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缺乳

合集下载

产后缺乳中医疗法与辨证施护

产后缺乳中医疗法与辨证施护

产后缺乳中医疗法与辨证施护摘要】总结对102例产后缺乳中医辨证治疗与辨证施护,以期从身心疗法中寻找预防和治疗产后缺乳的方法,指导产妇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进行哺乳,从而提高。

母婴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缺乳中医辨证治疗传统疗法辨证施护产后缺乳也称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所致,产后缺乳发病率约占产妇的20%-30%[1]。

产后缺乳将直接导致母乳喂养不足,使新生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了婴儿及产妇的健康,因此,应针对引起缺乳的各种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辨证治疗措施与辨证施护进行护理。

笔者对102例产后缺乳的产妇进行辨证治疗及辨证施护,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中医疗法1.1辨证治疗1.1.1气血虚弱型32例产后乳少甚或全无,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脉虚细。

治宜补气养血、通脉增乳。

以通乳丹为基本方,药用:人参、黄芪、当归、麦冬、山药、扁豆各15g,木通、阿胶、桔梗各10g,猪蹄2个。

1剂/d,水煎,分两次服用。

1.1.2肝郁气滞型39例产后乳汁涩少或全无,乳房胀硬、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脉弦细。

治宜疏肝解郁。

以下乳涌泉散为基本方,药用:当归、白芍、生地黄、花粉各15g,川芎、桔梗、甘草、柴胡、青皮、漏芦、通草、白芷各9g,穿山甲、王不留行各12g。

1剂/d,水煎,分两次服用。

1.1.1痰湿壅阻型31例乳汁分泌少或点滴皆无,乳房丰满、柔软无胀感,体形肥胖、不思饮食或食多乳少、大便溏薄、脉弦细。

治宜健脾化痰、通络下乳。

方用:苍术12g,香附、陈皮各10g,半夏6g,无花果30g,路路通、王不留行、丝瓜烙各15g。

1剂/d,水煎,分两次服用。

1.2 传统疗法1.2.1 针刺疗法主穴:双侧合谷、三阴交、少泽[2]。

配穴:气血虚弱加足三里,肝郁气滞加太冲,痰湿壅阻加丰隆。

每次留针30min,1次/d,5次为1个疗程。

1.2.2 耳穴疗法主穴:胸、内分泌、交感,配穴:气血虚弱加肝、脾,肝郁气滞加肝、三焦,痰湿壅阻加脾、胃、三焦。

13 缺乳

13 缺乳
❖ 产后乳汁分泌甚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婴儿需 要,称为“缺乳” ,亦称乳少。
❖ 本证不仅可出现于产后,在哺乳期亦可出现。
【病因病机】
❖ 乳汁由气血化生,资于冲任,赖肝气疏 泄与调节。
❖ 从经络循行上讲,胃经过乳房,中医有 “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说,脾经行 乳外,因此,本病主要与肝、胃脾有关。
【辨证】
❖ 主症 产后没有乳汁分泌,或分泌量过少,或 在产褥期、哺乳期乳汁正行之际,乳汁分泌 减少或全无。

气血不足

肝气郁结

痰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滞
【治疗】 1.基本治疗
❖ 治法 调理气血,疏通乳络。以足阳明经 及任脉穴为主。
❖ 主穴 乳根 膻中 少泽
❖ 配穴 气血不足+脾俞、足三里

肝气郁结+内关、太冲

痰浊阻滞+中脘、丰隆
❖ 1.针灸治疗产后乳少效果较好。 ❖ 2.应积极早期治疗,在乳少发生最迟不
超过1周,及时治疗,缺乳时间越短针灸疗效 越好。 ❖ 3.哺乳期应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 保证充足睡眠,掌握正确哺乳方法,可多食 高蛋白流质食物。

❖ 操作: 少泽浅刺,膻中刺向两侧乳房,平刺, 乳根向乳房基底平刺。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 作。
❖ 方义:膻中为气会,虚能益气,实则泻之, 理气开郁;乳根位于乳下,补益气血,化生 乳汁,又能通畅乳络;少泽为治疗缺乳经验 效穴。
2.其他治疗
❖ (1)皮肤针 ❖ (2)耳针法 ❖ (3)穴位注射法
【按语】

缺乳中医辩证论治

缺乳中医辩证论治

缺乳中医辩证论治产后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称为缺乳,又称乳汁不足、乳汁不行、产后乳无汁。

我国妇女有产后哺乳的良好习惯,对缺乳十分重视,有关记载颇为丰富。

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就有“产后乳无汁候”的病机论述。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列出了“治妇人乳无汁共二十一首下乳方”,所用药食多为通草、麦冬、漏芦、瓜蒌根以及猪蹄、鲫鱼等,至今临床亦常用于催乳。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分虚实两类论治缺乳。

指出:“产后有二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

”《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乳汁,乃气血所化。

若元气虚弱。

即乳汁短少……,若怒气乳出,此肝经风热,若累产无乳,此内亡津液。

盖乳汁资于冲任,若妇人疾在冲任,乳少而色黄者,生子则怯弱而多疾。

”奠立了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学基础,后世医家多宗前说,并治以虚则补之,实则疏之,不宜专事通乳,当寓通于补和疏之中,调治本病。

【病因病机】乳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与血气同源,赖乳脉、乳络输送,经乳头泌出。

是以程若水有“胎既产,则胃中清纯津液之气,归于肺,朝于脉,流人乳房,变白为乳”之说。

故血气不足或气机郁滞,影响乳汁的生化和流通,是引起缺乳的主要原因。

血气源于脾胃生化,是以脾胃素虚,或产后劳逸失常,或忧愁思虑,或产时失血过多,均可致气血虚弱而表现乳汁其少或全无。

肝主疏泄,“乳头厥阴所主”,若素性抑郁或产时、产后为情志所伤。

啼哭悲哀太过,肝失条达,气机郁滞,乳脉、乳络不通,乳汁运行失畅,以致缺乳。

也有因其他缘故,如婴儿吮吸不够,哺乳方法不正确,乳房排空不良引起乳汁减少。

尚有因添加辅食太多,出现乳汁减少者。

此外,素体衰弱,产时耗气伤血或素有慢性病可致缺乳;或因乳腺炎、乳汁淤积不出,以致乳汁不行。

【诊断鉴别】一、诊断要点1.产后开始哺乳时即觉乳房不胀,乳汁稀少;产后哺乳开始时即全无乳汁;或骤然乳汁减少,不足以喂养婴儿。

产后缺乳中医诊疗技术

产后缺乳中医诊疗技术

2.肝郁气滞
[证候]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汁稠,乳房胀硬或疼痛,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或黯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 下乳涌泉散。
主要药物: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柴胡、青皮、天花粉、漏芦、通草、桔梗、白芷、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若有乳房胀痛明显,加橘络、丝瓜络、路路通;乳房胀痛微热、心烦口苦者,加蒲公英、全瓜蒌、刺蒺藜、夏枯草。
[适应证] 主治脾胃衰弱、气血不足证。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日一剂。
适宜技术
1.针灸
(1)体针
主穴:选膻中、乳根、少泽。
配穴:若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膈俞;肝气郁结者,加太冲、合谷、内关、肝俞。针法为膻中、乳根平刺,针尖向乳头刺入 1~1.5寸,以乳房部有胀感为宜,施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少泽穴平刺。气血虚弱者,所加诸穴均用补法,可加艾灸;肝气郁结者,所加诸穴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7~10天为一疗程。
[适应证] 肾虚瘀阻之缺乳。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
2.补气通乳饮
[药物组成] 黄芪30克,当归6克,党参24克,麦冬、生地黄各12克,白通草6克,桔梗、王不留行各10克,生菜子3克,猪蹄两只。
[适应证] 气血两虚之缺乳。
[用法用量] 先以猪蹄煎汤,取此汤煎上述诸药服用,每日一剂。
[证候] 产后乳少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头晕;舌淡,少苔,脉虚细。
[治法] 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 通乳丹加减。
主要药物:人参、黄芪、当归、麦冬、通草、桔梗、猪蹄。食少便溏、腹胀者,加炒白术、陈皮、扁豆;头晕心悸者,加阿胶、白芍、首乌。

中医产后缺乳

中医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
目的要求
掌握:产后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 熟悉:产后缺乳的中医病因病机。 了解:产后缺乳的外治法。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产后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 难点:产后缺乳的辨证。
定义
产后缺乳:哺乳期乳腺无乳汁分泌,或乳 量少,不能满足喂养婴儿者,称为产后缺乳。
病因病机
▪ 中医病因病机: ▪ 气血虚弱 ▪ 肝郁气滞 ▪ 西医病因病理 ▪ 贫血、营养不良、恐惧、抑郁等。 ▪ 产后婴儿对乳头刺激不够等。
▪ 检查
乳房柔软,皮色不变; 或乳房胀硬; 或伴有结块,皮色不变; 或皮肤微红,甚或潮红。 ▪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及乳房检查即可确诊。
常见并发症:
若乳汁淤积易于并发急性乳腺炎。
辨证小结
▪ 虚症:乳房柔软,不胀痛;

乳汁清稀;

面色少华,舌淡,脉虚细。
▪ 实证:乳房胀硬疼痛;

乳汁浓稠;

胸胁胀闷,或少腹疼痛,
四物、天花粉养血滋液; 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活络下乳; 桔梗、通草宣络通乳; 甘草调和诸药。
外治疗法
1、橘叶、葱白适量,煎汤熏洗双乳。 2、乳房结块胀痛者:
仙人掌切薄片贴敷局部, 生马铃薯捣烂成糊状外敷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双柏散水蜜调敷双乳。
西医治疗
主要
大量维生素B类药物; 超声波; 红外线乳房照射。
诊断
产妇哺乳时,如不能达到以下5点,可考虑确诊为产后缺乳。 1.哺乳次数 出生后1-2月婴儿24小时哺乳8次以上,哺乳时可听 见吞咽声。 2.排泄情况 每天换湿尿布6块以上,有少量多次大便。 3.睡眠 两次哺乳之间,婴儿满足并安静,3个月婴儿常在吸吮 中入睡,自发放弃乳头。 4.体重 每周平均增加150克左右,2-3个月内婴儿每周增加200g 左右。 5.神情 婴儿双眼明亮,反应灵敏。母亲在哺乳前有乳房胀感, 哺乳时有射乳反射,哺乳后乳房变软。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产后缺乳是指妇女在生产后,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乳汁分泌不足或不能满足婴儿需要的情况。

中医认为,产后缺乳是由于生产过程中损伤胸脘气机,导致乳汁分泌不畅所致。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产后缺乳的保健方法及研究进展。

中医对于产后缺乳的研究起源已久,已有多种针对性很强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常用的保健措施有:1、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调节对于产妇乳汁分泌有重要作用。

因为产妇在生产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新生儿照顾任务的加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疲劳等症状,从而影响乳汁分泌。

因此,产后妇女应该保持心情舒畅,通过休息、运动等方式提高体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促进乳汁分泌。

2、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保健的一大特点。

产妇应该注重饮食健康,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适量补充营养。

对于产后缺乳的产妇,中医建议多食用具广谱营养及丰富维生素B的食品,如乳制品、瘦肉、鱼蛋、豆腐等,同时也应限制食用冷饮、煎炸等食品。

3、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机体内部环境,增加血气营养,从而促进乳汁分泌。

常用的中药有 : 当归、熟地、白芍、黄芪等,这些药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理胸腺、胃经和脾胃气血,从而起到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

4、按压乳房中医认为,按压乳房是刺激乳汁分泌的一种方法。

因此,产后妇女应该适当地按摩和刺激乳房,帮助乳汁排出。

综上所述,中医保健研究的进展为产后妇女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结论与展望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产后缺乳多是因为脏腑功能紊乱、瘀血、气滞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调理脏腑功能,加强气血的流通和营养的供给,才是治疗产后缺乳的根本措施。

未来,中医保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广泛开展科研工作,积累更多数据和经验,为产后缺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同时,也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妇女们带来更好的保健益处。

中医辨证治疗缺乳48例

中医辨证治疗缺乳48例

中 药 内外结 合 治 疗 带下 病 体 会
临 床 资 料 选 用 1 9 9 8年 1月 至 1 9 9 9年 1 2
翘, 阴部 搔 痒加 苦 参 、 床 子 。 人 遵循 重 视妇检 , 蛇 本 中医辨 证 , 内外 兼 治 三 原则 , 妇 科 带症 治 疗 中屡 在
治 屡 验取得 良好疗 效 。
据 主要 是 产后 5排 出乳 汁量 少 . 或 全无 , 甚 不够 喂
养 婴儿 , 乳房 不 胀 不 痛 为虚 证 ; 房胀 痛 甚 或发 热 乳
有 块 为实证 。
治 疗 结 果 治 愈 5 2例 , 效 1 显 1例 , 转 6 好
例, 无效 3例 , 总有 效率 8 . O 。 7 5
陈皮 、 曲各 1 g 神 O 。每 E 1剂 , 剂 两 煎 , 煎 约 l 每 每
2 0 , 晚服 , 5 ml早 3剂 1 程 , 证 可 配经 治 乳 水 增 多 , 足 婴 儿吸 吮者 满
断 。 结合 全 身证 侯 辨证 施治 : 应 中医 的带下 症 可归


应 重 视 妇 科 检 查 :付 青 主 女 科 》 《 带
下 篇认 为 , 带症 皆为湿 与 脾虚 肝郁有 关 。 医妇科 木通 虚证 用 通草 ) 西 。肝郁 实 证 加炒 柴胡 6 , g 白芷 或
则视 自带为 一 症状 , 发生 于 阴 道 、 宫颈 、 宫 内膜 、 子 附件及 盆腔 的慢性 感 染 。亦 有 发生 于宫 颈癌 等严 重病 变者 , 带 下 实 为不 可 稍有 疏 忽 的临 床现 象 。 故 对 以带 下 病 就 诊 的 患 者 ,应 重 视 常 规 的妇 科 检 查 。尤 其对 带 下严 重 、 白带 粘稠 臭 秽 、 溲赤 而 痛者 或 自带有 血 染 血 丝 之 赤 带 , 注 意 阴道 及 宫 颈 的 应 病 理 变 化 , 时进 行 宫 颈 刮 片 镜 检 , 及 以免 延 误 诊

产后缺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产后缺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产后缺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产后缺乳系因气血不足,不能生乳,或肝郁气滞,乳脉垂塞,导致产妇在哺乳期乳汁甚少或全无,亦称产后乳汁不行。

1 诊断依据
1.1 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

1.2 乳房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

或乳房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

1.3 排除因乳头凹陷和乳头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

2 证候分类
2.1 气血亏虚: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

伴面色少华,神疲食少。

舌淡,少苔,脉虚细。

2.2 肝气郁滞: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汁稠,而乳房胀硬而痛。

情志抑郁不乐,胸胁胀痛,食欲减退,或有微热。

舌质暗红或尖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3 疗效评定
3.1 治愈:乳汁分泌正常,能正常哺乳。

3.2 好转:乳汁分泌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量少不够喂养婴儿。

3.3 未愈:乳汁分泌无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缺乳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缺乳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缺乳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缺乳agalactia
缺乳是指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

又称“乳汁不行”、“乳汁不通”、“乳无汁”、“乳汁不足”、“乳汁不下”、“乳迟不来”。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1-4]
产后失血过多;产后情志不畅;产后过食肥甘;劳逸失常;哺乳不当,开乳过迟,未按需哺乳。

3.1.2症状(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1-4]
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排出量少,或逐渐减少甚或全无。

3.1.3体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1-4]
检查时,乳腺发育正常或欠佳,乳房柔软,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胀硬,或有积块,皮色不变,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或乳房丰满,按之松软,乳汁不多,质稀。

3.1.4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有无贫血及感染。

血清泌乳素检测(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5-8]
3.2鉴别诊断[9-10]
乳痈可表现为乳汁缺少,但初期恶寒发热,乳房红肿热痛,有块或有波动感,继而化脓溃破成痈,缺乳则无此症,可资鉴别。

4辨证
4.1辨证要点
根据乳房有无胀痛、乳汁的稀或稠,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辨其虚实。

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多为虚证;乳汁浓稠,乳房胀硬,多为实证。

4.2证候[1]
4.2.1气血虚弱证
产后乳少,或逐渐减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挤压乳汁点滴而出;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昏眼花,心悸怔忡,纳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4.2.2肝郁气滞证
产后乳汁涩少或不下,浓稠,乳房胀硬,或有积块,或突然情志所伤,乳汁骤减或不下;情志抑郁不乐,嗳气叹息,胸胁胀满,胃脘不舒,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弦。

4.2.3痰湿阻滞证
产后乳汁稀少,或点滴皆无,乳汁不稠,乳房丰满,按之松软而无胀感;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纳少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