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
英国文学——精选推荐

英国⽂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化的⼒量对⽂学发⽣着影响,⽂学内部遵循⾃⾝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
下⾯对英国⽂学的发展过程作⼀概述。
⼀、中世纪⽂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学⼀样,不是书⾯的,⽽是⼝头的。
故事与传说⼝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扩展,最后才有写本。
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带地区迁⼊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学作品中,最重要的⼀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
《贝奥武甫》讲述主⼈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龙搏⽃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彩。
这部作品取材于⽇⽿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侵传⼊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
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活风貌,呈现出新旧⽣活⽅式的混合,兼有⽒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基督教⽇⽿曼⽂化和基督教⽂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
诺曼底⼈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
这⼀时期风⾏⼀时的⽂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的故事。
《⾼⽂爵⼠和绿⾐骑⼠》(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
传奇⽂学专门描写⾼贵的骑⼠所经历的冒险⽣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哲学审美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哲学审美作者:毕燕燕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08期英国玄学派诗歌素有哲学辩论、用词怪僻晦涩及韵律不流畅等特点,立足其奇喻、意象以及哲学思维,以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爱情诗为主要分析对象,探求其另类之美。
玄学诗歌哲学审美意象英国文学史上,玄学派诗歌出现在17世纪,常常用词怪癖、比喻独树一帜、韵律不流畅,因此显得晦涩难懂,在17、18、19世纪并未受到重视。
直到20世纪诗人艾略特重新挖掘玄学派诗歌的深刻内涵,极力推崇,竭力把玄学派诗歌的全貌解析并展现在世人面前。
玄学派诗歌产生的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正值新旧交替,各种宗教、思想等精神激烈冲突,新生社会力量与传统封建力量的物质涤荡,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的诗歌也经历了一场动摇根基的蜕变。
而玄学派诗歌正是这场大蜕变的成果之一,他们脱胎于伊丽莎白时代诗歌的精妙语言,但它又故意摒弃伊丽莎白时代诗歌语言中过分华丽的娇柔,而只用白描的语言,传统诗歌多采用的喻体和意象也完全消失,上述诸多特点在约翰·多恩的爱情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奇喻与意象意象是指的由普通事物唤起的人的想象、联想、幻想以及情绪,通过精妙的排列,并融合了人性的光辉、哲学的思考以及审美标准的华丽的图像。
这种玄而又玄的艺术表达效果在意象大师多恩的手如行云流水一般地用于创造一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富于生活哲理,又不乏情趣的独特艺术氛围。
他像一个造物主一样,既可以从宇宙的角度,又可以从一滴眼泪中,穿越时空、穿越人性,探索整个世界的秘密。
因此,在读多恩的诗作时,读者需要经历几乎同样的周密的思考,大开大合的联想和推理,才能真正抓住他的奇思妙想,从而深刻参透他诗歌中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深邃的想象世界。
多恩的奇喻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就是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第二,诸多意象群大破常规按特有的逻辑重新构建,因此需要读者花费心力去不断探索解读。
第三,意象群交融和重叠,有如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情感与哲理凝练一体,所谓的刹那即永恒,尘埃即宇宙。
论约翰·邓恩的诗歌写作特点

论约翰·邓恩的诗歌写作特点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被公认为是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英国最著名的诗人。
他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他打破了传统诗歌所采用的彼待拉克式的甜美、娇柔的诗风,对诗歌进行了大胆的变革,“通过逻辑、类比、科学参照的暗示,运用独创性的比喻复杂事物意象的手法,展现了沉博绝丽的诗歌形式和起伏跌宕的节奏”。
他的诗歌凝聚着智慧、幽默、激情、哲理;语言生动、格律多变、意象夸张,具有浓厚的思辨特征。
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认为邓恩“以极富热情的庄严感融合了别人不曾做到过的------辩证之精妙和谈吐的最高升华。
”玄学奇喻(metaphysical conceit)是邓恩的诗歌最显著和最出名的特征。
所谓玄学奇喻,也就是“将很明显的两个毫不相关的主题以一种奇妙的、匪夷所思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比喻”,即“a combination of dissimilar images,or discovery of occult resemblances in things apparently unlike.”(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如他将夫妻比喻为圆规的两个腿;将死亡和拯救比喻为地图上的东方和西方,甚至将跳蚤比喻为恋人的婚床、婚姻的殿堂等。
邓恩的诗歌类比独特,诡异新颖。
不同的思想、情感、意象的交织,赋予了他的诗歌一种清新、独特、奇异的美。
本文拟以邓恩在诗歌中的戏剧性独白的元素及口语体为视角,探讨邓恩的玄学奇喻所带来的戏剧性对比及语言口语化的效果。
一、新颖的比喻、奇特的意象约翰·邓恩的诗歌以想象大胆、独特,比喻新颖、别致而著称。
奇思妙喻(metaphysical conceit)是其诗歌最显著的特征。
诗人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中获取意象,并借助于它们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约翰邓恩

约翰邓恩与玄学派诗歌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作为一种文学倾向流行于十七世纪,但这个称呼最早是英国诗人德莱顿在一六九三年才提出来的。
当时是含有贬义的,他认为以多恩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好弄玄学……爱情诗本应言情,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辩,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
十七世纪的约翰逊(Samuel Johnson)进一步作出评论,认为十七世纪“涌现出一批可以称之为玄学派诗人的作家”,从而使这一术语广为流传。
二十世纪的大师艾略特等人(他写过《玄学派诗人》著名论文)更是对该派诗歌大加赞赏。
艾略特认为英国诗歌从多恩之后便日趋衰落,认为多恩诗歌智力和激情交融一体,是一种复合型的智性。
为了更好地赏析《别离辞:节哀》,我们得对英国玄学派诗歌主要的代表约翰·多恩(John Donne)的创作以及该诗的背景有所了解。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多恩早年受到天主教徒的教育,并入牛津大学学习。
他一生经历曲折复杂。
青年时代个性狂放,生活放荡,又野心勃勃,做了宫廷一位大臣的秘书之后,又在一六 一年与大臣夫人的侄女私逃结婚,而被关进监狱。
获释后,生活潦倒。
但他仍不肯放弃仕途生涯,但最后不得不在教会中寻求出路,根据对他赏识的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意旨,在一六一五年改信国教,做了牧师,最后受命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直至逝世。
投身宗教以后,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过着放荡的生活,出入于剧场妓院,追求享受,寻求冒险,而到后期,则哀叹“过去浪费掉的叹息和眼泪”,把思想感情和炽热的爱转换到“神圣”的宗教事业上来。
所以他早期的主要创作成就是爱情诗和讽刺诗,晚期的主要成就是宗教诗歌和布道文。
正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我青年时代的情妇是诗歌,老年时代的妻室是神学。
”《别离辞:节哀》便属于多恩早期的诗作。
这首诗是一六一一年他随罗伯特·特鲁里爵士出使巴黎时,在临行前赠给他所爱女子的,据沃尔顿(Izaak Walton)所写的传记,此诗是赠给他的妻子安妮·多恩的(当时她正怀着第十个孩子,结果仍产一死胎)。
玄学派诗歌ppt

• However,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witnessed a renewed interest in Donne and other metaphysical poets.This new recognition has arisen from a realization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eir art,an interest in their spirit of revolt,their realism,and other affinities with modern interests,as well as from the fact that they produced some fine poetry.T.S.Eliot,John Ransom,and Allen Tate are examples of modern poets who have been mostly affected by the metaphysical influence.
2. 玄学派诗歌特点
• 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 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 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 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 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 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由 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 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 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 其他玄学派诗人的作品。
• 2. 作品 • 多恩早期创作爱情诗,如《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很多诗作饱含机智、嘲讽,也有些诗作表现 出柔和与深情。他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爱情诗,特 别是《挽歌》(Elegies),在格调和情感深度方面明显 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宫廷爱情诗。 • 多恩后期的作品带有浓重的宗教和哲学色彩,表达了 一个人对生死和局限性倍感困扰的思想。《死亡,不要骄 傲》和《病中赞歌》(Hymn to God, My God, in My Sickness)都是比较有名的宗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His poems give a more inherently theatrical impression by exhibiting a seemingly unfocused diversity of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and a free range of feelings and moods.The mode is dynamic rather than static,with ingenuity of speech,vividness of imagery and vitality of thythms,which show a notable contrast to the other Elizabethan lyric poems which are pure,serene,tuneful,and smooth-running.
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

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论文导读:正是由于这种融诗人的巧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于一体的特点,才使奇思妙想成为玄学诗的重要标志。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玄学派诗人的声望迅速提高。
关键词:玄学派诗歌,约翰邓恩,奇思妙想玄学派诗人是指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一批诗人,他们的创作时间大约从1610年到1680年。
这派诗人以约翰邓恩为领袖,还包括安德鲁马维尔、乔治赫伯特、亨利沃恩、亚伯拉罕考利。
这些诗人在世时并未被称为玄学诗人,这一称谓是后来兴起的。
18世纪,塞缪尔约翰逊在1779年《考利传》中对玄学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第一次明确提出玄学诗人这一术语。
他说玄学派诗人是一群有学问的人,他们的全部努力即是要表现他们的学问,他们习惯作哲理性的争辩诗,并且喜欢用大量牵强附会的意象。
②于是这一派诗人正式得名玄学派。
试着简要介绍玄学派诗歌的特点,并且以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跳蚤》两首诗为例分析玄学派诗歌中奇思妙想(oneit)的独特性,最后简单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一、玄学派诗歌的特点玄学派诗人运用相同的创作手法,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表现出对伊丽莎白时期爱情诗中浪漫主义的甜腻空泛诗风的反叛。
参考。
这一派诗歌说理辩论多于抒情,倾向于对爱情和宗教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
玄学派诗人的比喻新颖奇特、意象深刻,摆脱了伊丽莎白时代玫瑰般的脸颊、樱桃般的嘴唇、珍珠般的牙齿之类的俗套的比喻。
看上去是平常的叙事或者描述,却常常出人意料地穿插天文地理的知识,以纵横时空的想象力启人情思。
这些相异乃至对立的因素并存于一诗之中,成为有机的整体。
③确如所言,玄学派诗人正是在诗中采用独特的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而特立独行。
诗中多抒发诗人对人生的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感受,还有对死亡、肉体情爱和献身宗教的沉思,富于理性、善于分析。
玄学派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也大胆求新,与伊丽莎白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诗歌不同的是,其诗歌用词简约,以口头谈话的方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

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玄学派诗歌英国十七世纪诗歌的一派,代表诗人有约翰·邓恩(John Donne)和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vell)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别具匠心的比喻,揉细腻的感情与深邃的思辩于一体。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为世人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才从历史的尘封中重见天日,对现代主义诗风产生很大影响。
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别具匠心的比喻,揉细腻的感情与深邃的思辩于一体。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为世人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才从历史的尘封中重见天日,对现代主义诗风产生很大影响。
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曾经被德莱顿、约翰逊等人认为取喻怪诞,古奥晦涩,太过学究气和思辨化,而二十世纪盛极一时的新批评理论诸将都不约而同地推崇玄学派诗风,认为玄学派诗歌将思想和情感完美结合,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独创性,堪称英语诗的最高峰.这与当时的文艺背景有关,也与新批评派的诗学观和文学批评思想有关.邓肯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充满了富有哲理的奇思妙喻,而敏捷活泼的思维活动又与强烈的激情——爱的激情、宗教的激情融为一体,从而制造出一种新颖的和谐。
读邓肯的诗,如同参加一项智力游戏,惟有开动脑筋,方能追赶上诗人飞驰的想像,品味出他精妙的思辨分析一诗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作为一种文学倾向流行于十七世纪,但这个称呼最早是英国诗人德莱顿在一六九三年才提出来的。
当时是含有贬义的,他认为以多恩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好弄玄学……爱情诗本应言情,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辩,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1。
十七世纪的约翰逊(Samuel Johnson)进一步作出评论,认为十七世纪“涌现出一批可以称之为玄学派诗人的作家”2,从而使这一术语广为流传。
二十世纪的大师艾略特等人(他写过《玄学派诗人》著名论文)更是对该派诗歌大加赞赏。
英国玄学派诗歌名词解释

英国玄学派诗歌名词解释
英国玄学派诗歌是19世纪末英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特点是玄妙、神秘和超自然的主题及表现方式。
这些诗歌通过使用隐喻、象征和意象等修辞手法,探索和揭示人类存在的深层意义和宇宙之谜。
玄学派诗歌的核心概念是超验主义,即相信个体灵魂与神秘力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诗人们试图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对神秘事物和宇宙力量的感受和理解。
他们追求灵魂的出神体验,致力于超越日常存在的局限,以寻求更高层次的真理和智慧。
在英国玄学派诗歌中,常使用的主题包括自然、爱情、死亡、宗教和灵魂的旅程。
诗人们常常以自然界的景象和现象来表达人类生命的奥秘和无常性。
他们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美和浩渺,以及人类与自然的联系,传达出人类在宇宙中的微小与凡俗。
此外,玄学派诗人还借鉴了古代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将其融入自己的诗作中,以丰富诗歌的意义和深度。
他们探索爱情、宗教和死亡等永恒的主题,并探讨人类与神秘力量的关系。
总的来说,英国玄学派诗歌是一种强调灵性和超验体验的文学流派,通过象征和意象等修辞手法,探索和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之谜。
这些诗歌以其神秘和深刻的特点而被广泛地研究和赞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11月 河北学刊 Nov.,2007第27卷第6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7 No.6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王海红,刘立军(石家庄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801)[摘 要]兴起于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给当时的英国诗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是,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却在以后的近三百年间鲜被关注。
20世纪的人们却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并把玄学诗歌称为英语诗的最高峰。
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关键词]玄学派;新批评派;复兴[作者简介]王海红(1968—),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刘立军(1970—),男,河北省丰润县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6-0240-03 [收稿日期]2007-08-12 17世纪,英国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派玄学诗人,这支突起的异军由约翰・多恩引领,旗下还有马韦尔、赫伯特、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考利、凯利等多位代表人物。
“玄学”这一标签,是德莱顿最先贴用在约翰・多恩的诗歌上的,原意是在批评多恩在诗歌中多用复杂的哲学思辨。
然而,在玄学诗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对形而上的哲学命题的直接处理和关注,故而有论者认为,玄学诗这个名称实际上是误用。
但也有论者认为,正是在某个玄学问题的语境中表现爱情、死亡、上帝等题材才造成了玄学诗的独特品质。
玄学派诗歌对当时甜腻空泛的诗歌传统提出了挑战,改变了当时奢华铺排的文风。
玄学派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共同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是,在他们身后的近三百年里,玄学派诗人一直被主流派诗人和评论家们认为是次等诗人,他们的诗歌也大多被埋没了。
但20世纪以来,玄学诗歌以新的生命力得以复兴。
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一、玄学诗歌的复兴与17世纪和20世纪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艾略特曾指出,判断一个诗人是否具有现代性,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这个诗人曾有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陈述;二是他的头脑和我们(现代读者)之间有着偶然的联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就玄学派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关系而言,更多地属于后一种[1]。
玄学派诗歌在荒诞不经中隐藏着的求真意识、理智与情感,在多重象征中水乳交融,早已使他们的诗歌远离了之前或同时期那些寓言式或浪漫式的场景而独树一帜。
无论主题、结构或是修辞手法都表明,他们的诗歌不再完全属于伊丽莎白时代,而是具有现代性[1]。
但是,玄学诗歌的现代性与17世纪和20世纪相似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相似的社会背景让20世纪的人们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
17世纪的英国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史称“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期”。
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及其贵族之间的政治矛盾和斗争不断升级,政权交替更迭,民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17世纪的英国,国教已经被确立,而以多恩为首的玄学派诗人们大多为天主教徒,他们要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就不得不依附权贵,这使得他们的内心极度困惑。
当时的詹姆士一世和查里一世两朝政治腐败,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更是败坏到了极点。
所以,在17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到处都弥漫着一种怀疑、幻灭的感觉[2](P242)。
玄学派诗人不仅将《圣经》作为政治和道德真理的典范,更遵循“通灵、玄想”,抑或神秘主义,即借助祈祷和默想得知真理及与上帝同在的经验,并试图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加以再现。
20世纪的现代诗人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们所面对的饱受战火摧残的世界,满目疮痍,所处的时代同样动荡不定。
艾略特的《荒原》就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生活的极度荒唐、贫乏、枯涩和绝望。
当社会上出现信仰“断裂042带”时,往往会产生“荒原文学”,而17世纪玄学派诗人所处的巴罗克时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艾略特等现代派诗人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都是典型的荒原期,因而他们的诗歌氛围难免悲观,思想难免神秘,但同时又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一种哲学和一种世界观[1]。
这就难怪20世纪的现代派诗人在17世纪的玄学派诗人身上和他们的作品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其次,玄学派诗人和现代派诗人面临着相似的时代感,即打破各自以前的诗歌传统。
彼特拉克诗歌传统发展到伊丽莎白时代时,文风已经变得甜腻空泛,故作幽雅,华丽铺排。
诗人们自信乐观的口吻也只是对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的浪漫向往。
玄学派诗人们身处多元价值观激烈交锋的时代,注定要赋予这个时代的文学以崭新的内涵———完全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模仿说。
因而,玄学诗歌既不被古典主义者所接受,也不为浪漫主义者所了解。
但是,这种恒变思想却与20世纪的西方文化心态十分接近,从而得到了自由而迷惘的现代主义者的理解与承认。
而现代主义之前的浪漫主义,最初是一面象征性旗帜,代表着对古典主义的反叛,后来发展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文学主张。
但到20世纪后,浪漫主义却已成为无病呻吟,表达夸张粗糙的代名词。
为此,休姆要求中止浪漫主义的感情泛滥和狭窄的文学观念,呼吁复归古典主义,即文学评价应该客观、节制、冷静,应有自己的批评原则。
正是这种相似的历史使命感拉近了玄学派和现代派的艺术情感距离,也为玄学诗歌在20世纪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二、玄学诗歌在20世纪的复兴与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密切相关 傅浩指出:“多恩诗名之重振,其原因绝不可能仅仅是外在的,偶然的。
他的诗中必有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令人感兴趣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
”[3](P3)这种评价同样适用于其他玄学派诗人及其诗歌。
玄学派诗歌善于将思想和情感完美结合,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独创性。
首先,玄学派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大胆求新,颇具艺术独创性。
与伊丽莎白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相比,玄学诗歌中口语化的表达特点使其更具戏剧性,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诗行不拘多少,诗句不拘长短。
有时,一行诗中使用多个标点符号,宛若在平缓的溪流中间放置几块石头,给无声的水流平添了几许阻力,从而使得诗意和诗趣俱增。
玄学诗歌的韵脚复杂且不规则,还经常打破常规限制。
艾略特在《玄学派诗人》中指出,玄学派诗歌的语言是简朴典雅的,但句子结构却不简单,而是十分忠实地反映了思想感情,并且由于思想感情的多样化而具有多样化的音乐性[2](P1246)。
这种不规则的形式美,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
其次,玄学诗歌的思辨性强,涵盖面广,举凡天文、地理、哲学、物理皆可入诗。
诗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将各种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冶于一炉,从而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马维尔的《致他羞涩的情人》是玄学派诗歌中的名作。
该诗的磅礴气势为奇特的想象做好了铺垫,诗人把凡俗红尘的男欢女爱之情放在理想化的神的大宇宙背景之下,便于充分展开诗人想象的翅膀,心游万仞。
尽管有些玄学派诗人的诗句比喻有时不免失之牵强,但像卡乌里把世界比作棋盘,多恩把分离的情人比作圆规的两脚,克拉肖把情人的眼睛比作“行走的浴缸”、“浓缩的海洋”,泰勒把上帝和信徒之间的关系比作织布的过程,等等,却都是玄学派诗人奇思妙喻的典型例子。
此外,最重要的是,玄学派诗歌将思想和情感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格瑞厄森在《十七世纪玄学诗选:从多恩到巴特勒》中谈到多恩的艺术魅力时说道,强烈情感与深沉思辨的独特混合形成了他最伟大的艺术成就。
[4]玄学诗歌取喻于自然,然而效果令人惊奇;它常用典来丰富含义,其效果有时令人意外,但是又雅正合理。
诗中既有智性的探讨,又蕴涵诚挚的感情。
看似平常的叙事或描述,却常常出人意料地穿插天文地理知识,以纵横时空的想象力启人情思。
这些相异乃至对立的因素并存于一首诗之中,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玄学诗人的诗中,一种思想同时也就是一种经验,使人能“像闻到一朵玫瑰的芳香似的感到他们的思想”[2](P1245)。
玄学派诗歌“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范。
三、玄学诗歌在20世纪的复兴也与新批评派的诗学主张密切相关 新批评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至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占据统治地位,被称为现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理论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休姆、艾略特、瑞恰慈、兰塞姆、燕卜荪、塔特、沃伦、布鲁克斯、韦姆萨特、比尔兹利、布拉克墨尔和韦勒克等。
玄学派与新批评派之间相距三百年,但是这个盛极一时的理论派别的各代表人物都对玄学派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约而同地引用玄学派的诗句或者通过分析玄学派的诗歌阐释或验证自己的142◆学人论坛◆诗学主张。
这两派间诗学观点和文学批评思想的相似性是玄学诗歌在20世纪得以复兴的重要原因。
首先,玄学派诗人对时代和人生作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深刻反思,他们主张对这个多义、多变的世界从多层面进行解读。
因此,玄学派诗歌呈现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思路和结构。
而20世纪的人们在传统的理性大厦崩塌后,试图重构价值和精神的坐标时发现,人的认识模式已从统一走向多元,从单纯走向复杂,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封闭走向开放;生命与存在并无恒定模式,意识并无单一指向的坐标,连时空都不是凝固的指数,词语也是多元和蔓生的,情感更是因人而异。
其次,玄学派诗人极不满已成定式或定论的诗歌风格与模式,认为需要依照个体的多重视角才能解读多义的人生[5]。
他们认为,思想比严谨的形式更为重要,而韵律的跌宕起伏和杂乱无章会自然地吻合于关于人生的严肃性与复杂性的观点之中。
玄学派诗人还主张用写实主义的方法和造反精神,以说话而不是以咏唱的方式来阐明个人观点。
而新批评派诗歌提倡的是意象的破碎,语言的变形,并通过这些技巧来反映这个失去信仰和被战争肆虐的“荒原”世界。
于是,长期遭受否定的、误解的玄学技巧恰恰被现代派所借鉴发挥,而且发挥得极端离奇。
再次,玄学派诗人认为,写诗本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不是描述和定义他人的世界。
他们主张将智性与感性结合,反对泾渭分明、不无硬质的理性剖析。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认为,主观的感受只是素材,要想进入作品,必先经过一道非人格化的、将个人情绪转变为普遍性、艺术性情绪的过程,将经验转化为艺术的过程。
而玄学派以客观对应主观的诗学观,正可以被新批评派借来表达现代人复杂的感受和不和谐的心态[6]。
结 语玄学派诗歌自产生至今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它们的评价和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启示着我们去思考。
在文学史上,没有恒定不变的批评标准,也没有恒定不变的艺术价值。
一个文学现象或流派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基础上的,对其所作的阐释总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
正是这种变化本身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批评标准,也改变着人们看待艺术价值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