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干扰素不良反应及处理

合集下载

干扰素有哪些副反应?.docx

干扰素有哪些副反应?.docx

干扰素有哪些副反应?
干扰素作为一种免疫促进剂在临床上使用已日趋广泛,目前是治疗丙型和乙型肝炎的一线药,在肿瘤治疗方面亦起到相应效果。

有些人认为,干扰素是免疫促进剂,使用它可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其实任何药物都会有副作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不仅很常见,而且还多种多样。

早期不良反应用药一周内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流感样表现,如发烧、畏寒、身痛、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

症状较轻时可不予治疗,只须适当多喝些开水、卧床休息,一般10日左右症状便可消失。

症状重者则须服用些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中期不良反应用药1个月后有的病人会出现消化道症状、皮肤“过敏样”症状或精神症状,如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眩晕、判断力障碍、嗜睡或失眠,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等精神症状。

如果患者原有抑郁、狂躁病史,则可能会使原发病加重或复发。

一般消化道反应较轻者,经2~4周可自行缓解,重者则宜服用促消化药。

皮肤过敏反应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不须特殊处理,但应注意避免刺激皮肤。

失眠较重者可服用弱镇静剂,精神症状较重时则应立即减药,或停用干扰素。

部分患者在用药两个月后可出现脱发,大剂量用药时可提前发生,小剂量时可于3个月后发生,女性较男性更明显。

此外还可导致一过性蛋白尿及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等骨髓抑制现象,个别患者原有的糖尿病、心脏病可能加重。

虽然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可以逆转,副反应的轻重每个人并不一样,也不一定都会发生,但作为开方用药的医生,在使用干扰素前一定要给病人讲明利弊,病人一旦用药,就要有迎接不良反应的思想准备。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对策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对策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对策
杜军
【期刊名称】《日本医学介绍》
【年(卷),期】1993(014)012
【摘要】干扰素(IFN)已广泛用于治疗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而由IFN产生的各种副作用多与剂量有关。

副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亦与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

在日本治疗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应用IFN的容许剂量为300~1000万IU/日,用药最长时间以不超过六个月为限。

以下就IFN的副作用分期和对策作一介绍。

一、IFN 副作用的初期症状开始应用IFN一周以内出现以发热为主的流感样症状。

呈现高热的流感可同时伴全身症状,但无咽痛、咳嗽等。

体温在肌注IFNα后4~5小时后开始升高,6~9小时达最高为38~40℃,4~12小时退热。

IFNβ静注1小时后出现畏寒,而后发热,3~6小时后体温达高峰。

【总页数】3页(P562-564)
【作者】杜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
【相关文献】
1.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对策 [J], 杜军
2.α—干扰素副作用的观察与护理对策 [J], 毛慧
3.干扰素副作用临床观察及对策 [J], 于国英
4.干扰素治疗肝炎时的副作用及其对策 [J], 韩世杰
5.干扰素治疗的副作用及护理对策 [J], 黄红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干扰素-α的不良反映及应对方略1.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干扰素-α治疗的绝对禁忌证涉及: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本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对计数 O.1,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10^9/L。

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涉及: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总胆红素>51u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

2. 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随访2.1治疗前应检查①生化学指标,涉及 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效;②血常规、甲状腺功效、血糖及尿常规;③病毒学标志,涉及 HBsAgHBeAg、抗-HBe 和 HBV DNA 水平;④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应做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⑤检测本身抗体,排除本身免疫性疾病;⑥育龄女性还应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排除妊娠。

2.2治疗过程中应检查①开始治疗后的第 1 个月,应每 l~2 周检查 1 次血常规,后来每月检查 1 次,直至治疗结束;②生化学指标,涉及 ALT、AST 等,治疗开始后每月 1 次,持续 3 次,后来随病情改善可每 3 个月 1 次;③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 3 个月检测 1 次 HBsAg、HBeAg、抗-HBe 和 HBVDNA;④其它:每 3 个月检测 1 次甲状腺功效、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⑤应定时评定精神状态。

3. 干扰素的不良反映及其应对方略3.1流感样症候群流感样症状是干扰素应用早期的1 个最常见的不良反映,体现为发热、寒战、头痛、乏力、全身不适、心动过速,及肌肉、关节酸痛。

可能是由于干扰素造成白细胞介素-1、前列腺素-E2 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所致。

干扰素注射后 3-8 小时内,几乎全部的患者都出现流感样症状,尤以第 1 针注射后最严重。

大部分患者是可耐受的,且在注射数针后会逐步减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消失。

谢青: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谢青: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谢青: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作者:东来来源:《肝博士》 2016年第2期东来人物档案谢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巴斯德研究所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现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分会常委、上海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感染性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传染病专科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副会长、以及《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等编委。

2000~2002年和2002年10月~2003年2月曾两次在美国德州医学中心贝勒医学院内科系进行肝脏病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和病毒性肝炎的基础研究。

先后承担了卫生部、教育部、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及教委重点基金、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课题、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白玉兰人才基金等31项课题。

近10年来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60余项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药物研究。

在SCI收录的杂志以及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参加编写专著共20余部。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奖、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职业道德标兵、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乙型肝炎(乙肝)和丙型肝炎(丙肝)是我们国家目前主要的传染病之一,也是很重要的国家公共卫生健康问题。

乙肝治疗现有的方案比较多,如核苷类药物治疗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毒,减少肝癌和肝硬化的发展,但是需要长期使用;另外一种治疗方案是很多国家的首选药物,那就是长效干扰素治疗。

对于一些应答效果比较好的患者,通过长效干扰素的固定疗程治疗,可以达到比较好的血清转换,甚至有的患者能够实现停药不复发,更有甚者能够达到目前所能追求的最高目标,即功能性治愈(临床治愈)。

李亚磊院长详解:干扰素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李亚磊院长详解:干扰素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干扰素也有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如下: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使用后数小时至数日。

使用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使用,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3.精神异常:可以表现为压抑、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

因此应用干扰素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也要密切加以观察。

抗压抑药物可以缓解此类不良反应,但对症状严重者,应该及时停药。

4.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5.皮肤反应:使用超过4个月者部分人可有轻、中度脱发,一般停药后可有恢复,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李亚磊院长详解:6.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

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

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7.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女性患者17b雌二醇、黄体激素的减低和延迟,会使月经周期延长,停药后可恢复。

8.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

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有人换用不同的基因型制剂,减少干扰素抗体的产生,而提高干扰素疗效。

9.干扰素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

干扰素副作用

干扰素副作用

干扰素副作用干扰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C型肝炎、白血病等。

虽然干扰素有很好的药效,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副作用。

首先是常见的一些轻微副作用,如发热、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严重程度和治疗剂量有关。

这些副作用在大部分病人中是经过耐受的,不需要停药。

其次是骨髓抑制。

干扰素可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

这种骨髓抑制通常在开始治疗后几周内出现,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这就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口服叶酸等。

再次,干扰素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干扰素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引起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症状。

因此,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患者时,需要定期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心脏方面的副作用。

另外,干扰素还可引起胃肠道不适。

常见的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

这些副作用一般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周内出现,但很少会导致治疗的中断。

可以通过调整干扰素的剂量、饮食调理等方式来缓解这些不适感。

另外,干扰素也可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这些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周内出现,大部分病人可以耐受,无需停药。

但是,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甚至有自杀倾向。

这就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此外,干扰素还可引起免疫系统的副作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感染情况,及时寻求抗感染治疗。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但也会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

尽管干扰素的副作用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是可接受的,但对于一些特定患者来说,副作用可能会比较严重,并对治疗产生影响。

干扰素副作用怎么处理_处理干扰素副作用的方法

干扰素副作用怎么处理_处理干扰素副作用的方法

干扰素副作用怎么处理_处理干扰素副作用的方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干扰素,干扰素的运用还是很广泛的,但是干扰素的副作用还是很严重的,那么你知道干扰素副作用怎么处理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干扰素副作用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干扰素副作用的处理1.流感样症状的处理:发热时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干扰素用药时机掌握在就寝前或者傍晚给药或休息日给药;多饮水,吃平衡膳食。

2.头痛的处理:服用镇痛药,尽量避免强光和噪声,不饮酒、少食富含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食物,限制咖啡因的摄入,保证每日足够睡眠及充足的水分。

3.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的处理:干扰素注射前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处方退热药,就寝前或者傍晚给药,使患者在睡眠中度地发热期;冷敷、热水浸泡或理疗、按摩。

4.失眠或兴奋的处理: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保持放松状态,有睡意时才睡觉,限制午睡时间;定期进行锻炼,限制咖啡因及乙醇的摄入。

5.脱发的处理:避免用损发产品、电吹风机、束发带和每日洗发;使用柔和的洗发剂和护发剂;避免染发和烫发,留短发或者戴假发。

6.食欲减退的处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适当的休息和锻炼;少量多餐,多食水果、蔬菜。

7.注射局部反应的处理:注射前冰敷注射部位至产生麻木感;注射部位消毒,待乙醇干燥后再注射;药物达到室温后注射,以45°~90°进针;不要搓揉注射部位;交替部位注射。

8.抑郁症的处理:治前评估心理健康稳定性,预测治疗期间症状的强度,根据抑郁的严重程度,调整干扰素剂量或停止治疗,需要时可以酌情给予抗抑郁药。

9.甲亢的处理:暂停干扰素治疗,适当给予甲亢药物治疗,疾病稳定后可谨慎继续治疗。

干扰素的分类标准目前通用的分类方法将干扰素分为三型:Ⅰ型:有IFN-α和IFN-β,其中IFN-α有二十余个亚型,IFN-β仅有一个亚型。

Ⅰ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抗寄生虫、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刺激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参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作者:刘士敬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02期常见不良反应及其产生机制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流感样症状患者一般可于注射IFN 2~5小时内开始发热,体温可高可低,有时可达40℃,高热时可伴有寒战,一般在发热3~4小时后自行退热。

注射3~5次后多数患者不再发热或呈低热。

发热时常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称为感冒样综合征。

IFN≥3.0×107 U/次时,>70%患者会发生此类不良反应。

可采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亦可于IFN注射0.5~1小时前服药,以预防和减轻发热等症状。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接受IFN治疗过程中,约20%的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轻到中度减少,但极少引起感染或出血。

一般停止IFN治疗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能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白细胞计数通常在开始应用IFN的2周内即迅速下降,其中,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大于淋巴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一般在随后的4~6周可逐渐趋于平稳,停药后可迅速回升至基线水平;IFN可使血小板计数下降10%~50%,往往在注射后24小时即出现,并持续整个疗程。

少数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即有明显血小板水平减低,应用IFN后其血小板计数可能降至警戒线(30 000~50 000/mm3)以下,从而影响IFN的应用。

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应用IFN期间,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13%~60%,多为轻度,不影响治疗;症状严重者不足10%,但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IFN治疗终止的最常见原因。

乏力和虚弱是最常发生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其他包括眩晕、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视觉定向障碍、意识模糊、嗜睡、幻觉、昏迷、味觉减退、食欲缺乏、性欲减退、抑郁、易怒,甚至自杀行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治疗出现ALT升高可能是治疗有效的指征 但这也需要慎重判断
Flink, et al. Gut. 2005;54:1604-1609.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免疫诱导的ALT升高: 出现在病毒水平下降后,与应答相关
由于实验 室异常值 调整剂量
AEs = 不良事件.
1. Marcellin P, et al. N Engl J Med 2004;351:1206–17. 2. Lau GK, et al. N Engl J Med 2005;352:2682–95.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发生感染比例 与中性粒细胞未减少患者相似
192例CHC患者接受211次治疗,评估干扰素治疗中感染并发症与中性粒细胞减少之间的关系
N=192
1.0
0.8 未 感 0.6 染 的 人 0.4 数 比 例 0.2 0.0 0 12
OR=1.2; 95% CI,0.6-2.4 P=0.7
中性粒细胞≥1000/mm3, 中性粒细胞<1000/mm3,
治疗周数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24
36
48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Cooper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42:1674-8.
266例患者接受PEG-IFN治疗1年, 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估复发的时间与应答之间的关系
Flink, et al. Gut. 2005;54:1604-1609.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血象异常
血象异常的主要表现:
中性粒细胞降低一定程度上可预测应答
252例CHB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48周,以干扰素治疗24周内血细胞计数最低值将 患者再分组,比较各亚组干扰素的疗效,研究旨在分析干扰素治疗CHB引起骨髓 抑制的特点和差别,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a P>0.05;b P<0.05
周斌,等.热带医学杂志.2012;12(2):131-135.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对患者的适当评估可有效管理潜在的不良事件 - 治疗期间随访监测
基线 血常规、生化学检查 基础疾病: 精神病、甲状腺疾病、视网 膜病、银屑病、抑郁史、未 控制的癫痫/高血压/糖尿病 妊娠
第1个月
血常规:每1-2周 生化学检查(ALT、AST) 每3个月重复评估 • 生化学检查 • 甲状腺功能 • 血糖 • 尿常规
甲状腺功能变化
其它不良事件(如发热>1周)
万谟彬,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2010年更新).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28(4):193-20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治疗中并发感染
治疗中无并发感染
︶ 1.00
0
2
4
6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中性粒细胞计数 基线:3800±1700 /mm3 ; 低点:1900±1100 /mm3
治疗周数
Cooper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42:1674-8.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干扰素治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并发感染无关
192例CHC患者接受211次治疗,评估干扰素治疗中感染并发症与中性粒细胞减少之间的关系
N=192
4.00 中 性 粒 3.00 细 胞 ︵ 2.00 ×103/µl
一过性外周血象变化
外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减少 血象异常的发生主要与干扰素可逆性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及 可逆性地阻止血细胞从骨髓释放有关
万谟彬,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2010年更新).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28(4):193-20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 周斌,等.热带医学杂志.2012;12(2):131-135.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PEG-IFN治疗中ALT升高通常提示治疗有效
• IFN增加T细胞的杀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 • ALT升高通常发生在IFN治疗的第2-3个月 – 可能先于HBeAg血清学转换 – 回顾性分析证实:治疗早期出现ALT升高者的病毒学应答 率更高。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血象异常的处理
中心粒细胞增加未增加感染风险 大部分血象异常程度较轻,无需特殊治疗,多可在停药后1-2周内恢复
外周血WBC总数 ≤1.5×109/L ≤1.0×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 或≤0.75×109/L 或≤0.5×109/L PLT计数 或≤50×109/L 或≤25×109/L 干扰素剂量调整 下调剂量 暂停使用1次,1周后复查。 指标回升后可恢复常规剂 量或从小剂量开始治疗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66例患者接受PEG-IFN治疗1年, 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估复发的时间与应答之间的关系
Flink, et al. Gut. 2005;54:1604-1609.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病毒诱导的ALT升高: 出现在病毒反跳后,与应答无关
PEG-IFN治疗的常见不良事件
• 流感样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肌肉疼痛,是最常报道的不良事件1,2
100 90 80 70 患者 (%) 60 50 40 30 20 10 0 6 7 59 49 42 40 24 28 27 26 20 14 19 17 18 15 15 9
HBeAg阴性的CHB (n = 177); 48 周; 180 µg/周 PEG-IFNα-2a1 HBeAg阳性的CHB (n = 271) 48 周; 180 µg/周 PEG-IFNα-2a 2
疗程
血常规 生化学检查(连续3次)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每 个月
干扰素治疗中需关注的不良反应

ALT 升高 中性粒细胞≤0.75×109/L 或血小板≤50×109/L 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
HBeAg阴性的CHB (n = 177); 48 周; 180 µg/周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 HBeAg阳性的CHB (n = 271) 48 周; 180 µg/周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2
30
20 10 0 5 4 7 3 7 7
普通AE
严重AE
由于AE而终止
由于AE调整剂量
1.PEG-IFN α-2a治疗HBeAg阴性CHBⅢ期临床研究,患者随机接受PEG-IFNα-2a、PEG-IFN α 2a+LAM或LAM治疗48周, 停药后随访24周,旨在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2. 1.PEG-IFN α-2a治疗HBeAg阳性CHBⅢ期临床研究,患者随 机接受PEG-IFNα-2a、PEG-IFN α 2a+LAM或LAM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旨在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
Ferenci P.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1;10:529–44.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PEG-IFN治疗中需减量或停药患者比例
• 少数不良事件(AE)可导致剂量调整或治疗终止1,2
100 90 80 70 患者 (%) 60 50 40 37 37 88 89
长效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患者不良反应的 管理和处理
专业材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
P-PGS-2015.01-046 Valid Until 2017.01
不良反应可能影响PEG-IFN疗效的充分发挥
PEG-IFN不良反应
PEG-IFN减量或停药, 用药依从性下降
PEG-IFN疗效不能充分发挥
赵连三,等.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5):378-379. 周斌,等.热带医学杂志.2012;12(2):131-135.
ALT升高
• 主要变现:ALT一过性升高,峰值应考虑增加肝功能监测次数 – 如在减低剂量后ALT仍有进行性和与临床相关的升高或伴 胆红素升高则应停药,ALT复常后可恢复常规治疗
万谟彬,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2010年更新).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28(4):193-203. 派罗欣产品说明书.2011.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
210例应用PEG-IFN治疗的CHB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每3个月检测甲状腺功能 及甲状腺抗体,旨在评估PEG-IFN治疗CHB甲状腺疾病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