同与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eohane)针对其形式所下的定义,即多边主义是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国家间互相协调国家政策的实践[2],约翰·鲁杰(John Ruggie)从本质上给了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界定:“多边主义是一种在广义的行动原则基础上协调三个或者更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也就是说,这些原则是规定合适的行动的,它们并不考虑在任何特定事件下各方特殊的利益或者战略紧急情况”。从此定义出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多边主义”是以适当普遍化的行为原则为基础的一种制度行为,其基本行为体是国家,协调国家是它的主要功能,寻求国家间的合作是它的主要目的。[3]

学者们从“多边主义”的不同角度给它做了不同的划分,如制度性多边主义﹑

试析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

2008年第1期第34卷№11,2008Vol134 试析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 卢晨阳 1986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多边外交”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参加”多边外交并“发挥建设性作用”。在这以后,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蓬勃展开并成为总体外交中的重要一环。 一、在周边地区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意义 1.传统的双边外交在周边地区的局限性。近几十年我国的外交传统一直是重双边、轻多边。这种传统使周边国家间的猜忌和不信任很容易被放大。双边关系的推进极有可能被误解为有排他性、针对性而引发第三方的不安。另外,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恐怖主义、贩毒问题、环境问题,甚至传染病的流行问题等都不是依靠一个国家或者双边合作就可以解决的,这在客观上也对国家间的多边合作提出了要求。 2.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是对双边外交的有益补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联系是多边外交的基础。1999年以后,中国与所有东盟国家签署了双边政治协议,旨在加强双边政治合作。同时,频繁地参与东亚的多边论坛和多边机制则意味着与中国与单个东盟国家之间更多的会晤次数、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渠道,这反过来也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在亚欧会议、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 3.参与周边地区多边外交有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树立和强化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一直非常有市场。从理论上来说,西方的主流国关理论极易推理出“中国威胁论”的结论。从事实上来讲,中国迅速的经济崛起、军事发展及其被认为是“异类”的政治制度都容易成为“中国威胁论”的佐证。可预见,“中国威胁论”将长期伴随中国的崛起过程。而通过承担地区大国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地区热点的解决和地区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国树立和强化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4.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是我国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亚太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重要手段。2005年,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 2006年,又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和谐亚洲”和“和谐亚太”。构建和谐亚洲与和谐亚太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环节,没有和谐亚洲与和谐亚太,则和谐世界只是一句空话。而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则是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亚太与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另外,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也是贯彻这些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周边地区多边外交的展开 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最具成效的应当是与东盟国家的多边合作。1997年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创建了“10﹢3”和“10﹢1”对话机制。在经济领域,2002年双方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同年,中国发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区域合作》国家报告,启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流域共同开发的进程。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成果非常显著,双方贸易额有望在2008年突破2000亿美元。在政治安全领域, 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针对南中国海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且与有关各方达成了在有争议地区保持和平稳定、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议的共识。双方还十分重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2003年10月,中国作为东盟区外大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近年来中国在东北亚的多边外交主要围绕“六方会谈”机制进行。这一会谈机制弥补了传统双边关系的缺陷,有助于改善该地区的安全环境,提高中国作为东亚地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日韩三国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年,三国签署了联合宣言,决定在包括经贸、政治、安全、文化、人员交流在内的14个领域加强合作,这是中日韩三方共同发表的第一份合作文件。除此之外,中国在东北亚的经济合作还主要停留在双边合作阶段。东北亚经济圈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来。这一地区各国间的经济也具有互补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还停留在探讨阶段,一个大的区域经济体远未形成。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多边外交主要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中进行。上海合作组织是历史上第一 ? 9 1 1 ? 3作者简介:卢晨阳,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5)。

中国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中国的外交 [关键词]中国;多边外交;国际行为主体 [摘要]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的特点,要重视处理其中的中国多边外交重要关系。 多边外交古已有之,但近年才日益得到重视。这与当前全球化速度加快,全球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分不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多边外交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而且形式与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多样。 一、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关于多边外交的概念,即: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协调。 多边外交的实践古已有之。有学者认为,距今约2800年的中国春秋时代,东周列国的霸主“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既是中国古代的首脑外交,也是中国古代的多边外交实例。但也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可以追溯到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当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但是,直到冷战结束后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首先,相对于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具有更高的公开性。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正是由于多边外交的这一特点,小国、弱国对多边外交都比较积极。 其次,多边外交之所以是多边的,正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各方的政策追求。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往往是着眼于一种更长远,更有深度的国家间的合作,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虑,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因此,多边合作有助于减少摩擦和冲突,有助于促进国家间关系的良性互动。 二、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参与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194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澳工会代表会议,是新中国诞生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会议。1954年4月,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应邀参加的政府间多边国际会议。但是,由于受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力的影响,中国难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开始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各项

中国多边自主外交

多边外交通常被认为是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国家基本的外交战略,[1](P89)是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领域一大突出的特点就是多边外交的兴起,不论是在全球范围、跨地区范围还是在地区内部,多边外交都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有的学者将多边外交分为四类,即霸权型合作,如北约、华约、经济互助委员会等;协调型合作,如1815年后的欧洲协调机制、当代的联合国安理会、八国集团等;受限的对话合作,如导致美洲国家组织成立的华盛顿会议、国际联盟等;开放的对话合作,例如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1](P89-94)中国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多边外交活动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拟从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和参与过程,以求对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一、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上升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论,则是多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提并论的常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但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们在具体运用这两个概念时往往并不作严格区分,例如最早提出“多边主义”概念的基欧汉就认为多边主义是“通过特别的安排或通过制度协调三个以上国家的国家政策的实践”。[2] 尽管关于多边外交的研究分析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多边外交的实践却古而有之。有人认为,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就是多边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3](P41)西方国际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家之间时常会通过国际会议的形式来解决战后议和问题,则是近代多边外交的通常表现。真正具有当代意义的多边外交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但是,冷战使联合国在刚成立不久就成为东西方对抗的舞台,多边外交迅速被掩盖在冷战对抗的阴影之下。直到冷战结束后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充分发展。现代多边外交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当前多边外交的发展情况来看,多边外交在地理层次上有全球性的多边外交,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就是全球性的多边外交舞台;跨地区性的多边外交,例如欧亚会议;地区性的,例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地区性的多边外交舞台。从参与主体来说,有政府间的多边外交,例如各国以联合国为舞台而展开的外交活动;还有非政府间的外交活动,例如世界妇女大会等。从涉及的领域来说,则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多边外交的表现形式有多边同盟关系、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多国首脑会议等。 从多边外交的发展演变来看,制度化是多边外交的重要发展趋势。一般认为,多边外交的制度化发展是一战之后的事。创建国际联盟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制度化的多边机制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4]二战之后,则有越来越多的多边外交被赋予各种组织和制度形式。也正因为这样,鲁杰才从制度的角度定义多边主义,他认为多边主义是“依据普遍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制度形式”[5](P11)。 多边外交具有公开性和包容性两个特点。 首先,相对于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具有更高的公开性。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这样,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多边协议还对所有签约国形成一种道义的约束,从而使一些多边协议比较稳定,难以轻易被废除。正是由于多边外交的这一特点,小国、弱国对多边外交都比较积极。 其次,多边外交之所以是多边的,正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各方的政策追求,因而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鲁杰认为参与多边行为的集团的合作是基于共同的利益,成员总是预期它们所达成的协议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量上给它们带来大致平等的收益。成员在行动范围上具有“不可分割性”。

中国的多边外交关系

中国的多边外交关系 多边外交在中国古已有之,在近年来日益得到重视,当前全球化速度加快,全球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不可分割。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多边外交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形态,而且形式与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参与到国际多边事务之中,逐渐展开了多边外交。随着时间的推移,多边外交逐渐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国的多边外交不仅影响到政治、经济领域,也逐渐渗透到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 全放在第一位,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我国内政,危机我国安全与领土完整。这项原则不会过时,这是由我国的国情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所决定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摩擦不断,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点:正视历史的问题、钓鱼岛的问题、东海划界问题、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但同时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经济、文化间的交流非常密切,所以在处理中日问题上中国虽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也一直努力保持着友好的态度。对待当今的钓鱼岛事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盲目抵制日货打砸抢自己手中的日货,而是要坚定自己的态度并且相信我们的政府,更加努力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多边外交的第二个特点是重视经济外交。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经济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富国强民成为了中国国家利益的

核心内容。这是历史潮流,也是时代趋势。只有多方面进行多国经济合作,建立平等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中国才能一步步走向富强之路,才能更好的融入当今的国际环境。自中美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中美两国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美国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始终在百分之十四到百分之二十二之间。在1997到2002年之间,中美两国双边总贸易额将近翻了一番。在2005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市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广阔的领域和很大的潜力。经济合作的同时两国之间也不免存在着矛盾,但由于两国间经济的密切关系两国政府坚持以经济发展为重,所以近年来关系还算融洽。 中国多边外交的第三个特点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本着共同利益存在很大一致性,中国在多边外交活动中特别重视和注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支持。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对于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政治旧秩序,中国坚定地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坚决主张在平等互利、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安全对话和国际经济合作。 中国多边外交的第四个特点是外交领域多样化。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文化交流也逐渐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拿电影行业来说,从1995年起我国每年引进10部大片,进口大片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可低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每年引进国外电影大片增至

中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试论当代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中国;多边外交;国际行为主体[论文摘要]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的特点,要重视处理其中的中国多边外交重要关系。多边外交古已有之,但近年才日益得到重视。这与当前全球化速度加快,全球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分不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多边外交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而且形式与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多样。一、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关于多边外交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对而言,下列定义比较科学,即: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协调。多边外交的实践古已有之。有学者认为,距今约2800年的中国春秋时代,东周列国的霸主“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既是中国古代的首脑外交,也是中国古代的多边外交实例。但也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可以追溯到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当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但是,直到冷战结束后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首先,相对于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具有更高的公开性。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正是由于多边外交的这一特点,小国、弱国对多边外交都比较积极。其次,多边外交之所以是多边的,正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各方的政策追求。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往往是着眼于一种更长远,更有深度的国家间的合作,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虑,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因此,多边合作有助于减少摩擦和冲突,有助于促进国家间关系的良性互动。二、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194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澳工会代表会议,是新中国诞生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会议。1954年4月,我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应邀参加的政府间多边国际会议。但是,由于受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力的影响,中国难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开始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越来越多地加入了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但由于经验不足和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在多边外交活动中,抽象谈论原则和旁观多于实际参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使一些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例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这些问题不是一两个国家所能解决的,必须进行全球性的合作。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多边外交方得以开展并逐渐活跃起来。1981年中国投票支持延长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的维和期限,从而改变了过去把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视为干涉他国内政的立场。1986年,中国开始交纳有关维和行动的摊款。1986年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开展积极的多边外交活动,努力增进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P384) 到1990年中国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172项。 [!--empirenews.page--] 冷战结束后,中国更加全面地融入国际社会,多边外交日趋活跃。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朝核六方会谈等就是中国推动多边外交的创造性实践。三、中国多边外交的基本特点第一,维护国家主权。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我国内政,危及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所决定的。因此,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作者:王明进论文来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摘要]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很早就参加了多边外交活动,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多边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多边外交;认识;参与;成就 多边外交通常被认为是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国家基本的外交战略,[1](P89)是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领域一大突出的特点就是多边外交的兴起,不论是在全球范围、跨地区范围还是在地区内部,多边外交都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有的学者将多边外交分为四类,即霸权型合作,如北约、华约、经济互助委员会等;协调型合作,如1815年后的欧洲协调机制、当代的联合国安理会、八国集团等;受限的对话合作,如导致美洲国家组织成立的华盛顿会议、国际联盟等;开放的对话合作,例如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1](P89-94)中国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多边外交活动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拟从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和参与过程,以求对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一、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上升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论,则是多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提并论的常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但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们在具体运用这两个概念时往往并不作严格区分,例如最早提出“多边主义”概念的基欧汉就认为多边主义是“通过特别的安排或通过制度协调三个以上国家的国家政策的实践”。[2] 尽管关于多边外交的研究分析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多边外交的实践却古而有之。有人认为,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就是多边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3](P41)在西方国际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家之间时常会通过国际会议的形式来解决战后议和问题,则是近代多边外交的通常表现。真正具有当代意义的多边外交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但是,冷战使联合国在刚成立不久就成为东西方对抗的舞台,多边外交迅速被掩盖在冷战对抗的阴影之下。直到冷战结束后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充分发展。现代多边外交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当前多边外交的发展情况来看,多边外交在地理层次上有全球性的多边外交,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就是全球性的多边外交舞台;跨地区性的多边外交,例如欧亚会议;地区性的,例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地区性的多边外交舞台。从参与主体来说,有政府间的多边外交,例如各国以联合国为舞台而展开的外交活动;还有非政府间的外交活动,例如世界妇女大会等。从涉及的领域来说,则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多边外交的表现形式有多边同盟关系、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多国首脑会议等。

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是双边外交的“反义词”。它是指任何超过两个国家,也就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事务的外交方式。在当代,多边外交尤其是指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各类国际组织,或者以组织整体的名义,或者在组织内部成员国之间形成和进行的外交活动方式。 多边外交,中国参与世界 作为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日益上升的发展中大国,在各个议题领域的国际机制的框架下进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是当前及未来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维度。参与、创建和建设国际机制则是中国在广泛的世界政治事务中实现和增进国家利益所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声誉与责任:两种外交需求的理论解释国际机制是在国际关系特定领域里由行为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它是一种可以为其所有成员国带来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的公共物品,也是一种通过国际合作和合作预期的维持来促进成员国利益的制度安排。在这种通过激励自我利益的方式来调控成员国行为的制度框架下,成员国为实现和增进自身利益,必须确保合作协议的达成和扩展以及国际机制本身的维持和建设。从国际机制的这一基本属性出发,可以推演出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多边外交的两种基本需求。 中国迄今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模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的会议 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举办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外交和贸易双部长会议等21场会议和活动,中外宾客达1.3万余人。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国际活动。 一、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原则立场 开展多边合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意义尤其重要。中国依据自己的国家利益,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出发,制定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的原则立场。 第一,中国不参加任何带有军事色彩的多边合作条约,反对任何造成国际紧张局势的组织,中国参加多边活动是为了世界和平与正义。对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国都积极支持。 第二,中国主张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主权国家一律平等,反对大国利用多边外交活动干涉他国内政。大小国家都有平等的权利参与国际事务。 第三,积极参与多边经济合作,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是中国参加多边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凡是有利于世界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条约和组织,中国都积极支持。凡是中国参加的,都积极承担义务。 第四,中国重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国把联合国作为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场所。 二、中国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斗争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规模最庞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为联合国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执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却仍被中国人民推翻了的蒋介石集团所窃踞。新中国为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长达22年的艰苦斗争。

当代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当代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的特点,要重视处理其中的中国多边外交重要关系。 标签:中国;多边外交;国际行为主体 多边外交古已有之,但近年才日益得到重视。这与当前全球化速度加快,全球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分不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多边外交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而且形式与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多样。 一、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关于多边外交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对而言,下列定义比较科学,即: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协调。 多边外交的实践古已有之。有学者认为,距今约2800年的中国春秋时代,东周列国的霸主“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既是中国古代的首脑外交,也是中国古代的多边外交实例。但也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可以追溯到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当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但是,直到冷战结束后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首先,相对于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具有更高的公开性。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正是由于多边外交的这一特点,小国、弱国对多边外交都比较积极。 其次,多边外交之所以是多边的,正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各方的政策追求。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往往是着眼于一种更长远,更有深度的国家间的合作,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虑,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因此,多边合作有助于减少摩擦和冲突,有助于促进国家间关系的良性互动。 二、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参与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194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澳工会代表会议,是新中国诞生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会议。1954年4月,我国参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