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障碍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概述: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特征为患者情感波动幅度较大,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管理的水平。

一、定义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患者在生理、情感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出现异常变化,交替表现为抑郁和躁狂的周期性情感状态。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CCMD-5)的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1. 抑郁期症状:- 持续的抑郁心境- 对平日感兴趣或愉悦的事物明显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失眠或过度睡眠- 负罪感或自责感-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困难- 意欲降低或疲乏感- 减少或增加食欲2. 躁狂期症状:- 持续心境持高或愉悦- 高度自信或自大- 思维跳跃或话语过多- 躁动不安或过度活跃-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冲动- 失眠或减少需要睡眠- 不适当或过分增加的活动三、治疗原则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以提高疗效和预防复发。

3. 早期干预:在症状出现早期尽早进行干预,有助于减轻病情和改善预后。

四、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中,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具体选择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程以及患者个体化的因素而定。

五、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插入治疗(IPSRT)和家庭治疗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管理情绪、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战胜心理困扰。

六、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远离不良嗜好、进行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等。

综合科常见的躯体形式障碍

综合科常见的躯体形式障碍

概述(1)
• 据WHO报道,在全世界50亿人口中,约5 亿人有心理卫生问题。
• 1992年WHO组织14个国家的15个城市进 行全球合作研究显示:心理障碍患者多以 躯体不适为主诉到综合医院就诊。
概述(2)
在临床诊治中,一些病人往往反复陈述 躯体不适症状,不断寻求医学检查,却 得不到任何阳性结果。 尽管反复说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并 给予再三保证,仍不能减轻患者的忧虑 和躯体症状 临床识别率低、漏诊率低、治疗率低
8.头痛归因于物质或物质的的戒断(Headache attributed to a substance or its withdrawal)
9. 头痛归因于感染(Headache attributed to infection) 10.头痛归因于内环境稳定失调疾患(Headache attributed to disorder of
homoeostasis) 11.头或面痛归因于头颅、颈部、眼、耳、鼻窦、牙、口腔或其他面部或头颅构
造疾患 (Headache or facial pain attributed to disorder of cranium,neck, eyes,ear, nose,sinuses,teeth, mouthor other facial or cranial structures) 12.头痛归因于精神疾病(Headache attributed to psychiatric disorder) 13.颅神经痛和中枢源性面痛(Cranial neuralgias and central causes of facial pain) 14.其他头痛、颅神经痛、中枢性或原发性面痛(Other headache, cranial neuralgia, central or primary facial pain)

多重人格障碍的认知与治疗

多重人格障碍的认知与治疗

多重人格障碍的认知与治疗多重人格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也被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复杂而令人困惑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种障碍的特征是一个个体中存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人格状态,每个状态可能都有自己的记忆、行为、情感和甚至生理反应。

虽然这种情况在大众文化中常常被夸张表现,但其真实面貌往往更加多样和复杂。

本文将探讨多重人格障碍的概念、成因、表现症状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法。

一、多重人格障碍的概念定义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分离性障碍,个体在其心理结构中形成了一种多样化的人格。

这些人格状态(或称为“自我”)在感知、思维和行为上各有其特征,并且往往彼此之间缺乏意识上的联系。

这使得患者在生活中很难保持统一的自我认知。

诊断标准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标准,要确诊为多重人格障碍,个体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明显的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人格状态,每个状态都有独特的认知、行为和情感。

人格改变伴随显著的主观痛苦或功能损害。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物质使用或其他医疗条件,而是更好地用创伤性经历解释。

二、多重人格障碍的成因多重人格障碍通常与重大创伤经历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儿童时期。

研究表明,以下是造成这一障碍的一些常见因素:早期创伤经历严重虐待(身体、情感或性)父母的忽视和缺乏照顾目睹暴力或极端事件应对机制在面对创伤时,个体可能会发展出分离现象,这是心理上的一种保护机制。

通过“隐藏”部分自己,来避免面对痛苦的记忆和情感。

时间久了,这些分离的人格状态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独立。

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尽管环境因素在多重人格障碍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一些研究也指出生物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心理韧性及应对创伤的能力。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也可能对疾病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发达国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在一些文化中,该类问题仍然受到歧视,从而导致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治。

三、多重人格障碍的表现症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遭遇一系列复杂而令人困惑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多重人格体验体验到不同的人格,每个人格可能有不同的姓名、性格特征和记忆。

名词解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名词解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名词解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简称MODS)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于重症患者,其特征为多个器
官功能障碍。

MODS通常由严重创伤、感染、大手术等引起,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调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简称SIRS),使得多个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
损伤和功能障碍。

MODS的发生机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系统失调:
机体免疫系统在应对感染或创伤时会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和介质,但
当这些物质过度释放时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2.全身炎症反应:机体在应对感染或创伤时会引发全身性的炎性反应,但当这种反应过度激活
时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3.微循环障碍:MODS患者常出
现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代谢紊乱等问题。

MODS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低血压、呼吸困难、肝功能
异常、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功能障碍等。

治疗MODS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包括控制感染源、纠正代谢紊乱、支持器官功能等。

总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一种危重疾病,需要早期诊断和积极
治疗。

在预防和治疗MODS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干预。

双相情感障碍了解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了解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了解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的症状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以情绪波动的极端性为特征。

患者在不同时间可能会经历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状态的交替出现。

躁狂是指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自我评价过高等症状,而抑郁则是指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精力不足等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双相情感障碍以及躁狂和抑郁的交替症状。

一、双相情感障碍概述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情绪与行为的精神疾病。

患者通常会经历两种极端情绪状态的交替出现,即躁狂和抑郁。

躁狂时,患者情绪高涨,充满能量,活动增多,思维快速,自信心爆棚。

而抑郁时,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和食欲改变,无力感强烈。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压力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这种精神疾病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加深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了解,对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躁狂期的症状1. 情绪高涨:患者在躁狂期时情绪异常兴奋,充满能量,极易兴奋和激动,甚至出现冲动性行为。

2. 睡眠减少:躁狂期患者常常无法入睡或睡眠质量差,即使短时间的睡眠也能保持活力。

3. 言语增多:躁狂期患者语速迅速加快,言语不停,常常大声说话,话题跳跃。

4. 思维加速:躁狂期患者思维迅速,常常瞬间产生多个念头,且难以停止。

5. 冲动性行为:躁狂期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冲动性购物、冲动性性行为等行为。

三、抑郁期的症状1. 情绪低落:抑郁期患者经常感到悲伤、绝望、内心空虚,并感觉没有希望。

2. 兴趣缺失:抑郁期患者对事物的兴趣减退,原本感兴趣的活动也失去了吸引力。

3. 睡眠和食欲改变:抑郁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或过度睡眠的情况,同时食欲也会改变,可能食欲减退或过度进食。

4. 精力不足:抑郁期患者常感到疲倦乏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5. 自我评价下降:抑郁期患者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持负面看法,经常自责和怀疑自己。

四、躁狂和抑郁的交替症状双相情感障碍最突出的特点即是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状态的交替出现。

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和个体意识的分裂

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和个体意识的分裂

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和个体意识的分裂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一个人拥有两个或以上的明确个体意识(Identity)和人格状态(Personality),同时伴随着这些不同人格之间的意识、记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分离。

本文将重点探讨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以及与个体意识分裂之间的关系。

一、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出现多个明确的人格状态,由于各个人格的存在和切换,患者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也会不断变化。

以下是多重人格障碍的一些常见症状:1. 明显的分裂意识:患者的个体意识会在不同的人格状态之间切换,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记忆。

当处于一个人格状态时,患者会完全意识到这一状态,并且对其他人格状态的存在可能没有察觉。

2. 记忆缺失或间断:患者的不同人格状态之间的意识和记忆是分离的。

当一个人格状态出现时,其他人格的经历和记忆在患者的意识中常常无法获得,导致记忆的缺失或间断。

3. 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每个人格状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兴趣和价值观念。

这些人格可能存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口音、甚至是习惯用语。

4. 冲突和内部对话:不同的人格状态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和内部对话。

患者可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内在感觉,认为不同的人格状态在争夺控制权。

二、个体意识的分裂多重人格障碍的本质是个体意识的分裂,这一现象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中得到了体现。

个体意识的分裂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婴儿期创伤经历:一些研究认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个体意识分裂可能源于婴儿期的创伤经历。

在儿童早期的创伤中,个体的心智可能无法整合创伤经历,导致分裂的个体意识的形成。

2. 抑制和保护机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分裂意识可以被视为一种抑制和保护机制的表现。

当患者面临过于痛苦或无法应对的情境时,个体意识可能会分裂成不同的人格状态,从而让患者能够逃避或面对创伤。

精神行为障碍类型(ICD-11)

精神行为障碍类型(ICD-11)

精神行为障碍类型(ICD-11)
1. 简介
精神行为障碍是一类常见的心理疾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
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类型。

2. 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精力减退的心理疾病。


者常常感到无望、自责,并且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

抑郁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 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持续感到紧张、害怕和不安的心理疾病。

患者常
常出现过度担心、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

焦虑症会干扰患者的正
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4.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会引起患者与现实世界的脱离,影响
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日常功能。

5.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心理疾病,患者在不同的
时间会出现情绪低落或情绪高涨的状态。

患者可能会经历抑郁期和
躁狂期的交替,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6.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表现
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这种障碍会对患者的学习和社
交产生负面影响。

7. 结论
以上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类型,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了解这些
障碍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精神健康问题,并为患者提
供合适的支持和治疗。

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社交和学业的挑战

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社交和学业的挑战

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社交和学业的挑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和青少年发展障碍,其特点为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冲动等症状。

这些症状对患者的社交和学业发展构成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ADHD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交和学业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帮助他们克服这些挑战的方法。

1. ADHD对社交发展的影响ADHD儿童和青少年往往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如冲动、好动、说话过多等。

这些行为会影响他们与同龄人的交流,使他们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他们可能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社交规则,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交挑战。

2. ADHD对学业发展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动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业表现造成负面影响。

ADHD患者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学习效果差。

同时,他们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难以专注于任务,不能完成作业等问题。

这些挑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

3. 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克服社交挑战的方法针对ADHD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交挑战,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帮助他们:3.1 制定明确的社交规则和期望:ADHD患者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所以制定明确的社交规则和期望是非常重要的。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适当的社交行为。

3.2 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奖励机制:ADHD儿童和青少年对行为的后果不太敏感,所以及时提供反馈和奖励是必要的。

有效的反馈和奖励机制可以帮助他们建立适当的社交习惯和行为。

3.3 提供社交技能培训:ADHD患者通常需要额外的社交技能培训,以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寻求专业指导,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培训。

4. 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克服学业挑战的方法为帮助ADHD儿童和青少年克服学业挑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4.1 制定结构化的学习计划:为他们提供有规律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这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工作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种障碍概述
一、多重障碍的概念
特殊教育中,特定的障碍儿童的“特殊性”都是以儿童的显著障碍为标准进行分类和命名的,多重障碍这一术语出现得比较晚,但多种障碍儿童却是和其他类型障碍儿童一样早已存在。

《特殊教育词典》中对其定义是:多重障碍指生理、心理或感官上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合并出现的状况。

一般把同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的儿童成为多重障碍儿童。

但是如果仅从儿童发生的障碍数量来定义多重障碍,可能会把多重障碍与典型的其他障碍儿童相混淆,如弱智儿童往往伴随有言语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或情绪行为障碍等,但是我们一般不把这种由于神经心理活动异常导致的主要障碍(认知)和并发障碍(运动、语言等)叫做多重障碍。

台湾学者1999年对多重障碍的解释值得借鉴:多重障碍,指具有两种以上不具连带关系且非源于同一原因造成之障碍而影响学习者。

多重障碍指不是由单一原因为主导因素导致的、个体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障碍。

如唐氏综合征儿童,单从其外显的症状来看,有智能障碍、语言障碍、沟通障碍或运动障碍等,但是这些障碍主要是由于单一因素——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所以,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分类上一般把他们归结为智力障碍类别,而不属于多重障碍类别。

美国学者Brimer从障碍者基本生活能力和特殊教育服务需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相当于操作性质的定义:重障或多重障碍(在美国,严重障碍和多重障碍往往连用,原因是重障者大多是多重障碍者)是指在一般发展能力,自理,表达感受、思想意见和需要,对环境刺激反应,以及同伴间的社会互动能力等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缺陷。

二、多重障碍儿童的发生率
由于多重障碍定义和鉴定标准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区所报告的多重障碍的发生率有较大的差异。

我国1987年的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多重障碍(当时称为综合残疾)的发生率比较高,占所调查六类残疾人总体的13%左右,这个调查的标准是是同时具有五类(视、听、智力、肢体和精神病残疾)中的两类或两类以上。

我国台湾地区1992年的调查显示,6~14岁儿童中多重障碍儿童占0.205%,多重障碍儿童占所有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比例将近10%。

美国1987~1988年报告,再0~20岁的儿童青少年中,多种障碍的发生率是0.17%,占各类残疾儿童的比例是2.2%;1992廿第十四届国会年度报告,6~12岁的学生中多重障碍的发生率是1%~1.9%。

三、多重障碍的分类
如果按照多重障碍的定义进行分类,根据障碍类型的组合,可以将多重障碍分成许多种,但是在现实中,这种“类型组合”的分类包含许多出现率非常底甚至不出现的情况,实际意义不大。

所以,研究者大多将常见的多重障碍加以分类。


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这些常见的多重障碍按照主要障碍并其他次要障碍作为分类的基本思想。

学者Brimer(1990)将常见的多重障碍按照主要障碍将其分成三大类和十亚类:
(1)智能不足为主的多重障碍:智能不足兼脑性瘫痪;智能不足兼其他生理障碍(如脊柱裂、癫痫、先天性心脏病等);智能不足兼严重行为异常;智能不足兼视觉障碍;智能不足兼听觉障碍。

(2)行为障碍为主的多重障碍:行为障碍兼视觉障碍;行为障碍兼听觉障碍;行为障碍兼肢体障碍。

(3)多重感官障碍:视觉障碍兼听觉障碍;感官障碍兼其他障碍(如:先天性心脏病、脑性瘫痪、智力障碍和行为异常等)。

以主要障碍加其他次要障碍分类方法将多重障碍分成不同类型,但是分类后的每一种类型并非是其中各个障碍的叠加,而是这些障碍彼此相互影响形成新的独特的障碍。

四、多重障碍的特征
特殊儿童是异质很高的群体,多重障碍儿童之间的差异就更大。

尽管如此,还是可以从他们极大的差异性中大致概括出一些常见的特征,以便于更好地了解该群体,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前所述,多重障碍的类型不是每种障碍的简单叠加;同样,多重障碍特征也不是将每一种障碍的典型特征简单相加,实际上更多的情况符合“累积放大效应”,每增加一种障碍,使其残疾的程度更加严重。

介绍运动、感觉、认识、语言及沟通、社会适应基本健康状况六个方面。

(一)运动——动作发育迟缓或严重运动障碍是多重障碍儿童常见的特征之一。

脑性瘫痪或肢体畸变必然直接导致他们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行动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重者不能坐、立、行、卧床不起或需要支撑工具;轻者动作发展迟缓或肢体动作不协调。

这些运用障碍有的在早期经过康复训练得到改善,有的伴随终身。

运动障碍不仅限制了障碍儿童的动作表达,而且严重影响他们对丰富世界的感知,特别是在他们生长发育早期。

(二)感觉——许多多重障碍儿童有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和其他感觉障碍的一种或几种障碍,其中有的是中枢性质的,有的是外周感觉器受损。

(三)认知——大多数多重障碍儿童存在严重认知问题,现有的智力测验工具难以施测,所以,多重障碍儿童的个人档案上往往没有IQ分数,大多注明“无法施测”字样。

因此,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不清楚该群体的智力分布特点。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除了测试评估工具需要更新外,施测人员的施测技
术也可能需要更为专业和特殊的培训,以便于根据障碍者的实时反应作出及时的应答。

(四)语言及沟通——由于中枢受损或(和)发声器发生结构上的畸变和功能上的缺陷,很多多重障碍儿童在与他人的交流上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以及明了他人所陈述的意思。

语言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1)语音不清;(2)语义不明;(3)语言发育迟缓。

(五)社会适应——无社会意义的刻板行为;与他人互动不当;生活自立能力差;会表现出自伤行为。

(六)基本健康状况——多重障碍儿童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性,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较,有的人的健康状况良好,但又有不少该类儿童的健康状况明显不佳。

五、多重障碍的成因
不同类型的障碍有其独特的原因,同一类型障碍的不同个体之间成因也不尽相同,儿童出生缺陷原因和机理相当复杂,各学科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笼统。

一般可将导致障碍发生的原因归结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三大类(这部分知识可参考“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一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